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第326-338条

文摘   健康   2024-05-24 12:10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326-338

    谨以此纪念我的老师    

                          —— 赵红军


厥阴概述:
咱们今天讲厥阴病的病脉证治。咱们有些学员来的时间比较晚,把前面的回去也看一下,要衔接住,学习《伤寒论》要前后对比。我们今天学厥阴,前面讲了少阴,讲了太阴,讲了少阳,今天讲厥阴。讲厥阴病的时候,我们还是把厥阴的生理简单的给大家复习下回顾下,“厥阴”什么意思?它牵扯到的经脉和生理。这个是很要紧的,你把这个搞清楚了,把它的生理搞清楚了,病理也就好理解了。

什么是“厥阴”呢?厥阴就是两阴之尽谓之厥阴。这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之尽谓之厥阴,首先明确这么一个概念。我们学太阳、阳明、少阳的时候说过,太阳是阳气分布的面积最大;阳明是阳气在身体里面最为充盛;少阳是小阳;对不对?那么三阴里面太阴、厥阴、少阴,哪个阴最重?哪个阴最大啊?太者,大也。太阳就是大阳。太阴的阴气最重。为什么太阴的阴气最重呢?脾恶湿,脾接触的都是水谷,对吧?这都是有形质的东西,这都是阴。太阴是最大的,阴最重的,然后下面是少阴。少阴的阴就相对少点了,因为少阴它是水,少阴是水火之脏,但到底而言它是以阳虚为主,是不是?那么厥阴呢,厥阴是肝。太阴是脾,少阴是肾,厥阴是肝。肝藏的是什么?藏的是血。肝血是最容易枯耗的。所以说呢,这个厥阴它是两阴交尽。这是厥阴的特点。但你想一下,我们中医上讲这个阴阳,按阴阳的道理来分析呢,厥阴它是阴尽,阴尽到头了,就是什么?就是阳。所以说阴尽则阳生。这是一定要掌握的一个特点。阴尽则阳生,这是厥阴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厥阴既包括足厥阴肝经同时包含了手厥阴心包经。那么肝和心包在身体里有个什么特点呢?在我们的脉象上、经脉上,肝和心的脉象在哪边?左边。左边是什么特点呢?是体阴而用阳,不能单说升,这叫体阴而用阳,要讲它的体和用的关系。那么它体是阴,用的是阳,它的阴不够用,下面就会发生问题。那么它的阳升的太过,上面就发生问题。这是厥阴的两个极端,就是既容易上面出问题,也容易下面出问题。然后呢,这个厥阴它和胆是相为表里的,对不对?肝和胆是相为表里的。厥阴呢,它秉的是风木,但是它内寄的是相火。所以说它上面发生问题了,木和火就容易上升,就容易上面出现上火的一些症状,这是第二个特点,就是厥阴的经脉和牵扯到的脏腑。

第三个,中医上讲乙癸同源。厥阴是木,水来生木,滋水涵木。那么下面的水太寒了,就会影响到木气的生发。木气生发不起来,木就会克土,就会伤到这个脾阳,就会形成下利、下寒。所以我们学习厥阴的时候要抓住这么几个特点。所以学习厥阴病的时候,它经常会见到厥阴病两极分化的特点,它经常会见到上热下寒的这么一个特点,本寒标热的这么一个特点。它容易造成阳复太过,阴阳离决,最后也会形成死证。少阴证里面有死证,厥阴也有死证,而且厥阴对死证相对少阴的死证来讲更危重,更棘手。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孙老师原文】

和前面各篇一样,本篇内容也是分为本病和感邪证病机两个部分。本条则是厥阴证本病的主要证状。

厥阴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而经脉又是天地之间的生发之气在人体感应后生成的产物。手厥阴心包代心君行事,属于相火,而这个相火下行、深藏于三焦之中,以温暖水道。足厥阴肝属藏属阴,其中又包含胆火,外寒而内热,肝木克土而土又赖木气疏达得以化水谷,生气血。厥阴病都伴随脾虚肝旺的病机,脾虚则下寒,木旺则心火独亢而上热,所以其病机多为外寒内热,上热下寒,这是厥阴病和少阴病的不同之处。厥阴病的病机是上热下寒,这是本条病机的关键之处。

消渴是胃热的表现,所谓的“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是肝木克土,导致胃气不降、滞于心下的感觉,于是就会“饥而不欲食”,也就是胃热同时又有胃气不降的情况。因为胃热,所以有饥饿感,但是同时又胃气不降,所以又吃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强行下咽就有可能呕吐出蛔虫,因为虫属风气所生,厥阴风动,当然就会虫动吐蛔,所以说“食则吐蛔”。

另外,既然厥阴病有厥阴肝木生火而脾阳不升的上热下寒病机,这时如果因为胃气吐逆不降而采用攻下方法进行治疗,就必然就会损伤脾气而“下之利不止”了。

另外,还应该指出,厥阴是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尽阳绝之地,属风属神,三阴病机演变至于厥阴,已经是精尽神灭之时,其病机之垂危较之于少阴病证更为严重。

【赵红军讲解】

我们对于每一个病前面的第一个条文,都是应该熟练的背诵的,比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对于每一个病,你对前面这一句话都要非常熟练。“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那么,“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个条文它概括了厥阴病的特点,它是厥阴病的提纲。你看“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不是两个“心”?“饥而不语欲食,食则吐回”是不是两个“食”?大家要抓住特点,要读熟了。

我们从这个开“消渴”始看。为什么厥阴之为病首先给它来了个“消渴”呢?为什么厥阴病首先强调的是消渴呢?“太阴之为病腹满”,“腹”强调脾胃。“少阴之为病,脉微细”那是阳不足了。“厥阴之为病,消渴”,为什么是消渴呢?刚才实际上已经告诉大家答案了。因为厥阴是肝,对不对?厥阴是绝阴,它是两阴交尽。它的阴是不是最少的?阴就是津液,它的津液是最容易枯耗的。医圣在这里刚开始两个字“消渴”就给你强调到厥阴病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它的津液,不要耗伤它的津液。“消渴”,为什么会消渴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上撞心,什么气上来了,木气上来了,木气化火了就往上走,顶撞、冲撞,“心中疼热”这个心不是心脏,是肝木犯胃的表现。“疼”肝胃不和了。“热”它本身就是个热气,上面的热气。“饥而不欲食”饥饿,我们说风是阳邪,阳是主动的,“饥”说明他是有热的对吧?但是它又不欲食,不欲食,是因为它胃气不降,不欲食,是因为他它下面有寒。“食则吐蛔”为什么食则吐蛔呢?为什么要吐蛔虫呢?我们把这个问题稍微往后面放一点点。“下之利不止”,如果说你给他用下法的话,会导致他下利不止,因为它损伤脾阳了。所以说这个病机,它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上一下两个方面。“消渴”点明津液是不能受到伤害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说明它上面的病机,气机往上,而且这个气机往上的时候是寒是热呢?是热!然后呢,“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说的是下面的症状,下面的病机是什么呢?是寒!所以说整体而言,这一条提示的是厥阴病的上热下寒,给你提示厥阴病它的病机是变化多端的,它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这么一个特点。

下面是孙老师的讲解,因为我要求大家在讲课之前都预习一下,所以说我就不会完全给你读一遍,我给你说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呢,就是孙老师指出了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呢很关键!大家要带着这个思路自己去领会。“厥阴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而经脉又是天地之间的生发之气在人体感应后生成的产物”。这句话说明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点明了经络形成的来源。从这句话来看,经络是古人给身体画上去的呢,还是它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所以这个经络它不是有名而无实,它不是我们说的什么三焦有名而无实,经络有名而无实,经络是虚幻的,不是的!经络是一个客观的产物,那么这个经络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天人是一体,经络是天地之气,生发之气,在人体感应后生成的产物。你要深刻的了解这一点,这是中医讲的唯物论,你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你就要看谁的书?你说我对这个特别有兴趣,我就想知道到底这个经络是怎么感应形成的,你就看许进京老师写的那本书《经络学说的本来面目》。他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人要受到五运六气的影响,对吧?受到天干地支的影响,它是天地之气投射到人体之后,受到的感应形成的。为什么这个是阴,那个是阳?为什么这个是太阳,那个是阳明?这就是大自然这个阴阳,这个日月,太阳月亮在我们身体上的阴气阳气感应后形成的产物。这不细说这个问题了。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呢?孙老师讲了“手厥阴心包代心君行事,属于相火”,讲了这个相火对吧,手厥阴和手少阳三焦是相为表里的,说明它这个是有热,讲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呢,他说“厥阴病都伴随脾虚肝旺的病机,脾虚则下寒,木旺则心火独亢而上热,所以其病机多为外寒内热,上热下寒,这是厥阴病和少阴病的不同之处。”这是不同之处,少阴病呢,它是水火之脏,少阴病整体是怕寒,是阳虚的多,少阴病也有热呢,它那种热是什么呢?它是本来是寒的,然后它格阳了,是不是?它拒阳于外,是那种情况。它不是厥阴病这样寒和热互见的特点。这是第一段说了这么三点意思。

