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5 | 安庆衡:奇瑞拿下第三的可能性更高

汽车   2025-01-16 17:46   安徽  
2025奇瑞和吉利都有可能成为第三名。

文 | 智库君

新年伊始,在致敬与总结过2024之后,预见2025如约而至,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本次邀请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安庆衡,共同对汽车行业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安庆衡

核心观点:

  • 比亚迪拿下“三冠王”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比亚迪坚持的DM混动和EV纯电两条腿、齐步走的技术路线与汽车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完全一致;二是比亚迪长期坚持自主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三是比亚迪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
  • 2025年奇瑞和吉利都有可能成为第三名,其中奇瑞成为第三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汽车行业马太效应凸显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 理想汽车2025年会实现销售预期。
  • 面对竞争可能更为激烈的2025车市,蔚来很难实现销量翻倍。
  • “造车生死线”的重要指标有:1、月销量应该在2.5万辆以上;2、有至少两个畅销产品;3、毛利率在15%以上;4、扭亏,或者亏损大幅减少。
  • 今后研究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时应该把华为和小米作为一级来对待,潜力巨大,作用巨大,不可忽视。
  • 造车新势力企业中理想、零跑、小鹏、小米、赛力斯等会继续走强,而其他一些新势力企业会加快被淘汰。
    格局之争

智库君:短短一年,比亚迪反超上汽集团25.91万辆,成为2024年国内销量冠军,此前蝉联十余年的上汽集团退居第二。427万辆的年销量,让比亚迪在2024年拿下“三冠王”: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您认为这一趋势是否将延续到2025年,比亚迪在2024年拿下“三冠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安庆衡: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比亚迪还是起了重要作用,比亚迪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2025年延续这一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比亚迪之所以拿下“三冠王”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比亚迪坚持的DM混动和EV纯电两条腿、齐步走的技术路线与汽车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完全一致。新能源汽车还在继续向前发展,而比亚迪生产的产品全部是新能源汽车产品,不用再花时间、精力去解决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问题。而上汽等大企业,油车的产销在下降,把新能源汽车真正搞起来还需要时间。特别是以生产油车为主的合资企业产销大幅下降,对上汽等企业的总产销量的影响很大,这一点比亚迪明显占优势;

第二个原因是比亚迪长期坚持大力度的自主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比亚迪不像一些企业过去是依靠合资伙伴的技术发展;

第三个原因是比亚迪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比亚迪强调“技术为王、创新为本”,说到也做到了。王传福确定下来的战略,就坚决执行,包括建立独特的供应商体系,不管别人怎么说,坚定不移地运作。企业中没有那么多的争论,企业发展也没有摇摆,发展自然很快。

智库君:从2024年各大车企销量汇总来看,长安、奇瑞销量创新高。

根据2024年的市场表现以及2025年的布局,您认为,长安和奇瑞或者吉利等等,谁将会成为第三名?为什么?

安庆衡:我认为2025年奇瑞和吉利都有可能成为第三名,其中奇瑞成为第三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2024年,奇瑞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总体创历史新高的发展势头不减,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突破10万辆也是很重要的进展,加上其油车生产和出口的优势,和与华为合作生产智界的成功苗头,2025年拿下第3名,很有希望。

当然,吉利也是很有竞争力的。2025年吉利的销售目标是271万辆,低于奇瑞的再增加10-20%的目标。但这也是初步的估计,市场的变化有时不可捉摸。但根据吉利的发展势头,吉利在技术上和产品力上的优势,和李书福改革的决心来看,吉利的发展速度不可低估,至少2026年吉利会成为第3名,也许那时会是第2名。

智库君:2024年,格局之争异常激烈。“全球十大车企中,中国只有比亚迪一家太孤单了,我想陪陪他。”岁末,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幽默而含蓄地表达,道出了中国汽车掌门人们的热望与野心。同样在岁末,长安汽车掌门人朱华荣发出这样的预测,“从竞争态势看,竞争淘汰赛加速,马太效应愈发凸显。未来还将呈现大集团多品牌共存共赢、极少数品牌赢者通吃的局面,依托数智化技术,一个品牌达到上千万辆销量不再是天方夜谭,极大批量和极大规模将成为现实。”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您是否认同朱华荣的观点,马太效应凸显?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利与弊您如何看?

