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徐亚伟教授团队应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冠脉冲击波治疗系统,为一例高危艾滋病钙化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徐亚伟教授团队稳扎稳打,严格按照手术规范,最大程度减少暴露风险。本次手术的圆满成功,不仅充分展示出冲击波治疗技术在处理复杂钙化病变中的优势,进一步体现了徐亚伟教授团队在PCI临床中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手术经验。未来随着冲击波疗法的进一步普及,该技术将为更广泛的患者群体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
徐亚伟教授团队手术中
病例简介
患者为56岁男性,术前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伴附壁血栓、胸主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主动脉溃疡、颈动脉斑块、继发性高血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肾功能不全。
术前CTA显示冠脉右冠脉优势型,左右冠状动脉起源及分支未见明显异常。左主干混合斑块,管腔重度狭窄大于75%。(2)左前降支近、中段多发混合斑块,管腔重度狭窄大于75%。左回旋支中远段管壁少许软斑块,管腔中度狭窄约50%。右冠状动脉全程多发合斑块,管腔中度狭窄约50%。
术前CTA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血管整体粗大,左主干至前降支存在重度弥漫性粥样硬化伴钙化,近段弥漫性狭窄70-80%,高位第一对角支近段弥漫性狭窄70-80%,主支中远段局限性狭窄70-80%,前向血流TIMI3级;左回旋支重度弥漫性粥样硬化,开口局限性狭窄50-60%,中段弥漫性狭窄60-70%不等,第一钝缘支近段至中段弥漫性狭窄60-70%,第二钝缘支近段弥漫性狭窄75-95%不等,前向血流TIMI 3级;右冠状动脉粗大、扭曲,呈优势型,重度弥漫性粥样硬化,第一弯处局限性狭窄60-70%,后降支近段管状狭窄60-70%,前向血流TIMI 3级。
术前经徐亚伟教授团队的仔细评估,考虑到患者为艾滋病患者,钙化非常严重,手术风险高,决定术中准备ECMO、IABP等辅助器械为患者保驾护航,为此例特殊患者打开生命通道。同时考虑到患者左主干至前降支近中段存在弥漫性钙化,决定在caFFR/caIMR指导下启动血管内冲击波治疗设备对严重钙化部位进行处理。
术前caFFR/caIMR显示:左前降支caFFR 0.79,caIMR 18.9,Pa 128mmHg,血流速度202mm/s,回旋支caFFR 0.96,caIMR 36.4,Pa 129mmHg,血流速度129m/s;右冠状动脉caFFR 0.97,caIMR 25.6,Pa101mmHg,血流速度154mm/s。
术前caFFR/caIMR
经多个周期的冲击波治疗后,钙化得到松解,植入支架后并后扩处理后复查caFFR/caIMR,显示左前降支caFFR 0.94,caIMR 17.1,Pa 101mmHg;血流速度224mm/s。
冠脉冲击波治疗
术后caFFR/caIMR
术后造影显示前降支支架膨胀、贴壁良好,无明显残余狭窄,未见夹层及血栓影,前向血流TIMI3 级。
术后造影
冲破钙化 为“爱”前行
徐亚伟教授表示: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时通常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风险和挑战,为了减少手术风险,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其免疫状态和潜在的感染风险。此外,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稳扎稳打。
目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40至49岁人群中冠状动脉钙化约为50%,60至69岁人群则达到80%。严重钙化病变伴随扭曲和弥漫性病变,给心血管介入医生带来了挑战,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导致支架脱载、膨胀不全和再狭窄等问题。传统的斑块消融技术风险较高,对深层钙化效果有限。冠状动脉血管内碎石术则以其安全、有效和简便的特点,有效处理坚硬钙化,促进支架充分膨胀和贴壁,同时不损伤非钙化部分,是治疗钙化的新利器。在本例手术中,国产冠状动脉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系统的再一次成功应用,既实现了高效、安全、精准的临床效果,又大幅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发挥出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更为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HIV感染患者群体具有更容易发生冠脉钙化的倾向,本案例为不断增加的老年HIV感染冠心病患者拓展了冠脉钙化应对思路和解决方案。
专家简介
徐亚伟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陈亮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向上滑动阅览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