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会实时更新码内资源,将该二维码作为与读者交互的长期入口,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有效提高自身论文学术影响力。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孤立性肝脏原发黑色素瘤一例
引证本文:
廖曼丽,周宏莲,黄强, 等. 孤立性肝脏原发黑色素瘤一例[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4, 36(6): 374-377.
廖曼丽,周宏莲,黄强,杨玉萍,陈霞茹,徐晓红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超声医学科,广东 湛江 524001
[第一作者] 廖曼丽(1998—),女,广东惠州人,住院医师,在读硕士。
[通讯作者] 徐晓红,主任医师,博士,Email:13828297586。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7岁,因“右上腹疼痛2 d”于2023年5月24日入院。患者2 d前自行外院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伴有轻微右上腹疼痛。体格检查:右侧脸颊可见一黑痣,平坦,边界清晰,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自述10年前行子宫切除术,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09 ng/mL,癌胚抗原2.13 ng/mL,糖类抗原125 12.2 U/mL,糖类抗原199 2.84 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4 U/L,白蛋白41.2 g/L,均未见异常。(1)超声造影检查:灰阶超声提示肝右前叶尾状叶可见一低回声团,大小约65 mm×60 mm×61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欠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表现为周边短索状血流信号(图1A),注入超声造影后观察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内可见分隔及无增强区(图1B);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低增强(图1C、1D)。(2)增强CT提示肝内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图2A),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高增强(图2B),门脉期呈低增强(图2C),延迟期呈低增强,病灶内及边缘不规则条片状低密度影仍不强化(图2D)。超声造影和增强CT均考虑为肝细胞癌可能性大。(3)进一步增强MRI提示肝内球形混杂信号影,可见假包膜,呈囊实性改变,囊内部分呈T1WI低、T2WI压脂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囊壁及实性分隔呈T1WI高、T2WI压脂等-稍低信号,DWI呈等信号(图3A~C),增强扫描动脉期示不均匀强化(平扫T1WI高信号区域无法评估)(图3D),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有所减退,肝胆特异期示病灶内未见明显造影剂摄取(图3E~F)。增强MRI提示:恶性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拟不典型肝细胞癌可能,鉴别肝囊腺瘤或黑色素瘤可能。考虑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且无AFP升高及乙肝病史,建议患者进一步行穿刺活检术,但患者经济条件受限,选择直接进行手术。
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患者于2023年6月1日全麻下行肝肿物切除术+面部黑痣切除术。术中见肝肿瘤主要位于尾状叶,呈类圆形,多房囊实性改变,有假包膜,边界尚清,肿瘤无外侵犯。
肝肿物大体表现为囊实性、质软、内含灰褐样物(图4A)。术后病理提示:(1)(面部肿物)符合皮内痣,局部表面上皮显示鳞状上皮内瘤变;水平及基底切缘阴性(图4B);(2)(肝肿物)细胞学显示梭形细胞弥漫性分布,黑色素颗粒堆积(图4C),免疫组化:(肝肿物)S-100、SOX-10、HMB45、Melan-A呈阳性,Ki-67指数约10%,结合细胞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考虑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基因检测提示GNAQ阳性,BRAF、KIT、GNA11等均呈阴性。
患者术后进一步行PET/CT检查提示肝右叶体积缩小,肝肿物切除术后;余全身未见确切恶性肿瘤征象。
结合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患者仅表现为肝脏内单发病灶,该病灶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及PET/CT检查排除其他部位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可能,因此最终诊断为孤立性的原发肝脏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建议患者进一步行靶向或免疫治疗,但因经济问题未行进一步治疗,现超声及MRI随访半年,未提示复发及转移。
讨论
