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第152-161条
谨以此纪念我的老师
—— 赵红军
152条: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zhi2)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肺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不下,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悬饮的证治。本条指出中风误下或过早攻下所引起的另一种情况:陷下的风热和胸胁的水饮互结形成悬饮证。本方以芫花辛苦温泻水逐饮,大戟苦辛甘寒下泻利水,甘遂苦寒泻水逐饮,破解通便,合为苦寒逐水泄饮法。
【赵老师讲解】
上节课说了,太阳病的下篇是从结胸开始的,主要讲结胸和痞证。把结胸证讲完后,紧接着这几条讲的是结胸的类证。起一个比较和鉴别之意。第152条是结胸证的最后一个类证。也就是《金匮要略》上说的“悬饮”,他既是结胸的类证,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痞证”,在痞证里面有很多,痰痞、气痞、水痞、火痞。这个属于水痞,看一下是不是属于水痞,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是不是说太阳中风以后,出现的症状是下利和呕逆呢?呕逆是气上逆了,下利是气往下走了,类似于上吐下泻的感觉,当然不是。这种属于省文,就是比较省略的说法。因为古人写书不易,常用省文。这里太阳中风的症状省略了,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下利和呕逆。出现下利和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就是说表证解除了才能攻下。现在出现了下利和呕逆,要按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先解表后攻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漐漐汗出”的意思是出汗不是很多的样子。“发作有时”是说这个出汗和桂枝汤证出汗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有原因的。“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头痛,这是上部问题,心下痞鞕満,痞、硬、满都出现了,比第149条的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是“但满而不痛,”来说,更严重了。半夏泻心汤是正在心下,这条是心下痞硬满之外,又出现了引胁下痛,这有几点不同了,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干呕短气”,干呕是胃的症状,短气是肺的症状。“汗出而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不恶寒,这是个关键词。这句话把这条条文的病机揭示出来了,这是一个表证已经解除以后,里证未解除所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从“漐漐汗出……汗出不恶寒者”,这一段说的都不属于表证。这是感受风寒之邪,风寒之邪气入里,形成了水饮。所以这段是和风寒表证进行鉴别。“漐漐汗出”,虽然汗出,而发作有时,有头痛,但汗出而不恶寒。如果头痛而恶寒是表证,这里是头痛 不恶寒,不是表证,不是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要注意,胁是三焦,三焦是津液出入的道路。津液堵塞在这里(胁下),水气不利,出现了这种情况。水邪入胃就会干呕,水邪进入肺就会短气。整体而言,这条条文说的是水饮凝结影响了三焦,而出现的问题。古人说:水邪浩浩荡荡,莫之能御。水邪,我们平时讲的比较简单,叫痰饮,痰饮也有稀、稠之分,也有局部和全身的区分。这一条是比较严重的水饮,引起了全身的表现。咋一看,有点像外感,有些像少阳证,其实不是。那辨别他不是外感、不是伤寒的关键点是,虽然有这么多与外感类似的症状,但是不恶寒。而且有有形的东西。“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就是水饮聚集的表现。我们讲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要化气,阴要成形的。阳要化精的,胁下痛,这里是三焦,阳不足化阴了。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水饮化掉。因此用峻下之重剂来解除他的危害,用十枣汤治疗。十枣汤的组成,有甘遂、大戟、芫花,将这三味药粉为末,用十个大枣熬汤冲服。为什么要用十个大枣熬汤,而不用其他的药来代替呢?这是扶正祛邪,其他三味药都是峻剂,易伤胃气。这里不用类似的甘草,是因为甘草与三味要相反,不能用。其次不用黄芪、人参类,这里是水邪的问题,怕伤津液,大枣可以补血,和胃气、补津液,因此不用黄芪、人参之类。用栆的具体数量,要看栆的大小。服药的方法,平旦服。有什么道理?因平旦空腹,让药能充分发挥作用。“得快下利后,粥糜自养”。服药后,会有泻痢,在泻痢后,喝稀粥。这个方子我用过,既不是肝硬化,也不是腹水。今天有个病人,是肝癌后出现的腹水,内服温胆汤,肚脐上用醋调外敷十枣汤中的三味药。这个能不能治好,很难。因为病人已出现恶色,腹水也已出现。在2007年左右,用过十枣汤,我的一位朋友,体胖,他自己听说别人用十枣汤减肥,让我给他开此方减肥。我当时把这三味药配好,让他回去喝,并且告诉他,早上五点空腹喝药。喝完后,大便有二三十次。告诉他,实在不行了就喝些稀饭。但是续没有跟进。来看孙老师的讲解,“本条是悬饮的证治。