【文脉】陈华春的浪漫刀笔——宁强文化人琐记·之四|单永贵
文摘
文化
2024-04-09 20:48
陕西
【题记】这是一篇二十五年前的旧作,所写六人,大多功成名就,德艺双馨。赵世钧先生获得汉中市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杜正满先生当选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三人加入中国书协。文章记录了他们二十五前的奋斗历程,重新在网络媒体发出来,对年轻一代的宁强文化人,或许有些启示,仅此而已。
陈华春,陕西勉县人,宁强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砖刻、国画等的创作及理论研究,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书法院理论部副主任,汉中市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主任,石门印社副社长,汉中书法院副院长等。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篆刻展》《全国第四届刻字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等国展。出版有《土斋土话》《宁强羌文化印谱》《宁强羌文化画像砖谱》等。
华春教书十年,习书十载,集成厚厚一册剪贴作品集置于案头,细细一翻,有78件之多。篆刻、书法、文章,全是大小报刊风光过的佳肴。最早的是1988年他从汉中师范学院毕业时的嫁妆,初试锋芒的篆刻“年年如意”。谁知此年正是他的本命年,事事皆难,从勉县分配到宁强大安镇的宁三中,开始从事枯燥乏味的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或许是毕业前老师李星、杨耀禄面授机宜,或许是远走异地心灵的失落需要寻找稳固的依托。他一头扎进篆刻艺术之中,教学之余,别人以烟酒麻将为乐,他把自己关在小屋,用一把粗实的雕刀,刻画人生冷暖、喜怒哀乐,用如椽之笔,临摹碑帖,畅游秦汉魏晋之间,寻找艺术的突破。执着的追求,默默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九二年开始,大量作品在《汉中日报》、《篆刻》、《书法报》、《书法之友》、《三秦晚报》、《教师报》、《书法艺术》、《书法导报》、《书法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入选《全国第四届篆刻作品展》,一些文字也在报刊露面。举家迁往宁强县城,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窝”,夫妻二人仍在讲台上漫画春秋,传道受业解惑于羌城百姓,习书刻印留存于山间草民。取法秦汉走进浪漫的陈华春。书法以篆隶为主,兼及行草,对章草有很长时间的学习。近年来,篆书主要取法秦诏版,参以印文的临习,自由面目。篆刻得益于砖文、陶文、瓦当等,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追求行刀的“写意性”。印材的选择,印文的筛选,刀法的强化,是构成作品的语言。书法、篆刻相互影响,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深得秦汉之遗韵。他在创作的同时,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介入书法篆刻的评论之中,写出了一些有棱有角、观点独到的评论文章。从学书印的方法上讲,他注重创作的随意性,具有浓厚的浪漫情调,其作品风格独到,变革意识强烈。当然,以浪漫的美学观点支撑的创作,只是一种不稳定的东西。随着对秦汉书法的研习,书印开始走入平实,造成一种鸟鸣春涧、静中寓动的意境。在印料的选择上,因经济困顿,印料常断,随意拾起门前废砖,挥刀治印,无奈之中玩出精品,没有粉饰、虚伪,直逼拙涩、浑朴,自然天成,先后见诸于《篆刻》等专业报刊,引起行内人士广泛关注。世纪之交的华春不再浪漫,平静的生活浪漫难觅。华春不羁的情愫渐趋沉稳,从艺之道日臻成熟。走出浪漫的华春仍与浪漫藕断丝连,艺术之旅热闹纷繁,丛花盛开。单永贵,宁强大安人,1986年汉中师范学校毕业到乡村学校任初中语文教师,1997年调县文化馆任文学干部(后任副馆长)负责《汉源报》编辑工作,后在县委通讯组、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199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延河》《衮雪》《教师报》《陕西日报》《汉中日报》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王化斌 苏晓莉
投稿邮箱:2908156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