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骋 | 麦克卢汉从现象学那里继承了什么——一种基于“媒介哲学”的思考与展望

体娱   2025-02-01 00:02   浙江  


麦克卢汉从现象学那里继承了什么

——一种基于“媒介哲学”的思考与展望


张骋


原刊于《当代文坛》 2015年第06期



摘要:麦克卢汉所提出的一系列媒介理论都是延用了现象学的思维方式。其中,“媒介即讯息”运用了现象学中“本质直观”的思维方法;“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使用了“主体间性”这个现象学中的新概念;“重新部落化”、“地球村”体现了现象学中“生活世界”这个重要思想。因为麦克卢汉对于现象学这种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使得其媒介理论体现了“媒介哲学”的思想立场和思维方法。媒介哲学的兴起是以麦克卢汉为起点的。 

关键词:麦克卢汉;现象学;媒介哲学;



麦克卢汉是人类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传播学家。他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重新部落化”等一系列媒介理论为传播学乃至整个传媒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过,目前国内外对于麦克卢汉的研究都还主要表现为一种随意性言说,缺乏严密而深入的学理探讨,尤其是对于他思维方法的认识更是充斥着各种误解,甚至将他指责为狭隘的“技术决定论” 者。笔者认为,麦克卢汉提出的一系列媒介理论都是沿用了现象学中的“本质直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等思维方式。麦克卢汉并不是一位“技术决定论”者,他的媒介理论为媒介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媒介即讯息”:

一种本质直观的思维方法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一个媒介思想。在以往的媒介研究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媒介的内容,重视媒介内容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而忽视了媒介的形式本身。因为他们认为媒介本身是中性的,不会对传播内容产生影响, 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而“媒介即讯息”却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有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也就是说,在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这些内容的媒介形式本身。媒介本身就能对人和世界施加影响,就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媒介的内容反而成了次要的因素。笔者认为:麦克卢汉之所以能得出“媒介即讯息”这个结论,正是运用了“本质直观”这种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哲学思潮, 是以“本质直观”的方法而闻名于世的。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近代欧洲理性观的批判,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伽利略在从几何的观点和从感性可见的和可数学化的东西的观点出发考虑世界的时候,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们的实践中所附有的文化特征。这种抽象的结果使事物成为纯粹的物体,这些物体被当作具体的实在的对象,它们的总体被认为就是世界,它们成为研究的题材。”2这样一种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以及价值理性和人的精神追求的缺失。所以,胡塞尔主张人们要“对科学主义和非理性方法的真理概念进行一种彻底的反思和追溯,返回到古代思想的源头,即认为真理就是显现出来而被看到的东西,是直接被给予的自明的东西,其他一切( 逻辑、概念、事物的存在等等) 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并由此得到彻底理解的”3。这样一种哲学方法就称为“本质直观”,这种方法强调:“任何原初地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一切在直观中原初地( 即所谓在其亲身的现实性中) 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只能按照它自身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能在它自身在此被给予的界限之内被接受。”4换言之,只有先验的纯粹意识才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起点,只有通过先验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现象学“还原”和“悬置”,将后天的经验和成见“悬置”起来或者放入 “括号”中,暂且不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还原到纯粹的先验意识,才能还原到“本质直观”的起点。



虽然麦克卢汉在论述“媒介即讯息”的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到“本质直观”这么一种现象学方法,但是我们在他的论述中却能处处看到这种方法的影子。麦克卢汉在论述 “道路”、“铁路”、“飞机”、“纸张”、“报纸”、“电影”、“电话”等近30种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的时候,将媒介的内容和其它社会因素“悬置”起来而只考察媒介本身的作用,这正是运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因此,我们不能将麦克卢汉视为“媒介决定论”者,因为他并不是没有认识到媒介内容和其它社会因素的作用,而仅仅是将它们暂时放入“括号”中不予考虑而已。就连麦克卢汉本人都说:“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说内容是讯息,这不是说,内容没有扮演角色—那只是说,它扮演的是配角。”5


同时,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研究也不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而是用“本质直观”的方法认识到了媒介的本质。 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麦克卢汉是以近30种具体媒介向我们的意识呈现为基础来阐释媒介本质的。这种基于自我意识体验的阐释就是现象学中“本质直观” 的思维方法,“它拒绝承载任何有关外部世界存在的超越内容而将自己完全限定在直接被给予的内在证据之上,只依据绝对自明的意识现象说话。”6正是这种绝对自明的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才使得“本质直观”能够实现。在麦克卢汉看来,各种不同的媒介通过对人的感官经验的作用来构成人们的知觉环境,进而向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们的客观世界,而是媒介作用于人的感官意识而建构出来的主观世界。“媒介即讯息”就是对媒介本质的最好诠释。媒介的本质就是向我们呈现着的观念世界。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与“冷热媒介”:

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中的媒介


“媒介即人的延伸”是麦克卢汉继“媒介即讯息”之后又一个著名的媒介思想,这个思想也是麦克卢汉所有媒介思想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能够将媒介本身视为“讯息”,正是因为它们在延伸了人体的感觉器官之后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因此,麦克卢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成是媒介的发展史,正是由于媒介在延伸了人类的感官之后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在这里,作为“人的延伸”的媒介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报纸、广播、 电视等大众媒介,而且是指最广义的媒介,大众媒介仅仅是广义媒介中的一种。既然麦克卢汉将媒介定义为人体的延伸,那么只要能够对人体的感知器官进行延伸,只要能够扩大人类的交流能力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媒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我们身体和官能的延伸,无论衣服、住宅或是我们更加熟悉的轮子、马镫,它们都是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延伸。为了对付各种环境,需要放大人体的力量,于是就产生了身体的延伸,无论工具或家具,都是这样的延伸。这些人力的放大形式,人被神化的各种表现,我认为就是媒介。”7这里面,麦克卢汉将衣服看成是人体皮肤的延伸,住宅是人体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轮子和马镫是人体脚步的延伸。因此,作为“人的延伸”的最广义媒介是无处不在的。


笔者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个思想的最大贡献不仅仅在于提出了作为“人的延伸”的最广义媒介的概念,更在于它推翻了在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下所形成的工具主义媒介观,而建立起了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中的媒介观。



过去人们对于媒介的认识是建立在西方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之上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开创了传统认识论,传统认识论强调主客体二元对立,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真理就是主体运用理性去认识客体而获得的,而媒介正是主体去认识客体的工具。因此,传统认识论仅仅把媒介看成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持的是工具主义的媒介观。“主体间性”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摆脱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共在关系。每个主体都不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外在于自我的对象性客体,而是将其看成是一个与我一样的另一个对象性主体。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交往也不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主从原则,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原则。在这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模式下,媒介就不再是主体去认识客体的工具,而是一个外在于主体的独立发挥作用的另一个主体。媒介通过延伸人们的感知器官,从而影响人们的整体感知模式,并进而推动人们生活状态的变革。因此,不仅是人创造了媒介,媒介反过来也塑造了人,人与媒介之间是一种交互共生的关系。麦克卢汉认为:“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8同理,单独的人也没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人也只有在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麦克卢汉的另一个著名的“冷热媒介”理论也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主体间性关系中的媒介。麦克卢汉将所有的媒介分为两类,一类是“热媒介”,另一类是“冷媒介”。“热媒介”是高清晰度,低参与度的媒介,如电影、广播、照片等;“冷媒介”是低清晰度,高参与度的媒介,如报刊、图书、 漫画、电视等。虽然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划分具有争议,但是这种划分很好地体现了人与媒介交互共生的关系。“冷热媒介”是以人的参与程度来划分的,“任何媒介都不同程度地与‘人的参与’相关,因此它们天然地或具有 ‘排斥性’、或具有‘包容性’,而这些特点又会对媒介的使用者—即人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9例如,作为热媒介的电影与作为冷媒介的电话对人的影响就很不相同。电影提供的是较为清晰的信息,受众参与度低,不会轻易改变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而电话“在许多方面是不连续的, ……它不会给你一个完整的一揽子信息,它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你不得不一边聆听一边构建一个形象,从而改变自己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10因此,“冷热媒介”正是通过提供清晰程度不同的信息来影响人们的感知方式,进而反作用于人,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和“冷热媒介”两个理论揭示了人与媒介的交互共生的关系,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中的媒介。在这里,媒介不再是一个中性的、从属于人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反作用于人的主体。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身上最富有人性的东西”11



三、“重新部落化”和“地球村”:

“生活世界”的回归


“重新部落化”也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把整个人类媒介进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再到“重新部落化”。早期的“部落化”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生存状态,在前文字时期,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以及动作、表情、声音、气味等等。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必须要调动我们的一切感知器官,并且这些感知器官之间没有高低之分,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多感官协调作用的感知系统。麦克卢汉认为:“文字发明之前,人生活在感官平衡和同步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具有部落深度和共鸣的封闭社会。这是一个受听觉生活支配,由听觉生活决定结构的口头文化的社会。”12在这里,麦克卢汉特别强调了“听觉”在“部落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由于要依靠口头言语获取信息,人们被拉进一张部落网。因为口语词比书面词承载着更丰富的情感—用语调传达喜怒哀乐愁等丰富的感情,所以部落人更加‘自然’,更富于激情的起伏。听觉- 触觉的部落人参与集体无意识,生活在魔幻的、不可分割的世界之中。”13


不过,随着媒介的发展,文字的出现使“部落化”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文字与口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字突出了视觉的重要性,赋予视觉以至高无上的地位,进而打破了人体感知系统的平衡,撕破了前文字时代的部落网,使人类告别了部落化时期而进入了非部落化的时代。在麦克卢汉看来,非部落化是一个视觉中心主义的、“强烈分割的、个人主义的、显豁的、逻辑的、专门化的和疏离的”14时代。


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从“部落化”时代进入“非部落化”时代确实是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但是,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人类正在经历“重新部落化”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与视觉媒介不同,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恢复了在“非部落化”时代被破坏的人类感知系统的平衡,使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能够重新协调运作起来,因此,麦克卢汉指出,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正如他所说:“电子媒介的功能仍是使我们的感知得到延伸,就像原有的机械媒介一样:轮子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但是,电子媒介的功能不止于此。它们使我们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得以提高和外化,它们对于人类而言,是更高层次的综合延伸。”15而正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延伸的电子媒介使人类从“非部落化”的生存状态中走出来,重新回归“部落化”的生存状态。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经历了从“部落化”到“非部落化”再到“重新部落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麦克卢汉将这种“重新部落化”的结果称为“地球村”。