陷下的风热和胸胁的水饮互结形成悬饮证” 学习这条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部位,一个部位是心下,心下痞满,另一个部位是胁下,引胁下痛。中医对腹诊是非常重视的,在《伤寒论》中不说胃怎么样,他说心下。我们今天恰恰不重视的是心下。我们现在重视的是胃。这就是中医受到西医思维的干扰,用现在解剖位置看,《伤寒论》说的心下就是现代解剖的胃上口。现在我们就认为是胃。但古人不是这样认为,古人重视心下这个位置,就如古人重视少阳、胁一样的。胸胁就属于少阳,这是介于太阳和阳明之间的,属半表半里的位置。古人说的心下,是人体上下的半表半里,这是人体上下气机交汇的地方。胁是人体阴阳二气在人体侧面的交汇。所以说,古人非常重视心下这个位置。你把心下这个位置的生理功能掌握了,就能理解半夏泻下汤辛开苦降和寒热平调。我们身体中阳气要升、阴气要降,如果心下这个位置堵塞了,那升降都有了问题。这样就会清浊不分。我们现在说的都比较含糊和笼统,说中焦、脾胃是什么样的情况。其实重点就是心下。这样就知道了黄连的作用远远大于黄芩的作用。葛根黄连汤、茯苓饮中,这都是黄连的重要作用。另外注意胁,古人认为胁为水之巢穴。就是说我们身体的水,是从这里发源的。肾为水脏,肾的水要布散到全身,要通过三焦,通过少阳,走少阳三焦经。如果水在胁堵塞,那问题就很严重。这就是阴阳气道被堵塞。所以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张仲景很重视期门,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况就要马上用十枣汤来泻下。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如何运用十枣汤?一种方法就是外敷肚脐;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用十枣汤内服,这个要看体质状况运用。现在临床上的腹水、胸腔积液、各种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如果出现水饮的这些水气凝聚症状,就可以用十枣汤先来治标,然后再来调理。为什么叫痞证,《周易》上讲,地天痞,否极泰来。叫悬饮,意思就是水在胁上悬挂的意思。
153条: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中风误下之后形成心下痞的难治证病机及其判断。发汗以后“遂发热恶寒”,可知其人属于营虚气虚。这时候如果又攻下,就会使邪陷心下形成痞证,同时阴阳表里俱虚,如果再加以烧针,必然会阴气竭厥,形成难治证。胸烦是烧针火邪上攻,面色青黄、肤瞤是阳气大虚。“难治”是《伤寒论》中一种证型,这一种情况表示病证的危机程度严重,但还存在治愈的一丝可能性。这种情况一律不给出治疗方剂,需要医者自行辩证拟方。“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是阳气渐回的征兆。值得注意的是“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句。阴阳俱虚,没有了阳气就会阴寒过盛,因此就应该扶阳救阳,有了阳气就能够化阴散寒,这就是为什么在阴阳俱虚的情况下,首先要温阳救阳的原理。
【赵老师讲解】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他的潜台词是:太阳病,是应该发汗的,现在已发汗,问题没有解决。可能是发汗的方法不正确。“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热入阳明,因而用下法。前面讲了“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现在出现了痞证,前面讲结胸成因时,有一种解释阳指表证,阴指里证;另一种解释阳是指中风,阴指的伤寒。太阳病是属阳,若把阳局限于中风,阴局限于伤寒,这和病情就不相符了。所以把阳理解为外感,阴理解为内伤。本条就是太阳病因误下而引起的痞证。为什么会“表里俱虚”,因先发汗,表虚,后攻里,里虚,因此表里俱虚。“竭”就是虚的意思。造成的后果是“无阳则阴独”。阳虚的更严重。表解了,只有有形之阴留下就形成了“痞”。寒气凝结,形成痞证,气机不通畅,因“复加烧针”,欲温中,这里应该寒热并用才能疏通。所以患者出现“因胸烦”,我们平时说心烦,这里说胸烦,它的程度和部位大于心烦。胸腔中有内热。“面色青黄”面色发青,脸色发黄。正常人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那是有胃气的表现。这里是面色青黄,黄是人体胃气的反应。正常人的颜色带黄色,是因为脾胃为土,土能包容万物。面露青色,再加上“肤瞤者”,“瞤”是动的意思。肝主木,主动,木胜则摇,肝木克伐到脾土,所以说“难治”。假设“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说明阳气尚存,因此易愈。胃气恢复,中焦斡旋,胃气通畅,病就好了。本条讲如何判断病是否难治、病机和病的预后。
154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着,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热痞的证治。本条方后有宋臣考本方遗漏黄芩一味,应予补入。本条承上条省略了“太阳病”三个字,为误下后形成痞证致使热邪结于心下的证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心包相火下陷于中焦,所以说“心气不足”。阳陷则阴绝,邪热销铄营血,所以吐血衄血。本条病机和这里所引用的《金匮要略》条文病机相似,本条为风邪随心包相火内陷,热结心下,风属阳邪,所以其脉关上浮,浮为风。方中以黄芩黄连苦寒以清泻心火、通降胃气,大黄气味俱厚荡涤泻热,引导胃气下行。大黄麻沸汤浸泡后的意义,在于心下濡为邪热壅滞而非有形之质,所以只要求取其气,不取其味,取其通便降气泻火迅速,但因为剂量较小,并不会形成连续泄泻不止的情况。
