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布督导纪要 | 咨询室里不愿说话的孩子,别着急“逼”TA

文摘   教育   2024-12-17 21:30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内容整理:张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师

6年(6000+小时)个案经验




闭口不言的来访者,

先设法贴近TA、扰动TA,而不是要求TA回答提问。




「题记」



有的人从小被家长或者家族教育“那是你的仇人,要恨他,你长大要有出息,要报复TA”,这种重复、不断重复,就会使恨强化、沉积下来。


恨的循环使恨上加恨,这个时候它就不再是普通的情感反应,而会形成一个人内在的“心景”状态——成为产生其他情感、其他行为的基础或者出发点


——题记  惟海禅师




「虚拟案例」



H,青少年来访者,从小违拗,周围人称“不知好歹”,近期有吞药行为


从小被忽略感强烈,常常当妈妈的“情绪垃圾桶”,婆媳矛盾的“挡箭牌”;


咨询中经常闭口不言


(注:案例真实信息已隐去,此为虚拟来访形象)




「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有一个典型的“攻击指向自身”的防御——吞药。


从成长看,TA在“自我”的建构中,积极自信、饱满阳光的部分没有建立起来,客体和TA的互动都是忽视冷漠的方式


来访的妈妈很痛苦,经常给孩子念叨“奶奶对你如何如何不好”,她跟婆婆有矛盾却通过孩子来声讨,但这其实强化了孩子的负性经验,给孩子植入可恨糟糕的客体


但有些妈妈不会这样干,即便奶奶把娃委屈了,我也不会当娃的面说。


妈妈的功能是做个防火墙——“我们吵架是我们的事,你奶还是爱你的”,这是给孩子内心“植入好客体经验”的做法。


但这个痛苦的妈妈不仅没办法做孩子的“防火墙”,可能还在“放火”,让孩子感觉连自己都是糟糕的


如果内心的客体老是坏的待在那儿,一个人可能会觉得“恶心但又吐不出去,算了,太难受了,我就连锅端了”——“锅”是我自己。


所以,一是攻击低价值的自己,二是攻击自己内在的坏客体,我连你们一起“打扫干净”。


这个孩子,装了一肚子“坏人坏事”、“坏体验”难以化解,对自己也是不良的体验。


为啥TA老和人对着干,这就是内心的投射——TA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好人。


“谁可能好心好意对待我”,即使别人对TA好,TA也会因为内心好的经验太少,没办法回馈一个好的,别人投之以桃,TA回个石头,这把别人惹的也没办法对TA好了。





「治疗思路」



//01 个案的建构理解


这是来访者属于“内射性抑郁”,有几个典型的防御机制——攻击朝向自身、分裂、投射和投射认同,状态还是在往下沉的,目前的状态并不乐观。


//02 建立治疗联盟


首要考虑联合医学治疗,当前的情况光靠吃药还不够,可能还得考虑放到病房这个强有力的安全的环境里会好一点。


//03 家长的心理教育


提醒妈妈“你给我说的这些话,不敢当着娃的面说了,说了就是戳娃的伤疤,让娃对人、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个妈妈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她能跟婆婆有抗争,说明还是有力量、有功能的,所以可以进行一些心理教育。


//04 治疗中不开口的应对技巧


1)技巧一:


利用“反移情”的雷达去探,这摇一下那摇一下,看TA内在有啥在流动——怯敌意、信任危机还是恐惧愤怒,在那个地方接上TA,比如“你不想说,是脑子里的想法让你感到了害怕了,还是你压根就没有啥想法”。


不要指望打开一个缺口,来访就可以一泻千里,有时候TA不能直接表达,可能是害怕一开口就跟你干起来了。


2)技巧二:


可以先和来访拉家常,绕过来访的对抗。单刀直入的问对他冲击太大,先谈别的就比较容易驾驭


“家是哪的,你是**的,你下来坐高铁来的还是咋来的”,你先把TA绕“晕”;“看来你今天没上学,那你请假了没啊”,你从这去,TA说“上学了”,好了,学校那点事就出来了


3)技巧三:


对每个提问都不要有固定的结果假设:“你今天跟谁来的、你是自愿来的还是强制来的”,问完就等,让TA说。


有的来访会说“我不情愿,他们让来我就来了”,“那你不情愿你也来了,你还挺给他们面子的”、“哦,那你还有你的想法”。


有的来访会说“我自己来的”、“哦,你自己来的,那你想说什么,你想让我帮你啥”,问完看TA的反应,再给予相应的回应


4)注意:


有时候,来访者在咨询室感受到你的场域,TA觉得可以允许内在的东西呈现了,可能会“猛往上扑”


这个时候你还要给TA压一压,“你看着还很气,慢慢说别急别急”,不敢让TA发泄得太猛,否则就可能完全被情绪淹没掉。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爱恨纠缠,“施受虐”里的秘密

对赞美上瘾的人,终将活成他人的“裤衩”

心理咨询中的“鬼打墙”,该怎么破?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