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激光技术新里程碑!全球首个大功率 355nm 冷激光斑块消融系统临床实验在上海中山北京潞河完成首批入组

学术   2025-01-26 18:24   江苏  


近日,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全光纤大功率355nm冷激光冠脉消融系统的临床注册试验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顺利开展首例患者入组。紧随其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也成功完成了北京首两例患者入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此次临床注册试验的牵头单位,葛均波院士亲自担任项目主PI。2024年11月,葛均波院士团队的李晨光教授率先完成了国产创新355nm冷激光的动物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激光安全可靠。凭借这一坚实基础,临床入组工作于12月迅速启动。1月初,潞河医院翟光耀主任随即开启临床入组,凭借其在激光领域的专业能力,启动首日成功入组2例患者。此次临床试验的成功推进,离不开葛均波院士及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的鼎力支持。国产创新355nm冷激光正是医工创新合作的杰出典范,其研发与应用有望为相关疾病治疗带来重大突破,为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病例回顾

  国产创新355nm固体激光显神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球囊难以通过扩张的病例

患者是一位68岁男性,因“胸闷、胸痛1月余”入院,右冠状动脉曾行支架置入治疗。此次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中段偏心钙化,狭窄70-80%。对角支中段狭窄30%,回旋支近段狭窄30%,右冠状动脉中段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


左冠状动脉术前造影

 右冠状动脉术前造影


术前影像显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在术中,前降支进行FFR检查结果为0.79,IVUS导管难以通过中段病变,回撤可见180°-270°钙化,送入球囊也难以通过。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李晨光教授果断选择微光医疗1.4mm激光消融导管进行病变预处理。经过冷激光的快速松动钙化斑块处理后,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变得顺利许多。复查造影提示支架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远端TIMI血流3级,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球囊难以扩张

 激光消融

支架置入后最终造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CTO病例

患者是一位67岁男性,2月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痛,持续5-6分钟休息可自行缓解,半月前患者胸痛再发加重。此次入院冠脉动脉造影结果显示,LAD:开口70%偏心狭窄,中段弥漫70-80%狭窄,远段90%管状狭窄,血流TIMI 3级;RCA:近段90%狭窄,第一转折后100%闭塞,血流TIMI 0级。


左冠状动脉术前造影

右冠状动脉术前造影


在微导管的支撑下尝试SION导丝未通过,升级多次导丝后,最终GAIA-1导丝通过闭塞段,送IVUS成像导管回撤成像,RCA全程管径纤细伴重度钙化斑块。翟光耀教授选择355nm固体激光处理中段重度钙化斑块,采用0.9mm激光导管消融三次后顺利开通CTO钙化病变,管腔即刻获得明显,再依次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最终造影显示支架通畅,残余狭窄小于10%,未见夹层、边支闭塞、血栓及心包积液,前向血流TIMI 3级。


导丝通过CTO病变

激光消融过程

最终造影


冠脉冷激光斑块消融系统:

医工创新结合的典范

微光医疗研发的采用自主设计的技术路线,集成自主研发的核心模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授权专利号:202110758911.0、202110758916.3)。不同于荷兰飞利浦 308nm准分子激光系统 及美国 Angiodynamic 355nm 环状激光导管的设计,微光医疗自研的355nm冷激光消融系统,基于其自主研发的超短脉宽、高峰值功率的三倍频固体钕掺杂铝酸钇(Nd:YAG)固体激光器与高密度光纤束激光导管技术,实现了更安全、更高效的消融效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发表在生物光子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Biophotonics,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激光可有效消融和修饰斑块但对血管壁产生的损伤更小,为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与闭塞病变的开通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治疗选择。

355nm激光斑块消融安全有效的作用机理

OCT下观察离体斑块消融前后的对比效果


此次临床试验的成功,离不开葛均波院士及CCI的大力支持。CCI一直致力于推动医工合作,将临床需求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国产创新355nm冷激光正是这一合作理念的产物,它以“From the doctors, By the engineers, For the patients”为理念,将术者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创新的出发点,研发出能够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医疗器械和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变化,医疗创新将更加紧密地围绕临床需求展开。医工合作将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驱动力。微光医疗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以创新角度解决临床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专家简介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世界心脏联盟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个人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树兰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 (ICI) 终身成就奖。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Heart(BMJ Journals)》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副主编、《Herz》副主编。共发表 SCI 收录的通讯作者论文669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3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7项。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在冠状动脉(冠脉)腔内影像诊断、复杂介入诊疗技术创新、新型器械研发和心血管危重症救治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诊断领域,首次发现冠脉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性“半月现象”,使其检出率由冠脉造影的不足5%提高至95%以上,已成为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针对该领域有待攻克的“最后堡垒”—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为解决传统术式开通率较低的问题,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使介入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目前已成为CTO介入治疗的三大常规术式之一。在新型冠脉支架研发领域,针对传统冠脉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关键环节,主持创制我国首枚“可降解涂层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国际原创“三氧化二砷药物支架”,显著降低致死性支架内血栓风险,实现我国冠脉介入产品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在高危心脏瓣膜疾病治疗领域,打破外科手术禁区,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二尖瓣夹合术”,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和微创器械ValveClamp,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和成功率,实现我国心脏瓣膜微创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突破。倡导并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建设,倡导建立“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等,推动国家救治网络建设;推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绿色通道”救治理念20年,为当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模式借鉴。



李晨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及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曾于美国心血管病基金会及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功能生理学、生物力学、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以及心血管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共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9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科院等多项科研课题,参与国家863、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等多项课题。 担任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委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青委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新技术开发应用学组委员,中国医学创新联盟专家委员,同时任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maging中文版青年编委等。



翟光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导管室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3年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人才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访问学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ESC Fellow),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分会常委,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系务委员,冠脉复杂钙化病变俱乐部(4C)发起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项,市局级课题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医管中心青苗计划等,作为组长单位或分中心主要研究者参与数十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个人每年冠脉介入治疗2000余例,所在团队每年冠脉介入治疗近7000例,在北京地区成为单院区手术量仅次于安贞、阜外的大型冠脉介入诊治中心;擅长冠脉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在国内率先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高血栓负荷病变、复杂钙化病变、支架膨胀不良、支架内再狭窄等冠脉复杂病变,技术经验及手术例数国内外领先,并在EuroPCR 2024提出原位大血管病变介入无植入的“潞河方案”。



关于微光医疗


微光医疗成立于 2012 年,是国内领先的聚焦激光微创诊疗技术的医疗器械公司。微光医疗深耕激光医学技术领域,秉承医工结合理念,运用国际领先的光电技术,致力于微创激光介入诊疗器械的自主研发、全球创新与自主生产。微光医疗是业内为数不多同时掌握软件、硬件、耗材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是业内少有自主研发核心部件的国产厂商。目前已完全自主掌握激光诊疗、光纤导管、图像处理三大核心底层技术,打造覆盖多病种的"诊疗一体化"硬科技平台,产品管线覆盖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等泛血管领域,部分产品在技术创新与临床获益上均达到甚至超出全球领先水平。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

严道医声网
严道医声致力于传播权威、前沿的学术信息;客观、及时的报道领域时事;全面、公正的展现行业动态。旨在搭建医学专家学术传播、为医者发声的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