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布 | “空”在心理咨询中的4种践行方式

文摘   健康   2024-12-31 01:16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移情既然是在咨询室诱发的,

那么改变也肯定是在咨询室里,

而不是在来访者的老家。




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中的“空”,在心理咨询领域,包含“存在”、“对存在的觉知”、“对存在的接纳”和“活在当下”四个方面的阐释。


那么该如何将“空”的思想,运用到心理咨询中呢?




01 

“存在”vs

“场 Field”


精神分析不是靠咨询师跟来访者说话说出来的。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其实是有一个治疗的场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气场”。


“气场”这个词儿用得非常好。


做咨询也是个气场,有这个“场”在,很多问题就可能非常丰富地在这里出现


精神分析的“场”包括:


咨询室里的设置、氛围、环境,以及咨访之间言语交流、情感互动的内容,还有言语交流之外的东西,比如说气氛、情绪在咨询中的流动


所有的这些元素都是在这个“气场”里头。


我们在现场上课和网络上课感觉就会不一样,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


尤其是之前只能进行线上授课的时候,整个房间都是空空的,只有我跟几个助理在这儿,两三个人,当时我讲得就特别累。


因为我觉得你们很遥远,我得跟你们连接上,每一个人不知道都在哪一个角落,我要把我的能量散出去,所以我在网络上讲课的感觉就特别累。


有位同行也跟我讲过同样的体会,TA在一个线上的平台上讲课,一个小时讲下来把TA累得声音都要哑了。


在地面的时候,因为随时和大家有各种各样的互动,都很自如、很流动。


但网络上每个人都像个小邮票,只贴了一片,连接不紧密,所以会感觉很累。


这就是"场"。


所以,咨询中要注意,如果你能够跟来访者有地面接触,就尽量多增加地面接触,尤其在初始阶段,这样对这个人的感受就会更真切一点。


有时候在咨询中,“场”还会幻化出我们的一种意象,咨询师会有一些意象,来访也会有一些意象。


精神分析心理学也产生了主体间性的流派,所谓的主体在哪里呢?


不是说你进来之前就带了一个固定的主体,而是这个主体在咨询中是随时可以呈现的。


随时呈现的过程不是由你单方面决定,而是与咨询场景中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关,尤其是跟咨访双方互动有关,这个是随时可以建构你当前的主体功能,所有的这些元素都是“存在”。





02 

“觉知”vs

“悬浮注意”及“心智化”


那么“觉知”应用到心理咨询中,会代表着什么呢?


弗洛伊德非常早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词儿,叫做“均匀悬浮注意”,像老鹰一样盘旋在咨询室的上空,俯视着一切,看得非常清楚,了如于胸、了如于心。


现在还有一个词叫“心智化功能”,它的概念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讲觉知的能力。


这就是“了了分明”,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你都要捕捉到。


了了分明,不是你愿意就能做到的,这是一种功能,咨询师的这个能力是需要修练的。





03 

“接纳”vs

“共情、包容及命名式回应”


在咨询中,对应“无分别心”的,是中立、包容、共情的态度,这个就是咨询中的不二、接纳、无分别


也是我们咨询中对于“第三象限人”的基本态度。


这个时候就不要把所谓原理的东西拿出来,你拿出来原理一定是要遭到挫折的。


因为一旦拿出原理以后,咨询师的“我执”就出来了,咨询师的主体就会老想发挥功能。


咨询师放下“我执”,不再去执着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允许进来。


你能够容纳多少,跟你的功能有关,要看你内心的那种分别心重不重,分别心重你就是装不下。


你如果实在装不下,你就别装了,你就把来访者转介走,没必要强自己所难。


有时候我们确实是要有这种“吃不了别兜着走”的态度,可以转给别的容量大的治疗师。


“谁谁容量大,大肚能容,转给TA就好了,我不行,我这人有时候太计较了,我看这个父母做不好,我就想说他两句,一说那父母就跟我吵……


那怎么办呢?


那我得修,因为我父母对我不好,所以我心里老是过不去,我连我父母这一关都没过呢,我还怎么过别人家父母呢?


我就不强迫自己了,我容忍不了。


“命名式的回应”体现出咨询师不干扰来访的主体存在,回应的时候不掺杂自己的内容,这样就会使来访者有更多对自己进行觉察和解释的机会。


命名式的回应,会让来访者借助你看见了自己,然后TA来解释自己。





04 

“当下”vs

“移情与反移情”


当下是最重要、最好玩儿的,对应当下的就是“移情反移情”。


它是发生在咨询室里的是那个此时此刻,是我们理解了来访者此时此刻的反应,它的来龙去脉、缘由,理解了TA内心的模式,那个模式跟曾经的经历有关。


咨询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来访在咨询期间鼻涕一把泪一把,又是仇恨、又是苦恼,最后临出门之前,TA把脸擦得干干净净,把桌子收拾得整整齐齐,把所有的鼻涕纸都收干净,然后跟你说:“咨询师,你呆着啊,我走了”


下楼以后,TA可能刚好在附近遇到熟人。


“嗨!你好,你怎么在这儿?”


“哦,我到这儿来转转……”


没了,刚才在咨询室中那些情绪都没了。


其实,移情首先是当前的一个现象,用这个术语来解释它,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是为了理解它。


但是有了这个术语,又会发生一种偏离,就是对这个概念的执着,思路给整乱了,咨询总是跑到过去去了,跑到原生家庭创伤上去了,老想去跟人家探讨童年。


如果我们对这个移情反移情的概念太执着,一说移情,“蹭”的就窜到过去,这是不是整个就搞反了?


移情既然是在咨询室诱发的,那么改变也肯定是在咨询室里,而不是在TA老家。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心理咨询中概念与“空”之间,我们只是在对照、对比,但它们不能互相代替。


有了这个“空”的态度,我们就能做到对存在的觉知和接纳,就给心理咨询带入禅的意境


有时候,咨询师做得不太留痕迹,不太执着于概念、解释、自己发挥作用。


结果来访可能会觉得“咦,虽然你没说啥,但好像又有点效果,咱们这咨询是不是道家,无为而治?或者咱这咨询是不是修禅呢?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症状,会帮来访者“说”出心里话

身体知道答案

咨访关系——不论强调多少次都不为过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