【赵老师讲解】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着,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濡就是软的意思。其脉关上浮者,关是指中焦;浮有两层含义,一是病情在表,病情清浅,在气分;另一层含义是在《伤寒论》中单独的浮脉,含有数的含义,数为热,这里说明病机性质是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中应为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伤寒论》的条文中,就怕混淆,反复强调。第152条是悬饮,但也是痞证,水痞。第153条属于热痞,也称火痞。本方只有三味药,比较简单,但要注意熬药的方法。“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麻沸汤就是开水,用开水泡,并未用水熬煮。意思是只取其气,不取其味;患者虽然有热邪,但有脉浮,说明病在中焦没在下焦、病在表没在里、病在气分没在血分。如果熬煮,则治疗位置就不在中焦而到下焦,就太过了。这就是中医思维。在《伤寒论》中这个方子叫大黄黄连泻心汤。太仓公淳于意把这三味药称作'火齐汤'。主要治疗胞脉闭敛,就是闭经。在闭经时、大便不通,热邪热拥塞时使用。一般在上焦有热闭经、且有表证时我们一般选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汤治疗。若阴虚有热用栝石汤。栝石汤中有黄连,有降的作用。临床中怎么运用,只要辩证邪热在上,可以使用。如咯血、吐血等各种血证。另外可以用以治疗火热在上引起的脑中风、高血压等。还可以用来治疗神经性的问题,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还可治疗五官类疾病,如口舌生疮。还有湿热引起的肠道疾病,大便干燥及出血,肛裂等。需要注意的,不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还是十枣汤,中病即止,不要治过,伤人正气。
155条: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心下热痞而恶寒汗出是心阳内陷同时还有卫阳虚弱的情况,因而上方再加上一味附子以温阳固表。
【赵老师讲解】
本条省略“太阳病”三个字,上接是第154条,本条说的也是热痞。在热痞的基础上,出现了“而复恶寒汗出”,说明卫阳不固,有阳虚的表现。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大黄、黄连、黄芩、附片组成,其中大黄、黄连、黄芩治热痞,祛邪气;用附片来驱寒温阳,扶正气。这就叫扶正祛邪。附片一方面驱寒温阳,另外还可以防止大黄黄芩的苦寒伤人阳气。本条文适合素体阳虚的患者,或者是老年患者,同时有感受热邪。表阳虚也可称为卫阳虚,更容易理解。此方也是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是黄芩、黄连配干姜,侧重于里。附子泻心汤侧重于表阳。
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痞证和水停下焦的类似证的鉴别和证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是指误下后形成水饮,结于下焦,从而中焦气化不行,导致心下痞额症状,而不是因为下之过早,导致心火下陷于中焦而热邪结于心下的痞证。水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及,因而口渴燥烦频饮并且心下痞,这是下焦膀胱蓄水和邪陷心下的痞证的区别。方用五苓散温经化气利水。本条即为鉴别这种水饮停于下焦提示的证治。
【赵老师讲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本来应该用下法的,下不得法,故邪气内陷,出现了痞证。与泻心汤,痞不解”,本来是痞证,用泻心汤后,痞证应当解除,但没有解除,是因为这里的痞证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人渴而口燥烦,”,患者出现口渴想喝水而烦躁的症状。“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出现了五苓散的适应症:烦、渴、小便不利。所以用五苓散治疗。本条讲的也是水痞,但这条的水痞更进一层,痞证是存在的,但痞证之后出现了下焦蓄水证,单纯从中焦治疗已无效,一定要找到根本病因,即从下焦的膀胱蓄水来治。解除水痞的根本。告诉我们,临床时思路一定要活,要有整体观念。不能说有痞证时,只考虑到泻心汤,要把全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能发现下焦蓄水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个下焦蓄水的问题。“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是说忍住口渴,一天不要喝水,病就好了。身体本身代谢就把水饮排出了。本条说明多喝水对人体是有危害的。现在的养生来讲,很多患者都有这个认识误区。每天要喝八杯水,太过量了,加重心肾的负担。这些都是从西方传来的。中国现在很多东西没有文化自信,总觉得西方的东西比中国的好。实践证明,中国的古人很多观念都是正确的。错误的养生观念对人体危害很大。
