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慈悲为怀,
不要想把来访者一定要掰成
我们认为正确的样子。
「题记」
小老鼠在寻找一座新房屋。
小狗说:"你可以跟我一起睡。"
那天晚上,小老鼠的梦里充满着兴奋和泥泞。
鹦鹉说:"你可以跟我一起睡。"
那天晚上,小老鼠的梦里充满着喧闹和狂野。
小鱼说:"你可以跟我一起睡。"
那天晚上,小老鼠的梦里充满着寒冷和潮湿。
小老鼠需要温暖干燥的地方,它在附近找了个书架。
那天晚上,小老鼠有了一个温暖而舒适的梦。
——题记 童话《小老鼠找新家》
「虚拟案例」
J,刚刚毕业,父亲通过熟人给安排了一份工作。
上班一月后,和同事发生了一次争吵,之后脑海中翻来覆去思索吵架时说过的话,总感觉自己表达不到位,想象如何能够辩驳过同事。
之后每次说过话都要反复回想,久而久之,开始出现持续心烦、难以入睡的情况。
(注:案例真实信息已隐去,此为虚拟来访形象)
「案例分析」
这个来访者就好像一个饥饿难耐的小孩子需要喂饭,你看见了赶紧给TA喂一口,结果TA却一下把勺子咬住了。
咬住勺子不撒嘴,还在嚷嚷着“饿死我了”“快喂”,但是你的勺子拽不出来。
这个状态好像翻来翻去都是“强迫”,但是你会发现来访者的这个“强迫”没有“反强迫”。
有“反强迫”的话,TA就是想克服强迫症状,但却克服不了,结果自己跟自己干上了,这种情况是“神经症水平的强迫”。
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内心能体验到强迫,同时内心又想对抗。
但这个来访者有强迫症状,不由自主,可是没有想自己来克服,而是要把这个对抗的愿望交给咨询师。
你一伸手喂饭,TA就把勺子咬住了,拔不出来,把内心的愿望交给你,然后就开始与你“拔河”。
这样你怎么做都不对,TA总会站在你的对立的位置上,就像“鬼打墙”。
这特点是早期共生的客体关系,早年的创伤,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帮助孩子命名、共情TA的情绪。
创伤后的人有个症状,叫“闪回”,而这个来访者的强迫症状更像是“创伤的闪回”。
症状闪回、闪回、闪回,只有发作、发作、发作,掉在症状的体验里头,不断重现、重现、重现,没有跟症状分离的能力。
跟TA讲任何话都听不进去。当你问TA“烦什么”的时候,你这句发问的话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让TA用“i”来观察“me”。
但是对TA来讲没有分化“i”和“me”的能力,不理解你为什么问这个话,分离不出来,这叫“观察性自我功能”不够。
从发生的原因上来讲,创伤是要考虑的。
这个来访者不像是强迫症,更像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闪回”,是偏执症状。
动力性治疗是“领悟性治疗”,长时间的陪伴最后还是要发展到领悟的过程。
领悟依赖于来访者的觉察性自我功能,如果缺乏这个功能,可能就不适合动力性治疗。
「治疗思路」
//01 和来访者讨论体验
如果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的“他者”,接受到的是“TA总是心烦,烦到受不了,是不是跟父母早年就不想要TA有关?”这个信息,就可以把这个感受反转过来传递给来访者,就是说与TA讨论:“我还在吗?我还存在吗?”这样的体验。
TA完全陷入自闭状态,拼命寻找共生,根本没有能力分化处理他人,始终需要与客体融为一体。
从融合到分离是一种能力。
TA连主体和客体都区分不开,更不可能区分i和me。
来访者的爸爸控制,其实是给了来访者确定感,“我不需要有自己,有爸爸就够了。”
而爸爸刚好又是自恋的,“你也不需要有别人,有我就行。”
这俩人一拍即合,独立的存在感非常弱。
TA需要依附于客体,所以每句话都要你给拿主意、给答案,但是你如果给了TA,TA又“呸、呸”,这不是TA要的。
因为这不是TA自己产生的,但是不要你的,TA又没有,既需要融合又融合不到一起。
如果TA能在某个点上获得了满足,就会成长一步,在一个新的水平又开始拉锯战。
愿望不满足就退行到口欲期的抑郁位态,好转的时候,上升到肛欲期,强迫症状就出来了。
抑郁状态是口欲期的,一缓过劲就想跟人搏斗,是肛欲期的特点。
想把个案推进到分离个体化,能够自己做主很难。
TA一旦有了能力就要跟人斗,要想把TA的人格水平推到既有能力又不跟人斗非常难。
当TA在共生中混战时,就处于偏执位态,没有进展就成了“单纯性偏执”,否则就“强迫”,跟自己干,不强迫就偏执。
//02 配合药物治疗
想治好TA非常难,最后把跟TA打交道的人都吓跑了。
TA总是“死磕”,磕到底不罢休,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就要死磕,不为解决问题,就为磕。
吃药能让这类来访者的功能提高很多,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来访者一直体验不到真切的存在感,所以需要附着在你身上。
看过你还会找另一个咨询师看,对于TA来讲,离开你后你就已经不存在了,这个不存在感好像是对你的攻击。
TA在忙于把自己装到一个容器里,你这里没装下,TA去另找一个容器,TA所做的全是为自己,根本考虑不到要不要共情你。
//03 接纳局限性
作为咨询师,遇到这类来访者有一种“外面的人总想进去,进去的人总想跑”的感觉。
跑了又觉得不应该,能做的就是,你去陪练,做沙袋。
TA脑海里总期待着正确的“神”,能让TA一把抓住,好像所有的困难就解决了。
我们给出来的是太现实的方案,TA不接受,TA有时候宁愿信神信鬼,不信咨询师。
这是原始的理想化,对全能神的理想化。
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或许那种带有偏执色彩的宗教作为一个容器能把TA装得下。
但是我们作为人是没有办法变成“神”的,我们只能按我们的能力来。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咨询师,就算让你去当“神”你也当不好。
我们需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或许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命运,干嘛用我们的模子“卡”一下呢,或许来访者可以去适应别的模子。
如果非要“卡”,用药物“卡”要容易些。
慈悲为怀,不要想把来访者一定要掰成我们认为正确的样子。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