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真正的领悟就如学骑自行车,
不是要理解骑车的理论,
而是要会骑了。
「题记」
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
可这位先生不想去问别人,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岂不是太没面子了。
他宁肯不懂装懂,惹出许多笑话来。
有一次,地方上一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
这位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
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
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
那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到处都有的长呢。”
主人不禁哑然失笑。
——题记 选自《成语故事-不懂装懂》
「虚拟案例」
J,大学生来访者,因为总是“拖延”,不能够按时完成课业,感觉复习考试总是不及时,影响到自己的成绩,但就是改变不了,感到很着急,前来咨询。
咨询中,感觉J道理都明白,就是还是拖延。
(注:案例真实信息已隐去,此为虚拟来访形象)
「案例分析」
感觉这个来访者在避免面对真实的自己,只想让咨询师看到优秀的TA;
感觉很隔离,都是道理层面的东西,不知道TA的感受是什么;
不知道这个来访者到底是来做什么的,到底希望咨询师做些什么。
这里面,我们感受到最大的是“阻抗”。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所有影响咨询进程的都称为“阻抗”,包括咨询师本身的阻抗。
从这个咨询流程看,每一阶段都有阻抗的形式。
首先,TA不面对自己,只是铺天盖地讲细节,鸡毛蒜皮,一地鸡毛,把咨询师淹没在碎片信息里。
来访者在无意识地用具体的事情掩饰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咨询师一定要清醒:
你找我干啥?你希望我能帮你啥?你找我的要点是?
咨询师在这里要定住。
再者,我们感觉有些听不懂TA在讲什么,这是因为TA经常不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自己现在经历的症状往一起连接。
这是在隔离感受。
TA在这件事情中的感受是什么?作为咨询师要问,要直入主题。
咨询师的工作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否则就是咨询师理想化的要求。
不要指望突然之间发生“咨询的奇迹”。
有这种想法,要么要求碰到理想化的来访者,要么希望自己能说出令人振聋发聩的话。
「治疗思路」
我们会发现,在咨询中,TA会在咨询中,跟咨询师“讲道理”,咨询师说的TA都明白,都觉得对,就是很难改变。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
//01 促进真正的领悟
第一点,明白了,但拿着你的道理讲例外——理智化辩论。
理性上理解,但没有领悟,没有触动感受,这不是真的“明白”,只是道理上的“明白”。
真正的领悟就如学骑自行车,不是要理解骑车的理论,而是要会骑了。
仅仅明白是不够的,行为的改变需要你自己动起来。
有些“优秀的来访者”,虽然咨询中动机很强,也很配合,而且什么都能明白,但就是不动弹,没有行为的改变。
//02 让来访者动起来
第二点,咨询中常会遇到只说不动的来访,这时咨询就不要陷在分析与讨论中,而是要寻找怎么能让来访者动起来的方案。
比如,咨询中不停寻找能让来访者肯定自己的契机,帮来访者识别、觉察自身自动思维、负性评价,讨论如何打断这个负性循环,寻找积极正性的行为方式。
这个过程需要在咨询中不停地训练,训练来访者变成一种打断负性思维的习惯。
治疗节奏上,一开始要给TA坦然倾诉的空间,咨询师不要急,要先共情、包容、试探性的解释。
如果让来访者觉察到你要改变TA,TA就会阻抗。
领悟和改变之间有很大的沟,动力学虽然能很好地帮来访者领悟和理解自己,但改变是靠训练的。
动力学咨询不只是进行了解和分析,重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核心症状,没有这样一个思路,咨询就会漫无边际的咨询下去。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