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5 | 郑赟:海外建厂并非唯一答案

汽车   2025-01-27 12:37   安徽  
珍惜“中国车”给世界的第一印象。

文|智库君

在致敬与总结过2024之后,预见2025如约而至,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本次邀请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共同对汽车行业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核心观点:

  • 海外建厂是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重要模式之一,但并非唯一答案。

  • 过去30年外资品牌来到中国市场的“传统合资”模式,到现在中国车企走出去到海外市场的“新合资”,都体现了汽车这一复杂产业链体系行业国际化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 过往的车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在质量与品牌信任、市场产品适应性、国际化运营体系、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 当世界仍对中国品牌以“中国车”的方式去看待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 参考2024年整体实现了23%左右的增速来看,考虑到2025年欧盟关税压力、俄罗斯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2025年中国企业整体实现10%-20%的增长,达到700-750万体量比较合理。

  • 减少对特定国家或地区供应商的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多个供应商,确保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在海外建厂的同时,积极培育当地的供应链企业,提高本地化采购比例,降低因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 丰田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通常先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快速熟悉当地国情,如在北美与通用建厂,在欧洲、东南亚也是从合资工厂切入。

  • 部分企业出海初期,更关注短期的市场拓展和利润获取,但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导致品牌形象受损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整体中国车企还是在不断增强维护中国品牌形象的意识。

海外建厂,并非唯一答案

智库君:您如何看待2024年企业出海的现象?您认为海外建厂是企业出海的答案吗?2024年出现了新的合作模式:奇瑞与西班牙汽车公司Ebro-EV Motors成立合资工厂;借助与Stellantis的合作关系,零跑在欧洲落地生产电动汽车。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出海模式?

郑赟:2024年,总体来看中国汽车企业出海呈现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布局多元化、以及产品结构优化的特点。

海外建厂是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重要模式之一,但并非唯一答案。海外建厂在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确实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带来投资成本高、运营管理风险大、以及受市场波动和竞争影响大等挑战,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出海时一刀切的选择。

奇瑞和零跑这样新的合作模式体现了合作双方在技术、生产、渠道、品牌等维度具备较好的资源互补,也恰恰说明了在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车企的国际化道路和模式有了更多元的选择。从过去30年外资品牌来到中国市场的“传统合资”模式,到现在中国车企走出去到海外市场的“新合资”,都体现了汽车这一复杂产业链体系行业国际化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车企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不断提升。

智库君:除此以外,您是否还看到了不同的出海模式?

郑赟:类似长城汽车收购通用汽车泰国制造工厂,小鹏与大众的平台与车型开发技术合作,吉利汽车将SEA平台授权波兰本地制造商生产纯电车型,不同类型的产能、技术、品牌、渠道合作都是未来可以进行创新合作的方向。

出海车企的国际化思维

智库君:目前的车企国际化过程中,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对此,您有哪些建议?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东南亚摩托车市场的重现?

郑赟:过往的车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在质量与品牌信任、市场产品适应性、国际化运营体系、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摩托车是很好的案例,从不同方面向我们诠释了值得警戒的红线。当世界仍对中国品牌以“中国车”的方式去看待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未来建议中国企业更加关注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体系化建设,在组织管理、人才团队、业务流程等方面全面面向国际化进行梳理调整,从研产供销服的各个环节实现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智库君: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4年汽车出口641万辆。您认为2025年将会达到多大的出口规模?2025年的国际化、走出去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郑赟:整体来看,中国汽车出口体量已经达到全球汽车出口第一的位置,且和第二名日本之间的差距已经相当明显,未来的规模增长将逐步回归到一个比较稳健的水平。

参考2024年整体实现了23%左右的增速来看,考虑到2025年欧盟关税压力、俄罗斯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2025年中国企业整体实现10%-20%的增长,达到700-750万体量比较合理,但同时也需要不同车企共同努力的一个水平。

智库君:您如何理解“与当地共赢”这个理念?针对不同地区,企业应该如何做到全球差异化管控?

