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伯格 | 那些“自恋障碍者”,是如何一步步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的?

文摘   健康   2024-11-29 21:41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生隙。

自恋障碍可不是“没长大的小孩子”。





01 

“自恋障碍”

并不是“孩子气”


科胡特理论的整体思路是认为自恋是个体心理的基本需要


健康的自恋如果得以顺利发展,应该可以从原始自恋的状态慢慢发展至成熟


而所谓自恋障碍就是没有发展好,卡在了像孩子一样的状态


但科恩伯格不认可这一观点,他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自恋的发展水平还不如小孩子,完全就是“偏态”的。


病理性的自恋不能与孩子气的自恋相比:孩子看见妈妈,会说“妈妈辛苦了,我给你擦擦脸,给你拿个鞋吧”


而自恋障碍的人,尽管年龄已经很大了,但还是“看见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甚至都比得上孩子


如果一个人已经到了自恋障碍的程度,我们还是应该把TA视为偏态,而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没长大的小孩子了


这提示我们,“自恋”不是一家之言能说透的,还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02 

来自内心深处的

“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在生命最初几年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莫名其妙地受罪、受委屈、被虐待。


当孩子的内在受挫后,内驱力会出现“攻击性”的反应,而自我意识到这里是有危险的,会动员防御机制来驾驭、控制这种“攻击性”


口欲期的孩子防御攻击性的特点是咬人、哭闹等,这会使得孩子对焦虑的承受力下降,以至于无法处理这种攻击性。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孩子想要处理口欲期的攻击性,但是又很害怕攻击性,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挫折


孩子的需要被父母的需要滥用后,即父母在满足孩子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期望强加给孩子,更多地去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真实的需要


这样孩子会害怕涉入到更深的关系中,变得对依赖出现恐惧


因为在与客体深刻连接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向客体释放攻击性,从而可能破坏这个客体或关系,这又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新的恐惧和焦虑。


因此,孩子会节制自己与客体拉近距离的需要,但这样又使得个体对客体依恋、连接的需要反而变得更加强烈


从孩子的心理能力上来讲,有一个阶段是需要与客体融合的,因为那时TA的能力不足以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又攻击又依赖,是自体与客体表象的融合,形成了两者并存的一种结构,这样的结构被称为"夸大性自体"。这个结构与“自恋障碍”密切相关。


例如,当一个人觉得你对TA的回应让TA感受到被冷落、被拒绝,TA对你的需要就会更强烈了


但TA再接近你时,TA内在对你的攻击性是不会消失的:你没有让TA满意,你挫折了TA,TA可能会报复你、贬低你,甚至狠狠地出一口恶气,这样的需要虽然存在,但TA又特别害怕这个部分


因此,TA会更加失去你或与你之间的关系,形成你与TA关系的“若即若离”,表现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生隙”


如果在咨询中出现这样的关系,两者间的关系距离就特别难以驾驭,恰当位置的弹性就变得特别窄


你和其他人说话,一句话说得深了、浅了无所谓,说得稍微重一点,“嘿嘿”一笑就没事了


但是与自恋障碍的人说话,就特别的微妙:话一重,“梆”就断掉了;话一轻,TA又没感觉。


这就是咨询师觉得和自恋障碍的人工作特别累、特别辛苦、小心翼翼的原因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怎样才能让“空心病”的孩子,“生动地活下去”

不愿上学的孩子,用自己的前途“报复”父母

自杀的10种心理动力学分析




 课程推荐 



全年最低价即将截止,

快来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天布心理空间
心理学专业文章推广,心理学科普文章推送,心理学相关活动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