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著手成春逢花开——品读《二十四诗品》之《自然》|梁慧
文摘
文化
2024-04-09 20:48
陕西
著手成春逢花开
——品读《二十四诗品》之《自然》
〇梁慧
网络图:《二十四诗品》封面
晚唐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其一生文学作品成就并不是太高,但其诗歌理论《二十四诗品》在我国文论史上却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都继承了他的观点。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曾论司空图的《诗品》:“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这部作品能让大诗人如此赞叹,也可见其美妙之处。司空图的《诗品》由二十四首诗组成,每首诗均是十二句的四言诗,将诗分为二十四种风格。他在《二十四诗品》中运用了一连串的精妙的比喻,形象而生动地创造出了一幅幅清新优美、雄浑壮阔、空灵超脱的画面,借此来描绘或比喻各种不同诗歌的风格,每首诗都含蓄地烘托了诗人的形象及其生活与精神世界。他理想中的幽人、佳人、雅士与美丽的大自然共同传达出了作者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诗歌意境的细腻体会与深刻理解。这些诗要详细地理解起来感觉有些晦涩难懂,但是读完以后却又仿佛头脑中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仿佛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一品。《自然》一品位居《二十四诗品》第十则。其诗如下: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我们先来品读一下这则小诗。首二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意思是弯下身子就可以得到,不必去四处搜寻,就是说真正美的诗是自然而然得到的,不需要去冥思苦想。“信手拈来”这个成语或许比较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次二句“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俱道”一句,清代的杨廷芝先生在他的《二十四诗品浅解》中说:“俱,具也。《庄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适,犹安也。言人具乎道,自安然而往也。”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随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那么这两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若能够顺应自然发展的道理,写成的东西就如同春天般富有诗意。也就是进一步强调自然而然的写出来的诗才会有韵味。接着两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是承接上两句而言,意思是说,如果诗能与自然一样自然而然的,就像春天来了百花自然而然争芳斗艳,就像日子一天天逝去即使我们不期望它也会自然而然的更新一样,那么就会有美的诗境。“真予不夺,强得易贫”,“真”,即指自然之真。这两句说自然赋予你的东西是自然给你的,也是你自然得到的,并不是你争夺来的,这样的东西你不会失去,而如果是你强行得来的,终将会失去。我感觉俗语“强扭的瓜不甜”,还有我们常说的:是你的终将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再强求也没用,这两句似乎有这个意思。“幽人空山,过水采蘋”,幽人,即是隐逸之人。这两句说就像幽人隐居空山,雨后漫步,随意在山中采摘蘋草。“幽人”居于空山,雨后闲步,偶见蘋草,随意采拾,亦非有意。如同隐居于深山的陶渊明,走出门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是很自然的。末两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张少康《〈二十四诗品〉译意》赏析:“薄言”,为语助词,如《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悠悠天钧”,乃指天道之自在运行,流转不息。《庄子•齐物论》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钧,别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意谓听任万物之自然平衡运行。这二句是说以自然之本性去领悟万物之自在变化。这首诗把“自然”的诗品,提到哲学的高度,明确道家哲学之道,是造成诗境风格“自然”的根源。自然美景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去领悟,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意,不必费尽心思去寻找。只要你的内心修养能够达到随道而行,能顺着自然而然的规律,就能著手成春。作品自然像花儿适时开放,像四季按时更替。从生活中领悟到的真谛不会失去,勉强搜寻容易失去。只有用心体悟,才会获得生活的真谛。总的来说作者强调的是只有自然而然成就的诗才是最有诗境、最美的。“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的审美境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老庄所提倡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那么什么是老庄所提倡的自然呢?它对司空图的具体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下面简单做下说明。在老子和庄子看来,道作为万物之源,是至高无上的。与它相比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它生成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根本不算美。只有道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是最高的美,是最真实的美。《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关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这段话重点是说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地、四时、万物都被作者人格化了,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造就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生不息,因而它们是大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是一种“天籁”之美,“天乐”之美,他们认为有意识的为了美而去追求美是不美的。《庄子》中有两则寓言故事:自美者不美和东施效颦。第一个说阳子在宋国旅店看到店主有两个妻子,一个美一个丑,而美的贱丑的贵,便问店主是什么原因,店主回答:“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听后体会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意思是说虽然做了好事,但并没有抱着做好事之心而去做好事,也不在做了好事之后放在心上,做到这一点走到哪里能不为人所敬重呢?这就令我想起了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去做“孝子”而尽孝,为了做“最美的人”而做好事,为了得到利益和荣誉而做好事。这样的行为真正就好吗?第二个说美女西施心口难受皱着眉头,同村丑女东施以为这种表情美,便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着心口皱着眉头,结果邻居中富的关起了门,穷的带着妻儿离开了。庄子说:“彼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西施皱眉只是心口难受,不是为了好看,如果她这样好看的话,那不是有意这样的,完全出于自然。就是说不加任何主观愿望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事物就蕴含着美,而且是真正的美。老庄以自然为美,以大美为理想的美,又特别注重美与真的统一。“可以说,美与真的统一,是道的基本特征。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就是真。只有合于道,合于自然,才可能是真实的、是美的,否则就是假的、丑的。”在《自然》一品中,前四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其中第一句强调的就是自然而得,第二句反对的就是人为。接下来两句可以说前一句是后一句的条件。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从这些论述来看,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质,它的形态恍惚,难以捉摸,无法为人们所把握,具有无法言说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此意。万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是自然而然,所以人不可任意妄为,而应顺应自然的发展,与之俱化,天人合一。郭绍虞在《诗品集解》中也如是说:“既与道俱而再适往,自然无所勉强,如画工之笔极自然之妙,而著手成春矣。”中间四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这里前两句似乎承接上句在描述优美的意境,后两句才是老庄自然之道的体现。此处的“真”即是自然之真。像这样的“真”在《雄浑》、《纤秾》、《高古》、《洗练》、《劲健》、《含蓄》、《豪放》、《缜密》、《疏野》、《形容》中都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作者向往“真予”,反对“强得”,都是顺应自然的表现。我在生活中也常常这样勉励自己: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顺其自然。最后四句“幽人空山,过水采蘋。”这两句亦在描绘优美意境,“薄言情悟,悠悠天钧”,是说依自然本性去悟道,就能体会自然万物变化中的美妙。综上所述,《自然》一品中确实充满了老庄的思想。其实,司空图的二十四则诗品,作者都强调了自然而然的形成,而不是人工雕琢,这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要想达到这些风格,都必须要超然物外去体现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说不拘泥于可直接感受的味道或景象,而是要超越现实,透过形式看到本真。我认为诗歌的意境必须站在外在可感的形象的基础上,却又不停留于此,而是超越实在的具象,创造出更多自然的优美的形象。如果说艺术创作都能够做到自然而然,具有自然真实之美,无人为雕琢之痕,我想就会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会让人回味无穷。网络图:采菊东篱下
责任编辑:王化斌 苏晓莉
投稿邮箱:2908156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