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读《神秀偈》《慧能偈》有感
〇周玉鑫
儒道释,中华文明三大源泉。中国佛教虽为外传,但早已融入华夏,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弘扬做出巨大贡献。其中,惠崇、寄禅、灵澈、石涛等一大批高僧所创作的诗歌绘画等作品,成为了中华文学星空中的璀璨瑰宝。
唐代高僧神秀、慧能所作的《神秀偈》《慧能偈》就是禅诗偈语中的名篇。二人皆为五祖弘忍大师的优秀弟子。弘忍年迈,在传承衣钵前,为查二人悟境,要求各作《呈心偈》一篇。神秀年长,故先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后作,且与《神秀偈》诗义相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弘忍认为神秀是带相观空,慧能乃离相见道,境界上高了一层,故将衣钵传于慧能。
二僧两偈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赏析点评。神秀洞悉人性本质是欲望、人生本质是无常,肯定“因果业报”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的是持畏行勤、渐健成佛。慧能认为世事无相,讲究的是看空一切,无我无为,强调的是顿悟见性成佛。两人观点虽东西背道,却各有所长,孰高孰低,实难简评。偈语虽老,但人事依旧。《神秀偈》《慧能偈》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尘埃为何物,贪嗔痴也。扼腕叹息的教训比比皆是。中管干部赖小民,受贿金额高达17.88亿元,数额令人咋舌,欲壑难填,自酿苦果,最终落得惨痛下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因执着于个人理想、个人名望,甘愿助纣为虐,最终落得遗臭万年。祸皆为自取,因坠入贪婪、怨恨、执着之泥潭,只有提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认识,才能达到无欲则刚的心境。流芳百世的事例同样不胜枚举。苏东坡能够名传千古,固有诗书之由,但更因其品行高洁,面对强权和名利,坚守内心原则,即使多次贬谪流放,依然能够豁达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东汉杨震为官清廉、政绩颇佳,在升迁荆州刺史赴任途中留宿昌邑。县令王密为感杨震昔日举荐之情欲赠金报恩,言:“此事仅有你我二人知道!”杨震厉声呵斥,“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良心知!岂曰无人知?”王密羞愧遁去。心安皆因行知合一,只有怀揣“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自觉,坚守礼仪廉耻法纪,人生才能够安闲适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社会光怪陆离、变化诡谲。我辈处于物欲浪潮、百年变革之中,更需要心有敬畏,看得清,静得下,勤掸“思想尘” ;更需要行有所止,拿得起,做得到,常敲“警示钟”,磨炼人生行为智慧。(周玉鑫,现供职于宁强县纪委监委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