黑色素瘤起源于皮肤(基底层表皮及毛囊)、眼睛(脉络膜层)、软脑膜等组织的黑色素生成细胞,而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鞘的黑色素前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可以随处迁移定居,其衍生物涉及内、中、外三个胚层,因此体内各种组织均有发生黑色素瘤的可能。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生与种族、遗传、创伤、刺激、病毒、日光、免疫等有关,目前肝脏黑色素瘤的发生并无明确的相关因素。黑色素瘤的侵袭性强且预后极差,易发生肝脏转移,肝脏转移的黑色素瘤约占全部种类的10%~20%;但原发于肝脏的黑色素瘤非常罕见。一般认为肝脏原发黑色素瘤(PHM)多为单病灶,肝脏转移的黑色素瘤为多发病灶或病灶融合成团;两者的病理学表现相似,目前尚无统一的鉴别标准,主要的鉴别点在于通过临床检查、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查是否有肝脏以外的黑色素瘤。虽然本病例面部有黑痣,但经过病理的反复验证仍然考虑为皮内痣,排除黑色素瘤的诊断;进一步的PET-CT亦排除了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原发灶,但是否存在隐匿性黑色素瘤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目前根据各项检查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是符合的,且患者仅表现为肝内单发病灶,故诊断为孤立性的肝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PHM的影像学诊断方面,既往文献报道多集中在增强CT/MRI,鲜有关于超声造影的描述。本病例影像学资料齐全,超声造影、增强CT及MRI均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呈低增强,与常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强化方式一致,容易误诊。但此患者无肝细胞癌相关高危因素,AFP呈阴性,且超声造影的门脉期增强消退时间在60 s以后,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可作鉴别。虽然PHM的影像学表现与肝脏原发的其他肿瘤表现相似,但是研究认为MRI是诊断PHM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因为黑色素瘤细胞中的黑色素具有顺磁性,能缩短T1和T2的弛豫时间,表现为T1WI高信号和T2WI低信号。但不同的黑色素瘤其黑色素含量不定,MRI表现也各有不同,这与肿瘤细胞内出血量、坏死囊变、恶性程度以及病程有关,增强后肿瘤呈花环状强化,中央出现囊变坏死区无强化时有助于辅助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本病例与以上表现均相符,且超声造影有其特征性表现,动脉期为快速不均匀高增强及花环状强化。对于MRI上表现为T1WI高信号的区域,因与增强区域重叠而影响该区域血流灌注的评估;但超声造影的实时动态、纯血池显像的优势能够为此区域的血流灌注作很好的补充,因此,MRI联合超声造影可能更有助于PHM的诊断。
PHM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呈圆形、多角形或梭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多见,伴或不伴有黑色素颗粒沉积。常用的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特征性标志物包括SOX10、S-100蛋白、MelanA、HMB45等,其中SOX10、S-100蛋白灵敏度高,但特异度稍差,而MelanA、HMB45等指标特异度较高,灵敏度较差,结合多种免疫组化标志物能提高黑色素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对于PHM的最佳治疗方案及预后仍不清楚,患者往往因复发转移在短时间内死亡,但手术切除是肝内孤立性病变首选的治疗方法。为了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常将手术治疗、生物免疫及放化疗等治疗相结合。依据2020版CSCO黑色素瘤指南,术后辅助治疗能够降低患者黑色素瘤转移和复发的风险,根据基因突变点进行的靶向及免疫治疗为晚期黑色素瘤实现精准、个体化治疗。我国约20%~25%的黑色素瘤患者因BRAFv600基因突变激活MAPK/ERK通路而促进黑色素瘤的发展,部分患者则因为KIT基因的突变而发病。对于BRAFv600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主要的靶向药物为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而针对KIT基因突变的患者,主要的靶向药物为伊马替尼和尼罗替尼。免疫药物PD-1抑制剂可激活多个原癌基因信号通路,国内获批的药物有帕博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两种,主要针对既往接受全身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本病例虽然未行辅助治疗,但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征象,后期情况有待随访跟踪。
综上所述,孤立性肝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初诊时易误诊为其他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如肝细胞癌。临床上应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细胞学和免疫组化表现是诊断PHM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治疗孤立性PHM的有效方案,结合靶向及免疫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
电话
0577-86699363
电子邮箱
gdywkzz@vip.126.com
官方网站+投稿系统
(官网已开放下载所有已发表论文全文哦~)
https://gdy.qk.wmu.edu.cn
排版 | 吴 珊
校对 | 王郦莹
责编 | 鲁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