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宁 | 《人类传播论:弗卢塞尔的媒介哲学》

体娱   2025-01-31 08:10   浙江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人类传播论: 弗卢塞尔的媒介哲学
周海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5月

弗卢塞尔以现象学为方法

以技术图像为研究对象

建构媒介现象学之方法论

确认传播学接手哲学的任务

以解释并改造世界

从而为人类传播赋予意义


内容简介 

《人类传播论:弗卢塞尔的媒介哲学》以“论”的形式总结了弗卢塞尔的传播思想,包括传播哲学观、传播结构论、媒介观、远程信息社会论、生命观与劳动观、符号论、意识论、游戏论、技术想象论;以“评”的方式分析了弗卢塞尔的生平、研究动机与意义、“再启蒙”思想、传播思想核心以及媒介现象学研究方法。


威廉·弗卢塞尔站在海德格尔延长线上,以现象学为方法,以技术图像为研究对象,建构了媒介现象学之方法论,并完善了传播理论的未尽之处,从而确认了传播学学科的正当性,认为传播学在技术图像时代接手了哲学的任务,以解释并改造世界,从而为人类传播赋予意义。


作为国内第一部完整梳理弗卢塞尔的传播思想体系的著作,《人类传播论:弗卢塞尔的媒介哲学》梳理了弗卢塞尔的传播体系。以导读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弗卢塞尔的散文式写作风格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周海宁,传播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媒介现象学与传播理论。翻译并著有《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2022)、《数字化生存:技术图像时代的传播图景》(2023)、《表象的礼赞:媒介现象学》(2023)。


目  录 




序言 

上篇 弗卢塞尔传播思想

第一章 弗卢塞尔的传播哲学观

一、意义的赋予:人类传播的内涵

(一)人类传播是人类从自然中的出走

(二)人类传播需要被阐释

(三)图像成为人类传播的重要手段

二、人为创造论:人类传播的认识论 

(一)新人的诞生

(二)作为自然范畴的“接受赋予”

(三)作为人为范畴的“创造” 

三、数字虚拟:人类传播的数字本体论 

(一)柏拉图的观念论视角

(二)德谟克利特的唯物论视角 

(三)弗卢塞尔的数字虚拟生成论视角

第二章 弗卢塞尔的传播结构论 

一、人类传播的四种话语结构

(一)剧场型话语 

(二)金字塔型话语

(三)树状话语 

(四)圆形剧场型话语

二、人类传播的两种对话结构

(一)圆形对话

(二)网状对话 

第三章 弗卢塞尔的媒介观

一、媒介的概念

二、媒介功能的区分

(一)话语媒介

(二)对话媒介 

三、媒介史划分

第四章 弗卢塞尔的远程信息社会论 

一、三种类型的社会与远程信息社会的图景

二、远程信息技术

三、远程信息社会

(一)对话性与话语性:远程信息社会的本质追溯

(二)装置与操作者:静穆的革命家之使命

(三)信息社会:第一个自由而自觉的社会形式

第五章 弗卢塞尔的生命观与劳动观

二、装置改变劳动的意义

三、装置素养

第六章 弗卢塞尔的符号论 

一、前历史时代的符号:传统图像

二、历史时代的符号:文本 

三、后历史时代的符号:技术图像

第七章 弗卢塞尔的意识论

一、第一次陌生化:魔术意识的产生

二、第二次陌生化:历史意识的产生

三、第三次陌生化:后历史意识的产生

第八章 弗卢塞尔的游戏论

一、人类创造的两种游戏 

二、抽象游戏的终结

三、组合游戏的开始

四、两种平面的生成与差异

第九章 弗卢塞尔的技术想象论 

一、立场 

二、时间体验 

三、空间体验 

四、认知力与想象力的双重提升

下篇 弗卢塞尔思想的研究

第一章 传播哲学家弗卢塞尔的生平

一、追问人生意义的弗卢塞尔

二、威廉•弗卢塞尔之名

三、弗卢塞尔一生的回顾

(一)弗卢塞尔的生命经历

(二)弗卢塞尔的学术生涯… 138

第二章 关于弗卢塞尔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一、评价弗卢塞尔两部作品的意义

二、研究弗卢塞尔的契机 

三、弗卢塞尔理论的启发之处 

四、弗卢塞尔是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家

五、弗卢塞尔的理论对中国读者的意义

六、如何看待社交网络平台 

第三章 弗卢塞尔的数字启蒙战略

一、启蒙之源与新启蒙

二、人类传播史就是一部启蒙史 

三、数字启蒙的过程解读

四、数字符号的启蒙战略 

五、数字启蒙的完成 

六、再启蒙问题的讨论

第四章 弗卢塞尔的寻找意义之路 

一、古希腊文化传统的涵养

二、人类传播大变革的推动 

(一)作为现象解释与意义赋予的人类传播 

(二)符号转换与意识维度的转向

(三)媒介功能与人的使用

三、其他学科理论的影响 

(一)符号学

(二)图像理论 

(三)对话哲学 

四、为传播学学科的创立奠基 

(一)人类传播的动机赋予

(二)阐释人类文化史

(三)传播学教育的建设

第五章 弗卢塞尔的研究方法 

一、弗卢塞尔的媒介与媒介现象学

二、一切坚固之物都将烟消云散

三、一名负责任的媒介教育家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序  言(节选)


