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每种选择都是各方面条件妥协达成的结果,
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人不能老让自己待在冲突里不动,那会很难受,会出现症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强迫。
如果你把这种左右为难一直放在心里就很木乱,为了缓解这种感受就会出现症状,症状出来的时候,心里的木乱就释放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症状是有意义的,症状是内在冲突的外显,症状可以缓解人的痛苦。
所以在咨询的时候,需要关注症状,关注症状就是关心来访者本身,但是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外显的症状进入到内心的模式去,然后跟那个模式工作,一旦模式调整了,症状就调整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把劲儿都使在症状上,要关注症状背后的焦虑、冲突、难受,在那个地方慢慢的工作,让来访者找到更灵活的模式,内心有了更灵活的模式,旧的不用了,症状自动就没了。
那么内心的模式是琳琅满目的,我梳理了九种类型。
其实肯定不止这些,我列举的这些故事里,是以男性的角度为主线进行了归类,如果是以女性相对细腻的特质,其实还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
以下是九种类型:
01
造反情结(聚义革命)
这是一种革命者的态度,通过“揭竿、起义、推翻”达成取而代之的结果,是解决俄狄浦斯冲突的方式之一。
造反实际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后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对前人的继承和突破。
在前述的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故事中,“弑父”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也包括“撵走、超越、让其消失”的意思。
造反这种情结不光是在“后辈”身上体现,“前辈”有没有处理好这个冲突也很重要。
前辈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存在和上辈的冲突,如果和祖辈已经和解好了,那就不会把毁灭的、攻击的恐惧投射在后辈身上,从而想要去灭了TA。
这种革命者的造反起义究竟是对还是不对,我们其实是很难界定的。
这种现象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单位、公司,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但也有另一种调侃的说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学生、后辈为了超越老师、前辈而挖坑、算计的现象也不少。
我们对“前浪”和“后浪”的评说和谴责不能一言以弊之。
02
丹朱情结(反叛被诛)
尧的儿子叫丹朱,这个人性格有点暴力,有点儿不靠谱,尧觉得将王位传给他有点冒险,就找一个年轻有为,善解人意的好青年,叫舜。
尧觉得舜非常恭敬,善解人意,能够准确落实他的意图,想培养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他了,这意思似乎就很明白了,要传位给他。
这时丹朱生气了,跑到南方联络好多士族准备造反,结果造反多次,多次不成功,为啥不成功呢?他内心里缺乏一种正义的,胜利的勇气,坚定的自信。
他底气不足,心里怯,觉得自己不配,然后一来二去的,最后自取灭亡,自投罗网,彻底失败了。
从心理意义上看,叛逆造反的人是不是潜意识里都想成功呢?这就很难说了。
想要成功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打内心深处就是想成功的,而且敢于成功;
另一部分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时,内心是有强烈的自罪与失败暗示的,潜意识是不敢成功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内疚感、自罪感。
历史上造反成功的人是少数,大多数造反者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内心强烈的内疚和失败暗示。
以上讲的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现实里经常会演绎一个“弱化”的版本,就是面对胜利没有底气,临门一脚,功亏一篑的现象时常发生。
这个可能是因为在心理冲突的过程中,一方面自己并不甘心失败,另一方面可能会因为自责、自罪导致底气不足而不得不失败。
03
舜帝情结(复制人生)
尧为什么会传位给舜,因为舜对宗法、制度、秩序的态度是完全认同上一任首领尧的思想、心理和性格的。
于是乎他就成为忠诚的、绝对服从的继承者,复制上一辈的人生。
一般来说,这种人是父辈们最看好、最放心、也是最满意的人;但另一方面,也许他们的人生就没有那么精彩,那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其实相当多的人的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是“平安是福”。
这也是一种“幸福”,恰到好处地把父辈的资源都使用了,平平安安的过着自己的日子,这是最稳定的常态。
想想看,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就是平平安安地上学、就业、结婚,如此往复。
《白鹿原》里有各式各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但白孝武可能常常会被人忘记。
我一说白孝文,你马上就能想起这个形象,他身上有什么故事。
而白孝武不同,他是个本本分分的人,是白家的二儿子,后来就踏踏实实的跟着陆川种地,结果白鹿原上的英雄,一茬一茬的,像赵海,最后不知所踪,黑娃被枪毙了,白孝文的人生跌宕起伏的,最后也很悲惨,小娥,白灵结局都不好。
只有孝武的人生,最后安安全全在白鹿原上种地留下来。
那些都很精彩的人,都像流星一样陨落了。
平平安安难道不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吗?