第二段“消渴是胃热的表现”大家把这句话要和我刚才讲的厥阴病它本来的特点,阴本不足的特点,把我讲的和孙老师讲的结合起来看,侧重点不一样,就是每个注家,不光是孙老师的注解,包括我平时给大家讲解的,是不是就完全非常完美了?是不是就完全完整了呢?不是的,就是大家不管是听谁讲课,对吧,看哪本书,要知道他们往往都说的是一个侧面。伤寒,这个很多很复杂,是一个侧面。后面呢,孙老师讲了蛔虫,为什么会牵扯到蛔虫,蛔虫的一个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强行下咽就有可能呕吐出蛔虫,因为虫属风气所生”,虫属风气所生,这是古人的认识,中医的认识。“厥阴风动,当然就会虫动吐蛔,所以说‘食则吐回’”。关于这一点呢,我给大家补充下,这个蛔虫啊它有个特点,这个虫子它有个特点,虫子有个什么样的特点呢?蛔虫的第一个特点是,它喜欢温它不喜欢凉,就是喜温避寒,哪热它到哪去,这是一个特点。你比如说上热了,厥阴病上热消渴了,虫子就哪走?往上走!对吧,它就不往下走,往下走的话它就出来了,它尽量往上它不想下。它就攀着你,吊到你的肠子上不想下来,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虫子的特点是什么呢?喜欢钻这个孔,跟风一样,哪有孔哪里就进去,你们对这个蛔虫印象不深,我们小时候这个印象特别深,我们有这个切身的感受。我们小伙伴一下课大家都往那个厕所里跑,那个时候厕所没有那个坑,都是平地上大便的,也没有房子,就是乱七八糟的东一个西一个,然后大家都互相看,看啥呢?就是每个人屁股下面吊一个虫出来。这个很常见的,在我们那个七十年代的人,六七十年代的人,这个虫子很常见。没有拉出虫子的人是非常少的,最长的虫子多长?筷子那么长,这就是虫子,很多的。所以说呢,大家知道厥阴病它为什么这时候提出虫呢?这是两千年之前的著作,在七十年代,我们那个年代的时候,虫子都那么厉害!你可想而知,在那个两千年之前,人们的消毒的观念,人们的食物的卫生程度,对吧?所以那时候虫子非常常见。那么其他的病里面为什么没提到虫子了呢?太阴病为什么没提到虫子了呢?因为咱们讲的厥阴病的病机的特点和这个虫在身体里面干扰破坏形成的这么一个特点,上热下寒的特点。所以说呢,在厥阴病里面,他就提到了这个虫,应该这样来理解。虫它只是符合了厥阴病的上热下寒这么一个特点,并不是说我厥阴病就主要是讲这个虫子。包括后面我们会学到厥阴病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剂,叫乌梅丸。不是把乌梅丸理解为它是一个打虫的方子,而是什么,它本身就是厥阴病的上热下寒这么一个方子。只不过在治疗这个厥阴病的同时,它有打虫的效果,这样去理解。

下来孙老师说了,最后一段“另外,还应该指出,厥阴是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尽阳绝之地,属风属神,三阴病机演变至于厥阴,已经是精尽神灭之时,其病机之垂危较之于少阴病证更为严重。”这就是第一条,第一条给我们讲了病机的特点,讲了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厥阴感邪病的中风证。

风为阳邪,侵袭厥阴经以后,易于消散。如果脉象呈现浮象,就是即将消散的表现。如果呈现沉象,势必克乘脾胃,变证百出。

【赵红军讲解】
这一条讲的是通过脉象来判断厥阴病,厥阴中风的预后。这一条呢,为什么脉象见微浮了就为欲愈呢?不浮为未愈呢?这就是阴证见阳脉则阴邪易于消退,阳气恢复了,所以就驱邪外出。学这条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条条文是不是很熟悉呢?它应该和我们少阴病篇和太阴病篇的关于脉象预后的两个条文对比起来来看。我们把书翻到第127页,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是不是比较像,这是太阴病。那么我们再看下,把书翻到第133页,看一下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所以说呢,把这三条联合起来看,总体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阴证见阳脉易于消散,风邪易于消散。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厥阴病欲解时辰。

唐宗海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一书中解释本条时说:“厥阴从中见之气化者如此,以见阴太过则为厥,阳太过则为热,必恰合中见少阳之气,则为平和无病。此节从丑至卯,恰是平旦,为少阳司气之时,厥阴至此时,则借其和平之气而愈,正是从中见之气化也。”厥阴为阴经,阴得阳则生,所以厥阴欲解时以与厥阴相表里的少阳阳气升举之时为进退。

上文“必恰合中见少阳之气则为平和无病”,也可以作为上一条阳邪中于阴经则易于消散的说明。

【赵红军讲解】
厥阴是子,对吧?丑至卯上呢?丑至卯是几点到几点钟?是1:00到7:00。那为什么厥阴病在这个时候就容易郁结,就容易好呢?这个孙老师就完全解释到了,大家看一下就行了,孙老师引用了唐宗海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一书中说“厥阴从中见之气化者如此,以见阴太过则为厥,阳太过则为热,必恰合中见少阳之气,则为平和无病。”对吧?太阳寒,阳明热,少阳相对是平和之气,而且呢“此节从丑至卯,恰是平旦”,也就是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这个意思。对吧,子时是阴尽,阴尽则阳生。“为少阳司气之时,厥阴至此时,则借其和平之气而愈,正是从中见之气化也”,“厥阴为阴经,阴得阳则生,所以厥阴欲解时以与厥阴相表里的少阳阳气升举之时为进退”。

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厥阴病口渴的证治。

厥阴病有胃热病机,就会有口渴证状,同时既然为上热下寒,胃热脾寒,因此渴欲饮水之时,就不能饮水过多,以免损伤脾阳造成水饮停蓄不化。
【赵红军讲解】

注意这一块儿的“渴”,渴欲饮水的“渴”,这个“渴”和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的“渴”是一个意思吗?不是一个意思!“消渴”是一种病态。是厥阴病的上热下寒发展到比较极端的时候,比较严重的一个症状。那么这一块的“渴欲饮水者”,这个“渴”是阳气来复的一个表现。厥阴是阴,对吧?从丑至寅时,阳气恢复了,它这个病情快要好转了,包括我们现在给一些患者用的时候,口渴不渴?患者说,哎,最近…今天早上那个空姐,是不是,她好像有点口渴,为啥口渴呢?她本来是阳虚,你给她用的是温润补肾阳的药。我说你喝了这个药以后,你的正常感觉是应该感觉到口渴了,就想不停地喝一点水,因为之前是不喜欢喝水的,就这个叫阳复。

那么这种阳复之时,你应该给他助他的阳气来恢复,不应该扼杀他的阳气。所以说“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你不能干什么,不能说我大量的,咕嘟咕嘟地喝一点水,更不能喝凉水,对不对?那样的话,你就无异于跟那个,星星之火那么一点火苗,然后再给它泼一点水,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要呵护阳气的生发。那么这一条呢,就给我们讲厥阴病阳复口渴,病情将愈之时,它的调护的方法,就是讲这个厥阴病它的阳气乍入,阳气刚开始回复,阴津一时不能上来。所以说呢,通过这个少少喝水的方法来滋阴和阳,让他的阴阳平和,有利于疾病的向愈。假设说你给他喝的水太多了就会扑灭这个阳气,喝水太多了,就会导致厥阴病的厥和利,就跟前面讲的下之利不止,跟那个是一样的。

大家看这一条的时候,是不是也感到比较熟悉?我们哪一条也专门说过喝水的时候是少少与饮之呢?我们学太阳病篇的时候是不是学过?我们把书翻到第50页第71条,你看怎么说的?对,关键就是,欲得饮水者,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这是阳气逐渐恢复了。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胃气和则愈。咱们的患者平时他这个理解的时候都比较机械。咱们说痰湿的人喝水、吃水果不要太过了,但是咱那个康复指南上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什么,未渴先饮,对不对?第二句话是什么,小口慢饮。这是我要求咱们患者正确的一个喝水的方法。但是有些患者呢,他就不喝水了。他说你不让我喝,他第一句话你不让我喝水,最近我大便干。我说我从来没说过不让你喝水,对不对?是未渴先饮而小口慢饮。咱平时喝水要记住这八个字。
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阳虚四肢厥逆的治疗禁忌。

