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5 | 徐大全:行业需要重视并深层次思考“内卷”

汽车   2025-01-24 18:28   安徽  
博世希望做到“服务中国,放眼全球”。

文|智库君

在致敬与总结过2024之后,预见2025如约而至,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本次邀请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共同对汽车行业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核心观点:

  • 新的一年,内卷的状态本质上没有改变,整个供应链仍然承受巨大压力。上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面首次提出“内卷”,意味着行业需要重视并深层次思考“内卷式”竞争。

  • 随着技术领先和市场需求,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相关的研发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现金流是一个关乎存亡的问题。胜出的企业一定要有正的现金流,或者有一个明确的实现正向现金流的时间表。

  • 汽车智能化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主机厂、新兴技术企业、传统供应链纷纷参与其中,每一个企业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

  • 博世具备一个天然优势——全球布局:博世在全球各个主要市场都有研发与生产制造等资源,能支持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汽车进入海外市场。

  • 未来,博世希望做到“服务中国,放眼全球”:凭借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技术的接受度,推动博世在中国市场进行深度研发。待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发展起来后,博世就能迅速将这些新技术服务于海外市场,同时助力博世全球业务的发展。

行业需要重视并深层次思考“内卷”

智库君:2024年,一方面,全球汽车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导致供应链企业面临订单减少的压力;另一方面,车企价格战升级,要求供应商降价,导致供应商面临成本压力和利润压缩,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在此背景下,汽车行业供应链企业2025年的生存状态是否会有所改变?作为供应链企业,博世如何应对来自主机厂的降本挑战?

徐大全:新的一年,内卷的状态本质上没有改变,整个供应链仍然承受巨大压力。

博世将继续保持去年的策略。第一,内部降本,这对博世的供应商以及自身的生产制造成本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第二,从技术层面、工程变更层面提高性价比,同时要接受价格和市场份额所受到的影响。如果降价力度不够,也存在失去市场份额的可能。第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博世仍然希望保持一定利润率,从而能够长期作战。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如何保持一定的盈利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话题。

上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内卷”,意味着行业需要重视并深层次思考造成“内卷”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智库君:2024年,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欧洲,从整车厂到供应链企业,汽车业出现裁员、关闭工厂的情况。您认为,2025年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为什么?中国市场的情况会怎样? 博世2025年将会如何深耕中国?

徐大全:2024年的全球汽车产量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略低于前一年水平,今年也很难看到显著的恢复性增长。消费者对于新技术如电动汽车的需求增长也不如预期。特别是在欧洲地区。这对很多欧洲的制造型企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博世也不能例外,需要根据大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领先和市场需求,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相关的研发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博世而言,许多和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化有关的新技术都是率先在中国市场开发或应用的。深耕中国将具有更新一层的意义。

智库君:2025年,造车新势力的格局将会是怎样?2025年造车新势力的的盈利率预计会有多大改变?

徐大全:对造车新势力来说,现金流是一个关乎存亡的问题。胜出的企业一定要有正的现金流,或者有一个明确的实现正向现金流的时间表。

智能驾驶群雄争霸,盈利能力是关键

智库君: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处在产业格局深度重塑的关键期,一味降本并不能走向持久,如何转变供应链管理思维,探索车企和供应商之间的深化协同合作,从供应链走向共赢链,是汽车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议题。在您看来,汽车行业供应链转型有哪些新趋势?在2025年,博世在中国的投资布局是否有什么变化?重点投资将在哪些领域?

徐大全:首先,供应链转型已经在从传统零部件制造向电气化、智能化供应链的方向转移。另外,供应链的布局也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领域,如发动机、变速箱等,本身已经具备稳定的市场格局。但是智能化开创了新局面——主机厂、新兴技术企业、传统供应链纷纷参与其中,每一个企业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

因为汽车是利润率偏低的产业,企业更加倾向于规模效应为主导,这样才能摊销成本并且盈利。在当下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各家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竞争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盈利优势,处于战国时代。当然这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

谈到投资布局,博世在华持续发力:博世的合资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太仓工厂三期工程去年已经启动投产;苏州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自动驾驶的研发生产基地也在去年投入使用。此外,博世在商用车业务,比如氢燃料电池以及电机电控等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强。

关于博世新业务的投资:第一,在中国首先围绕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如电驱、电控、电桥加大投入。第二,智能座舱和高阶智能驾驶也将加大投入。第三,整车运动控制方面,博世将围绕集成底盘控制、转向、悬架、动力等整车运动控制相关的领域,以及线控转向、线控刹车、线控底盘等领域加强投入。博世在中国的年度研发投入超过100亿人民币。

智库君:在度过被喻为“端到端”智驾“上车元年”的2024年后,您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端到端智驾的“上车大年”吗?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的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博世如何布局中国?

徐大全:2025年伊始,很多主机厂便宣布将在10万到20万区间的车开始标配智能驾驶,所以将2025年看作智驾的“上车大年”,我认为是正确的。

智能驾驶,目前处于“群雄争霸”的格局。首先,有主机厂自研,通过自己团队研发;其次,有技术公司,引望、博世等企业;第三,有初创公司,他们也在进入智驾领域。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实现智驾盈利是各家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博世中国来说,完全本土开发的高阶智驾系统已经可以在有图或无图情况下,实现端到端的高速和城市NOA。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大布局,打造基于不同芯片的平台以适应客户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竞争过程中,博世还具备一个天然优势——全球布局:博世在全球各个主要市场都有研发与生产制造等资源,能够支持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汽车进入海外市场。比如,博世可以借助对欧洲法规的深度理解,联手博世中国开发海外应用平台,并在欧洲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道路测试与验证等。这会是博世的天然优势。

智库君:博世新业务的盈利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徐大全:每个创新技术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经历投入和亏损的阶段。对博世来说,业务规划通常是5-7年实现盈利。智能驾驶仍然在投入的阶段,电机电控也在努力实现盈亏平衡。

然而,基于国内激烈的竞争状况,实现盈利仍然具有挑战。博世坚持扎根中国市场有两点考虑:第一,中国不断有新技术的应用和落地,市场的需求在不断推进博世科技进步的步伐。第二,中国速度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比如,目前部分车厂已经提出了十二个月推出量产车的计划。这会促使博世不断提升效率以增强竞争力。

未来,博世希望做到“服务中国,放眼全球”:凭借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技术的接受度,推动博世在中国市场进行深度研发。未来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发展起来后,博世就能迅速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海外市场,助力博世全球业务的发展。。其实,这样的尝试已经开始了。

往期链接:
预见2025 | 李金勇:豪华品牌的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预见2025 | 金伟华:车企智能化体系搭建需要考虑三个维度
预见2025 | 沈进军:大型经销商集团会经历裂变和收缩
预见2025 | 梅松林:长安需要灵魂品牌、吉利有望拿下行业第三
预见2025 | 安庆衡:奇瑞拿下第三的可能性更高

预见2025 | 刘小稚:强者愈强,弱者出局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是资深汽车财经媒体人聚合业内专家,联手打造的第三方独立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