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转基因(GM)技术的广泛应用,关于其风险和收益的讨论日益激烈。尽管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和食品生产等领域具有显著贡献,但公众对转基因生物的抵制情绪依然强烈。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通常依赖于“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认为增加科学知识能够提高公众对科学的接受度。然而,这一模型的有效性因知识对接受度的影响不一致而受到质疑。
为了深入理解中国公民对转基因技术的接受度,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陈安繁、深圳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张幸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等人,提出了一个双过程框架,结合了“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和“规范性意见过程模型”(normative opinion process model),以预测公民(包括普通民众和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收益感知及其支持度。研究成果以"Public opinion outweighs knowledge: A dual-process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among scientists and laypeople"为题,于2025年在线发表于风险分析领域的权威期刊Risk Analysis上。
研究通过两项全国性调查(一项针对5145名普通公众,另一项针对12268名科学家),发现科学知识和感知的多数意见均与转基因支持度呈正相关,且这种关系通过风险/收益感知中介。值得注意的是,规范性路径(即感知的多数意见)对转基因支持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均强于科学知识。此外,规范性过程对个体对转基因的益处和风险感知的影响也大于信息性过程,但这种影响的显著性在科学家和普通公众之间存在差异:科学家对风险相关的社会规范更为敏感,而普通公众则更关注与益处相关的规范。
根据2023年期刊引用报告,Risk Analysis的影响因子是3.0,是Environmental Science(15/273)与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10/105)双Q1期刊,也是风险分析领域的旗舰期刊之一。
论文来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risa.17704
编辑:王星宇
推荐阅读
王聪、杨正等|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看动漫能改变人的健康态度吗? 吴福仲 等|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科学幻想如何影响社会现实 焦文 等| 数字健康素养在塑造大众疫苗接种态度中的创新机遇 贾鹤鹏:基于公众参与科学视角探索“公民科学”的中国路径 杨正|科技争议面纱之下的社会运动结构—《运动中的科学:中国水电、转基因与核能争议中的知识控制与社会角力》评介 周慎 李晓萌 林泽地 | 国际科学传播机构的科普智库功能发挥与价值实现——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为例 杨正 等| Science Communication:多元化的科学传播者与叛逆的公众信任接受 程曦、王国燕等|研究发现开放同行评议或对论文引用率无益 杨玉琴、程曦、王国燕|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角色模型及应用探析 王伶妃、王国燕|科学谣言往往是模糊的吗?相反,它们具体生动又让人恐惧 张明新,袁向玲|新文科背景下科学传播专业建设的契机和路径 焦文、张文瑜等|苏州大学与澳门大学合作发文预测和赋权 Z 世代的健康信息搜索和数字健康素养 金心怡、王国燕等|苏州大学与中国科大合作发文揭示信息线索对于深度伪造视频可信度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