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连庆丨“技术即文明”:芒福德的技术哲学及其影响

体娱   2025-02-02 05:48   浙江  





文 _ 韩连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曼哈顿之子

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往东北方向,有一个狭长的岛屿延伸到北大西洋,此岛名曰“长岛”(Long Island)。长岛三面环海,有绵延的沙滩,是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有很多曼哈顿的上班族住在长岛,每天坐火车通勤。很多名人在长岛也有住所,例如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宋美龄晚年在美国时也住在长岛。

长岛蒙塔克角灯塔。图片来自网络

长岛还诞生过很多文化名人。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出生在长岛的亨廷顿镇西山村,四岁时随全家搬到纽约的布鲁克林。惠特曼写了大量歌咏长岛的诗篇,收入代表作《草叶集》中。美国作家、学者芒福德(Lewis Mumford)出生在长岛皇后区的法拉盛镇。芒福德青年时期喜欢读惠特曼的诗歌,《草叶集》正是他的人生启蒙读物之一。他在《黄金时代》(The Golden Day)中提到,最能体现美国“黄金时代”文化繁荣复兴的五位才俊是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惠特曼、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和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因为他们代表了美国的一种新型人格——“融合知性远见与情感外放”。

草叶集
[美]沃尔特·惠特曼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青年时期的惠特曼喜欢徒步考察纽约,走遍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现在把这叫作City Walk。在他的诗歌中,曼哈顿还叫“曼纳哈塔”(Mannahatta),意思是“群丘之岛”,长岛还叫“巴门诺克”(Paumanok),意思是“鱼形”。惠特曼诗中的纽约,是19世纪60年代“低沉、舒缓、乐感般的”纽约。芒福德小时候经常随外祖父漫步曼哈顿,成年后也效仿惠特曼,“纽约徒步,每日必行”,像阅读文本一样阅读这座城市和她的建筑。正是对纽约的徒步考察,让他立志成为城市学者,写出了后来那些为人所称道的关于城市和建筑研究的著作。


芒福德在纽约城市学院读书时,读到了苏格兰区域规划和研究的创始人格迪斯(Patrick Geddes)的著作,“惊为天人”,将他奉为自己的“精神之父”。格迪斯的兴趣和研究广泛,他最初师从赫胥黎(Thomas Huxley)学习生物学,后来又涉足城市规划、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宗教研究等领域。他早年出版的城市研究著作提出的区域规划和更新城市的新见解,对芒福德产生了巨大影响。格迪斯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倡“整体论”(holism),认为脱离了生命体生存和活动的总体环境,就无法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生命。受其影响,无论在分析城市和建筑,还是在分析技术时,芒福德都秉持整体论和有机论的视角。

芒福德

芒福德生活的纽约,已不再是惠特曼诗歌中的“优美曼妙之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纽约的摩天大楼开始丛生,“大城市病”逐渐显露。芒福德并不反对所有的高楼大厦的建造,他承认高楼是现代城市生活无法避免的现象。但是,从小的方面说,建筑的首要责任是社会责任,要服务于大众,帮助人们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质;而从大的方面说,建筑就是文明本身,二者密不可分。他提倡的是结合功能与情感这两种人类需要的“有机建筑”。芒福德不仅写了大量城市和建筑评论方面的著作和文章,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美国的区域规划和新城镇运动。他将纽约视为自己的“瓦尔登湖”,通过这些工作,他希望像惠特曼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成为这座“世界之城”的“最骄傲的儿子”。

技术的更新

芒福德有很多头衔,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建筑评论家、城市规划家、文化批评家等等。他像他的“精神之父”格迪斯一样,并不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学院派专家,而是要成为“博学家”(generalist)。早年他热衷无线电,也曾经立志要成为哲学家。他写过小说和戏剧,也写过电影剧本。但他既不是纯粹的作家,也不是纯粹的学者。他有一种高超的综合能力,能够按照一个主题把各种零散的材料整合成一个整体。有朋友建议他,可以把自己的特长结合起来,将他的文学的想象力应用到非文学领域中,在著作中既描述现实的生活世界,又探讨理想世界,将“实然”与“应然”结合起来。

芒福德成长的年代,正是美国科技发明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是他所推崇的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理性与情感、精神追求与物质关注的均衡却被打破了,因此他立志要厘清欧洲思想文化的变迁及其对美国的影响,这就是他后来完成的文明史系列“生活的更新”(Renewal of Life)。

这一系列包括《技术与文明》《城市文化》《人类的状况》《生活的准则》四卷。在芒福德写作这些著作的年代,世界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极权主义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因此这些著作在描述现实时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在展望未来时又带有明显的道德理想主义,甚至不乏一些道德说教。

芒福德治史的原则并不遵从学术界通行的所谓“客观历史”的标准,他书写的历史也不是实证史,而是像他评论城市和建筑时一样,带有一种艺术家的视角。受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没落》的影响,他在取舍史料时,是从自己所认可的“理想生活”(good life)的标准来重新审视,比起对史料的罗列铺陈,更注重发掘史料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因此,他的史学著作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也曾被讥讽为“野史诠释”。

芒福德的著作不属于学院派的学术著作,他也不想自己的作品跻身这类著作之列。晚年时他曾说,自己年轻时善于浓缩史实,有时不免瞎猜乱想,虽然遭到业内人士的讥讽,但作品还不至于乏味。他写历史著作不是为了罗列历史,而是让历史为今日所用,提醒现代人注意,与古代文明相比,现代文明缺少和丢失了哪些元素。

《技术与文明》是“生活的更新”系列的首卷,论述了机械和机械论思想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历程,首版于1934年。为了写作此书,芒福德不仅准备了大量材料,还参观了欧洲很多大城市的博物馆,观摩了各种当时最新的实验和设备。

