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人永远都会有心理困惑。
我们不必祈求万事如意,
只需与时俱进地迎接各种新变化,
探讨应对的策略。
焦虑就是由一种不能确定预期的感受所引发的不舒服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其程度和时长变化莫测。
焦虑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又很难描述,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不舒服的感觉,它常常是一种不确定感。
当焦虑来的时候,人是感觉没着没落的。
急性焦虑发作的人,急得要死要活,有强烈的失控感,找不到确定感。
如果到了焦虑障碍的程度,一方面会有躯体上的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等;
另一方面也会有心理上的反应,常常表现为担心、不安、没有着落、不知所措等情绪。
中国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那时社会很稳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所以大家通常不会有非常强烈的焦虑感。
但等到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时候,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需求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大了,自然就会产生很多的冲突,这时焦虑就泛滥了。
所以说,焦虑是一种时代病。
01
孤独寂寞——
农耕文明的时代病
人类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我们的身心在漫长的岁月中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缓慢的生活节律。
这个时期人所面临的主要心理应对主题是:如何应对孤独和寂寞。
古诗词中的伤春悲秋,离苦别怨的表达比比皆是。
诗词既是一种对内心精神状态的反映表达,也是一种化解内心惆怅的疗愈策略,体现出一种象征性和言语性表达的心智化功能。
02
神经症——
工业文明的时代病
在大约300年前,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科技上的突飞猛进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人需要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带来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工作模式、知识内容等方面的不断更新,心理上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卡伦.霍尼则说:神经症是个时代病。
她谈到文化和神经症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和社会文化步调一致,往往会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和社会文化步调不一致的人则会被视为有神经症症状。
神经症性焦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一个结构完整的个体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冲突的力量,由此消耗个体自己的心理能量,同时发生内心不舒服的体验,和外显表现出不稳定的情绪。
工业文明时代所面临的心理健康的任务是:驾驭内心的焦虑。
如何认识和应对焦虑成为工业文明时代重要的心理健康主题。
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更新换代,使得大脑的理智性功能飞速发展,而身体和情感层面还留恋在原始古老的需求上,造成了身心的严重割裂。
举个例子,三百年前,女人在家生养子女,相夫教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女性对此是没有冲突的。
但是到了近现代,女人开始在工作中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社会依然期待女性照顾家庭和养育子女,这就会让现代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的选择上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从而导致神经症症状。
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早教行为完全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现在有一句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背后完全是资本作恶,是贩卖现代人的集体焦虑来进行谋利操作。
人类婴儿有一个漫长的早期依赖期,在这段时间儿童需要全然地和养育者在一起。
发展完善TA的各种感知觉的统合能力,以便在发展各种特殊的智性能力前,先完成精神装置的成熟,然后才能建立完整的精神结构,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阶段恰当的引导干预教育。
而非人为的破坏身心发展规律来揠苗助长。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待孩子的成长“慢就是快”。
父母要有陪着孩子度时光的心态,而不是催促孩子上战场的节奏。
现代人的大脑皮层功能发展的太快,而由旧脑支配的心理整合功能上依然是步履蹒跚的孩童。
当心理上情感调适的能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时候,焦虑自然就成为整个时代的集体病症了。
03
人格解离——
信息文明的时代病
当人们还没有在工业文明的交椅上坐稳,社会就以加速度驶入了信息化文明时代。
//01 元宇宙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一个新的现象——“元宇宙”。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创造的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是基于数字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
每个用户都会在虚拟世界中拥有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独立自我身份,也称为“自我分身”。
元宇宙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密切融合,允许每个用户在元宇宙内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互联网时代可以被视为“元宇宙的初级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在运用虚拟化自我存在技术和环境了。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很少使用现金了,出门不用带一分钱,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完成一切支付。
个人财富的拥有感不再是手握现金等具体实物,而是看到各种账户里的数字符号。
//02 解离性身份障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信号、QQ号、游戏账号等,生活会不断地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切换。
在这个切换中,自我的身份感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幻,这种现象以目前的精神障碍诊断可以被称为“解离性身份障碍”,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现象。
解离性身份障碍的人格处于一种弥散的状态,虽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内心结构冲突,但人格的内在整合性不够紧致。
信息时代下的“解离性身份障碍”,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格发育的心理元素内化不够、转化不良,就像本该一年长成的鸡结果一个月就被催熟了一样。
另一方面是因为元宇宙时代,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频繁交互,让人一会儿沉浸在虚拟世界无所不能的幻想中,一会儿又不得不回到骨感冰凉的现实世界里,于是就可能会形成人格上的散漫和解离。
//03 慢生活
在未来,这种现象可能会成为一种需要应对的常态现象,我们还能称其是“精神障碍”吗?
所以,在心理治疗中针对这种人格弥散解离型的病理现象,不是要“治”,而是要“养”。
需要用“慢生活”的体验来修补其人格中的间隙和裂缝。
慢就是快!
在农业社会让人感到孤寂难捱的慢生活,却已经成为日新月异的工商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社会里的奢侈品。
慢生活,好像是给飞奔的生活节奏踩了一脚刹车,让我们从身不由己的浮躁情绪和名利追逐中得到一丝喘息,享受一段时间的清闲。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让我们可以免受隔绝离断的孤独寂寞。
但是过度依赖于网络化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却又在制造了无数的社交恐惧者、网络依赖者以及“不食人间烟火”的青少年。
人永远都会有心理困惑。
我们不必祈求万事如意,只需与时俱进地迎接各种新变化,探讨应对的策略。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全年最低价即将截止,
快来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