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田和日产计划合并的消息全网刷屏,如果两家公司成功联手,它们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集团。
然而,即使双方最终成功重组,仍然无法解决两家企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创新速度更快的中国车企,这样的联手恐怕不足以让它们摆脱困境。
两家公司目前正陷入一场苦战。
无论是在本土市场,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面对步步紧逼的中国竞争对手,本田和日产抵御进攻的办法并不多。
要想引领电动化浪潮下,需要大规模推出电动车并在软件研发上进行巨额投资,同时还要依靠传统燃油车销售来为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本田和日产似乎已经认识到,今年3月启动的电动车联合开发计划可能远远不够。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两家车企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今年1-11月,本田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降30.7%至740,399辆。日产中国的前11个月销量同比下降10.5%至621,713辆。
尽管本田、日产先后宣布削减产能、关闭工厂和裁员等措施,但投资者和中国消费者对其电动汽车战略和产品缺乏信心和兴趣,而电动车型正越来越受到中国用户欢迎。
从9月份开始,电动汽车(含插电混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连续3个月超过50%,全年销售规模有望突破1100万辆。
也正是在电动汽车的助攻下,包括比亚迪、吉利和奇瑞等中国车企,销量规模上已经迅速逼近或赶超本田和日产。
2024年1-3季度车企全球销量TOP17(单位:百万辆)
而在日本国内,虽然日本社会普遍对重组抱有抗拒情绪。但此次负责监管汽车行业的日本政府部门对这一传闻表示“积极看待”,大概是因为相比之下,如果最终被日产被外国企业收购,对日本政府来说更加不可接受。
此前,曾有传闻称,台湾的代工巨头富士康正在与日产接洽,希望通过收购日产获得底盘、悬架等硬件设计和制造能力。富士康希望在汽车制造领域取得如同其在消费电子领域一样的主导地位。
富士康的接洽很可能加速了本田与日产之间的重组谈判。
显然,合并重组的交易将有助于企业节省成本,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但中国车企的最大优势并非规模,而是速度。
中国企业的新品开发周期通常不到三年,仅为外资企业的一半,而软件更新则迅速如闪电。
迄今为止,除美国的特斯拉以外,没有一家来自日本或欧洲的传统车企,能够匹敌中国车企的创新速度。
对于已经过了巅峰期的两家日本传统巨头而言,即便将其捆绑在一起,仍然不足以打败中国车企。
附注:本田和日产主要经营数据对比
销量对比
-本田去年全球销量为398万辆,日产则为337万辆(预估值)。
- 2023年两家公司合计销量为735万辆,超越目前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现代及其子公司起亚的731万辆。
产量对比
-本田去年全球生产车辆419万辆,而日产制造了344万辆。
员工人数
-截至今年3月底,本田全球员工总数为194,993人,而日产员工总数为133,580人。
市值对比
-本田的市值约为440亿美元,而日产在周三股价大涨后达到100亿美元。
-如果两家公司进行全面合并,其市值将超过2021年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合并形成的Stellantis(市值520亿美元)。
主要市场表现
-本田
-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占其2023年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
-加上加拿大和墨西哥,北美市场合计占比37%,其次是中国(31%)和日本(15%)。欧洲市场仅占**2%**。
-日产:
-最大市场同样是北美,占2023财年销量的37%,其中美国占27%。
-中国市场为23%,日本14%,欧洲10%。
电气化目标
-本田:
-目标到2030年,电动车年产量提升至200万辆以上,届时纯电动车与燃料电池车将占新车销量的40%。
-到2040年,本田计划仅销售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
-随着混合动力车型在北美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增加,本田于周三宣布,到2030年混动车年销量将达到130万辆,是2023年的两倍。
-日产:
-作为2010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Leaf的电动车先锋,日产计划到2030年,纯电动车和混动车占全球销量的60%(根据3月份发布的最新战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