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伤寒阳虚水饮内停所致的痞证的辨治。伤寒汗出之后,胃阳虚弱,寒饮内停,所以心下痞硬,胃阳虚则水饮不化,脾阳虚则下利。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以温胃并宣散水气,本方除了生姜外,其它药味均与半夏泻心汤相同。本条未经误下而形成阳虚水饮内停的痞证,应该认为是平素阳虚之人伤寒之后所形成的病机。生姜,.《本经》云:“去臭气,通神明”,李东垣:“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生姜的主要功能在于宣散水气,所以能够温阳化饮,又能够通神明,也是治疗脾胃阳虚寒湿不化产生口气的重要药物。
【赵老师讲解】
我们看下第157条和158条,重点讲的是两个泻心汤,我们前面给大家已经讲过一个泻心汤了“半夏泻心汤”那么现在讲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泻心汤都针对的是痞证,他们有共同之处。但是这三个泻心汤他有不同,他的不同实际上区别很微妙。你怎么在临床上区别他呢?你就要看这两个条文,从这两个条文里面去找这3个泻心汤的不同之处。第157条伤寒讲的是风还是寒呢?是寒对不对。一想到寒的时候就要想到什么?水。一想到寒就要想到水,伤寒汗出解后,但是呢胃中和,心下痞硬。第152条是心下痞硬满、,心下痞硬这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后面这4个字,这是这条文的关键。这四个字是“干噫食臭”干噫的意思是不停的嗳气,胃里的气不停的往上走,但是没有东西吐出来,那叫干噫。什么叫食臭,臭就是臭味,什么臭味呢,就是吃了饭以后不消化那种酸臭味,有没有这种经历。吃多了以后不消化,特别是吃太多出去受点寒,不停的打饱嗝,然后口味特别臭,就这个感觉,这就叫干噫食臭。就是气味特别臭、难闻。有些患者来看口臭就是这种情况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有雷鸣,下痢者。这个胁下与152条的饮胁下痛是不一样的,这个胁下有水气连得是腹中有雷鸣和下痢,那你想一下拿我们今天的解剖来看这指的是什么?肠,胁下这是不是肠,横结肠对不对,他具体指的是肠。怎么办,生姜泻心汤。还是肠胃的问题,但是他的重点症状是干噫食臭,所以说给他用药的时候和半夏泻心汤就有区别了,重点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半夏泻心汤的原方把干姜的量变小了,加上了个生姜,那么生姜泻心汤就是临床上我们把生姜干姜合用的一个典型方剂。我们一些药在临床上是可以合用的。比如说:有时候用赤芍、有时候用白芍、有时候是赤白芍,有时候用苍术、有时候用白术、有时候是苍白术,有时候用青皮、有时候用陈皮、有时候是青陈皮,有时候用生甘草、有时候用炙甘草、有时候即用生甘草又用炙甘草。那么这个是既有生姜又有干姜。干姜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干姜和生姜有什么不同呢?生姜在里面的作用我把它总结为“3个气、9个字”生姜在这里的作用是“开胃气、避浑气、散水气,”这叫3气。开胃气,胃中不和吗、避浑气,心下痞硬,浊气堆积了清阳不升、散水气,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者。这么个意思。生姜和干姜是有区别的。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是什么呢?生姜是走而不守,干姜是守而不走,就好像附片和肉桂一样。对不对。一个走而不守,一个守而不走,这个意思。所以说整体这个条文指的就是,汗后至痞,水饮食滞,所形成的阳虚水饮内停的这么个痞证,这么一个辩证治疗。这就是生姜泻心汤。后面呢孙老师为我们讲了,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以温胃并宣散水气。我们临床上用生姜是看待情况,用3片还是用5片甚至还是用的更多,看患者的情况,《神农本草经》对生姜去臭气而通神明。李东垣引用了孙思邈的话说“姜为呕家圣药”。孕妇妊娠呕吐的时候,我们一般给她开生姜、紫苏、竹茹。最近保胎的比较多,今天来保胎的那个陈XX,她就把人就吓一跳,前两天不是怀孕了,出现一些问题了,咱们给她开的一些保胎药。突然她那天就给我发微信说“不行了没保住,医生给我说不行了”。我当时还觉得挺难过的,怎么又没保住。结果今天来了,我还以为她已经处理掉了,今天来了怎么回事,谁跟诊的?没事。这就是西医把人吓得。就是西医看指标说这个胎儿不行了,劝他把这个做了。然后她就给我发微信说你给我开的保胎药还没有喝完了,还喝不喝了。我说不管他现在怎么样了,你即是要做,我给你开的药也是补身体的。对不对。你就喝。结果呢,他就没听西医的话,就躺子床上继续和我那个药。把咱的药喝完了,也不出血了,然后那个指标正常了。如果说当时要是听西医的话,那就完了。所以说当医生一定要谨慎了。就是好多医生他在说的的时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人家怀个孩子多么不容易的,你一看那指标说你做了吧。那是一条生命,你就让人家给做了。这个情况以前也出现过,确实好多患者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说最委托的方法就是观察。应该观察吗。还有一些患者他那个胎心出现的比较晚,怀孕了以后可能别人胎心都出来了,她那个一做B超说没有胎心、胎芽,就让给做了。但是有些患者吃了保胎药以后就慢慢的长出来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一定要慎重,接触到生命的东西一定要慎重。那么这个讲的是157条的生姜泻心汤的应法。生姜泻心汤的用法呢孙老师在后面还说明了一下,“生姜也是治疗脾胃阳虚,寒湿不化产生口气的重要药物”就是他是治疗口气的,说是治疗寒的。你可以复习一下,咱们前面讲桂枝甘草汤的时候是不是,也有治疗口气的。咱们最近治疗的几个患者,口臭的,用到这个方子,效果都还不错。南京的几个患者。那么生姜泻心汤在我们今天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急慢性的胃炎、肠炎,也可以用来治疗眩晕证。因为眩晕证有一个症状就是头晕的时候就想发恶心,对不对。还有呢生姜泻心汤还可以用来治疗食复。什么叫食复呢,就是病情大病、慢性病好转了以后,由于饮食不当或者感受外邪等等的原因会出现一些反复。病人说我刚好了怎么又会犯。这就是我们中医上讲的叫食复。可以用这个方子来巩固疗效。一般都是大病之后出现的。
