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车联合设计生产纪实丨苗圩:忆春阳同志二三事

汽车   2025-01-29 21:01   天津  
 “这真是煞费苦心,也十分不易,可以说这也是我们真正按照正规工艺第一次干出来的自主品牌’类轿车’产品,也打破了中国人没有能力自主开发产品的魔咒。”


文丨苗圩

春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了,但是每每回忆起我们在一起工作和之后的交往中的一些事情,好像他未曾离去,依然活在我们当中。从他那里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态度令我终身难忘。这里仅用这篇文章来寄托我的哀思之情。

我刚参加工作就从很多老同志那里听到许多春阳同志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感觉他是一位不同于常人的人,敢担当敢作为。可能敢担当敢作为的人,必然会使有些人不快,但是也会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反倒是一些碌碌无为之人,一些专门会去见风使舵之人,一时风光,时间久了却被人们遗忘。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苗圩

我在一些场合也见到过他,但是属于我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我的状况。真正在工作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是在1989年我调入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以后。我那时在生产计划部担任副司长,春阳同志在科技部担任副司长,通过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目录(后改为公告)这项工作逐渐熟悉起来。

轿车产品定义

当时为了对汽车行业进行管理,解决厂点多批量小的问题,对于新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实行严格控制,对于轿车产品更是确定了“三大三小”的定点企业不能突破。

实际上就汽车厂点和轿车产品来说,多年来一直坚持严格控制不动摇,直到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才有所放开。也正是由于放开了国内一批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才使得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一批企业都是从那时候开始进入汽车行业的,如今已经可以与合作企业的产品展开竞争,特别是借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势,乘势而上,如今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超过外国品牌的汽车了,这是我们多年期待的结果。

在处理企业发展和政策严控的关系上,春阳同志不是采用简单化的“讲原则”,而是想尽办法帮助企业在严控政策下谋求发展的出路。在这个问题上,说“不”是最容易的,但是能够找出一条可行之路是非常非常难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科技部从什么是轿车研究开始,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两轴之间安排最多5个乘员的产品,而且是采用承载式车身的产品才是轿车,这可能是只有中国的政府部门(那时候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代行政府管理职能)才会去研究的问题,而这样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政府严控政策下寻找出路。

既然是最多5个乘员,那么在两轴之间安排5个以上的乘员的产品就不属于轿车了吧,由此就为MPV的产品找到了出路。那时候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CEO雅可卡由于开发出了一种“非驴非马”的产品—MPV,救活了克莱斯勒公司,雅可卡也因此一战成名。

这个故事也传入到中国,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由吕福源同志牵头,协调广东湛江汽车厂和海南汽车厂联合起来引进一款MPV产品就有了可行性。当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这个项目没有成功,但是毕竟在不违反“三大三小”政策下开辟出一条可行的“小路”。

春阳同志在轿车产品定义研究方面是重要的参与者,但是下面所说的就是春阳同志亲自动手,牵头开展的真实实践了。

“6450”自主开发

根据轿车的定义,如果在两轴之间安排5个乘员,但是采用有车架的非承载式车身,也可以不归入轿车产品,这就是一段时间里救活了国内好几家汽车厂的6450产品。当时由春阳同志亲自负责,由石家庄汽车厂、保定汽车厂、武汉轻型汽车厂、沈阳新淞汽车厂等5~6家企业共同出资,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采用联合开发的形式,开发出来一款具有轿车功能但是肯定不是轿车的产品,一张底盘图纸供几家汽车厂生产。

由于这些汽车企业是已经在“目录”内的企业,生产的又是6字头的产品(轿车产品是以7字打头的),这就又走出一条可行的“小路”,每一家企业还可以根据统一的设计图纸进行改进,有单排、双排的皮卡车,也有全面封闭的硬顶乘用车。

由于采用了非承载式车身,相对承载式车身更加容易制造,也适应了当时每一家企业的设备和工艺水平,形成总成统一车型不同的产品,各自在市场上销售的局面。这真是煞费苦心,也十分不易,可以说这也是我们真正按照正规工艺第一次干出来的自主品牌“类轿车”产品,也打破了中国人没有能力自主开发产品的魔咒。至于这些汽车厂后来大多数没有存活下来,有多种原因,但是绝对不是因为产品的原因。

之后,我与原几十个同志离开了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到了机械工业部,与春阳同志联系较少,后来我又去了东风汽车公司,联系就更少了,但是我知道他留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一直在为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而不懈奋斗,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到工信部的建议

2008年,中央机构改革,新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又回到北京,担任工信部副部长,分管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行业管理工作。前面由于行业管理部门经历了多次改革,汽车行业管理的职能由过去的集中管理变成了多个部门管理,尾气污染由环保部管,产品质量和安全由质量监督管理局管,运输车辆由交通部管理,很多汽车行业的同志都希望工信部能够将这些年来分散到各个相关部门的管理权都收回来,交给新成立的工信部统一管理。虽然这些想法不能说不对,但是要从别的部门手里将这些职能收回来谈何容易,而且在中央批准的工信部“三定”文件中并没有将上述这些职能划转工信部的决定。

记得是在那一年的夏天,春阳同志到我的办公室来见我,我与他谈了上述的困惑,他与其他的老同志不同,他告诫我千万不能那么做,“工信部刚刚成立,你又立足未稳,切忌四面出击,如果四面出击一定会陷入四面楚歌,但是,组织上既然让你负责汽车行业的管理,你又不能无所作为,否则辜负了组织上的信任,也辜负了大家的期待。你要仔细研究从哪一个点上进行突破,一旦看准了就毫不犹豫,持之以恒,集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他虽然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但是他教我的方法确实是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按照春阳同志教我的方法,我与负责汽车行业管理的装备司同志们一起确定了从汽车的节能开始,制定了分类分阶段的油耗标准,后期又进行考核。之后又主动参与了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正在开展的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的示范试点工作,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年)》并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布。

在与春阳同志的共事过程中,我从他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他是既有大局观念又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既有战略思维又有组织能力的领导,对一些庸俗的社会现象嫉恶如仇,对年轻同志关爱支持。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为人处世态度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作者为工信部原部长)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是资深汽车财经媒体人聚合业内专家,联手打造的第三方独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