这里的四逆厥是指寒厥,是厥阴经脉感受寒邪的结果,寒厥既然是经脉病证同时也属于虚寒,当然就不可攻下。假如是热厥,则属于腑实病证,自然应该攻下,但如果是气血虚弱者,即使是热厥,也不应攻下,所以说“虚家亦然”。
【赵红军讲解】
就是,厥逆你不敢轻率给他用下法,虚家也是这么样子的。如果说身体特别虚的人,不管他是气血阴阳什么虚了,更不能给他轻率的用下法。那么这个诸四肢厥者,是不是说所有的厥证呢?不是的,这个诸四肢厥者,它主要还讲的阳虚,热厥是可以下的,所以你要灵活理解。这个厥指的是阳虚的四肢厥逆治疗禁忌,也就是寒厥的治疗禁忌。这个我们应该结合后面的来理解。
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孙老师原文】

本条论述伤寒所致厥热和下利的关系。
“伤寒先厥”,已经点明了厥的原因是伤寒,也就是寒邪外束于厥阴经脉。厥是寒邪侵袭营气的表现,热为寒闭以后内热渐萌,最后终于郁极而爆发,转为发热。先厥后发热,是阳气伸张升举,所以说其利必自止。如果再发生一次厥冷,那就说明阳气虚衰,必然会又一次发生下利证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厥和下利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下利其实是脾土虚寒的表现,厥就是四肢厥冷,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厥是寒闭,热属热复。
【赵红军讲解】

“伤寒,先厥”先厥,就是四肢厥冷。“后发热”后来身上也热了,手脚也热了。“而利者”,为什么会利者呢?后发热而利者呢?后面就给你说了。“必自止”这里面有省文,省略了一句话叫什么呢,就是虽然下利而利必自止,是不是?什么意思呢?就说是伤寒先开始是冷的,后来又发热了,厥也退了,然后虽然它是下利,这个利必自止。为什么呢?“后发热而利者”,这种利不是那种寒凉的下寒的利,它和前面讲的渴欲水者那个“渴”道理是一样的,是指的阳气的恢复,通过阳气的恢复,通过排大便这种形式排体内的寒气的。所以说呢,虽然下利而利自止,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它又说了见厥复利,如果说他后来又开始四肢厥冷了呢,那么这个情况他会复利,这种利不会自止了,这种利是病情又开始演变了。它不是阳气恢复了,是阳虚了寒又盛了,那么这种见厥复利,这种情况是需要治疗的。那么这一条文就是给你辨,教你辨别的方法,教你辨厥热和下利的关系。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厥阴病的特点,它是阴阳胜复,是厥热互见的。阳气盛则发热,阴气盛则厥逆,阳气盛则病情回复,阴气盛呢则病情加重,就讲的是厥热和下利的关系,也讲的是阴阳的关系。

孙老师下面详细的讲解,这个还有必要读一下,虽然讲得很清楚,大家还要读一下,对,这个热复就阳复,看到这一块呢,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给大家讲过的一个病例,一个人四肢发凉,我给他用的是什么?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但是那个患者跟我反馈什么,吃这个药,怎么啦?拉肚子!唉,他说我吃你药拉肚子,但是手脚发热好了。那么就类似于这样的观点,就他那个拉肚子是干姜温运了他的脾阳了。通过温运脾阳排他身体里面的寒,这么一个特点,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这331条呢,还讲到了一个症状“发热”。我们在这块讲发热的时候要知道,我们六病,六经病它都有发热,但是每经的发热,它都有不同的特点,对不对?大家可以复习一下,你比如说太阳病,它是恶寒发热,啬啬恶寒,翕翕发热,对吧?那么少阳病呢,它是寒热往来,是一会儿热一会儿凉,有些病,说我一会儿热的,一会儿凉的,是这个意思。那么阳明病呢,它是但热不寒。太阴病呢它是身体上没有什么,它是手足自温,对吧?那么厥阴病它这个寒热往来,厥阴病的发热它不像少阳病那种,它虽然也是一天热,一天寒,但它是以‘天’,以‘天数’,以一日、两日为界限的。它是今天热明天冷,后天热大后天冷,它是这样一个特点,它不是少阳病的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大家把这个搞清楚。
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对于热厥胜复的进一步论述。

“伤寒始发热六日”是寒邪外束的结果,因为伤寒本来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见第3条)的可能。本条是发热六日,然后“厥反九日而利”,是寒邪不解,脾阳虚弱,阳不胜阴,终致下利。再往后,寒邪闭久,内热渐炽,爆发外出,就成为“复发热三日”。复发热的结果是热邪消散,所以“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假如后面的三天还是脉数,那就是阳热有余,发泄无路,就会“必发痈脓”了。

本证为热厥,是实证,病机属热,就会有能食的表现。为了和“除中”的能食现象相鉴别——“除中”是指胃气将尽而发于外的虚阳浮越的回光返照现象——也为了知道究竟是否除中,可以让患者吃一点索饼,也就是面条之类。如果吃了索饼果然发热,那就是胃气无权,无以腐熟水谷,因而进食之后胃气反而散亡的表现。假如吃了索饼并不发热,说明胃气尚存,还能够腐熟水谷,就不是“除中”现象了。

对于厥阴病预后的判断,《伤寒论》以厥热胜复即厥冷与发热交替的日期来预计,凡热多于寒者为热,寒多于热者为厥,厥热相等者为愈。这也就是本条“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的意义。
【赵红军讲解】

这个条文比较长,它虽然没有方,它单纯是讲这个理的,但是把这个要搞清楚。在《伤寒论》里有一些条文它是没有方的,把这个理要搞清楚。这牵扯的内容还比较多。“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先发热了六天,厥是九天,这是热多还是厥多?厥多,对吧?我们刚才讲了厥多了会怎么样?热多了会怎么样?对不对,你看下,这是厥多了。“厥反九日而利”厥多了,所以说下面寒下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厥利是什么意思?就是手足厥冷加上腹泻,这就叫厥利。就是上面手足厥冷,下面下利,拉肚子。“当不能食”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是当不能食,不是说他很想吃饭吃不下饭那个样子。“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什么是除中呢?孙老师在解释的第二段有个解释。“除中”是指胃气将尽而发于外的虚阳浮越的回光返照现象。就是一个人得了重病了,马上快不行了。然后他说,哎呀,给我吃点东西吧,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高度警惕,不是病好了,这个人可能快不行了,这就叫回光返照,也叫残灯复明,是这个意思。

“食以索饼”,“食”这个字读“si”,不读“shi”,就是让他吃。“索饼”,什么是索饼呢?孙老师后面解释为面条,实际上可以把它叫面条,但实际上它不是咱们现在吃的这种面条。它是个饼,是把那个饼切成面条那种样子,就像西安这边,我们老家有“踅面”,“糊饽”,然后西安这边它是什么呢,“烩饼”,和这个类似。那么它“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那为什么它不发热就说明胃气尚在呢,就说明他的胃气尚存?《伤寒论》里面特别强调胃气对人体的作用。土是干啥的?是受纳的。土是仓廪之官,对不对?土它是能够包容的,土是能够敛火的,对不对?我吃了水果了我能运化了,把它包藏起来,然后运化到全身各处去。我并不是说一吃以后,马上把它发散出去了,那样你的胃气就衰弱了,所以说“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害怕什么呢?“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就害怕猛的一下子发热,这就叫阳复太过,虚阳外越了。“后日脉之”第二天再脉它“其热续在者”哎,微温的发热,这个是没事的,就是不敢让它猛地一下子发热。

“其热续在者”,这种热是持续的微温的发热。“期之旦日夜半愈”那么应该预料到,我们就可推测,他这个病到第二天就会好了。“所以然者”为什么会这样子了呢?这是《伤寒论》的写作特点,后面的这句话是补充解释前面那句话的。“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这样一来呢,发热和厥的时间是不是相等了?“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这个病能好的原因了。“后三日脉之”再过上三天再脉之,“而脉数”脉还是数的,“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这就是阳复太过。所以说这一条呢,给我们讲了三个情况。第一个给我们讲一个道理——厥热胜复,它是互相转化的。第二个呢给我们讲阳复则自愈,就是阴阳相等,阴阳调和,日期相同,阳复则自愈。

第三个给我们讲一个什么意思呢?讲的就是阳复太过就会发生痈脓,是这个意思。这就是阴阳的含义在这一条的一个具体体现。孙老师的讲解,“本条是对于热厥胜复的进一步论述。‘伤寒始发热六日’是寒邪外束的结果,因为伤寒本来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的可能。本条是发热六日,然后‘厥反九日而利’,是寒邪不解,脾阳虚弱,阳不胜阴,终致下利。”后面的我就不读了。“除中”第二段讲的除中,这我就不读了。第三段,孙老师讲的第三段很重要。“对于厥阴病预后的判断,《伤寒论》以厥热胜复即厥冷与发热交替的日期来预计,凡热多于寒者为热,寒多于热者为厥,厥热相等者为愈。这也就是本条‘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的意义。”所以说呢,这一条给我们讲了个机制,(?)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八个字“厥热相等,阴阳平衡。”这是厥阴病整体的,它的病机的一个特点。我们靠这个来判断病情的预后。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孙老师原文】

