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眼睛让人看见了前方,
前方的发现不断“诱惑”着眼睛去追逐。
心理咨询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那怎样才能让这个交流的过程产生助人的效果呢?
首先,咨询师自身在内心对于咨询的流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如果咨询师在心里没有这样一个思路,工作中就会产生混乱,把自己都搞糊涂了,这是很糟糕的。
当然,在刚开始学习阶段,由于理论和技能的不纯熟,这种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但咨询师一定不能让自己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随着理论和技能体系的搭建与完善,我们应该慢慢在内心规整出来一整套系统化的流程。
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心里才是“稳”的。
心理咨询工作当中,通常有两条并行的线路:
第一,心理咨询工作的整个流程节奏,治疗中的一段一段都在干什么?
第二,要看咨询的疗效因素有哪些?在不同的人身上,需要帮助的点是不一样的。
作为咨询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来访者的方式去工作,而不是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在TA身上都演练一遍,这会让来访者很茫然,也没那必要,而且会导致工作效率很低。
在上边这两条线的引导下,我们来看看在不同心理咨询阶段,针对咨访关系的策略有何不同。
01
最重要的第一步——建立关系
一般来说,在进入咨询的过程中,第一个阶段重点围绕建立关系展开。
咨询师不能一上来就想着把问题解决了。
这个问题可能跟随来访者已经很多年了,你一上来就想大显身手,三下五除二给人治好了,这是不是有点儿不太地道。
咨询是通过关系的链接,让来访者的问题呈现出来,在咨询的过程中,改变会慢慢发生,最后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否则,咨询关系建立不牢靠,来访者很可能“半路上就掉队了”。
02
要建立好的“客观关系”,
更要建立好的“主观关系”
建立关系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客观关系和主观关系。
所谓客观关系,即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协约、约定,来访者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咨询师愿意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来访者,这是理智上的关系,也是我们工作的基础。
但是,不是说我愿意找你,我愿意花钱花时间,我就一定从始至终非常信任你,这个咨询就可以友好顺当地进行下去了。
不是这样的。
有时候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的内心可能会产生晃动:“你真的理解我吗”?“你真的可以帮我吗”?
这就是内在关系,是主观、感受性的。
所以说,咨询师在建立关系的时候,既要把面上的关系,也就是约定的事儿说清楚、搞牢靠,更要对治疗中内在的主观关系随时有所体察。
咨询师不要试图去控制关系。
有些来访者特别愿意向咨询师敞开心扉,愿意诉说,希望得到帮助;
有的来访者可能碍于自尊心,碍于内心承受痛苦的能力,在咨询中犹犹豫豫、欲言又止、瞻前顾后;
而有的来访者可能会一头扎进咨询师的“怀里”,“抱着”咨询师的“大腿”不放;
还有的时候,咨询师很想给予帮助,可来访者就是偏偏“不上套”,信不过你。
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和每个人的特点有关。
因此,作为咨询师,我们应该对关系有着非常敏锐的、动态的觉察。
03
咨询师切忌“急于求成”
如果咨询师想着赶紧把问题说清楚,觉得把问题清楚地呈现给来访者,来访者明白了,就可以自己解决为问题了。
但是咨询师说得太快,说太清,对有些来访者来说,就像脸皮被割了一刀一样——“你说的对,但你说的太对了,你一针见血,在我还没有防备的时候把我戳穿了,我想逃跑了”。
TA们可能还会觉得咨询师是在“羞辱”我,在挑我的毛病,其实来访者在这个阶段,更多地是希望咨询师可以细心一点,呵护我一点,照顾我一点,接纳我一点。
所以,在咨询的第一阶段,咨询师要特别注重拿捏、掌握关系的分寸,不要急于见效,也不要急于逞能。
当关系变得逐渐稳妥了,稳定了,到咨询的第二个阶段,再慢慢往深刻里走。
这时,你再把问题说出来,来访者也不太容易生气了、不会跑了、不会和你“闹事”了。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