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只有当你成熟到一定程度,
内在变得笃定、强大了,
才会不受别人脸色、言行、态度的影响。
防御可以缓解焦虑、应对冲突,让个体保持一定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防御也是心理的一种应对方式。
在咨询中,识别防御可以帮助咨询师形成对来访者的建构和理解,借助于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交流,将建构理解传递给来访,让TA做自我的理解。
有了这样的理解后,TA就有重新选择防御的机会,重新选择更好的适应方式的机会。
01
“内射性抑郁”的人,
会使用哪些防御?
//01 向内投射
向内投射(内射),即从爱的客体吸收特质,镶嵌在自我的结构里。
我们常说的“耳根子软”、“偏听偏信”、“墙头草,两面倒”的人,就可能是属于容易向内投射的人。
有一句叫“我都替你脸红”,当事人都不脸红,你为啥脸红?替别人脸红,这就是典型的向内投射。
向内投射的心理过程是一定会在人际之间发生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别人的影响。
只有当你成熟到一定程度,内在变得笃定、强大了,才会不受别人脸色、言行、态度的影响。
因为自己不够坚定,缺乏自信和主心骨,有时就会容易自责、反思、懊悔。
所以,习惯向内投射的人,人际中也容易发生投射性认同与别人纠缠。
在向内投射阶段,好的、坏的都摄入内部,这些碎片在内心镶嵌、拼接,有时候确实还是有些好东西的。
别人夸你、赞赏你、肯定你,你把这些东西接受了,时间长了,也会觉得自己挺不错,这也是向内投射。
所以“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给孩子以正性的反馈、评价,让TA接受这些对自己的态度,进而变成对自己的信心。
但是夸孩子不是给孩子“戴高帽”,“高帽”戴多了以后,孩子就戴糊涂了,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内射性抑郁”的人,就像被迫成为了一个“情绪垃圾桶”,把别人扔过来的糟糕情绪,都不加分辨地装进了自己的心里。
//02 投射性认同
人有了投射性认同这样一个特点时,就难免会发生人际关系间的缠斗。
在此我们暂不展开说了,因为“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我们会在其他文章中详细介绍。
//03 将愤怒/批评转向自身
将愤怒/批评转向自身,是自虐、自责、自我贬低,甚至自我敌视,在过度和持续的自我挑剔中,没完没了地跟自己死磕。
整体看来,容易“自我挫败而不成功”,“自己砸自己的锅”,这实际上是自我边界的混乱。
这样的人,内在有一个基本的感觉——我不好、我不值得、我不配,成功、荣誉、美好都不应该属于我,我不配过好日子,有些人甚至会表现为不自爱、低自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身内部有令TA失望、愤怒的客体成分。
我们有时候不太容易分辨得出,这种转向自身的苛责,到底是在苛责自己,还是苛责TA内心的客体。
这个任务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工作的部分,你要帮TA去区分:TA到底在怨恨谁?对自己这么不友好、苛刻、不爱惜,到底是在跟谁置气,在惩罚谁?
//04 惩罚的挑衅
这就是俗话说的,容易“惹是生非”,有些人就给人这样的感觉。
咨询中,TA也会让咨询师觉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05 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即总不能顺势而为,老是拧巴的状态,这和强迫症有点像,有时会导致功亏一篑。
其实背后常常是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希望别人能够理解、体谅TA,但TA反而表现出一副“我才不在乎你”的态度。
“我才不在乎你”,说这话的人,实际上TA的内心在说:“我实在是太在乎你了”。
//06 其他
理智化、合理化也是“内射性抑郁”的人常见的防御。
02
“依赖性抑郁”的人,
会使用哪些防御?
//01 退行
力比多退行到“口欲期”,想直接退回到子宫里,但可惜不行,那怎么办?
回到被窝里躺着总可以吧!
所以,这个人常常变成失功能的状态,需要别人来照顾,对关系的渴望变得“饥不择食”。
TA一旦依赖谁,就像婴儿回到了妈妈怀抱里一样,可能会完全无法顾及对方的体会、能力和感受,就像饿极了的人,咬住一口舍不得撒口,容易“虐待性地使用”对方,不加节制。
//02 抑制
抑制,即把自己的功能缩窄,有一种现象叫“画地为牢”,就属于抑制的状态。
“画地为牢”不是这个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TA在脑海里或概念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局限,从此便不突破这个局限。
有些人论实力、论本事,是能干的,但TA好像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我不想干,我不能干、我不愿意干”的局限,这样就导致TA不去做建设性的事情。
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做“佛系”,这里的“佛系”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开悟,不是真正达到修佛的境界,把生死看透、看开的一种轻松和放下,而是一种“假参禅”。
貌似像那些出家人一样无所追求,无所事事,实际上内心是充满欲望和期待的。
这个期待不是通过自己主动地迎接困难,投入生活去解决问题,而是伪装成无所求的样子。
而真正的放下,是该干啥就干啥,那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
//03 假性利他
依赖型的人常常有这个特点——“自家油瓶倒了不扶,但对别人的事情总爱掺和”。
TA为什么要掺和别人的事呢?
是因为TA想把自己跟别人融合在一起,但是TA又不想主动承担主体的责任,就老想着跟别人起哄、架秧子。
一旦让TA主动和承担,TA就逃跑了,这实际上也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
某些“失败”的父母,对自己的事情无能力、无精气神,却在控制孩子时显得力量感十足。
这样的人和有自恋障碍的人也是不同的,自恋的人,赞美对TA是能够起到效果的。
而依赖性抑郁的人,即使受到鼓励也很难提起劲来。
//04 与受害者认同
与受害者认同,即总把自己置于“可怜人”的位置上,可怜兮兮、苦大仇深、哀怨不断。
依赖性抑郁的人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这很可能与早年客体关系的丧失有关。
因为内在的客体靠不住,很多事情就不容易放下,显得特别容易“斤斤计较”。
//05 与丧失客体认同
常常沉浸在对逝者的回忆中,回味过去的情感和情景,进而变得像逝去者一样,拥有逝去者的某些行为或情感特点。
有些人会幻想追随失去的客体而去——“卖火柴的小女孩”;或继承遗志,完成逝者未尽的事业。
//06 支配性他者
心存一种顽固的“不为自己,只为别人而活”的信念。
如果没法从对方那里得到期待的反应,或者不能达到某个无法企及的目标,生命就好像失去了价值。
这样一来,就致使亲密关系中的客体,承担与其共生的责任。
TA的价值、做很多事,都认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自认为这是在奉献。
外在表现出来是这样,但内在其实是自己不由自己支配,而由别人来支配。
//07 其他
此外,否认、排斥、置换等都属于“依赖性抑郁”的防御。
理解了抑郁来访者在用怎样的方式“逃避”痛苦,却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痛苦中,咨询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到他们。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全年最低价即将截止,
快来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