本条指出阳复不及者,不可以轻易地使用苦寒药物。

伤寒六七日,是阳复热盛之日,但是脉迟就说明这种人是阳气不足,属于阳虚体质。这时候如果病程已经处于阳复之期而使用黄芩汤以清热,就会引起胃寒而不能进食。另一方面,假如使用黄芩以后反而食欲大增,那么这就是除中的表现,是必死无疑了。

我在初学中医时,曾经有一位外感咽疼的中年妇女因为外感求方。此人中等身材,面色偏黑,两颧微红,平素敏捷而健谈,于是予银翘散加黄芩,服药后次日告知,当晚半夜忽然心中“难过”,有濒死感,惶惶不安,晨起后渐消失。患者自述其事,当时未曾介意。次年复求诊,证状如前,又予前方,又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事后思之,这位患者应该是平素元阳虚损的体质,这是先天不足而又虚阳浮越于外,精华外露,所以平素并不显露虚亏,只是误药时候才会显露一点真象,所以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应该引以为训。如果对于这一类人的体质不了解,一付苦寒药剂就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

【赵红军讲解】

“伤寒脉迟六七日”它这也是连着的。第332条最后呢说了个阳复太过就发生痈脓。对吧,是热太过了,那是不是热太过了,我们就给他用寒凉的药呢?不是的,你看下面对比之意。“伤寒脉迟六七日”六七日是阳复之时。他可能会有发热,但是因为他脉迟,这是强调脉象的。在《伤寒论》里面有好多这样的条文,它以脉象来统领,整体把握这个病机是寒是热。伤寒六七日,但是他脉迟,也就是说伤寒脉迟,虽然脉迟,但是,虽然它六七日但是脉迟。“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虽然他发热,因为他脉迟是不能用黄芩汤的。你给他用了黄芩汤了,“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造成的后果就是这个人肚子里发凉,也不想吃饭。那么你一看这个患者说他还想吃饭,你给他一点饼,他还吃了,坏了。
“今反能食,此名除中”接着上一条更进一步给你说明除中的危害。遇到除中必须警惕,所以说“此名除中,必死”,所以这一条呢?“本条指出阳复不及者,不可以轻易地使用苦寒药物。因为这一条你寒以寒治了,本来是寒以热治,热以寒治,你寒以寒治了,对吧?就引起这样的问题,那么你想一下,这条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应该用四逆辈,对吧?四逆汤之类的药物来给她治疗。

下面呢149页,孙老师举了个例子,就说孙老师在初学中医的时候,孙老师学中医的时候多大年龄,你们知道?孙老师学中医的时候已经快30岁了,孙老师最初他是学那个无线电修理的,那是自学出身,搞无线电修理的,就是谁家的电器坏了给弄弄。后来碰到韩城的,他们老家一个老中医,说你身体不好,你应该学点医学知识,把你自己的身体保养好,也能给别人治病,从那个时候。他的第一个老师是韩城的。后来那个老中医出国了,后来他就自己自学。那个时候孙老师已经快30岁了。我遇到孙老师的时候,孙老师的年龄,就跟你们现在遇到我这个年龄一样,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他跟我讲过这些事情。

那么孙老师初学中医的时候呢,就一个外感咽痛的中年女性,他给了什么方呢?银翘散加黄芩,这个患者呢结果用了这个方子,很平和的一个方子,对吧,孙老师的量也不大。然后半夜就突然心中“难过”,有濒死的感觉,这个比较危险的。大家看看这个人有可能是个什么病,有可能是什么病?冠心病。这是冠心病的表现,有濒死感,惶惶不安,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这是体质的因素,这个患者可能是个元阳素虚的体质。这个我深有体会,身体太虚的人,胸阳不振的人,我们说胸阳不振的人要慎用哪个药?黄连和白芍,对不对,黄连和白芍,如果他本身就脉气太弱,虽然他有黄连温胆汤的指征,我们是一般不敢用黄连的。你更不能用大量的黄连,用上5克10克的黄连可能把这个人的命给要了。

黄连白芍,黄连苦寒,白芍酸敛。他胸阳不振,他用这些药以后就会阳气下陷,所以说我们现在遇到这个胸阳不振的人,左边的脉又特别弱的,一般用两个药,哪两个药呢,桂枝和薤白。所以我平常给大家讲薤白应用的指征的时候,薤白的应用指征就是他胸闷气短有塞,他又拉利,泄利,这是薤白的应用指征。薤白这个药是通阳气的,升阳气的。这是桂枝和薤白的指征。是降药的时候不能太过。你比如说他虽然是个温胆汤证,他是个半夏泻心汤证,你能不能长时间的给他这样降泻呢?不能。你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有可能会造成子宫脱垂,脱肛,对不对?大气下陷,心脏不舒,整体无力。所以说你从这点来考虑,即使他没风邪的表现,他没阳气不足的表现,你过用这些降的药的话,都应该用什么来兼制一下?

风药,升的药来兼制一下。所以说人家茯苓饮里面有党参,它有白术。所以说咱们通常用的方法是风药加茯苓饮,对不对?风药加温胆汤也有这层意思在里面,不能过降。整体人生命的气机,人体以阳气为根,不能降的太过,所以我们给它加个防风,加个川芎,加个荆、防、羌、独。哪怕我们加一两个药都有这个意思。我们治疗痤疮,对吧,肛门的问题,我们用那些什么黄芩啊,枳实啊,但是我们往往给他加个荆芥,升麻,对吧,威灵仙等。这是第333条。
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孙老师原文】

本条指出阳复太过可能导致的两种结果。

先厥后发热是厥以后的热复,热复就会下利自止。这时候如果出现咽疼喉痹,发热无汗,就是热复阳气升发的正常现象,所以下利就会自止。此时如果出汗,那就是热复过盛。如果下利不止,热邪就会下陷,因此就会热邪灼伤阴血,郁热化腐,就会导致大便出现脓血。这时候既然热邪下陷,当然也就不会有喉痹证状了。
【赵红军讲解】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是不是很熟悉?你看看第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和那说的道理是一样的,是不是?这叫阳复。后面这句话就变了“而反”仲景的这个《伤寒论》转折词用的很好,仲景的写作水平,医圣的水平显得非常高。他说“而反汗出”,本来是应该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现在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现在反而出现了出汗,喉咙痛。“其喉为痹”,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阳复太过了,木火上冲,火刑肺金的一个表现,火刑肺金了,肺气不能宣散,就憋到喉咙上了。“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这个时候呢,火气内敛而它没有形成木火上升,木气疏泻太过的情况。

“而利必自止”,这个是脾阳是恢复的。“若不止,必便脓血”这就是阳复太过的两种情况,阳复太过的两种情况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厥阴病是上面冲下面降对不对?阳复太过了,往上走了呢就咽中痛,喉痹,到上面来了,往下走了呢,便脓血。火迫大肠了,因为肺和大肠是相为表里的对不对?往下走了呢就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它这一种情况,要么就上,要么就下。上去了下面就没有问题,下去了上面的就没有问题,就这个意思。大家重视这个次序,像昨天那个患者用了咱们的猪肤汤,第一次用了猪肤汤以后,他那个喉咙他是减轻了,他那声音可以慢慢出来了,但是一个什么问题呢?猪肤汤,咱那个猪肤汤有点儿甜。咱那猪肤汤蜂蜜太好了,有点儿甜,吞了猪肤汤后胃里有点不舒服。我让他少用点,或者别用了。然后昨天我用那个什么注射器的针头,我给他直接进去扎了一下,那样效果就很好,就可以直接刺。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我们村子里面行医呢,我们村基层,我们村里面给大家看病。我们一个伙伴过来找我,他说我打了三天青霉素了喉咙还疼。我一看,里面都肿了,就很简单,就拿那个注射器的针头直接进去一刺,那出点血就好了。特别是肠胃不大好的人,这种方法很快,抗生素没那么快。有些人喉咙憋的特别疼,难受。到夏天我们当地那个夏天农村黄忙的时候,农民到地里收麦子,回来的时候,这个嗓子疼那个嗓子疼,你要给他打药打针吃药很慢的,他也没那个时间。你给他刺一下,放点血,哪红刺哪,就咽喉那个壁上,一刺让血出来,很简单的方法,要重视这些方法。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下面是孙老师的讲解,为什么会便脓血呢?最后一句话孙老师说了“如果下利不止,热邪就会下陷”。咱们前面已经说了,热邪下陷对吧?气机下陷就会化热,热邪下陷就会化热,就会灼伤阴血,“郁热化腐,就会导致大便出现脓血”。所以说呢,这个女性咱们给患者用补中益气汤和丹栀逍遥散的时候,这不是绝对的。有可能她第一次来用补中益气汤,第二次呢,就要丹栀逍遥散。因为她这个气机下陷,气机下陷,它就会化火。

