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宁强到长安|张秉会
文摘
文化
2024-04-24 22:17
陕西
我在宁强的一个边远山村出生长大,现定居长安终南山。2008年在西安大学毕业后又留在长安工作学习,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这么多年来永远忘不掉的依然是故乡的那几间老屋,那一缕炊烟,那一条蜿蜒小溪,那一道道山梁,门前的那片竹林,还有那一片庄稼和那一头老黄牛……我经常梦回故乡,行走在那重岩叠嶂的山路上,漫步在清澈透明的溪水边与儿时的伙伴玩耍……这些镜头总会在梦中徘徊,出现在悲伤难过时,萦绕在迷茫无措间,但同时也给我坚持的力量,给我拼搏向前的勇气!记得小时候,我们每个人最为期待的,应该就是过年了。从腊月开始,就逐渐闻到过年的味道。每家每户都会在年前杀年猪、做甜酒、准备很多美食还有贴春联,我对书法的兴趣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每年腊月二十八九,爷爷会走到山下好远去赶集,准备年货,那时条件差,买不起什么像样的年货,我最为惦记的就是那两瓶“高橙”饮料了,打开瓶盖冒出气泡时那股扑鼻而来的碳酸馨香,那口沁人心脾的冰凉甜味是整个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今日时逢甲辰清明,又到一年寄托敬意、安放思念的日子,此刻更加思念故乡,我在远方遥祭先祖,思念故人!一年一年的牵挂,一次一次的想念,一分一秒的回忆……(二)
书法艺术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一大爱好,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未停止过学习,逐渐把爱好变成了工作和毕生追求。小时候经常爱翻看父亲订的一些书法类杂志和书籍,也经常看我父亲写字,常被书法线条吸引,喜欢去探究一些古代刻石背后的故事。近几年来练习强度颇大,四处求学,临摹各家碑帖,不断尝试各种风格的创作。追寻书法艺术的路上,我经常和我弟探讨交流,也互相打气鼓劲,我们既然选择了艺术,就应该全力以赴,风雨兼程!我弟张炳林毕业于西美,进修于北京画院,后来入国展,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现在已经走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是陕西当代油画院院长、成都大学客座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看着他已经走在我前面,我只有更加努力,幸得这几年进步也相对较快,每天基本确保六到八小时练习时间,醉在其中,乐此不疲。本次十三届国展两体入展,意外若惊,鼓舞非常。承蒙评委老师们看重,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是对我廿载学书以来的最大肯定,在欣喜的同时感谢、感恩师友们的教诲和帮助,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本次入展的两幅作品为隶书和行书作品,隶书是大字中堂,行书为大字楹联。近年来我一直在秦汉、魏晋经典法帖和清代赵之谦书风上博涉约取,玩味至忘我之境。吾长习隶书,一直钻研秦汉,四百多年隶变如此神奇,造就了无数种风格形态,使隶书面貌的多样性成为可能。我与这些书风皆有涉猎,用功还算勤奋,刻意留心,或勉可为之。行书作品以清代赵之谦书风为基调,加以北朝碑刻的宽博疏阔以及方刚古朴之茂,以中锋用笔为主,柔和篆籀、隶书笔意,以裹锋绞转笔法贯穿其中,追求一种清刚雄浑,正大宏阔之气象。书法艺术创作很像长亭送别,一定会留下一些遗憾和惦记,最后都会翻篇成为过去。只有储学悟觉,再次投入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好的作品不负期待。书法是创作,也是创新,是一门不断自我否定的艺术,要真正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何其难也!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临摹和创作都必须尽心追求,不懈努力,艺无止境。青灯黄卷,萤窗雪案,秃笔成冢,铁砚摩穿,习书之苦唯当局者自知。吾资质愚钝,唯以勤补拙,正心诚意,功学相参,以期日新日进,不负众望耳!
【作者简介】张秉会,陕西宁强人,80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准)、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学院外聘书法家、西安书学院首批创作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碑林书协理事。2024年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隶书、行书)(中国书协)2023年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全国前60名(中国书协);2021年“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中国书协);2020年入选中国书协2019年度教学成果展(中国书协);2023年第五届“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2023年第九届王大昌“清香雪”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2023年第二届“米芾杯”全国青少年书法教师作品展2023年“群星风采”陕西省第十届群文系统技能大赛(书法类优秀奖)2022“大河颂”陕西省群众书法美术摄影展(二等奖)2019年第十一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大展2019年中书工委“文化中国·日照绿茶文化节”全国优秀书法作品展(佳作奖)2019年全国首届“丝路风情杯”魅力玉都大美和田书法展2019年第五届王大昌“清香雪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2019年全国首届民间高手杯书法大奖赛(民间高手奖)2019年山西省 “回宫六点杯”首届大书法“双年展”责任编辑:王化斌 苏晓莉
投稿邮箱:2908156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