郑赟:跨国企业在一个地区的成功,不仅需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盈利的经济利益,还需要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政府、企业、社区和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尊重当地文化、遵守当地法规、创造当地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提升当地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智库君:全球化过程伴随着地缘政治挑战,企业应该如何做到风险防控?

郑赟:企业可以从市场布局选择、多元供应链建设、灵活合作策略,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应急预案等角度来做好风险防控。

1)市场布局选择: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密切关注当地政策法规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降低因特定地区地缘政治冲突或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2)多元供应链建设:减少对特定国家或地区供应商的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多个供应商,确保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在海外建厂的同时,积极培育当地的供应链企业,提高本地化采购比例,降低因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3)灵活合作策略:开展多方合作,如与当地有影响力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借助对方的资源和渠道优势,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并通过合作分散风险。

4)建立风险预警和预计预案: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或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实时监测和分析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并进行预警;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缘政治风险,包括应对贸易摩擦、供应链中断、市场准入限制等情况的具体措施,提高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

学习丰田,寻找样板市场

智库君:您认为丰田是否值得借鉴?有哪些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郑赟: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把握市场机遇并灵活切入:丰田善于把握市场变革的机遇,如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凭借小排量、低油耗的优势迅速抢占北美市场,并在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时,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和独资工厂,深化本土化扩张,这是丰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中国车企应密切关注全球市场动态,抓住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不同市场发展的窗口期,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优势,并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灵活采用整车出口、CKD、合资建厂、独资建厂等多种方式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2)当地市场品牌与文化建设:丰田通过长期的市场投入和优质的产品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促进企业文化的本土化落地。

3)生产和供应链的本地化战略:丰田在进入海外市场时,通常先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快速熟悉当地国情,如在北美与通用建厂,在欧洲、东南亚也是从合资工厂切入。中国车企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与当地企业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在保障自身核心权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合资方的本土优势,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智库君:您曾提倡中国企业应该抱团出海,出海初期应该维护宝贵的中国品牌形象,我们的企业是否缺乏这样的意识?这个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

郑赟:部分企业出海初期,更关注短期的市场拓展和利润获取,但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导致品牌形象受损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整体中国车企还是在不断增强维护中国品牌形象的意识。

智库君:罗兰贝格预见2025行业趋势发布会中建议,企业应高价值品牌高地和体系能力建设并举,打造样板市场。您认为样板市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郑赟:样板市场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规模体量和产品匹配度,适合中国车企进行深耕发展。同时在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认可度上是中性偏正面的形象,具备整体向好的营商环境。第三,该市场最好在所在区域具备一定的辐射效应,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还是出口能力方面,适合作为企业在该市场取得成功后向区域内其他市场辐射的跳板。最后,应该是企业已经在当地具备一定的经营基础,可以快速实现业务速赢、取得成效。

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样板市场有美洲尤其是南美、东南亚、中东、北非。此外,还有部分适合中期发展的市场,例如俄罗斯。其中,东南亚中重要样板市场有泰国;在南美洲的重要样板市场有巴西;美洲的重要样板市场有墨西哥。企业可以基于各自产品在对应样板市场的选择上进行相应调整。

往期链接:
预见2025 | 徐大全:行业需要重视并深层次思考“内卷”
预见2025 | 李金勇:豪华品牌的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预见2025 | 金伟华:车企智能化体系搭建需要考虑三个维度
预见2025 | 沈进军:大型经销商集团会经历裂变和收缩
预见2025 | 梅松林:长安需要灵魂品牌、吉利有望拿下行业第三
预见2025 | 安庆衡:奇瑞拿下第三的可能性更高

预见2025 | 刘小稚:强者愈强,弱者出局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是资深汽车财经媒体人聚合业内专家,联手打造的第三方独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