我们说见肝之病,当先治脾。这个人月经提前了,她可能既有脾虚的原因,也有肝火的原因。那么你看她的脉象,看她的身体状态是哪个为主。她乏力,脉象无力,先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给她升起来了以后,脉象变得有力了,肝火出来了,然后再用丹栀逍遥散。或者说第一次来的时候呢,这个脉象特别有力,火很重,她虽然有中气下陷的表现,得先用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用了以后,这个脉象平和了,然后气虚的表现出来了,然后再用补中益气汤。这两张方子是可以交替来用的,就是肝和脾的问题到底是哪一个为主,我们可以交替来给她调理。

有些慢性病不可能说是你这一个方子就一下到位了,这个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我们在一个群里讨论的时候,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个教授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他说你这是不是给人家第一次方子用错了?这就是大学那个教师,他们形成这种思维,他把这个辨证的过程,不能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好像一个病人来了以后,辨他什么证,这个证型好像是死的一样。这个是变的,随着你用药和患者病情的变化本身就有一个变化。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孙老师原文】

本条论述热厥病机以及治疗的禁忌。

这里说的“一二日至四五日”,意味着阳复之前厥热胜复的变化,是指在排除阳复因素的情况下,热厥形成的病机,同时也说明了热厥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发病缓慢是热厥的基本特点,而寒厥的形成则比较短暂,这一点是两者的不同之处,也是诊断鉴别的一个重要依据。

“厥者必发热”,厥极必复热,这是厥热胜复的规律,所以说“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

前厥的结果必然是热郁于内,结果形成外寒内热的局面,这就是热厥的病机。因为气机阻塞,热邪内郁,所以热厥内实的治疗方法是攻下法,釜底抽薪,下夺其热邪。所以下面又说:“厥应下之。”如果因为发热而采取发汗法治疗热厥,就会损耗阴津,造成口伤烂赤的后果。

俞嘉言《寓意草》一书中有一案,可以作为本条的分析与解释,录之如下:

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余至。一医已合就姜桂之药矣。余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甚么担承。”余笑曰:“吾有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毙,吾亦不得已耳,如不担承,待吾用药。”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余以调胃承气汤约重五钱,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其医见厥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

门人问曰:“病者云是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可得言也。凡伤寒病,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蜷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诸书类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厥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嚎,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盖犯房劳而病感者,其势不过比常较重,如发热则热之极,恶寒则寒之极,头痛则痛之极,所以然者,以阴虚阳往乘之,非阴乘无阳之比,况病者始能无药,阴邪必轻,旬日渐发,尤非暴证。安得以厥阴之例为治耶?

且仲景明言,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后复发热三日,与厥相应,则病旦暮愈。又云,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明明以热之日数,定厥之痊期也。又云,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厥愈而热过久者,必便脓血发痈,厥应下而反汗之,必口伤烂赤。先厥后热,利必自止,见厥复利,利止,反汗出咽痛者,其喉为痹。厥而能食,恐为除中;厥止思食,邪退欲愈。凡此之类,无非热深热厥之旨,原未论及于阴厥也。至于阳分之病,而妄汗妄吐妄下,以至势极。如汗多亡阳、吐利烦躁、四肢逆冷者,皆因用药差误所致,非以四逆真武等汤挽之,则阳不能回,亦原不为阴证立方也。盖伤寒才一发热发渴,定然阴分先亏,以其误治,阳分比阴分更亏。不得已从权用辛热先救其阳,与纯阴无阳阴盛格阳之证,相去天渊。后人不窥制方之意,见有成法,转相效尤。不知治阴证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当治,必看其人血肉充盛,阴分可受阳药者,方可回阳。若面黧舌黑,身如枯柴,一团邪火内燔者,则阴已先尽,何阳可回耶?故见厥除热,存津液元气于什一,已失之晚,况敢助阳劫阴乎?证治方云:若证未辨阴阳,且与四顺丸试之。直指方云:未辨疑似,且与理中丸试之。亦可见从前未透此关,纵有深心,无可奈何耳。因为子辈详辨,并以告后之业医者。(《寓意草·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证治验并详诲门人》)。

【赵红军讲解】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这是阳气还没有回复呢对吧?“厥者必发热”,那么阳气还没有恢复呢,厥阴病它有厥热胜复的特点。它现在厥,后来病人会引起发热,厥和热它是交替的。“前热者,后必厥”前面发热呢,那么后面它就会厥。“厥深者,热亦深”什么意思了呢?就是厥越重,那么热也就会越深。你这样想啊,就是好多孩子风寒感冒了,你摸他的额头是不是很烫?体温是不是很高?但是你摸孩子的手脚呢,冰凉!这就是你用麻黄汤,大青龙汤,一发散,烧退了,这个手脚也热了。“厥深者,热亦深”包括那个白虎汤对吧,这种情况。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就是这个厥和热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这前面说它这个病机的特点,后面说治疗的禁忌。“厥应下之”你现在看下这个第330条,转过来147页“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所以说这个厥和那个厥是不一样的,这个厥它是阳虚的四肢厥。335条这个厥呢,它是热厥。“厥应下之”你不要说仲景的书写错了,医圣写错了,前后矛盾了,不是人家写错了,是你理解的太机械了,理解有问题。“厥应下之”这是热厥,“而反发汗者”,这病都到那个大肠的肛门里了,你应该因势利导,把它降下去,你现在给他用什么方法呢?

你说我是风药派,我是风神,人家火神,我是风神。我给他散一下,从上面走,病都掉到肛门里啦,你说我从喉咙里面给它拉出来,给它排出来,那可能不可能?你导致的后果就是木火上升,伤及人家的津液,所以说“口伤烂赤”,一样的道理,所以大家要会治。你比如说,人家的口舌生疮,这是上面的问题,你看右脉滑洪有力,口舌生疮,对吧,泻黄散就上来啦,你说我非得用大承气汤给他从下面走,你那也不对。你哪离得近,跟李小龙的截拳道一样,哪离得近从哪儿,直中要害!那么这一条讲的就是热厥的病机及其治疗的禁忌。讲了厥热的辨证要领,它的治疗原则和误治的辨证。

把这一条,大家把孙老师的讲解看一下,最后一段,孙老师讲的,“前厥的结果必然是热郁于内,结果形成外寒内热的局面”,所以说见厥者必发热,“这就是热厥的病机”。什么叫热厥呢,就是说他身体里面是热的对吧?他身体外面是冷的,“因为气机阻塞,热邪内郁,所以热厥内实的治疗方法是攻下法,釜底抽薪,下夺其热邪”。这就是我们之前给大家讲的,《黄帝内经》上说的“酸苦涌泻为阴”,那么这一条就可用大承气汤,承气汤之类的方剂来给他治疗。

我们把书翻到150页,这个比较长,150页这块儿讲了个病例。我们把这个病历可以学习一下,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就学习一下吧。你们如果说是预习了的话,就容易看懂。没预习的话,这就可能比较难,这是孙老师引用的喻嘉言的《寓意草》里面的一个医案。孙老师他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文章里面都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学习中医呢,要重视医案的学习,这是学习的顺序的问题,对吧。那么,在讲医案的学习的时候,孙老师就特别提到了这本书《寓意草》。咱们前面有叶天士的,朱丹溪的,谢映庐的医案,薛己的。那么这个《寓意草》医案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

当时孙老师提了五本医案,这个《寓意草》医案现在目前还没有点评,其他的都已经点评了。学习中医啊,这个中医怎样来学?咱们有些学员第一次,中医怎样来学?学习中医,要注意这么几个过程,要按照这个顺序,这么几个步骤来学。第一个呢,就是先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主要就是什么基础呢?方药的基础,所以说学习中医的第一点,大家要打好基础,就是把方剂中药要背熟。就是抄方,药房抓药,这是方药基础,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要有中医的比较灵活的思维,学中医的人千万不敢想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的任何时候都等于二,就死抱着一加一等于二,就死钻那个牛角,这个是不行的。所以中医人的思维要灵活,这是第二条。你具备了这个方药的基础了,然后你把你的思路打开。

第三个干什么呢,跟师临床。就是看老师,看带教的老师在临床上是怎么样看病,怎么样跟患者沟通。跟带教老师学习的时候,这个是比较全面的,不是单纯学什么病开什么方,不是学这个。是看什么?是看老师和患者的沟通,交流的方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要认识形形色色的人,这就叫中晓人事。所以说跟老师学习呢,是中晓人事,然后看老师辨证思维的过程,这是第三点。第四点是干什么呢,常读医案。自己回去以后看医案,既读老师的医案,也读其他的历代名家的医案。第五点,最后是干什么呢?这样你就成长了,成熟起来了,然后就是自己实践中的磨练。你把这五点做到了,你就学出来了,你现在看下,看你到底到哪个阶段了。

我们看一下这个医案,这个医案呢就说的是这么一回事情,就是黄长人,这个名字叫黄长人。就这个人得了一种什么病呢?犯房劳,就是性生活之后犯房劳。病伤寒,然后守不服药之戒。为什么守不服药之戒呢?因为那个好医生很少,就是害怕治错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我有病,我不治它,我不吃药,我这就叫中医,对吧。我就不偏不斜,不会说走到哪个错误的方向上,所以说他守不服药之戒,但是好不了。但是呢,身热已退,身虽然不发热了,十余天之后忽然昏沉了,不知是浅昏迷还是嗜睡。

然后呢,“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余至”。然后严重了,这下不找医生不行了,就把医生叫到家里来了。以前的医生看病呢,都是上门服务的,包括我们从前在农村看病,赤脚医生,我们提着个包,挨门排户那样看病。以前的中医和现在不一样,以前的中医看的都是急症,以前的那个生活条件,很少有人说是我过来想调养一下,那个情况很少见。“一医已合就姜桂之药矣”。就是有一个医生,他来之前有个医生已经他给开好处方了,处方是什么呢?

