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作者:何巧丽
AIP精神分析师候选人,曾翻译多本英文专业著作
那些难以承受的无价值感,
会让一个人采取毁伤自己或让自己过于劳累的
自虐行为。
自虐,简单来说就是自己虐待自己,包括身体上的虐待和精神上的虐待。
身体上的虐待有自伤,自杀等,精神上的虐待比较隐秘,不易觉察。
例如不良的生活习惯,抽烟、酗酒,让自己彻夜工作,不眠不休,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故意自取其辱,或者在工作上自毁前程。
01
弗洛伊德的解释
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是指那些遵循快乐原则的 、积极的、发展的、向上的生命力;生本能保持了生命繁殖延续。
死本能可以视为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恢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倒退的,懒惰的;认识源出于无机体的,本能之于人表现的正是那种保守、倒退、回归,懒惰等特点。
死亡本能旨在使人回到生命之前的无机状态,使生命恢复到无生命的状态。
死亡本能表明任何生命个体都不能长生不死,宇宙中的生命现象有可能回到无机状态和死寂状态中去。
门宁格尔认为,死亡本能向外转化为攻击和施虐——极端时杀人;向内则是自我惩罚和受虐倾向。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解释
客体关系理论探讨的是人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心理层面的,是一个人在自己心里认为的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虐者常常体会到的客体自体关系是:
“严厉的客体”和“无价值不被爱的自体”,这种难以承受的无价值感,会让一个人采取毁伤自己或者让自己过于劳累的自虐行为。
03
自体心理学的解释
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个人怎样看自己,如果过往的经历中太多的挫折,太多的自我期待不能满足,而有没有正确的途径调试这种挫折和不满足之后的心理状态。
那么一个人可能会形成“我是无能的”这样的自我概念,那么生活中的模式就会表现为人际中自取其辱,生活上自我放逐的自虐态度。
04
那些悲伤的故事……
“无福消受”好日子的N
N,近50岁,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年轻时白手起家,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小厂,发展到几百多人的企业,期间经历了太多的残酷磨难,N都坚持了下来。
当企业慢慢步上正规,进入平稳发展期,面对丰硕的果实,N却失去了斗志,精神萎靡,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只有赌博对TA才有最好的吸引力。
N形容自己说好像苍蝇见血般的痴迷于赌博,各式赌博方式,无所不赌,越赌越大,直至企业由于无心经营,也面临破产。
这时N仿佛大梦初醒,浪子回头,又重新投入企业的经营中。
几年后,企业又蒸蒸日上,当事业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后,N又像中了魔咒一样,又开始赌博。
这样几次三番折腾下来,家庭也支离破碎。
N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控制不住,没福气,过不了好日子,好像心里总弩着一股劲,天天得忙活着,生活才有劲头。
弩着弩着,到尽头了,烦了,就觉着生活很没意思,看什么都不想做,必须得找点刺激。
折腾一段时间,使自己跌落到即将完蛋的边缘,好像心里能清净一阵子,又能做正事了。
俗语云:“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
N对事业、生活的这种自毁前程的模式,就像一个在反复把玩尿泥的孩子,不断地把它捏起来,再摔烂了。
从TA的个性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更深层的原因,TA的内心似乎总是处在一个爱恨分裂的状态,爱起来恨不得丢了性命,完全投入,恨起来可以完全不管死活。
N对待家人的模式也是如此,好的时候一掷千金,差的时候恶语相向。
这种分裂的模式起于早年,N的母亲脾气暴躁,心情抑郁,在N的幼年生活中,妈妈难以捉摸的脾气使TA常常处于紧张惊恐的状态,总担心下一刻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这样的模式带到成年,N的生活好像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直到有一天速度太快而脱轨。
“失去妈妈”的小R
接近成年的小R,初中辍学在家几年,在此期间,小R的体重下降了几十斤。
家人说,小R辍学就是因为胃痛,吃不下饭,稍微吃一点就呕吐不止,曾与各大医院内科就诊,医生却都说胃没有问题。
小R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一回家就会和爸爸吵架,爷爷奶奶都会向着爸爸,怪罪妈妈。
其实妈妈一个人在城里打工也很辛苦,好不容易才站住了脚跟。
小R和爸爸、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小R的奶奶常常会对小R说:“你看,你妈把你生下就不管了”。
有一次,小R暑假期间去城里找妈妈,说好了母子在某个地点见面,但是当小贺到了那里,等了妈妈一下午也没有等到,天色将晚,小R又一个人坐车回家了。
小R的身上总有烟头烫伤的痕迹,小R说是自己烫的,烫完后觉得心里爽快,不那么憋闷了。
小R总有一个愿望,出去打工,挣一笔钱,去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然后自杀。
小R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外出打工了,由奶奶带大,当孩子需要妈妈全神贯注地抚育的时候,奶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
在孩子的心理,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是坏客体,对应的自己也是不好的。
不被爱的坏自体,当孩子还太小的时候,离开依赖的客体就无法存活,孩子是无法承受客体是坏的这一想法,孩子会认为正是因为自己是不好的,才得不到爱,得不到照顾。
这样的无价值感成为一个人的心理底色的时候,在后来的成年生活中,一旦遇到心理冲突,总会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自己应该受到惩罚,甚至自己不应该活着。
卑微讨好的X
X年近40岁,工作体面却一直未婚,和同事及领导的关系处得不好。
X说自己其实真的是想对同事好,但是同事们都不领情,离自己越来越远,好像都躲着自己,不愿意和自己来往,自己被孤立。
X出身农村贫苦家庭,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身体不好,只能靠族里叔伯和同村的邻居帮忙接济生活。
到了农忙播种季节,母亲常常要四处去求别人帮忙,邻居都忙,母亲会带着年幼的X去叔叔伯伯家里,让X跪在叔伯的院子里,一直跪到他们答应去帮忙,母亲也在一旁赔笑央求。
后来X凭着自己的聪明努力,考上了大学,但上大学的学费,也是母亲带着X赔着笑脸,几乎借遍了全村。
早年的生活,让X认同了母亲的生存之道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做小伏低,委曲求全,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在成年后的生活中,X无法把自己和别人平等对待,处处自取其辱,这样的方式让与TA打交道的人非常不舒服,人们自然会远离TA。
生活中只有工作的K
30多岁的K,是一家公司的会计,离婚多年,孩子跟曾经的伴侣生活。
离婚后,K索性就住在了办公室,公司的账目纷繁复杂,K常常加班到天亮。
当初也是因为K的工作太过繁忙,伴侣难以忍受,才离得婚。
K平时很少休假,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回老家过年,K还要带着单位的账目本,加班到很晚。
其实,公司里原本有两名会计,但因为K非常能干,公司辞掉了另一名会计。
K说,感觉自己不能闲下来,好像有双眼睛长在背上,一直在监视着自己。
K的父亲是一名工厂车间主任,母亲是教师。
小时候,K很少见到自己的父亲回家。
那个年代,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可是K的母亲在生完TA后,就毅然做了绝育手术。
小时候,K的成绩不好就不能吃饭,妈妈会抱怨:“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丢我的脸”。
成绩进步,妈妈也是板着脸说:“进步了不能翘尾巴,你这算不了什么,根本不能和我当年相比,你根本就没有资格骄傲”。
K从小就不敢比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妈妈睡得早。
在K父母的教育之下,一方面K认同了父母勤奋的品质;但另一方面,也让K感觉自己是无能的,没有资格“浪费时间”在无用的地方。
小时候一心一意地学习,长大了一心一意地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全年最低价即将截止,
快来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