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 | “自恋议题”来访者的咨询秘籍

文摘   2024-12-28 00:01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咨询师不要直接回答、解决具体的问题,

但要体现出帮忙的态度和策略,

与来访一起分析现实资源、情况和利弊。




在自恋的咨询中,我们需要去识别来访者的移情


在这条轴线上,移情方式包括镜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以及孪生移情


我们需要给予共情的、恰当的回应,得以滋养、补充来访者的自体客体经验;而如果共情失败、回应不恰当,来访者就容易受挫。


这时,解释常常不太见效


咨询中来访者移情的表现,与三种内心体验需求是一致的。




01 

镜映性移情


来访者夸大的自恋需要,需要镜映的客体支持,在咨询时的移情表现就是“镜映性移情”。


这里的“夸大”其实是一种“牛气的自体”,内在有一种饱满的力量,有“牛气”但不冲天


回到Mentzos的自恋三柱理论上,我们说要干成点事,自己要有雄心壮志,要有贵人相助,还要有良好的德行。


第一个就是成熟的理想化自体,充满着内在的“牛气”、自豪感。


这个部分常常就像一个好妈妈一样,非常接纳、非常慈爱,用充满珍惜的目光看着孩子,孩子做什么,妈妈看着都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有趣的段子可以说明。



该把麻花给哪个娃?


话说两个人一块赶集,买了一捆麻花。


临回村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突然要到县上办事儿,TA顺手就跟另一个人说:“你把这个麻花帮我带回去给我娃吃啊”


另一个人说“我不认识你娃”,那个人就说“你去看咱们村谁家娃长得最乖,那就是我娃”。


结果等TA第二天回来以后,问孩子说“昨天麻花给你了吗?”


孩子回答“没有。”


TA跑到那家人去问“你麻花咋没给呢?”


人家说“我给了呀,你不是说给咱村看着最乖的娃吗?我看我娃长得最乖嘛,就给我娃吃了。



所以你看,人心都是“偏着的”,但作为孩子来讲,就需要这样的好妈妈,好爸爸。


这就叫自恋的镜映功能。





02 

理想化移情


理想化自恋,需要理想化客体的支持,产生理想化的移情。


理想化自体的感受是安全、稳定、秩序、保护,咨询师也要提供这样理想化的帮助。


比如咨询中,来访者遇到一些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来问咨询师该怎么办时,咨询师到底要不要回答?


我常说我们不要直接回答、解决具体的问题;但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要体现出帮忙的态度和策略,与来访一起分析现实资源、情况和利弊。


这个时候,来访实际上已经从你这里获得、感受到了帮助。


帮忙的策略不是直接回答,或替TA决定,而是帮助TA自悟。





03 

孪生移情


自体的自恋需要孪生客体,需要一个像我一样的人,这个人不是我,却在我旁边陪着我。


咨询中,来访者常常也会强烈地渴望与咨询师有很多的相似,例如:来访会和咨询师说,今天你也穿了红衣服,你也留这个发型。


有时,我的来访者会和我说:“我在你这儿做心理治疗,我能不能也同时去上心理咨询的课?”


我有点疑惑:“你为什么想要去上课呀,你也想当咨询师吗?


来访者会说:“说不定我久病也成医呢!”


我说:“你想上可以上,但是先别抱着一定要成为咨询师的想法,先把来访者当好。上是可以上的,但上课的目的不一样。”


我们总结一下,镜映自体客体移情被激活,能促进夸大、甚至自负的自体成长、恢复。


孩子厉害的时候需要被看见,你还真得要能看见孩子厉害的地方,能干的地方,并给予TA们肯定和反馈。


孪生性移情渴望与咨询师有本质的相似,这不是在外部意义上,而是内在意义或功能上的相似


来访者和咨询师重建断裂的关系,实际上是去恢复、重续来访者自体客体体验的过程。


激活来访的移情,是为了完成未满足的发展需求,即需要感到与一个坚强、卓越的人物连接在一起,并受其保护。


这种与所钦佩的、有利的他人的连接感,给来访者提供了一种被安抚、被抚慰、或者安全、强壮的感觉。


浸入到对咨询师的理想化移情,就会促使来访恢复其被中断的发展过程。


所以,有时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理想化咨询师的时候,咨询师不要特别急于否认、推脱。


有些咨询师在咨询时,会觉得来访把自己理想化,捧得很高,会让自己很有压力。


这个时候,如果你承受不了,可能就会主动地自降身价,这一自降身价就坏了。


来访还没到那个点上,你就不要自己先降。


来访把你往上捧的时候,你得先端着,端一阵子,端得差不多了,该往下放的时候,顺势下来就行了。


不要在来访者往上捧你的时候自己往下“出溜”





04 

咨询师

恰到好处的回应


共情是经由内在世界的同调,咨询师形成对来访者理解的过程。


咨询师实时回应来访的时候,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来访设身处地站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位置上,感同身受。


但在实际咨询中,有时来访者会激发我们的互补性反移情。


例如,来访者有时候往下“出溜”,状态往下掉,咨询师看着就“很想把TA拉起来,让TA别往下蹲”


这个时候就要节制,不能直接把内心的这种反移情表现出来;而是要调整一下,感受到来访现在很泄气,需要鼓劲儿。


这个时候的回应,应该是感受到来访者的虚弱,给来访鼓劲。


如果咨询师“恨铁不成钢”,给来访者讲很多励志的话,反而可能把来访的状态弄得更不好。


因为这不是一种共情的反应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症状,会帮来访者“说”出心里话

身体知道答案

咨访关系——不论强调多少次都不为过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