火神派,姜桂。他应该是按那种少阴病,寒胜格阳于外,按那种思路来理解的。“余适见而骇之”,我就大吃一惊,喻嘉言就大吃一惊,喻嘉言是个僧人。“余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就是喻嘉言一看这不对!就再三力辟其谬误。这个人比较性子直,从前的医生好像大多都是这样子的。现在不敢这样,现在你不敢说是,你是二床的,你是这个科室的,他是那个科室的,你说哪个某某大夫说的不对,这就不行了,你看咱们到正安医馆的时候,他们每个医生桌子上面放个什么?放个牌子,是吧。正安医馆对每个医生要求很严格,就是什么,就是别人的过失,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同行之间你不要弄那些口舌,不管人家对不对。不要那样说,是这个意思。那个容易出事儿。

这样他这一说呢“主家自疑阴证”,主家也想着我这是伤寒了。对吧,我这是寒了,人家这个药对着呢。“言之不入”听不进去,所以说“又不可以理服”,只得跟那个医者说,他就跟那个医生说,跟那个医生在那打赌的性质。就是我敢断定“此一病,药入口中”,你这个药,患者一喝下去“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我和你各自立个字据,对吧,各立承担。“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就是咱两个把责任分清楚,吃了你的药,坏了跟我没有关系,就是这个意思,摆脱他的责任。

医者说:“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甚么担承”。就是说我治病三十多年了,我不知道什么承担。我从来不保证能看还是不能看,是这个意思。跟咱们今天有点类似,怕担这个风险,和这个类似。“余笑曰:‘吾有明眼在此’”。喻嘉言笑了,“吾有明眼在此”我看的明明白白的,“不忍见人活活就毙,吾亦不得已耳,如不担承,待吾用药”。喻嘉言就是保证吃了我这个药是没有问题的,这得多大的胆量。“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余以调胃承气汤约重五钱”。这个调胃承气汤,他是不是提前就准备好了?“煎成热服半盏”,有些医生他出诊的时候他会带药吗?它这个是出诊看病的,抓药能有那么快吗?是不是他那口袋里经常提个箱,也带一些常用的药,这个都说不定。你像那个谢映庐医案里面,他就带。谢映庐看病的时候,他经常外出,但那是他自己配的药,什么斑龙丸,这个丸之类的。他们去的时候就拿上,然后遇到什么急症先含一个。

“煎成热服半盏”没有喝多少。“少顷又热服半盏”就是先试一下,看喝了药以后有什么反应。“其医见厥渐退”,这个是一种实验疗法,为了稳妥起见。那你说中医看病试验,西医试验不试验?也试验。就跟那个急救的时候打肾上腺素,那也先试验。先打上一支,一支不行打两支。我见过一个医生,急救科的,给一个病人打多少支?十多支!一个特别危重的病人,不停地加,吊针里加一点加一点,打了十多针肾上腺素的病人。然后呢“其医见厥渐退”,热厥嘛,对吧。用大承气汤以后,热深厥亦深,这个厥慢慢地退了。外面的厥也就慢慢地退了。“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热给出来了,里面热给出来了,“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

下面呢就是喻嘉言给他门人的讲解,给他带的学生,带的徒弟,说为什么这个病要用这个大承气汤来治疗呢?这个太长了,太长了我就不一句一句来读了,大家跳一下。就是学生问他了,为什么说人家都看这个是厥证,是个阴证,你却按阳证来治呢?然后喻嘉言就给他解释了。大家从第八行开始看喻嘉言说了“盖犯房劳而病感者,其势不过比常较重,如发热则热之极,恶寒则寒之极,头痛则痛之极,所以然者”,注意,这几句话非常要紧,“以阴虚阳往乘之,非阴乘无阳之比,况病者始能无药,阴邪必轻,旬日渐发,尤非暴证”。什么意思来呢?

“旬日渐发,尤非暴证”,这里面牵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观点,也就是前面咱们给大家说的一个观点,就是暴病多寒邪,久病多热邪。因为久病呢,他就会郁而化热,所以说越是身体虚的人,越是他得病时间长的人,我们能不能给他用温补的方法呢,慎用!你不要看这个人特别瘦弱,两个脉象都无力,你给他温补,一温补就上火。不是人家虚不受补,是他本身阴不足了,形质不足了,是他本身有火只不过是你没有找到他的火在哪一块而已。这个要引起你高度的重视,在谢映庐的医案里面也是特别强调这个暴病多寒,久病多热。你像谢映庐到一个地方去了,那个地方是个山沟。

那个山里面突然地就发生瘟疫,突然之间全村的人大吐下泻,然后谢映庐看都没看,就跟他的门人说,赶紧干姜,为什么那样呢?他一听,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发病了,然后上吐下泻,这叫暴病。暴病多寒邪,就这个意思。你说那么多人,全村的人都上吐下泻的,你一个人一个人把脉,再慢慢的开行不行?不行。他就给你弄了个大锅,把这个药都整好,一人分一碗,再让你喝去。

这个喻嘉言对《伤寒论》非常熟悉的,他有很多解释《伤寒论》的。他后面就说了“且仲景明言,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后复发热三日,与厥相应,则病旦暮愈”,这是讲的第332条。他又说“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明明以热之日数,定厥之痊期也”,这讲的是后面的336条。“又云,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厥愈而热过久者,必便脓血发痈”这讲的是前面的332条。“厥应下而反汗之,必口伤烂赤”,这讲的是335条。“先厥后热,利必自止,见厥复利,利止,反汗出咽痛者,其喉为痹。”,浙江的是334条。“厥而能食,恐为除中;厥止思食,邪退欲愈。”,浙江的332条。所以喻嘉言对这个《伤寒论》的条文非常熟悉。大家应该把这些都看一下,该背的背一下。

看下面讲这个机理,“凡此之类,无非热深热厥之旨,原未论及于阴厥也。至于阳分之病,而妄汗妄吐妄下,以至势极。如汗多亡阳、吐利烦躁、四肢逆冷者,皆因用药差误所致,非以四逆真武等汤挽之,则阳不能回”。就是说刚开始感受寒邪的时候,伤寒的时候,人会不会四肢发凉呢,不会。除非说你给他误治了,对不对?你给他误用了,用了什么,误下了,用了白虎汤了,用了大承气汤了,他才会形成寒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寒厥,这个是热厥。

再看下面这句话,再转过来,这个是第151页,151页的第三行。“不知治阴证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当治”,注意这句话,在我们今天临床上,不但伤寒,对内妇科的杂证作用都非常大。“伤寒纵有阳虚当治,必看其人血肉充盛”。这也就是孙老师给我们讲的辨病首重病因,论治首重其治。我们要求大家写病历的时候,一写胖还是瘦,木火土金水他是哪一行的人,是不是?看什么呢,看胖瘦!一定要看他的胖瘦,他的血肉的充盛。

“必看其人血肉充盛,阴分可受阳药者,方可回阳”。什么意思?当你给一个人,特别瘦的人,你给他用干姜,附片的时候是要特别小心的,干姜,附片是不是热药?热病是不是耗阴的?就简单的说,这个水杯,这是个锅是个人,里面都没有水了,你在下面给它点一把火行不行,这是不行的。所以说胖人多痰湿,胖人多气虚,你给他可以补气,可以化痰,可以温阳。瘦人多热,瘦人多火,多血虚多阴虚。瘦人的时候,你得考虑阴和血。给女性治病的时候要注意女性是以阴和血为根本的,你不敢给她轻率的滥用这些姜附。咱们一般女性出现问题的时候是温润的,即使要用吴萸、肉桂,量很小,那么给她一般用什么药呢?菟丝子,对吧?或者说大芸,这些都是可以的。哪怕你把菟丝子的量稍微用大点,这都是可以的,但是不敢给她大量用姜附这些药。“若面黧舌黑,身如枯柴”这就是阴不足有火了。“一团邪火内燔者,则阴已先尽,何阳可回耶?”,就是这个意思。