安庆衡:我认为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会发生很大变化。首先,比亚迪会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奇瑞、吉利、长安、长城等传统企业会加速发展,并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实力;其他的传统企业则会加快调整重组,行业的集中度会有所提高,大集团共赢的局面会出现的。

汽车行业马太效应凸显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一些造车新势力企业加速淘汰就是例证。马太效应会加速行业洗牌,使得强者愈强,弱者越弱,会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否则众多企业都在勉强生存,都在消耗国家的资源,也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多人在谈论产能过剩,解决过剩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解决不了一些弱小企业的退出机制问题。

造车新势力

智库君:2025年,理想将再次踏上纯电征程,沉淀之后是破茧而出还是重蹈覆辙?2025年又是理想纯电考验的关键之年,您认为理想是否会如愿实现销量预期?另外,理想能否实现70万的销量目标?

安庆衡:破茧而出还是很有希望的。其实,理想已经认真总结了当初发动MEGA过程中对形势估计有偏差的问题,并做了认真的调整,现在市场对理想纯电产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去年3月,我就在三十人智库采访时说过,任何一个企业经历一些曲折也是自然的,“MEGA遭遇网暴不代表理想不行了”。我相信理想2025年会实现销售预期。

智库君:2024年全年,蔚来共交付新车22.1万辆,达成目标销量的97%(2024年目标销量22万辆)。2025年蔚来定下更为激进的目标,蔚来李斌曾表示,蔚来将在2025年实现销量翻倍,年销量达到44万辆,2026年实现盈利。面对竞争可能更为激烈的2025车市,蔚来能否实现销量翻倍?

安庆衡:应该说很难。

智库君:零跑无疑是2024年的黑马,小鹏2024呈现起死回生的势头,您认为,二者是否突破了“生死线”?“造车生死线”的重要指标有哪些?

安庆衡:我同意二者突破了“生死线”。我认为“造车生死线”的重要指标有:1、月销量应该在2.5万辆以上;2、有至少两个畅销产品;3、毛利率在15%以上;4、扭亏,或者亏损大幅减少。

智库君:作为“跨界者”,华为和小米两家科技企业2024在“车圈”的声量毫不逊色。2024年,鸿蒙智行“四界”集齐,问界、享界、智界产品均已进入交付阶段,全年累计交付超44万辆,仅次于理想,其中,12月交付站上5万辆的新台阶,创下月交付量新高。从销量上来看,问界仍是销量大户。有消息称,2025年,鸿蒙智行的年销目标是100万辆,是目前新造车企业中给出的最强指引,相较于前一年的44.5万辆,同比需要同比增长125%。

小米虽为“新人”,但2024年成绩依然亮眼,12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超过2.5万辆,交付不足9个月,就已实现了超13.5万辆的年交付量,更值得关注的是,迄今为止的所有成绩,小米仅依赖一款产品小米SU7。2025年,品牌逐步成熟,产品矩阵继续扩充,小米将有望迎来较大增长。对于2025年,小米汽车将年交付目标定为了30万辆,平均每个月的交付量2.5万辆,按照当前稳步2万+的月销量来看,小米2025年的目标较为保守,第二款产品能否继续创造“爆款”,值得期待。2025年,鸿蒙执行能否突破百万目标?华为和小米将如何搅动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安庆衡:我认为鸿蒙有希望突破百万目标。对于华为和小米搅动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问题,要充分重视。当初,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时,看好的人不多,对小米生产汽车很多人也持观望态度,事实是他们都干成了。华为与赛力斯合作解决了传统小企业赛力斯原来发展乏力的问题,解决了作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亏损的问题,更是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值得总结推广。

过去,讨论汽车产业格局时,想到的就是传统汽车企和合资企业,后来加上了造车新势力。我认为今后研究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时应该把华为和小米作为一级来对待,潜力巨大,作用巨大,不可忽视。

智库君:2025年,造车新势力的格局将会是怎样?2025年造车新势力的的盈利率预计会有多大改变?是否将会持续的洗牌?出局的企业是否持续增加? 

安庆衡:造车新势力企业中理想、零跑、小鹏、小米、赛力斯等会继续走强,特别是与华为合作的企业会进一步显示跨界融合的优势,加快发展步伐。而其他一些新势力企业会加快被淘汰。部分造车新势力企业也会扩大与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合作,这些动作都会推动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速度。

我估计2025年造车新势力的盈利率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解决新能源汽车亏损问题还需时间,还要继续努力。

往期链接:

预见2025 | 刘小稚:强者愈强,弱者出局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是资深汽车财经媒体人聚合业内专家,联手打造的第三方独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