“地球村”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在接受 《花花公子》采访时提出的,是指人造地球卫星与电视的结合使浩瀚无边的世界缩小成了一个“天涯若比邻”的村庄。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卫星与电视相结合的产物,就是一个为信息所席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在新型媒介的作用下已经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同步的、‘瞬息传播’的世界,因此也是一个鸡犬相闻如村落的世界。”16也就是说,正是电子媒介使人类“重新部落化”,进而造成了“地球村”的出现,“地球村”是“重新部落化”的发展和延续。


从麦克卢汉对“重新部落化”和“地球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重新部落化”和“地球村”是持赞美态度的,对“非部落化”是持批判态度的。麦克卢汉之所以持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他对“生活世界”的推崇。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前哲学的奠基性的世界,它是一切科学和哲学产生的基础,具有非抽象、非概念化、非逻辑化的绝对素朴性特征。”17这是一个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知觉才能被人们所经验到的世界,与由近代自然科学与绝对理性所构筑起来的科学世界相对。胡塞尔认为,西方近代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遮蔽,那么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才是科学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才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回归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回归到统一、完善、有机的感知经验中去,即回归到“整体的人”。因为只有“整体的人”才能感知到生活世界,“单向度的人”只能感知到科学世界。麦克卢汉之所以批判文字和印刷术,就在于他认为文字印刷传播只是延伸了我们的视觉,打破了人类感知的统一和平衡,使人类进入了“非部落化”的生存状态。因此,麦克卢汉认为正是电子媒介延伸了我们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使我们“重新部落化”,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进而使我们回归到了“整体的人”,也就回归到了生活世界。



四、余论

 媒介哲学的兴起:以麦克卢汉为起点


综上所述,无论是“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 与“冷热媒介”,还是“重新部落化”与“地球村”,都延用了现象学的思维方法。现象学又是当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奠定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对整个西方哲学的思维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方法分为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唯理主义的思维方法强调从“一般”到 “个别”的演绎推理;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强调从“个别”到 “一般”的归纳总结。这两种思维方法虽然表面上路数相反,但是都是以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为前提,都强调人们无法从个别现象中把握到一般本质。现象学“本质直观” 的思维方法之所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就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主张人们可以从个别现象中直观到一般本质,进而消解了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提出“现象即本质”的著名命题,从而在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第一次从“人的存在”的视角来观照世界,第一次将世界看成是人类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的产物。



麦克卢汉将现象学方法引入传播学以后也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媒介哲学”。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被分为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所采用的实证研究继承了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在于它仅仅从有限的可量化的经验中作出判断,而忽略了与“人”相关的其它不可量化的人文经验;批判学派所采用的批判研究继承了唯理主义的思维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在于它总是从某个既定的概念和立场出发,意识形态色彩太浓。然而,媒介哲学的研究思路就巧妙地克服了二者的局限,它是从“人的存在”视角对媒介作了非意识形态化的阐释,进而从存在论层面揭示出媒介所蕴含的哲学意蕴。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麦克卢汉从存在论层面考察媒介所要揭示的也正是人与世界的媒介性关系,即“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其间的知觉环境,它在本质上就是向我们呈现着的世界。”18因此,我们可以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就是一种哲学理论,体现了“媒介哲学”的思想立场和思维方法。与语言哲学将“语言”作为“本体”来看待一样,媒介哲学也将“媒介”视为“本体”。在媒介哲学的视野里,媒介已经不是一种主客关系中的中性的工具,而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中的非中性的本体或主体,人和世界都存在于媒介之中,媒介决定人和世界的意义。也就是说, “媒介不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媒介就是世界本身;世界不是借由媒介来表现,世界就存在于媒介中;人不是通过媒介去认识世界,人就生活在媒介的世界里。”19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即“媒介是存在之家”。由此可见,媒介哲学的建立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他无疑是这个领域的先知先觉者,是第一个从哲学的视角和高度来审视媒介的媒介学家,是第一个将人类发展史写成是媒介发展史的思想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介哲学家。因此,我们可以说媒介哲学的兴起是以麦克卢汉为起点的。


注释:

[1][8][10][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第56页,第28、49页。

[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3]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中洲学刊》1996年第6期。

[4][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4页。

[5]梅琼林:《透明的媒介:论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6][9][17][18][19]范龙:《媒介现象学: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第79页,第34页,第59页,第59页。

[7][11][加拿大]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0页,第188页。

[12][13][14][15][16]Eric McLuhan,Frank Zingrone.Essential McLuhan.

Stoddart Publishing Co,1995,p.239.p.240,p240,p245,p258.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四川文化产业的转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SB0018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陈锭涛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 2622 




再建巴别塔
青灯夜读,湖畔沉思。精读人文社科经典文献,探讨新闻传播学术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