技术与文明

[美]刘易斯·芒福德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通常,人被定义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但芒福德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这种看法只是事后回溯的产物,并非真实的历史。由于现代人重视技术,陷入了对科技的“迷思”(myth),导致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初民,从而得出这样的观点。在芒福德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并非能否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而是是否有对语言、符号表达和意义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主要是后者而非前者塑造了人类。他的这一观点也越来越被最新的生物学和考古学证据所证实。

芒福德认为,在古代,尤其是中世纪,大量的技术发明——例如玻璃、铁犁、钟表、印刷机等——不仅改变了人的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为后来现代科学的诞生、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现代性的兴起打下了基础。对这些技术发明的文化分析构成了《技术与文明》最精彩的篇章。

随着自动机械和机器的引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技术被降低为单纯对时间、空间、能量的征服。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效率虽然空前提升,技术却失去了美感,人被贬黜为依附于机器的生产部件,那些为所有人享用的民主的技术,也逐渐变成了少数人控制大多数人的极权的技术。这也是芒福德所反对的,正如他反对只追求效益而牺牲功能的建筑和城市一样。

在《技术与文明》等著作中,芒福德从整体论和有机论的视角出发,将技术纳入思想史,把技术视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不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看作人类生存的唯一目的,而是把生命本身视为首要现象,将创造性而非对自然的征服作为评价人类文明的最高标准。

知性远见与情感外放

我对芒福德的著作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读博士时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哲学,读的第一本技术哲学著作就是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学着写的第一篇正经论文也是关于芒福德的。我还曾一度想以“芒福德的技术哲学”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只不过考虑到芒福德的技术哲学不太哲学,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但是我对这个人和他的思想一直很感兴趣。

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Don Ihde)曾说,很多美国哲学家之所以对技术问题感兴趣,主要因为读了芒福德的著作。另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温纳(Langdon Winner)在2010年再版的英文版《技术与文明》的前言中说,要研究技术变化中的人的维度,芒福德的著作是避不开的,他那些富于远见的开拓性著作,依然能帮助我们思考构成现代物质文明核心的基本义务和伦理难题。《技术与文明》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其开创性的方法和丰富翔实的史料,还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理论:借助技术,人将外部世界内化,也将内心世界外化。

目前以“技术哲学”为题的著作,都会提到芒福德及其著作。例如,戈菲(Jean-Yves Goffi)在《技术哲学》中说,芒福德从一种生命哲学的角度对技术进行评价,提出了一个迄今为止非常著名的关于技术历史的分期,即始技术、古技术和新技术阶段。杜谢克(Val Dusek)在《技术哲学导论》的导言中说,芒福德的文字流畅易读,但有时不免冗长啰唆。在“人的本质:制造工具还是语言”一章中,杜谢克也专门分析了芒福德的观点。

技术哲学导论
[美]瓦尔·杜谢克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与那些学院派考证式的技术史著作相比,《技术与文明》这种“融合知性远见与情感外放”的著作就显得非常有趣,尤其是芒福德对一些古代技术的分析,直接启发过后人。

例如,《技术与文明》中提到,古希腊文明在各个知识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文史哲就不用说了,数学、物理、生物、天文等今日大学的主干学科也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是古希腊的化学却不发达。对此,芒福德提供了一种解释:古希腊时期化学发展落后,主要因为当时的玻璃制作水平不佳。

玻璃是透明的,性质比较稳定,耐高温,不容易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且玻璃器皿容易清洗和保存,是理想的化学容器,烧瓶、量瓶、蒸馏器、试管、长颈瓶等都是用玻璃制成的。

玻璃的世界
[英]艾伦·麦克法兰  [英]格里·马丁 
商务印书馆 2021

英国人类学家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和马丁(Gerry Martin)受此启发,在合著的《玻璃的世界》中进一步扩展了芒福德的论述。他们还引用了牛津大学科学史家哈勒(Rom Harré)在《伟大的科学实验:改变人们世界观的20项实验》中的说法,认为如果没有玻璃制品(如玻璃棱镜、显微镜、放大镜、U形管等),这20个实验中有16个是无法进行的。

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Carl Mitcham)在追溯技术哲学的历史时曾说,美国的技术哲学源于对技术的社会学和历史方面的探讨,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米切姆认为,芒福德的思想基础是美国的“世俗唯心主义”,他的技术哲学是一种关于人性的哲学,试图使技术在人的生活中占据合适的位置。尽管芒福德在城市规划、建筑评论和文学等领域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在哲学领域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他的理论不仅反映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思想立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尖锐的哲学问题,例如如何将技术批判建立在“人是一种自我创造的存在”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

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曾预言,工业时代的技术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他希望未来的新技术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后来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判断太过于乐观。有人也讽刺说,芒福德在挑战别人的神话的同时,也在“编造”自己的神话。他所热衷的“有机”、“均衡”或者“平衡”之类的术语过于含混,没有具体所指,人们也很难从他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的解决办法。

芒福德信奉的是“艺术家英雄主义”,希望像塑造美国“黄金时代”文化品格的五位才俊一样,先知先觉者能够首先带来新的价值观和塑造新的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对于芒福德的这些贡献,米勒(Donald L. Miller)在《刘易斯·芒福德传》中写道:“芒福德对人类起源和发展做出了大胆而独特的解释,有力地挑战了各种已有的假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形象的解读。”

参考文献


芒福德. 技术与文明[M]. 林华, 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米勒. 刘易斯·芒福德传[M]. 宋俊岭, 宋一然,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吴国盛. 技术哲学经典文本[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2.


(原载于《信睿周报》第137期)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后台留言或邮件获得内容授权




再建巴别塔
青灯夜读,湖畔沉思。精读人文社科经典文献,探讨新闻传播学术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