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在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与科研攻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团队始终致力于推动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立足微创手术治疗的前沿,不断探索和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丰富了患者的治疗选择,也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省人民医院
崔勇
一
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
微创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始终是团队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尤其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中,崔勇教授团队率先开展了右腋下小切口经主动脉改良Morrow术,突破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局限。这项技术在减少患者创伤、缩短恢复时间的同时,也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2024年全年共完成此类手术250余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这项技术不仅代表了团队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微创外科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另外,团队提出的“右腋下小切口联合主动脉瓣与升主动脉置换”方案也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此项技术不仅展示了微创途径在复杂心脏手术中的优势,也为日后相关领域的技术拓展和创新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突破性技术,推动了微创手术向更加精准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
微创与超快通道麻醉的优势
减少手术创伤并实现围术期快速康复是微创心脏手术的主要目标。快速康复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多学科的团结协作,尤其是术中超快通道麻醉技术的支持。在过去的一年里,团队大力推动微创心脏手术与超快通道麻醉技术相结合,为患者带来了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体验。通过精细化的麻醉管理和术后快速恢复策略,绝大部分患者实现了手术台上清醒并拔除气管插管。结合术后ICU监护与护理快速康复治疗理念的加持,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显著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高危患者群体中,这一治疗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超快通道麻醉技术和快速康复理念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精准的麻醉和术后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手术患者的舒适度,也加快了术后的康复速度。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深化应用,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先进的治疗模式。
三
科研成果与学术影响力
2024年,我科在国际顶级心血管外科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最新的技术参考,也为全球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进步贡献了新的思路。《JTCVS Techniques》,《J Am Soc Echocardiogr》,《Innovations》,《Cardiovasc Diagn Ther》以及《BMC Anesthesiol》等心血管外科疾病相关国际权威期刊相继刊登团队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微创外科治疗与围术期超声评估、微创心脏瓣膜和大血管同期手术、超快通道麻醉技术和术后护理康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跨学科合作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微创技术的全方位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我科在国内外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手术技术外,我们还在围术期管理、麻醉技术、护理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工作,我们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全方位发展。
四
未来展望与团队建设
展望未来,我科将继续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微创心脏手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特别是在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力争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同时,我们将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前沿技术的引进与自主研发,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贡献更多力量。
作为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的创新团队,我们深知,前行的道路上仍充满挑战。然而,凭借我们的技术积累、学科优势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在技术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我们坚信,未来的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将因持续的创新和突破,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扫码进入【心有“勇”术】学术专栏
附:2024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 向上滑动阅览
专家简介
崔勇
浙江省人民医院(点击进入专家个人主页)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机械循环支持分会青年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心脏外科装备与技术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会员(STS),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会员(ISMICS),加拿大心外科医师学会会员(CSCS)。
· END ·
版权及免责声明: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心有“勇”术】学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