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与客体的链接
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诗“乡愁”,把一个人对于生命里重要客体的深情依恋,以及与其之间的离愁别苦表达的清晰而生动。
春节是团圆的节日,佳节将至,对故乡的思念也会倍加强烈。
01
我生命中的
“客体丧失焦虑”
在谈到客体丧失的焦虑这个话题时,举一个自己切身体会的例子。
我曾经是部队的军医,军龄20年,然后转业进入到医院工作。
我们这些转业军人很有意思,很多人转业以后到新的工作单位都工作好多年了,可谓功成名就,常常是一副老成持重,与世无争的样子。
但是一遇到原单位的老战友,说起在部队的生活经历,一个个神态语气就都变得生龙活虎,嬉笑怒骂,无拘无束,好像回到老家见了亲人一样,那些没当过兵的人就特别的不理解。
曾经有一位战友告诉我说,自己到现在的工作单位都已经十来年了,每天梦里的情景还全是原先在部队的人和事,那个事情带来的情绪反应是白天发生的现在单位的工作内容,但是到了梦里的人物和故事情景全部都置换成原部队的画面了。
所以,那个原部队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重要客体,因为跟它有很强的连接感,所以当个人失去它的时候是会有严重的焦虑反应,但这种焦虑感在白天的意识里是不会表现出来的,而到了晚上的梦里,情感深处的真面目就开始浮现出来,栩栩如生。
那么,当前的生活与曾经的生活,究竟哪个才是自己梦境的真实含义呢,两者都是,曾经的经历已经深深地镶嵌到人格里,与现在的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02
与早期养育者的情感关系
客体分离从外在的表现可能是离开了某个人、单位、家乡、祖国,表现在内心世界的体验上,就是一个人与早期养育者的情感关系断裂的体验。
在刚刚开始入学的幼儿园里,你会看到一个现象。
把小朋友送幼儿园的时候,有些小朋友就比较容易与父母分离,但有些孩子就特别困难。
幼儿园老师都有经验,会对着小朋友说:“你别怕,一会儿下课的时候,你妈妈就来接你,好不好”?
有的小朋友咬着牙、含着泪、点点头、挥手告别,这些是属于分离焦虑、客体丧失焦虑比较轻的孩子;
但有的孩子怎么哄都不行,哭天抢地,撒泼打滚,搞得老师都烦了,觉得这娃恐怕得哭上半个学期了。
你以为哭半个学期的孩子大概是和他妈妈的情感联结比较紧密的吗?
恰恰相反。
如果上幼儿园之前跟妈妈有充分的共生期情感联结的孩子,妈妈的形象在孩子的内心里就会更稳定,孩子对妈妈比较有信心,面对暂时分离的忍耐能力就强,抗焦虑能力就好。
恰恰是那些在心理情感交流上跟妈妈没有充分融合好的孩子,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耐受分离焦虑的能力更差。
03
人为什么会有
客体丧失的焦虑?
因为人刚出生是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的,一开始必须受人照料,我们必须要依赖客体才能存活。
所以,与客体的链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
有时候,我们在咨询中会看到有这样特点的来访者:只要是个能说话的人在这儿,TA就要紧紧地把你抓住,一旦抓住了你就千万别让你再跑了。
这样急不可耐的人对客体是来不及做鉴别的,会不加选择的依赖,只要有个客体能让我抓住就行了。
有一句话形容某些人说“有奶就是娘”,可见,TA内心的客体丧失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是多么的深刻。
04
中国人应对
“客体丧失焦虑”的智慧
客体对象有时候体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有时候则会体现在一个象征性的对象上,比如家庭、故乡等等。
中国古人有一个习俗“落叶归根”“告老还乡”,用来解释那些年轻时豪情万丈出门去,在功名利禄的宦海中沉浮了半生的人,在历经了人生冷暖,退出喧嚣的江湖时,对自己人生后半场的一种生活安排。
这就是一种处理内心深处潜意识焦虑的心理智慧。
因为无论江湖多么艰险,功名多么难耐,世态多么凉薄,我内心最终都有一个让自己的精神可以依靠的坚实客体——故乡,它会稳固地存在在那里,静静的等候着我的归来。
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不仅仅是改变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从心理意义,在为大多数迁徙千里,离开家乡故土的人们,陪护养育一个心灵的归宿地。
当人们在浮躁的都市里郁闷焦虑的时候,内心里那个青山绿水的故乡会给人以宁静和向往,有它在,你的心就会有一点点指望,会感到沉稳。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向您推荐
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