其实现实世界里这样的比例也不低,每个村儿,每个单位都有大量的这样的人,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事儿。
04
名讳情结(为尊者讳)
在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为尊者讳”的现象,即对长者要尊称,不能直呼其名,不能随便议论长者,诟病长者,这是不恭敬。
但是你可能也知道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你不去说,因为他们是长辈,就是因为你有为尊者讳的这么一个伦理在,所以当你不去说,你依旧可能不难受,这是因为有这个规则在。
如果没这个规则,那你可能就很难受,到底要不要说?会整天纠结这个。
这是一种叫“名讳情结”,也是一种处理内在冲突的途径。
其实这种名讳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阉割”,不被允许叫一个人的名讳。
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带有一定程度上的阉割功能,但是阉割不一定都是受伤的,它有时候可以帮助人建立“超我”。
阉割焦虑使得人有禁忌,有节制,节制的能力内化成自己的功能,这就叫“超我”。
所以超我就是内化了的自我节制、自我监控。
05
太监情结(自我了断)
文化在建立起来的时候,是帮助我们缓解冲突的,但时间长了以后,就僵化了,变成对人的一种束缚了。
如果一个人处在这种冲突中,内心对冒犯规则有巨大的恐惧感,所以,为了不惹事儿,我把惹事的家伙收起来;为了不被怀疑,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攻击,我把家伙藏起来了,我把家伙卸掉了。
没有人愿意自残,凡是自残必有所图。
那么,一个人选择自我了断究竟图的是什么呢?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某种强烈的期望,或者是为了化解难以缓解的矛盾和冲突。
自我了断类型的特征之一是牺牲一个人的性别气概,比如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
失去性别优势后,不再具备攻击性和竞争的条件,使得竞争对手感到安全,从而免遭其惩罚,使自己幻想不再受被惩罚的恐惧和煎熬。
这种阉割情结有时候是自愿的,有时候是出于无奈。
在精神上,在人际关系的较量和冲突中,也会有人选择这样的策略。忍气吞声,你看我连气都没有了,我没有发声、生气的功能,就彻底“阉割”了。
06
宝玉情结(出家避世)
《红楼梦》里贾宝玉跟他爹是什么关系?
贾宝玉见了贾政,就“跟老鼠见猫一样”,他爹来了就不行了,他爹走了,他回到怡红院有那么多的人滋养,就又活过来了。
所以贾宝玉没有被阉割,一旦跟那些姑娘丫鬟挤一块,打情骂俏,很是活泛,生活很丰富。
但是确实有一点,他有一个严酷的,不敢接近的父亲,宝玉的生活里缺乏一个温情的、能够去支持他的父亲,所以他没有内化父亲的功能,缺阳刚气。
《红楼梦》里有一百多章节,有很多章节在讲世相百态。
但是你会发现贾宝玉的世界是清静的,在怡红院里生活,不在世俗里生活,所以他从小就在一个相对理想化的世界里活着。
恰恰因为这个问题他入不了世,成了“遗世而独立”,以至于最后,回不到现实“出家”了。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出家避世,这可能是作者曹雪芹在纷乱复杂、冲突四起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矛盾中,给宝玉找到的一条比较合乎他心性的出路。
宝玉心存善念、柔情,不愿与人对立,不涉政事,既不愿同流合污、顺从服气,又不能“自废武功”,更难以揭竿而起、推翻旧制。只好选择避世离尘,自得清净。
这种出家避世的“宝玉情结”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我们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美其名曰“佛系”,貌似无所求,但实际上是求不得。
在纷乱错杂的现实生活中无法面对、主宰矛盾和中途,为了获得自由,就选择了遁世绝俗,求个清闲。
这对于当事人来讲,是让自己获得心理的平衡或者是一个能够待下来的选择。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07
山头情结(开宗立派)
我们有句话叫“树大分支”,家大业大在一起过日子,很容易有冲突。
过去人们讲究四世同堂,现在人不那么讲了,因为太累了,成本太高了,家庭关系张力太大了。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条件富足以后社会就以“核心家庭”为主,儿女长大跟父母分离,这是现在主要的家庭生活方式。
那么在事业发展中,一个团队要容纳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些人入行的时候,可能还比较幼稚,经过一个阶段的历练之后,就脱颖而出了,这个时候往往就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有本事的人很难管理。
这时候领导可能就要给TA安排可以更好施展TA才华的工作,或者有的人就会选择自己单飞,这也缓解了机构内部的张力。
从这里看有本事的人,常常不会选择窝里斗,TA会选择自己独立。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很直白地表达出两辈艺人之间“近乎生死”的竞争。
因此,当一个人跟随师父学艺成熟之后,就会“出徒”离开师父。
在事业发展上处理跟前辈竞争冲突的一种模式就是“自立门派”,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有建设性的方式。
但是注意了,我们说这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不是适合所有人。
可千万不敢在咨询的时候,给一个宝玉情结的人,或者给一个有阉割情结的人说让TA独立,那就坏了,因为TA不具备那样的能力。
08
改革情结(继承发展)
有相当多的人有一种综合妥协的特质:不是通过剧烈的冲突变革,而是采取继承前人的资源,调节和变化其中的某些部分以适应发展。
这是一种相对和缓的处理冲突的方式,可以成为“改革情结”。
这种人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和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这种改革求新的策略,也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心智水平。
大到社会变迁,小到一个单位的发展,一个家庭的兴盛,都需要一代一代人的用心经营。
需要有更大的胸怀和眼界,既要继承,还不能固步自封,古人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09
招安情结(投降归顺)
我也没有成功,我也没有自我,我也没有智慧,最后通过放弃部分诉求,被你所接纳,跟你融为一体,就是“招安”的特点。
《水浒传》里的宋江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形象。
“我干不过了,我服软得了,我听话,咱俩再合在一块儿”,这也是一个出路,这就是《水浒传》最后宋江给梁山兄弟们找到的出路。
“是待有朝一日受了朝廷的招安,弟兄们都谋个一官半职,也算是个好下场”,这是他给整个冲突设计的一个解决方案。
“招安”其实是也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之一,只是水浒的招安结局有些令人悲伤。
但话也说回来,以宋江的性格,他不能彻底地揭竿而起,另立不了山头,所以他选了“招安”。
我们带着这样一种精神分析的思路,三角关系冲突的思路去看很多人和事儿,就能够对一个现象、一种人际关系给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这种解读如果变成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解读,那就对自己变得好调控一些,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才能知道往哪儿去。
在这些解决方案中,哪一个是最好的?没有,适合自己就行。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