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初到中汽客车公司,负责6600客车和6700客车的联合生产,联合设计,分点装配,分点销售的相关工作。作为产品部部长,我需要协调和组织全国150多家政策产业和零部件厂。也是自那时起,我开始与何春阳何老共事。
联合设计,走出了一条新路
联合设计的方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推行,它是国家汽车转型的关键一步,为二十一世纪许多知名的汽车企业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长城汽车的雏形就是在那时初步形成的,江淮汽车厂也是在那时呈现出了萌芽状态。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部副经理 贾国强
我想说的是,能够促成这一切,还是需归功于何春阳何老。是他在敏锐地洞查到行业的不足后,举力将国家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组织了起来。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仍受益匪浅。
一方面,联合设计使中国的汽车产业,尤其是客车工业得到了一个飞速发展。另一方面,联合设计还为行业积聚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今耳熟能详的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江淮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左延安,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此外,有两个方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联合设计发展的前瞻性——企业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
首先,联合设计推动整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使用了企业化模式。中汽客车公司成立的初期,我在报告中看到何总留在上面的几个大字:“希望走出一条新路”。这也奠定了中汽客车公司组织的的企业目标——“联合设计,联合生产,分点装配,分点销售。”产业链中常常提到强链、补链也在那时开始逐渐演化成型。
全国许多的配套件厂在“联合设计”方针下被组织起来,形成共同体,协同发展壮大,开始追赶国际发展步伐。此后,中国市场上也涌现出来一批国内顶尖、全球有影响力的零部件厂,为国家客车行业发展,尤其是汽车行业发展,奠定了特别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是,当时的何总对这片繁荣景象并不满足,他说:“我要是再年轻十岁,一定要搞像耐克这样的生产模式:统一生产,统一销售。”随着事情的发展,他也意识到国情的差异,于是才延续了通过工作小组负责不同客车类型的方案。
另外,其实中汽客车公司成立以后,一直是保持在市场化体制下运行的。
何总曾经有一个举动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四川汽车工业集团(今四川野马)作为中汽客车公司的一家股东,入股了一百万人民币。何总经营中汽客车公司多年,不仅能够做到每年分红给股东们,还在2003年公司解散时,把股东入股时的投资悉数奉还给股东。这在当时是少见的,但是何总已经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去运作公司。
成就这一切,谈何容易?
我依稀记得,何总向大家提到我时常说,“大家都是在台前看到何春阳,而小贾是在幕后,跟着我一块工作。”借此机会,我也想向各位分享我眼中的何总,以及他生活中一些点滴。或许从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联合设计能够如此成功的原因。
回想这十几年,有几幅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首先,是务实工作时的何总。在幕后看到的何总,每次开会都在第一排。无论是谁在会上讲话,他都会在他那本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此外,每一次新的样车出厂,何总都会到现场,坐上主驾。他需要亲自去看,去评审内饰件的精细度,仪表板的贴合度,离合器的力度。
第二点,是简朴生活里的何总。我与何总共事十余年,他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个外号叫“盒饭经理”。依稀记得我在为何总办理退休手续时,上面写着退休金4000多元。他的弟弟在何总退休后来北京看望他时问道:“你退休领了多少钱?”何总回答道:“四千多。”当时他的弟弟十分惊讶,“你这可是在北京生活,怎么够呢?”何总的回答让弟弟恍然大悟,晃过神来,又有些无奈。何总解释到:“我中午常吃的是七块钱的盒饭。但是因为中午吃不完,所以大多数时候盒饭吃一半,另一半晚上再带回去吃。”弟弟说:“照你这么吃饭,那你退休的钱肯定够用了。”
最后一个画面,是定格在自行车上的何总。何总很喜欢骑自行车。在他腿上的伤病严重之前,自行车一直都是他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坦白讲,那个时候公司已经有桑塔纳和夏利两辆车可以为他提供服务。但他上班的路,大多数时候都是他骑车经过的。
我依稀记得有一个雨天,董建平秘书长坐车去找何总,路上看到有个人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朝公司去,车开近了,发现竟是何总。
从敬畏,到尊敬,最后是敬爱
于我自身而言,对何总的感激之情还有太多想要表达。我跟何总经历了十年工作生涯,这十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特别关键的。
最初,我跟着何总一起工作,很害怕工作完成不了,但出于他严厉的性格让我不敢与他交流。入职初期有一次,他在周一布置了五天的任务给我,这对于初入部门的我来说挑战是非常大的。但是直到周五之前,我都一直没敢与何总交流。直到周五的时候,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向何总坦白说,有一部分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何总当时并没有生气或指责,直到全部的事情结束后,他把我叫过来说“:小贾,你要记得,我给你分配了任务,你就要时刻向我跟进事情的进展。倘若有困难,你大可以跟我说,我给你提供一些帮助,这就可以轻松的解决了。到了星期五再汇报,这些事情可能就要被耽误了。”
我并没有想到,雷厉风行的何总有如此温和的一面,他循循善诱的教导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工作方式。即便到了今天,他的教导依旧在影响着我。
有时,他也像一位严厉的父亲。遇到错误的时候,他会大发雷霆,批评也是十分犀利。从1994年24岁到2004年34岁,坦白讲,我在前期工作中也是心存畏惧的。但经过几年的磨合后,我深深地明白了他做人做事的方式与格局,自此也不再那样害怕了。大家亦是如此,在相处之后都渐渐明白了他雷厉风行的原因。
非常有幸,我在北旅参加工作一年多,就能与他一起做联合设计的工作。在他身边的十年,我所获得的个人职业生涯的锻炼和学习是不可复制的。遇到工作难题或是犯错误的时候,他会悉心指导,也会大发雷霆,还会刨根问底去询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时的他像一个严厉的父亲。
有时,他又像一个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教导年轻人如何更好地处理问题,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因此受益匪浅。
最后,我认为他还是很好的领路人。我所指的领路人,不单是帮助我们作为年轻人学习做人做事的准则。正如联合设计一样,他对于行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