这面我就不读了,大家把这个病例看一下,主要就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辨证。所以说呢,这个中医它这个临证的时候呢,并不是说你不知道哪个病用什么药,哪个证用什么药,你知道,你学过,但是你不会辨证。所以说,重点是这个辨证。咱们在平常辨证的时候,大家能看出来,我们的用药处方是和患者的证型和他的症状,我们是结合得很密切的,是不是?有哪个证,有哪个症状,我们加哪个药,有哪个症状我们减哪个药。我们绝不会臆断,我们绝不会说我猜,我猜测,我想书上是怎么样说的,然后我们给他用哪个药,不是这样的。
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孙老师原文】

本条进一步论述热与厥相等情况下其病证的预后判断。

【赵红军讲解】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厥五日,热亦五日,这样阴阳是平衡的是不是?“设六日当复厥”假设他第六日复厥,这就不好了。那么他不厥呢,不厥就好了,所以说呢“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这就好了。“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厥没有超过五日,为什么没有超过五日呢?因为他厥了五日以后,然后热了也五日,这样就相等了,阴阳也平和了,所以说这个病好了,那么这一条它是讲机理的。讲的是热与厥相等的情况之下,其病机的预后判断。讲的是厥热相等,阴阳平衡了,则其病自愈。但是呢,你要注意一个顺序,虽然说厥和热是相等的,我把这一条的顺序给你换一下:“伤寒病,热五日,厥亦五日,设六日当复热,不热者自愈。”对不对?为什么不对了?顺序不对,顺序不对就不对了。其实同样是厥和热是相等的,一定是厥在前,什么在后?热在后。因为热在后说明是阳气回复的。你说厥和热是相等的,先热了五日,然后又厥,然后又不热了,你说这样也好了?这好不了,这还是厥,它顺序问题。所以说我们平时给患者看病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除了摸脉以外,我们特别重视干什么,看患者的手是热还是凉的。我们要触一下,初诊,看患者的手脚是热的还是凉的。
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厥的病机定义。

成无己解释本条最为简明扼要,录之如下:“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这里的阴阳气是指阴经和阳经的经气,也就是营气。

【赵红军讲解】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就说的比较笼统。“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什么是厥呢?就是手脚特别冰凉的叫厥。那么怎么产生的厥呢?阴阳气不相顺接。他问你这病是咋回事,你说你这是阴阳失衡了。这个呢,到任何疾病身上都是适应的,那么我们就要找,就要想这个道理,到底是怎么阴阳气不相顺接的。

下面孙老师引用的是经络学说的话来讲这个道理。讲的是这个手之三阴三阳的关系。“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对吧?阳出阴入嘛。“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这就是说我们阳气是要出来,阳气是要上升的。手三阴呢从胸走手,然后阴阳相贯,循环无端,经气始终要通畅,所以说你想一下这个道理。

我们临床上见的这个手脚发凉的人是不是特别多?那你想想他这个手脚发凉,都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我觉得你要分类的话,一种情况它就是不通,对不对?你或者有痰饮,或者有血瘀,或者有风寒,或者有气滞,它不通了,它不通了以后就发凉。那么还有没有一种他这个手脚发凉呢是因为他虚?你这个经脉里面它没有这个血液,没有阴血的濡养,它就会手脚发凉。《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它叫做“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好像一个封闭的,闭合的圆一样。

那么我们临床上的一定要把这个厥,把这个手脚发凉,应用到这种观点,这种辨证的方法,引用到我们治疗内科,妇科杂症上去,要重视辨他的手脚寒热在治疗这些疾病中的辨证的意义。你比如说,比如说我们现在临床上治疗这个手脚发凉的这么几个方子,我们经常用的方子,对吧。印象最深就是那个不能怀孕的那个患者,之前是月经不调,月经老提前,不能怀孕,然后我们给她用的什么方子,手脚不发凉了?丹栀逍遥散。她里面有郁热,她手脚发凉。我们是用的丹栀逍遥散,后来用了丹栀逍遥散后月经不提前了,后来就怀孕了,现在孩子都生出来了,就这么个方子。

那么带着这种思路,我们给大家也讲过四逆散,是不是?也有手脚发凉这个情况,包括当归四逆汤,包括桂枝汤,这都是带有疏通的性质的。桂枝汤不但疏通,桂枝汤还补营血。那天治疗一个小孩子,他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来了,我们给他用的是桂枝汤。她说我孩子还虚,用的桂枝汤,我说就用的是桂枝汤,桂枝汤是不是单纯来祛风寒的?不是,桂枝汤是扶正祛邪的。桂枝汤里面本身就有白芍,生姜和大枣,本身就是扶正祛邪的。我们遇到这个手脚发凉的时候,要从她的病情来结合起来进行辨证。四逆散,逍遥散,当归四逆汤,桂枝汤,包括我们用风药,找到它的原因都可以治疗这个手脚发凉。那么这个手脚发凉她说我吃了你的药脚热了,我的肚子热了,我的手脚热了,这就是药物对症的反映,也就是她阳气恢复,气血流通的一个反映。

那么在这里面呢,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身体怕冷的人,手脚发凉的人都是什么气血虚啊,阳虚啊,郁闭啊,没有阴虚和血虚呢?我们教科书上说,阴虚则发热,对不对?阳虚则外寒,这点最容易导人。如果说按教材上那个思路学下去,如果说按教材出来的学下去的话,根本就考虑不到,说阴虚怎么会手脚冰凉呢?要怎么样理解呢?这个临床会告诉你,实践会告诉你,患者也会告诉你,患者会教育你。你看有些患者说什么呢,她说我以前老手脚冰凉,自己经常吃阿胶,我吃了阿胶以后,我现在手脚热了。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之前给大家讲的那个道理,为什么有些人他阴虚,你给他吃六味地黄丸,还会上火,对不对?因为你想一下,你虽然是阴虚,你吃的药虽然是补阴的,但你这人是不是个活体?你把药吃到谁身上去了,吃到人身上去了,人是个活体,人是有生命的,人体是有阳气的,对不对?你把一杯凉水,简单的打个比方啊,你把一杯凉水喝倒你肠胃里面去,经过你的吸收代谢,你说这个水是热的还是凉的?肯定是热了嘛。你把它暖都暖热了。所以说对一个正常的人而言,他即使有点阴虚,你给他用点滋阴的药,他也会发热的,这就叫阴生则阳长。千万不敢用教材上那种思想,千万不敢认为,滋阴就一定降火,不是的。不是说滋阴了,就一定会降火了。除非说是你用滋阴药的时候再给他加点知母和黄柏,那就知柏地黄丸了。你单纯用六味地黄丸,有些人他还是会上火的,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是书上学不到的。

那么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们把这个阴阳气不相顺接再回顾一下。这一块呢提到一个概念,这就是这个厥,这个厥主要是指手足的厥冷。《伤寒论》上这个厥它不同于《黄帝内经》上那个厥。《黄帝内经》上也有厥对不对?“大怒则使人薄厥”,那个厥主要是指的什么?头晕,血厥。那么在《伤寒论》里面它是从宏观上来讲的阴阳气不相顺接。在《伤寒论》里面我看了一下,讲这个阴阳气的,类似于阴阳气不顺接的条文,除了这一条外还有两个条文,所以说这就是阴阳辨证的重要性。

在太阳病里面,我们把书翻到第11页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就是讲的阴和阳对不对?我们再把书翻到第45页,我引用的条文,我平时讲课的时候,哪一条和哪一条有关系,你们都应该记下来,这样等你们以后再找的时候就不用下这么大功夫了。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对不对?哎,这就是阴阳。所以通过这一条呢,我们把前面的简单做一个回顾。行了,这是个厥,我们把厥就讲这么多了。

我们下面呢再讲一个条文,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再讲一个条文。厥阴病是比较难讲的,在《伤寒论》里面公认的最难懂的是哪一篇?厥阴病篇。厥阴病篇是争论最大,历代的医家对厥阴病篇争论是最大的。大家现在一听好像觉着,哎呀,我一下子都听明白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子呢?不是,因为你们好像一张白纸一样,我给你画了一下,就是你没有那么过多的知识,没有那么多的误导。假如说你之前没听课之前,还看了好多书的著作,你就糊涂了,就不知道该听从哪一家的为主了,咱们这叫一家之言。所以说这个白纸上最好画画,就这个意思。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蛔厥和脏厥的鉴别以及蛔厥的治疗。

七八日为阳复之时,这时候如果没有热象,反而表现出肤冷证状,再加上“躁无暂安时”,那么这就是阳气将亡的脏厥无疑了。下面是蛔厥的证状:“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治疗方剂是乌梅丸。乌梅丸属酸甘复辛苦法,本方以乌梅、苦酒之酸以泄木制虫,又以川椒、干姜、细辛、附子、桂枝之辛热以温脏止厥,黄连、黄柏苦以安蛔,人参甘寒以补养胃气,当归甘辛以温通经脉。本方集辛开苦降酸泄寒清温散于一方,实际上是治疗厥阴病脏寒肝木横逆的代表方剂。

