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行业标准,为专用汽车行业发展定位
我于1986年大学毕业,阴差阳错地分配到了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工作,在工厂干了不到2年就调到了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工作 (行业上简称“汉阳所”)。我 之后才知道汉阳所是全国二十多家厂办行业二类科研机构之一,是由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以(85)中汽技字009号《关于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承担行业工作的函》委托承担专用汽车行业工作。
同年我就认识了何司长并知道何司长是我们的最高领导(虽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级别)。当时我连什么是专用汽车都搞不明白,与学校学习的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根本不搭界,感觉大平板车,箱式车,罐体车根本就不像车。慢慢的我才知道,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也是刚起步,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
之所以成立汉阳所,也是希望借助企业的力量把行业的事情做起来。当初只要企业有的产品都可申报,然后再交由汉阳所归纳整理,汇总分类,给出一个定义。我对专用车的认识就是慢慢从这儿开始的。
到1989年,李万里同志到日本学习,我被借调到中汽公司科技部工作两年。这个时候我接触面广了,视野也开阔了,并有幸直接在何司长的领导下工作。
我们把收集到的大量产品信息交由汉阳所着手制定专用汽车行业标准,从定义到分类,从分类到规程和试验方法,逐步发展到今天比较完善的专用汽车标准法规体系。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专用汽车行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每一步的发展与进步都是何司长谋划的结果。
由于汉阳所的定位是厂办行业二类科研机构,行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所在工厂领导的支持。何司长每次都告诉我,不要受工厂领导变化的影响,一门心思的把行业工作做好。
实际上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做好,但我确实全身心扑在行业工作上,后来发现行业工作越做越有味儿。
因为专用汽车涉及面实在太广,生产企业遍布全国几乎所有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也分布在各个系统。专用汽车上装的技术领域涵盖了机、电、液、自动控制等各个方面,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用户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同时我也有幸能够接触到各行业各领域的朋友,为之后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秘书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90年开始,何司长在总结客车联合设计的基础上,又在专用车领域组织半挂车企业对20英尺、40英尺、骨架式、平板式半挂车进行联合设计,奠定了今天以中集为代表的企业集团标准化、系列化生产半挂车的基础。
同时为尽快提高专用车技术水平,改变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何总也于同年提出了利用行业力量,组织编写《专用汽车设计》《专用汽车构造》教材,并由汉阳所组织具体实施。
该教材历时4年,集行业智慧,创行业先河。素材由骨干企业提供,教材的编排由武汉工学院负责。每次审定会何司长都亲自参加,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成为全国首套专用汽车教科书,培养了数届专用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大多都成为专用汽车企业的技术骨干。
一大批颇具特色的专用汽车“小巨人”企业也是在何司长的直接关怀下发展起来的,与近几年国家打造的“专精特新”不谋而合。
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由来
之后这么多年当中,汉阳所就是参与见证行业发展的活教材,行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按照何司长提出来思路往前走。
到2000年加入WTO,一直说狼来了,到底什么是狼不知道,大家很害怕,所以请骨干企业大家讨论。当时我请示了何司长和时任处长李万里,还有已故的规划司杨振声处长怎么弄。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告诉我,可以组织专用汽车企业的领导们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并提供了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日本东京卡车展、美国路易斯维尔卡车展等相关信息。
从2000年开始,我就以汉阳所和专用车协会的名义组织专用车企业老板们和技术人员们分别参加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美国路易斯维尔中部卡车展,还有日本东京卡车展。
看了以后,我很受启发和刺激。很多企业还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甚至还促成了部分企业合资成功。
尤其在与日本东京卡车展与主办方交流中,对方非常欢迎中国同行到日本去,但日本同行说你们中国那么大为什么没有类似展会?我确实是受了一定的打击,于是回来之后就请示何司长,要不要把当年北京改装车展评会的壮观场面再做一做?