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胃虚气逆所致的痞证的辨证治疗。上条为伤寒,所以有寒饮内聚的病机,本条则是伤寒或中风两种可能情况,误下之后损伤脾胃之气,脾虚则下利无度,完谷不化,湿盛则腹鸣,胃气虚则干呕心烦,心下痞硬。甘草甘温味厚,能够补益脾胃营气,和胃缓急。由本条可以看出甘草的功能在于温补脾胃而托邪外出。
【赵老师讲解】
我们看一下第158条。伤寒中风,这4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伤寒以后又中风了?不是。是伤寒或者中风。伤寒或中风,医反下之,应该解表,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这个主症和前面的主症是不一样的。前面生姜泻心汤的主症是干饮食秀,这个的主症是什么呢?下痢,下痢日数十行。下痢呢就会导致里虚,就会导致中气虚。谷不化,出的是什么拉出来的是什么,吃的是饺子拉出来的是饺子,这叫作谷不化。腹中雷鸣后面这一句是共同都有的。心下痞、硬而满,这是共同症状。不同症状是下痢日数十行。前面也有下痢了,但是他没有说多少。这一条就是具体说了下痢特别厉害。还有下面这一句也是关键的地方,干呕、心烦、不得眠,前面的没有。这条是有了,为什么会干呕、心烦、不得眠呢?干呕、心烦、不得眠指的是中气虚了。中气虚出现的虚烦的症状。人越虚,出现胃气不能降。胃气是要降得,胃气以降为顺。胃不和则睡不安。你仔细观察,这是我的一个观点。就是你晚上到底应不应该吃饭。正常人,没有特殊的带功的修行的人,晚上是应该吃饭的。正常人晚上不吃饭是不对的,对身体不好。晚上不吃饭胃里就空了,胃里空了以后胃气就不降,胃气不降了以后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不降、胆胃不降就会失眠。还有女性晚上经常不吃放,月经就会失调,月经就会推迟,月经就会不来。所以说晚上不吃饭,这就是一个错误的养生观。你不能像和尚一样,和尚是过午不食。人家是修行的,他们有功法,他们要调息。所以说正常人晚上不吃饭是不对的。但是晚上可不能多吃。你可以吃,但不能多。医见心下痞,医生一看这个心下痞,还是痞证。谓病不尽,草率的判断为这个病还是没有下够,继续下。复下之,其痞益甚,结果这个痞证反而更严重了。这就是虚虚实实。人家是个虚症,你不补他,还用攻的方法来治疗他,结果他越虚了。此非结热,这不是结热,这不是热邪聚集凝结了。但以胃中虚,这是因为胃中虚的原因。客气上逆,导致这个病邪随着中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我们说甘草补中气的。党参、甘草都是补中气的。这条他突出了甘草的作用。他讲的是误下至痞,痞痢俱甚的一个治疗。他重用的是炙甘草,前面重用的是生姜。因为他有干噫食臭,这条他有心烦、干呕,下后中气不足,所以用炙甘草重用。然后其他的药都是半夏泻心汤的原药。那你想一下,这一条既然是中气不足。为什么这一条没用人参?学习一定要思考,应该不应该用人参?他已经虚了,应该不应该用人参?大声说,要有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应该不应该呢?应该。伤寒论汗、下之后都应该用人参的。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传承的过程之间缺失。确实是写漏了,这是历代的共识。这一条确实是有人参的,你把人参加上吧。确实是写漏了。从《金匮要略》里面看,他引用的条文来看,确实是有人参的。所以说,这一条他引用的是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患者胃顶胀的时候,我们就把甘草去掉。这一条刚好相反,他是反而把甘草加大了,原因是什么呢?虚虚实实。如果说他是实证,他是吃的多了,吃着了,恶心、呕吐,是不能用甘草的。如果你是给他不停下下下。结果给人家下的肚子里面都没东西了,干恶心,那是用甘草的。这是虚和实的关系。那么临床上你怎么判断他这个到底是虚还是实呢?看脉象,脉是滑脉还是弱脉,对不对。第一个看脉象,第二个看病因。如果说他是吃的多了,肯定是不能用的。如果说他是拉肚子拉的呢?肯定是要用的。第三个看他用药以后的反应。看你用了下法之后他的反应。那么这一条呢,就是古人他有一个说法,下后痞减为实、下后痞增为虚。就是说你用了下法之后。人家是痞证,你给他用下法,你用了下法之后,如果说人家减轻了,那说明你的药对症了,对不对。那就说明这个人是实证。如果说你给他用了下法以后,病反而还严重了呢?那就说明虚寒了。就说明他是虚症。这就是通过验证,反过来推到底是什么情况。孙老师的讲解:本条是胃虚气逆所致的痞证的辨证治疗误下之后损伤脾胃之气,脾虚则下利无度,完谷不化,湿盛则腹鸣,胃气虚则干呕心烦,心下痞硬。甘草甘温味厚,能够补益脾胃营气,和胃缓急。由本条可以看出(炙)甘草的功能在于温补脾胃而托邪外出。你在写处方的时候你发现什么问题了没有?我给你说我给你改了几次了。我故意没说,我看你这个。咱们在用经方和时方的时候是不一样的。经方里的甘草大多都是炙甘草。桂枝汤、温经汤这都是炙甘草。时方里面有时是生甘草,有时候是炙甘草。你比如说丹栀逍遥散对不对。他有肝热,你这个时候呢就是生甘草。你比如说这个大青龙汤、大续命汤,你用的是石膏,那么你要护中气的,就应该是炙甘草。所以说你要看.看哪种情况。经方大多是炙甘草,要顾护胃气是炙甘草。要清热要降火是生甘草。咱们一般生甘草就写甘草,如果是炙甘草就要写个炙。因为伤寒论里的炙甘草他主要是补得作用。不管是桂枝汤还是小柴胡汤等等。他都是这样子的。那么这一条呢,他虽然也有水邪,但是重点用的是甘草、人参。他是补土来制水的。这么一个思路,让土来克水,不是来利水的。这是我们讲了3个泻心汤。一个半夏泻心汤,一个生姜泻心汤,一个甘草泻心汤。这3个泻心汤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要点。我们把他比较一下。半夏泻心汤的主症是心下痞、呕吐。呕吐所以说要用半夏。他主要是痰、气、痞。生姜泻心汤呢他是干噫食臭。另外生姜泻心汤他那个水气很严重。那么除了这些常见的主症以外,有可能患者会出现浮肿、小便不利等等这些症状。所以说用生姜是来散水气的。这叫水痞。甘草泻心汤他主要是中气不足了。他会有干呕、心烦、下痢比较严重。他就属于虚痞。把这3个泻心汤的区别要搞清楚。那么前面呢都讲的是痞。
