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针对媒体报道的巴西工厂劳工事件,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以言辞犀利回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而在此前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曾对此事作出回应,她表示:
“中国驻巴西使领馆正在同巴西方面保持沟通,核实情况,妥善处理。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求中资企业依法依规经营。”
对比来看,外交部的回应冷静从容,言外之意希望大家不要急于作出结论,耐心等待事情的调查结果。同时表达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一贯立场。
作为此次事件的当事人,比亚迪的回应则对外界的质疑表现出强烈不满,并将此事件上升到“抹黑中国品牌”和“破坏中巴友谊”的高度,同时指责“境外势力”与国内部分自媒体“里应外合”。
在外交人员尚在对事件进行核实的情况下,比亚迪这么快就得出了以上结论,展现出惊人的办事效率。
比亚迪回应有其合理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一些西方媒体和势力确实存在刻意“抹黑”中国企业的倾向。
这种抹黑往往通过将个别事件放大甚至扭曲事实,试图削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造成干扰。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无疑引起了部分国家和企业的焦虑,负面舆论很可能是一种遏制手段。
其次,巴西作为新兴市场中的重要经济体,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比亚迪近年来在巴西市场的深耕,特别是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成绩,或许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神经。
这种背景下,一些针对比亚迪的负面报道可能不仅是偶然,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
“战狼式”公关效果存疑
尽管李云飞的回应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但其激烈的措辞也容易造成误读,加深与公众的隔阂。
在国际公共关系中,企业面对质疑时的回应不仅关乎企业形象,更关乎品牌的全球化进程。
李云飞将事件解读为“恶意关联”“蓄意抹黑”,并直接批评“境外势力”与“国内部分自媒体”,这种强硬的立场可能会加剧舆论的两极化,甚至让部分中立的受众对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产生疑问。
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比亚迪需要在国际舆论场上展现更成熟的危机公关能力。
相比于情绪化回应,更需要基于事实的清晰陈述与有力反驳,辅以第三方独立调查数据或报告,以证据打破质疑,化解争议。
毕竟,企业的公信力是品牌长期发展的基石,过于情绪化的表达,反而可能削弱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友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