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何春阳何总的缘分开始于1985年,1986年何总就调回到总公司,我有幸在中汽的投资公司做了他一年的部下。到1989年,经由何总的推荐,我来到了总公司的科技部,后来也叫科技司。我当时被安排在相关处,后来又到了科研处。虽然不直接归何总管,但一直到1994年,与何总断断续续地共事了10年。我们是上下级,同时又是好友。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科研处处长王贵荣
何总真的很了不起。在当时,何总只是科技司的副司长,统计的还有一把手的司长,在上面还有老总,行政权力还是很有限的。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何总对汽车行业的工作还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行业内方方面面的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都成了好朋友。退休以后,大家还常常会慰问他,看望他。作为我的老领导,在1994年分开后我们仍有保持沟通,直到2022年。
如果要给何春阳一个评价,我认为,就像左延安左总所说的,“做事要先做人,何总这一辈子把人做得很好。”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企业的同志对他表示深深的怀念。
今天,再说一说关于中汽客车公司的一点事件。
1994年,何总已经58岁了。这个马上就要退休的年龄,机械部是去不了了,留在总公司也没有更多的安排。何总就想依托过去几年联合开发这项工作的基础,谋划成立一个中汽客车公司,这样能够继续为联合开发产品做些工作。基于过去几年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关部门的领导也看在眼里,非常认可何总牵头的这项行业工作。
何总决定请总公司出面牵头成立了一家客车公司。
但是要中汽客车公司进入到汽车产品目录,后来叫“公告”,何总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因为不仅是由中汽客车公司批准成立,还要通过机械工业部审批进入产品目录,这是很有难度的。虽然当时的机械部吕福源副部长在分管汽车,他对于何总也是十分的敬佩,也很支持,但是要获得产品目录的批准还是需要更高层的审批。
为了减少各方的压力,何总请总公司出面行文给国家经贸委(当时国家经贸委产业管理的权位很高),请求国家经贸委审批。所幸的是,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主管——主任陈清泰同志也对何总及其开展的联合设计工作非常熟悉,也非常支持,国家经贸委就很顺利地审批了中汽客车公司。
在抄送给国家的有关部门后,如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吕福源副部长就顺理成章地批复到了当时的机械部汽车司。汽车司最后研究同意中汽客车公司进入全国汽车产品公告,而且是含有地盘生产权的。
这也为何总继续为行业进行联合开发产品铺平了道路,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不然的话所有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了。
何总当时把握住了时机,看到了时代的机遇,才有了今天联合设计下的客车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