159条: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下利的两种病机的辨证论治。以上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多兼下利证状,本条指出下利在中焦与在下焦两种不同的病机证治。赤石脂禹余粮汤本为固涩下焦滑脱的方剂,应该和温阳健脾法区别使用范围。临证所见,脾胃虚寒者假如使用本方,反而可能导致泄泻加重,这是因为二味药物重坠下沉不利于脾气升举的缘故。另外,从本条“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来看,泻心汤和理中汤都是当时通用的方剂,而不是本书独有的方剂,这是应该引起我们留意的事实。
【赵老师讲解】
到159条既有痞又有痢。而且呢前面几个条文重点讲的是痞,后面这159条呢重点讲的是痢。痞和痢,我们看一下痢。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了什么要呢?用了下面的汤药。结果导致下痢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那你想想心下痞硬了。我给他用泻心汤治一下。但是用了泻心汤以后好了没有呢?没有好。你不管是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还是什么大黄黄连泻心汤还是甘草泻心汤。你把这5个泻心汤给他都用了,还没有好。然后你看他还没有好。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还是痢下不止怎么办?医以理中与之,用第二种方案了。你说我给他用理中汤治一下。但用了理中汤好了没有呢?利益甚。反而更严重了。为什么更严重了呢?医圣给你讲原因了。理中者理中焦,此痢在下焦。这就是说我们临床上治病的时候一定要看病位。你比如说人家胃胀你就用枳壳。人家小腹胀呢?那就是厚朴。就是这个道理。人家现在这个痢是由下焦引起的,不是由于脾胃引起的,你用理中汤就不起作用了。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下焦怎么办呢?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你用赤石脂禹余粮汤给他治疗吧。结果呢用了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后病好了没有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利小便,就是等于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这一个案他讲的就是治痢4法。我们临床上治疗下痢的4种方法。一种泻心汤、一种理中汤、一种赤石脂禹余粮汤、一种五苓散之类的方子。有些人就说了哎呀,这个张仲景医圣,治病的时候怎么这样来治呢?给人家不是一次到位,不是一个方子就治好了。给人家试了,先一个这,后一个那,再一个这,再用个那。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不是。这是临床上我们所见到病情的复杂性。我们有后续的几个措施。因为同样的病情在每个人身上是不一样的。这很常见。就好像今天的那个病人。是不是刘洋跟诊的?那个病人就老换方子是不是呀。第一次这个方子,第二次那个方子。因为他的病情他要变。对吧。她虽然是月经不调、月经提前了。但是她今天来看的时候呢,马上到月经期了。他说乳房胀痛,肚子痛胀难受。你说你中气不足,但是人家现在是乳房胀痛难受呢。你就不能用补中益气汤,就得用逍遥散了。你等人家月经过去了,完了以后再给他用补中益气汤。是这个道理。那么这4个治痢的方法他是有区别的。第一个泻心汤呢。他是寒热并用,他治的是痞痢。第二个理中汤。他是温中补虚的,他治的是寒痢。第三个赤石脂禹余粮汤。他是涩肠固脱的,他治的是下焦阳虚的下痢。第四个五苓散呢。他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他是治的由于水蓄引起的下痢。一想到这个利小便实大便。你想一下参苓白术散,是不是这个意思?他也有这个意思。还有完带汤里面,他那个治带也是利小便。还有那个瓜石汤是不是呀。通经的。利水的药,好多都能通经。最典型的是瞿麦、萹蓄、车前子都是利尿通经的。我们教科书上,我还专门查了一下,我们教科书上,中药学教科书上对于车前子有没有写通经的?没有。他就只写了一个利水渗湿药。这就把学生就误导了。所以说好多学生不知道。给患者开一个车前子,患者月经提前来了。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说车前子利水呢。实际上他也通经呢。所以说,教材呢好多味药写的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个方子呢他就用的是两味药赤石脂和禹余粮。赤石脂和禹余粮要理解这两味药的用法。就8个字。赤石脂呢就是我们中药学讲的涩肠固脱,他收涩。禹余粮呢他就是重可去清。这8个字就把这两味药解释了“涩肠固脱、重可去清”。这两个药呢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中病即止,量不要大。因为他量太大了反而会引起脾气的下陷。比较有意思。喻嘉言有一个医案。就是治疗一个人,就是大便老稀。吃什么拉什么。就是他不能吃药。