在弗卢塞尔的传播思想中人类传播的目的是通过符号化的世界改变世界本身与其内在的生活意义——为“必死”(无意义)的人生赋予意义。因为人终有一死,向死而生是人的宿命但进行传播也是人类生命的应有之义。因此,反抗人生的“必死”是人类进行传播的前提条件,即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死亡”仿佛就有了意义——“死亡赋予了生命以意义”。因为人类在对抗死亡的过程中主动通过传播创造了意义。因此,弗卢塞尔将人类传播视为考察对象,将人类传播的核心视为一种“赋予意义”的实践。


弗卢塞尔肯定人的创造性。他反对区分虚拟与现实,因而提出“表象的礼赞”从而肯定表面之物反对柏拉图所谓“理式的真实”反对柏拉图将人工创造之物定义为真实的反面。弗卢塞尔肯定了生活世界,确认了数字符号替代文字符号成为当今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符号。因为文字符号具有鲜明性与差异性,并主导着科学与理性为代表的历史的发展但是文字符号的专业性与抽象性已经使其自身陷于危机中。由此数字符号的地位上升最终在技术图像的世界中,人类利用新的装置(电脑)在通过0和1所组成的数字化的世界中,不但能够将文字分解为数字,还能够将数字综合为图像,于是数字化的世界得以建构,数字化的人得以形成,数字化的生存就是数字世界生活图景的外化。由此,弗卢塞尔建构了他独特的“数字本体论”与“数字人类学”。基于此,弗卢塞尔获得了“数字思想家”的美誉。


在数字化的世界中,数字虚拟的世界正是人们生活的世界之一区分虚拟与现实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传统的区分标准已然失效。在文本符号的历史时代,人们以客观认知(真理)为标准,但是数字虚拟时代人们以美学认知(体验)为标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理想行动就是去寻找真理,从而无限地接近真理;相对而言,体验却是主观存在的,人们要做的是去创造,并不断地分享,因为分享得越多,人们才能获得越多的体验,最终意义才变得更为丰富。所以,弗卢塞尔断言,在数字化的世界中,“我与你”的关系替代“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通过“数字邻居”关系的确立实现“爱你的邻居”的理想。


所以,弗卢塞尔的传播学是人学传播的目的正是为了在无意义的世界建立意义而进行的符号互动。弗卢塞尔通过“符号”来考察人类传播。在人为创造意义的过程中,弗卢塞尔认为“符号”是人类与象征意义建立连接的方式,人类通过符号进行交流从而在人与世界之间的深渊上架设了桥梁。具体而言,符号是将象征统合的系统象征是(两人以上通过约定)指代(代理)其他现象的所有现象通过象征的创造并使其在符号内部秩序化,于是媒介也就产生了——媒介是符号在其内部发挥作用(功能发挥)的结构。这就是弗卢塞尔梳理的象征—符号—媒介的关系。


如果说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那么弗卢塞尔强调的则是“人与装置的复合体”因为技术的秩序化与人的想象在制衡中走向未来是弗卢塞尔媒介乌托邦的本质。但是,在弗卢塞尔的思想中“民主的程序化”而非“程序的民主化”是核心。所以媒介(技术)并非弗卢塞尔思想的关键,人才是关键。


对话式的远程信息社会是弗卢塞尔对理想社会模型的愿景。其中网状的电脑社会(互联网社会)就是他的这一社会模型的外化。在远程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技术图像进行对话,对话是人们为了进行信息的创造活动,从而完成新信息的合成或交换。所以信息的质量与参与者的能力是关键所在。那么在远程信息社会中媒介的使用者并不能将自己交托于娱乐,而是沉浸于对话,在对话的参与中,人类从劳动中被解放出来,从而从创造性的游戏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由此劳动的人就变成了游戏的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学说”在弗卢塞尔这里进一步精细化。


弗卢塞尔强调了人类传播的重要意义同时肯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弗卢塞尔认为传播理论作为所有学科的元理论是最早将所有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的学科。进而弗卢塞尔指出哲学的死亡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危机其结果是加速了传播理论的产生。弗卢塞尔直言传播理论的形成源自对文化发展的理性考察结论就是传播学交接了以前哲学的任务。所以,弗卢塞尔重申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弗卢塞尔将传播学视为“对人类活动赋予意义”敦促人们寻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时代精神”:这与雅思贝尔斯相应。



四马路上

单行道

再建巴别塔
青灯夜读,湖畔沉思。精读人文社科经典文献,探讨新闻传播学术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