原来在90年代末期,我也问过何司长同样问题,当时他是反对的,因为条件不成熟,说这不是你干的事。这次何司长没有丝毫含糊,说看准的事儿就干吧。
于是2004年底,我们在武汉做了首届中国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开幕式当天何司长亲临现场,还邀请了时任副省长周坚卫同志参加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接着2006年,2008年分别在上海干了两届,三届以后演变成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
当时提出的目标就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商用车展会”。目前该展会已由贸促会主导,两年一届,已经变成亚洲最大的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
同时,何司长还每年组织改装车行业召开各种各样研讨会,也慢慢演变成一年一度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发展国际论坛。
所以这个思路基本是这样子,每一步都是何司长亲自指导的结果。
尽管说1994年开始,何司长已经到了中汽客车公司任总经理,但是他对专用车行业发展,对汉阳所的发展,包括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都非常关心。
从单位来讲,汉阳所从厂办行业所到从工厂剥离,直到2006年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复成建制划归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历次隶属关系的变化都是何司长站在专用汽车行业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的结果。
直到2006年天津中心接管之后,何司长最后一次到汉阳所,他给我讲了一句话, “王焕民我告诉你今后汉阳所也好,行业工作也好,什么活动都不要叫我,我不参加了,汉阳所和专用车行业交给赵航我就放心了”。
他后来真的一次没有去过。因为我了解他的性格,说多了不高兴,反倒自讨没趣,但我也从心里感到愧疚。后来的汉阳所在赵航的领导下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但何司长直到离开我们,也未能到汉阳所看最后一眼。
改变我一生的个人关怀
对我个人来讲,在与何司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心下属、对工作严厉又认真的人。
1992年在我借调中汽期间,我老婆怀孕生孩子还差不到一个月。有一天他突然把我叫去问,你爱人是不是快生了?我说还有一个月。话音未落,何司长就说那你还不赶快回去。我说还有一些别的事没处理完,他说这些事别管了,赶快回去。结果我回家不到一个星期孩子就出生了。这件事足以感动我一生,没想到这么大的领导还如此细心的关心一个非直接下属。
从关心个人角度来讲,还有一件我印象最深的事。1990年12月底,二汽八吨平头柴油牵引车召开新产品鉴定会。当时本应由中汽公司组织召开这个会,但由于各种原因,中汽发文委托二汽科委组织鉴定会,鉴定会在南京开。当时何司长说,“元旦你回武汉顺便代表中汽参加这个会”。没想到会议出了些插曲。
会议由时任二汽科委主任杨立贵主持,二汽去了十多个处级以上干部,与牵引车匹配的是南京东风专用车厂生产的半挂车,是两个新产品。会前协调的时候达成意见是:鉴定会开完,各上各的目录,牵引车上二汽的,半挂车上南京东风专用车厂的。结果会开到一半,二汽领导们不知道基于什么,提出来不行,鉴定会开完了二汽这两个产品都要上,但是南京方面不同意。
会议中间打断了三次,天气严寒又下着很大雨,在次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南京市车管所和江苏省公安厅车管所领导很不客气的说:“这个会不开了!我们走!今天我们在南京,我们开南京产品鉴定会,不是你们二汽的。”
结果杨主任反复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我只是来参加会的没有发言权,结果第三次的时候没有办法,我就打电话问何司长。他一锤定音:“你没有权利表这个态,按照原计划进行,要不开就不开了。”
我就把何司长指示原话带给杨主任,最后杨主任给二汽领导一个一个做工作,到晚上十点钟,才把会勉强开完。这个事过后到北京上班,何司长为这个事跟我讲,你一定要记住这一条:“很多场合下什么话该你说,什么话不该你说,什么环境下该说什么话,什么环境下不该说什么话,你一定把握分寸,电话都不应该打给我。”
这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他没有说正面批评我,而是告诉做事做人的原则,几十年来都是如此,让我受益匪浅。
何司长在任中汽客车公司总经理的那几年,我每次到他办公室,他都亲自接我,亲自送我,告诉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每次一个多小时,所以我觉得他非常非常平易近人。
当然,对我人生还有一个最大转折点,是1995年我们在武汉大桥宾馆开行业会。
那个时候何司长已经在客车公司工作了。领导安排我搞会务,我只想把领导和会议代表服务好,按照何司长要求把事做好了就行了。晚上在给何司长房间送材料时,把材料放下觉得没事就走了。刚刚走两步,何司长说小王站住,当时二话没说就把我严厉的训斥一顿。
我认真的聆听但又感觉很委屈。等他不吭声的时候,我感觉事出有因,因为训我的一些事均不属实,但是我也知道这些事的来龙去脉,我当时孤注一掷,反正想着了不起不干了,就含着眼泪把批评我的几件事一一做了解释。解释完了以后,他二话没有说就说去忙你的吧。
过了两个月再次跟何司长见面,说小王怎么回事,这么多年我对你不错,为什么好多事不跟我讲?我说何司长我有我的原则,每次领导安排我到北京出差,事情办的都很顺利,你们从来都没有为难过我,也从来没有问我单位(尤其是领导)的事儿。何司长说,其实这些事(在武汉批评我的事)我很清楚,有意看你到底是不是我心目当中的人。从那以后我对他更加敬佩了,他不是一个独断或者不讲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