就是不管给他开的什么药。他要是吃饭还好。他不管吃什么药,不等这个药吸收。汤药熬好了,他这一喝,还没等吸收呢,全都下去了。就是没等你药物在身体里停留的时间,不给你这个机会。怎么办?确实有这种情况。他那个胃气已经太虚了。你说我给你补一下胃气。我用理中汤、补中益气汤,不行,他不吸收。后来这个喻嘉言就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呢?他把赤石脂和禹余粮打成面,磨成细粉。然后可以你吃饭,让他吃饭。你每次吃饭的时候沾着吃。你吃面条,撒进去,当调料来吃。他就这样把那个人给治好了。就是把药和饭汇到一起治好的。这个医学是要变通的。你不能生搬硬套。这是赤石脂禹余粮汤。前面我们讲的是甘草泻心汤,他主要针对的是上面的问题。我们临床上现在用的少,对吧。你比如说口疮、口腔黏膜的疾病或者说狐惑病,甘草泻心汤都能用的上。那个赤石脂禹余粮汤他主要治的是下面的病,什么叫下面的病呢?肛门的问题,久泄、脱肛、滑脱。你们见过脱肛没?我们小时候见过脱肛。就是现在的小孩子很少有脱肛。现在小孩子他的饮食吃的是精细粮,是吧。牛肉、蛋白、鸡蛋。我们小时候,生活条件很苦。我们小时候一个月、半年,能吃一个鸡蛋。然后我们的小伙伴,我们的那个上厕所的时候。我们就能看见他们的直肠就掉下来。我们小时候那小孩子经常肛门就掉出来了。直肠就掉出来了。然后,他妈过来了,那个时候擦屁股是用土疙瘩擦的。给他一擦,拿一块纸给他往上面一塞。就这样子,这就是脱肛。脱肛怎么办呢?就是那个人吃的粮食粗。脱肛的话也可以把这个药打成粉,撒成末,给他一收。久病出现脱肛不是好现象,元气伤了。我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分到我们当地一个卫生院。我们那个卫生院的院长。我第一天报道去的时候,躺倒床上他就侧着和我说话呢。我心想,这个院长太牛逼了,我第一天报道,他就那样跟我说话。后来出去一问才知道,我们那个院长,他得了一种不知道什么的病。最后那个中气下陷了,肛门下垂,上不来了。后来我报道了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他就去世了。中气虚了,虚的太厉害了。那么这个赤石脂禹余粮汤还可以治疗出血、崩中漏下。就是时间很长的,精气不藏的病。所以说重可去清,涩可固脱。甚至包括久咳、久泄、崩中漏下、痢疾等等。时间很长,止不住了,可以用它来收。这就是赤石脂禹余粮汤。
160条: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吐下发汗后经脉动惕的病因病机辨证。前面所述的都是风邪因误下而化热或寒邪下陷于心下,相火也随之陷于心下,因而导致的郁热水饮内结的病机,本条则指出伤寒吐下后,脾气大虚,水湿停留,八九日阳复过盛,阳热与水饮相结,也可以形成痞证。这种情况属于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极其容易形成经脉营血亏虚的痿证。营阴亏虚,阴不守气,又可以造成气上冲咽喉、眩冒证状。同时,经脉空虚也可以造成血虚生风而动惕不止。
【赵老师讲解】
我们在看一下第160条。前面讲的是方和证。给大家之前说过,伤寒论有方的证大家大家都要背熟了。那么后面呢讲的是病机,病机你得理解,讲的是辩证,讲的是分析病机,判断雨后。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从前面我们学的就知道了,伤寒论上这个发汗一般都是伤了阳了,卫阳不足,对吧。发汗,虚烦,这是阳虚了。脉甚微。也是阳虚的表现。阳气很微弱了。那么阳虚了以后呢,他就不能化饮,就会导致饮邪凝聚。所以说: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三焦的气机不利。胁下痛,这是饮邪的特点。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这又是饮邪的表现。经脉动惕者,阳虚不能化饮,导致饮邪的凝聚。饮邪凝聚了以后,就不能濡养经脉。所以说经脉动惕。对吧。久而成痿。刚开始摇动一下,时间长了呢,瘫痪。讲的这个意思。他说遇到这种情况,这都属于难治的的病。他是给你讲这个愈后呢。说你看病的时候,你不能稀里糊涂的看。你得知道那个病好治,那个病难治。久而动惕者、久而成痿。痿证自古以来就是难治的。就是那个老头,他最近来了没有。没来。就是那个外地的韩城的。就是走路的时候老往后面倒。这就是个难治的病。严重就瘫痪了。这个病的愈后不太好。你从西医上讲他那个也有好多问题。你看西医上讲的那个格林巴利综合症。他有脑白质、脑灰质的一些病症。他刚开始的时候,也都是走路不行,我以前都见过这样的病人。有好多病人,就这样子。然后时间不长就去世了,死掉了。这从西医上讲也是绝症。脑灰质的病变,格林巴利综合症。所以这个学中医的时候,西医的知识一定要知道。因为他这个很像格林巴利综合症,他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下肢关节沉重,有点肿。然后走路的时候关节特别硬。那个病是危及生命的。他那个神经的功能就不停的退化,退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那个中枢神经就不起作用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他那个神经,他下肢不能动的时候说明他周围的神经出现了问题,后来他中枢神经出现问题了,你的心跳、呼吸就麻痹了,不起作用了。所以你不能说一看这个病,我给他扎针,得看是什么病。最后没办法了。这是第160条。
161条: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伤寒解后,胃气虚弱,饮逆成痞的证治。中风易于形成燥结,伤寒易于形成痰饮,这是全书风寒两条主线索的发展规律。伤寒易于形成痰饮,吐下后,心下痞硬,就是形成痰饮结滞的结果。“解后”是指表解以后。经过吐下表解以后,损伤胃气,胃气匮乏就失去下降功能,所以旋覆代赭汤以人参甘寒、甘草甘温补益胃气,生姜辛温宣散水气,半夏辛苦温化痰,旋复花苦辛咸化痰降逆,和为甘温辛苦化痰降逆法。在本书中,一般而言,汗吐下后胃气损伤加人参,这是一个用药规律。代赭石,日本森·立之考证即今天所说的赤石脂,因为在《神农本草经》时代只有代赭,并没有代赭石,而代赭只不过是“代县的赭”,赭就是红土,也就是今天是赤石脂,因此本书原文只是“代赭”而不是“代赭石”。这个考证应该是对的。但是后世一般都是使用代赭石,其止吐效果比较赤石脂更为迅速,但是不宜大量、反复使用,否则就会胃脘不适而恶心。
