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作者:张天布
精神分析本土化领军者,拥有30余年临床经验
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来访者会通过症状的表达,
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冲突。
01
症状
其实是一种“防御方式”
症状是因为一个人没办法理解和表达内心的内容而引起的。
当一个人自己理解和表达内心的状态时,就可能会引起冲突感、焦虑感、恐惧感。
这些感受无处着落的时候,总得需要用一个通道、一种方式把内在的不舒服表现出来,“症状”常常就是一种比较容易去表达这些无法言表的感受的手段、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症状也是一种防御方式,通过症状表达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冲突。
02
症状是内心世界的“索引”
当一个人在处理内心事件、驾驭冲突,变得比较游刃有余的时候,就会神清气爽,身体通泰,不会那么难受了。
而当一个人内心拥堵、闭塞、无所适从的时候,意味着内心驾驭、处理、适应、调整的功能下降了、失败了。
然后就会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出现头疼脑热、肚子疼、睡不着觉等症状。
症状会替人把内心杂七杂八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包括躯体症状,也包括心理症状。
心理症状主要表现在感知觉、思维、行为上。
如此看来,症状还是一个索引,它是帮助我们进入内心世界的线索、提示。
症状常常是咨询师可以观察到,能够与来访者直接对上话的地方。
来访者因为有症状、会痛苦、需要解决,才会找咨询师。
03
从症状背后入手
咨询师需要从症状这里与来访者“交手”。但交上手后,不要直接帮来访者解决具体的问题。
有些案例中虽然咨询师没有直接在症状上下功夫,但到了数十次的时候来访者的症状自动就消失了。
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咨询师就老想解决症状,和来访者一样的只关注症状的时候,这个症状是永远不能得到解决的。
因为来访者就像一棵树,症状就像树上的花朵,你掐掉一朵花,它会再开一朵。
症状代表了来访者内在的需要,这棵“树”在开花的季节到了、水到了、阳光到了、时间到了,它就得开花。
咨询师一定要想办法,让这棵树度过这个季节、过了这个节点、过了这个环境条件,它想开花也开不了了。
所以,来访者一开始会非常迫切的想要解决症状,咨询师需要去承接、理解、共情、体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症状。
但同时,咨询师需要明白自己不是去直接解决症状的,而是需要解决症状背后的问题——来访者的焦虑、冲突,以及在处理这些冲突时所运用的防御机制。
04
梳理症状的来龙去脉
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去理解、感受和识别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更需要和来访者一起去梳理这些症状的来龙去脉。
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我们得去了解来访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人际关系都出现了什么状况,和哪些人有关等等。
这必然会牵扯到来访者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那谁对一个人最重要呢?
当然是谁离来访者近,谁就更重要,通常父母、子女、配偶是最重要的。
来访者如果没有提到这些人,咨询师就需要注意了,TA把某一个人给忘掉了,而这个人恰恰就可能是问题所在。
-----------zhongnanxinli------------
这世界走得太快,让我陪你慢下来
点击名片,关注终南心理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全年最低价即将截止,
快来扫码了解详情!
扫码了解课程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工作人员(微信17792403201)。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