【赵红军讲解】

我们看一下338条,338条是我们要接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乌梅丸。“伤寒脉微而厥”脉象是微弱的,然后手脚是厥冷的。“至七八日肤冷”为什么说至七八日肤冷呢?好多人不理解这个意思,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就好理解了,是吧?阳气来复。《伤寒论》里它作为一种符号,凡是七八日就是个符号,就是说阳气该回复的时候没有回复。“肤冷”还是肌肤是发冷的。“其人躁,无暂安时者”那么你想一下,脉微而厥,这是阳虚了,至七八日肤冷还是阳虚没有阳复。“其人躁,无暂安时者”这就属于阳气消亡,阳脱的一个表现了。“此为藏厥”,这就是讲的藏厥,藏厥是个死证。我们前面在讲那个太阳病结胸的时候,大家提过这个是吧?和结胸证相进行鉴别。“非蛔厥也”这一块儿为什么要讲这个藏厥呢?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给你讲藏厥这是个危证,你要和厥进行鉴别。不要说一见到厥的时候就说,哎呀,他马上要发热,不是这样子的。这是真阳虚衰的一个藏厥;

第二个呢,他要讲藏厥和蛔厥进行比较,给你讲蛔厥怎么样治,蛔厥是用乌梅丸治的。藏厥不是的,藏厥是个死证。你不敢一看到这种情况,马上都用乌梅丸来治,这是医圣的写作特点。下面就给你说正式说这个蛔厥了。“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你凭什么说这个人是蛔厥呢?因为他口里面吐出蛔虫来了。当吐蛔就是一种猜测之意,就是他应该是,他可能是会吐出蛔虫。“令病者静”,这一点呢,在其他版本里面不是“令”字,是什么字?“今”字。这一块可能有误,这个也不敢把古人神化了,认为古人什么时候都对,每个人都会犯错的,你像古人他那个医圣写的《伤寒论》,是不是医圣把它流传下来的?不是,他又交给他的弟子对不对?他弟子还要交给工人往那竹简上来刻,对不对?那么他刻的时候也有可能给你多刻这么一下,然后刻出去了以后,都大量刻出了,发现了,一看这个错误,你从竹子上怎么把它去掉,那这不好去掉啊,所以也有可能抄错了。“令病者静”就是“今病者静”。现在呢?病人安静反而安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这个藏寒指的身体里的下寒,是蛔厥出现的时候,这个人他有上热和下寒的情况。就是厥阴病的提纲讲的那个情况。下之利不止,这个人有藏寒的。“蛔上入其膈,故烦”为什么蛔上入其膈呢?因为刚才已经讲了蛔虫的性质,蛔虫就喜欢热,它怕凉,它就害怕它下,就赶紧往上走。“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然后呢?你身体里面的寒热是变化的,一阵热了,它上来,一阵凉了,它下去,是那个意思。它也在动,虫子也在动,虫是风气所化对不对?它本身就容易变化。“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你一吃饭,蛔虫也饿了,然后和你争这个食吃,它又动,它就这样上蹿下跳的,就这个意思。那么蛔厥怎么办呢?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就是刚才讲的,这是一种脾虚肠寒,上热下寒的厥阴病的病机。

那么这个乌梅丸它写的是治蛔厥,又主久利。实际上呢,在我们临床上呢,蛔虫已经很少很少了,除非你到农村去,或者偏远的山区去,它可能会见到。在我们今天呢,乌梅丸也用的就比较少了,但不是说它就不能用了,因为我们刚才已经讲了,乌梅丸它主要针对的是厥阴病,蛔虫只是厥阴病里面出现的一个情况。所以说呢,我们用乌梅丸可以治疗凡是符合厥阴病的病机特点的这么样病证。我们看一下这个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等等这么些药。

那么这些药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这就完全符合五脏苦欲补泻法讲的那些话。它就符合清上温下,苦以泻之,辛以散之,甘以补之,这么一个特点。它里面的乌梅,我们平时讲方的时候不大这么讲,这个方子比较特殊,我给大家说一下。这里面的乌梅是酸性的,它是个君药是主药。为什么用乌梅作为君药呢?因为厥阴它是体阴而用阳的,因为肝主的是酸,对不对?厥阴病的特点呢它是阴尽,所以说呢,这一块用大量的乌梅来作为君药。

以乌梅酸而入肝,保肝阴,敛肝气,和当归相合补血,补肝之体。用黄连,黄柏上下同治,这就符合苦以泻之。为什么用黄柏而不用黄芩呢?这一点也是乌梅丸和泻心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泻心汤主要针对的是哪儿,中焦,对不对?它是脾胃。乌梅丸呢它是上下,上黄连下黄柏,是这个意思,苦以泻之。用附子,桂枝,细辛呢,它是温阳散寒来补肝之用。乌梅和当归补的是肝之体,对吧?体阴而用阳嘛。补的是体用的是阴药;用是阳,用的是附子,桂枝和细辛,阳药。用蜀椒,细辛来杀虫的,而用人参、当归,这是补养气血扶正的,这就是乌梅丸的药。

讲解:“本条为蛔厥和脏厥的鉴别以及蛔厥的治疗。”这讲的是,这一条呢应该和厥阴病的提纲结合起来来看。我们转过来,这个是孙老师的讲解。最后一句“本方集辛开苦降酸泄寒清温散于一方,实际上是治疗厥阴病脏寒肝木横逆的代表方剂。”乌梅丸我们临床上用的很少。乌梅丸的最安全的使用方法是把它做成药丸来用。乌梅丸做成汤药的话我们用的不多,之前也用过用的不多。

为什么要做成药丸来用呢?因为这里面寒热的药都比较突出。为了让这个药比较平和让病人吃了以后不至于有大的剧烈的一个反应,所以说还是做成药丸儿比较好。我们之前呢,一直没有把它做成药丸,从现在开始呢,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个乌梅丸了,我们已经做成乌梅丸了。那么我们做成乌梅丸以后呢,来了患者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它了。我们做这个乌梅丸我们的配方我已经发到群里面了。那个配方不是按这个原量,我们是结合了其他的现代的一些医家的一些用法定出来一个比例。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考虑到古代人和现代人体质上的一个差异。现代人普遍的胃气比较弱,比较娇气,比较敏感,也为了让患者吃了药以后,既治病,然后又没有特别的不舒服的一些症状。所以说呢,我们把乌梅丸做了一些改变。我们那个方子的用量,大家我觉得应该把那个记下来,那个是我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把那个比例确定下来的。这个是乌梅丸。

那么我们现在临床上使用乌梅丸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抓他的症状呢?主症呢?乌梅丸在临床上今天我们用它来治疗的时候呢,抓住几个要点,这是我总结的,这书上没这么说。如果按书上说的上吐下泻的话,那三个泻心汤都能用,对不对?我们实际上用的大多数都是泻心汤,乌梅丸我们很少用。后来我就想,我就总结,到底怎么用乌梅丸?我觉得乌梅丸和泻心汤不同之处是,它那个上热和下寒比较极端,然后呢,你像厥阴病人家刚开始提出了个“消渴”。你比如说其他的病,上热下寒,交泰丸、半夏泻心汤都有口干,那是口干。这是什么,“消渴”!所以说,乌梅丸的上热的程度比较重,伤津液。

再一个乌梅丸又主久利,它就不是一般的拉肚子,都是那种病程时间比较长的,有些人结肠炎可能二十年三十年那么久,久泄久利。第一个是消渴,第二个是久利。第三个要抓体质的特点,这是我的一个总结。我认为乌梅丸的体质类型主要是木型体质,从这点上比较好。你说这个人肥肥的,胖胖的,性情各方面很平和的那种人,那可能就不是典型的乌梅丸体质。人的体质的特点,人的性格的类型和他得的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说我觉得这一点是最要紧的,就是乌梅丸的体质特点,一定是个木型人。木型人居多,瘦人,是这种情况,性格上比较极端的人。这是一个,再还一个,看脉象。乌梅丸说患者的脉象没有?没说,乌梅丸没说患者的脉象。我感觉乌梅丸的脉象应该是左脉弦右脉弱,下面弱上面大。它的脉象特点四个方面,就是上面大,热中;下面小,寒中;左面强肝脉;右面弱脾虚,这是我总结的。

下面呢,就是乌梅丸到底可以治疗什么病?这是一个参考,这是其他医家的意见,可以参考。我们今天的临床上呢,大家用乌梅丸来治疗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胃炎、肠炎、痢疾,也用它来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因为它往上走嘛,巅顶痛、神经性的头痛,还有人用它来治疗什么呢,癫痫,用乌梅丸来治疗癫痫。你看,癫痫肝嘛。还有人用它来治疗荨麻疹,因为它酸,它有乌梅,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它能够收敛。这是一个参考。那么这个到底乌梅丸应该怎么来用,这有待我们临床上继续来实践,进一步来验证。(吴彦恩整理)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正念堂微信订阅号由医馆学员编辑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试药。有需要购买书籍资料的请加微信联系:19721986738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滴!




正念堂
师承中医,复兴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