【赵老师讲解】
第161条,讲的是比痞证更经一步的一种疾病。他也可以说是痞证。但是他比3个泻心汤说的痞的程度更为严重的情况。怎么样来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汗、吐、下都用了。解后,心下痞鞕,心下痞硬这前面都一样的,问题在哪呢?噫气不除者,关键是3个字不除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他都是嗳后得舒,嗳后得减。比如说,我肚子里面难受了,打个饱嗝这就轻松了。这个是什么呢?嗳气不除者,这个嗳气不除,就说明这个病的严重程度。这就是说你用3个人泻心汤已经解决不了了。所以说这叫嗳气不除者。怎么办?旋覆代赭汤主之。进一步了,要用旋复花、代赭石来进行治疗了,是这个意思。那我们怎么样和他3个泻心汤来区别呢?我们给大家讲了3个泻心汤他是寒热失调,中焦的气机拥塞了。他主要是气的堆积。对不对。那么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水气呀什么的,他没有形成包块。他就是个痞。也可以这样说,3个泻心汤他是无形的东西,或者说是微微有行的东西。但是呢这个旋覆代赭汤呢,他是有行的东西。而且这个有行的东西,他在身体里、胃里呢凝结的比较严重。他讲的是有行的痰浊堆积。而且呢嗳气后不能缓解。他是一个本虚标实。为什么是本虚标实呢?因为他讲过了汗吐下后了,形成了包块。胃气虚了,但是有包块。这叫本虚标实。那么治疗的时候就要扶正来祛邪。怎么样来扶正来祛邪呢?即用人参、生姜、大枣、甘草来扶正,有用半夏来降逆。但最主要的是加了旋复花、代赭石。我们在临床上怎么来用它呢。就是说,第一个他是有行的包块。你按他胃的时候,不是像他那个痞证是按之软。对不对。他这是硬。在一个他的这病史,他这治疗经过。有可能前面的医生已经用过半夏泻心汤了,或者你给他用过了。用了以后还没有接除。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旋复代赭石汤指征了。就是从他的病史上,从他的腹诊上,从他的病情的程度上来判断的。所以说把这个方子,医圣把他放在3个泻心汤之后来给你讲的。生姜泻心汤,你说也有这个嗳气了,对不对。那没有嗳气不除。然后生姜泻心汤有下痢,这个旋复代赭石汤有没有下痢呢?没有。旋复代赭石汤没有下痢。他重点解决的是嗳气这个问题。所以说,他重点是降的。他比生姜泻心汤降得厉害。所以说孙老师讲了“本条是伤寒解后,胃气虚弱,饮逆成痞的证治。”但是这个痞呢是有行的痰浊。用旋复花、代赭石来治标,用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来治本。为什么要用旋复花、代赭石呢?旋复花这个药他质地轻,他能够疏散,他能够软痞。代赭石这个药,他质地重,他能够重镇,能够降胃。就是说这形成了包块,怎么样弄呢?我们用旋复花、代赭石一个轻的一个重的来治疗他。一个把他这个包块给他散开,另外一个呢重镇给他降下去。如果说拿我们今天的脏腑辩证来看这个方子的话,旋复花、代赭石他不但是归胃经,他还归肝经。所以说用脏腑辩证来看的话。这一条的病机他不单纯是胃气虚弱和痰热上逆的问题。他还有肝气不和的问题。因为这两味药也属于肝经。所以说我们把这个方子可以给他归结为肝胃不和、痰浊上逆。他是一个本虚标实证。下来呢就是孙老师的讲解了,大家看一下中风易于形成燥结,伤寒易于形成痰饮,伤寒易于形成痰饮,吐下后,心下痞硬,就是形成痰饮结滞的结果。在隔一段孙老师说在伤寒论中,一般而言,汗吐下后胃气损伤加人参,这是一个用药规律。就是说,汗吐下后身体虚了就要加人参的。你用这句话反过来验证第158条这个甘草泻心汤刚才我说是有人参的,也是这个道理。在下面最后一段呢是孙老师的考证。这个代赭呢不是我们今天指的代赭石。代赭和代赭石他是两种药物。这上面的代赭他指的是赤石脂。我们今天一般用的是代赭石。这也是可以用的,但是用药的时候量不要过大。这是孙老师的考证,这个我没有详细查。大家可以看一下。但是我觉得这个代赭如果说他是赤石脂的话也是有问题的。你想一下,如果说你赤石脂的话第159条刚出现了一个赤石脂,是不是。那他这一块为什么不直接写一个赤石脂呢?但是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存疑。需要注意的是旋复花代赭石汤这个方子呢他虽然是治疗嗳气不降的,有恶心、呕吐这些症状的,你不要给他们用到孕妇身上。这个是孕妇禁用的。孕妇妊娠的恶阻最好的方法就是耳穴治疗。所以说,这个耳贴太重要了,太伟大了。孕妇来看病就是耳贴治疗效果最好,不伤胎儿疗效可靠。咱以前都有这样的例子对不对。有些孕妇来了不吃药,我就给他耳贴一贴就好了。唐XX他老婆怀孕的时候他就是用的耳贴给治好了。他自己给贴的。孕妇怀孕了以后最常用的就是生姜紫苏竹茹甚至都可以少用一点点黄连。是这些药,但是不能用这个方子。这是第161条,我们今天讲了10多条。那么这个旋复花代赭石汤在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呃逆、喷门痉挛,可以治疗梅核气,可以治疗神经官能综合征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讲了10多条呢,这太阳病篇最后一篇在两节课时可能就完了。下面就要学这个阳明病篇了。
所以说,我们今年这个整体上大家这个收获应该是比较大的。把伤寒论能从头到尾学一遍这是比较罕见的。要沉下心来学这个伤寒论。(152-156条西安张献整理、157-161条山西齐江整理、云南周雨涵校对)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