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方八。本条是太阳少阳并病邪在经脉的证治。一经病未罢而另一经病的证状出现就是并病。本条头项强痛是太阳病证状,眩冒同时心下痞硬是少阳病证状。“五日谵语不止”,五日是即将阳复但尚未热盛,还没有热入血室,所以应该针刺期门以泄木火,期门为肝之募穴。过了五日就势必热入血室,就必须用药物宣泄郁热了。
我们前面讲了结胸,有大结胸、小结胸,用的方子有大陷胸丸、大陷胸汤,也有小陷胸汤。结胸一般是热证,但是也有寒结胸。从第142条开始讲的是结胸的类证,不是结胸,但类似结胸。《伤寒论》这本书就是讲临床实践的,它的实践性质非常高,怕在临床中医者把结胸证弄错了,本条后面的都是结胸的类似证。“太阳与少阳并病”。除了并病,另外还有合病、独病。独病---如单纯的太阳病,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为一经独病。两经俱病,先有太阳病,后又出现了少阳病,太阳为表,少阳为里,这种就叫并病。“头项强痛”为太阳病。“或眩冒”属少阳病。“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像结胸,但不是结胸。治疗用针刺的方法。“慎不可发汗”,病属少阳,少阳病忌汗、吐、下,故不可发汗。少阳多气少血,津液少,故不可汗、吐、下。“发汗则谵语”发汗则损耗津液,津液损耗则热重,热重则谵语。“脉弦”弦是伤津液,阴虚阳亢的表现。“当刺期门”---见下条。
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方九。
本条是妇人中风,恰逢经水适来,血室空虚,致使热入血室的证治。七八日为阳复太过,经水适来,血室空虚,于是热陷血室,血分属阴,所以脉迟身凉。血室即冲脉,而外热反而不显著。冲脉郁热,心主血又主神明,所以谵语。冲脉与阳明相通,其脉起于气街,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的现象。初入血分仍可以针刺,以经脉为血分挟热外泄的出路。冲脉与阳明交会于气冲穴,而阳复太过就会热入血室,可知七日阳复其实就是脾胃之气的阳气来复,热入血室是阳复后风邪化热,内热炽盛,热邪乘血室空虚之际内陷。
结胸的类证。强调女性以血为本,月经刚刚来了,恰时感冒。初数脉变脉迟,身体外已凉。“血室”指冲脉,涵盖子宫在内。期门---疏肝解郁。本条是类似结胸,古人也称为血结胸。结胸是热与水结,热入血室是热与血结。病变性质和部位两者不同。“谵语”,在《伤寒论》中,分两种情况,一为病邪入里、阳明燥热,大便不通,热扰神明。一为邪热深入血分,会出现谵语。治疗方法为刺期门,也可用耳穴泻血。上2条均选用针刺,而不用汤药治疗?第142是太少并病,也是少阳有热,但重点强调邪在经脉,不在脏腑。邪在经络,用针刺速效。第143条胸胁下满,以实为主,用汤药太慢,治疗实证是针刺的特长。故不选用汤药,而用针刺的原因如下:1、病情急。2、正处于病情发生变化,或者说还有继续发生变化的阶段,要防止传变。3、邪在经络。4、有疼痛的症状。5、有谵语的症状。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是中风后热入血室而寒热如疟的证治、上条是热入血室,以谵语为主证。本条也是热入血室,但七八日为阳复热盛,热邪与营血相结,结则经水阻断而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为血热互结的表现,病在血室,针刺无用,所以用小柴胡汤提出郁热。另外,本条热入血室,就用小柴胡汤提出郁热,可知柴胡汤的功效确实是透解郁热。“其血必结”者,血与热邪相结故经水断,但由于只是无形之热与血相结,不同于瘀血凝滞,并没有腹痛证状,所以形成“如疟状,发作有时”的证状,只需要用小柴胡汤提出郁热即可治愈。
第143、144、145说的都是热入血室,但侧重点不同,第143条和第144条都是妇人中风,第145是妇人伤寒发热。第143强调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是经络的问题。经络闭阻,郁结不同。经水适来。第144条强调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热入血室的病机是其血必结。如疟状,发作有时,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相比,桂枝麻黄各半汤解太阳之表,发热恶寒,热多汗少,但有主证身必痒;本条病情在少阳,在血室,故不能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用小柴胡汤治疗。此处经水适断,即闭经,为何不用活血化瘀之药?治病必求于本。病有来路,亦有去路。其病因为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提出郁热,这是治本之法。故不能简单的活血化瘀。但可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引血通经之药。这叫标本兼治。小柴胡汤在现在应用中,存在滥用、误用的现象。主要在治疗外感病时滥用小柴胡汤,结果就是将外邪引之入里。如何避免滥用小柴胡汤,感冒后,有口苦、咽干、胁痛等症状,为稳妥可以选用小柴胡汤加荆防。
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方十一。
本条是伤寒后热入血室的证治。上面两条为中风,本条是伤寒。本病由于寒邪外闭,内热渐炽,最后热入血分,但这种内热必然没有风邪化热那么严重,所以并没有如上条的“经水适断”情况,可以不进行治疗,只要不要损伤胃气,几天以后自然就会随着经尽而消散。如果损伤脾胃之气,就会影响阳气的完全来复,由此可见,阳复确实是与脾胃有直接关系。“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是指脾胃,这是因为脾胃居于中焦而胃出口于上焦的缘故。
病人白天正常,夜晚谵语,此为阳陷入阴。当流感来临时,多数小儿发烧刚减,家长就停药,这种做法不对,须连服几天药。此病特点即为昼安夜热,邪已入阴分。“如见鬼状”,说明邪入血分,也是肝不藏魂的表现。“必自愈”要灵活对待,若来求治,可用耳穴泻血,或用小柴胡汤,或结合针刺期门。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本条是少阳病阳复之时的证治。虽然已经六七日,但是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知外寒尚未入里,外证仍然存在,这是由于平素心火衰弱,三焦虚寒,气化不及,痰饮内聚的缘故。微呕、心下支撑结滞,是三焦脾胃虚寒,饮邪内聚的表现。本证符合我们在上面说过的“心下痰饮、少阳郁热”的少阳病指证,因此用小柴胡汤提取热邪,和解少阳。另有微恶寒证状,再合桂枝汤以温经解肌。本方只取二方原来剂量的二分之一,是因为发病已经六七日,阳复在即,只需要小剂以助阳复就足够了。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条是较重要条文,其中含有很实用、很有名的柴胡桂枝汤方。伤寒为阴邪,在天为寒,在人为水。“发热微恶寒”说明有表证,我们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微恶寒说明表证较轻。“支节”即关节。以上均为太阳表证。“微呕”稍微有点恶心,属少阳证。“心下支结”心下即胃口。支有两层含义,一是支撑的意思,就是胃中撑胀的感觉,二是指胃的两边即胁。(天干地支,干即主干,支即树枝,指两边。)结即不通。此条即为太阳少阳并病,表寒里热,前面的医家称为七表三里证(有七分寒,三分热,表寒里热),即柴胡桂枝汤证。联系前面的条文,《伤寒论》中表里证的条文较多,如大青龙汤是表寒里热病在太阳,小青龙汤也是太阳病属表寒里饮证,葛根芩连汤证是太阳有寒阳明有热,也是表寒里热但与少阳无关。临床的运用:不能局限于《伤寒论》的原文。案例:一患者感冒在当地治疗数日不愈,求治与我,症状为浑身发冷发热、咳嗽,关节疼痛、胃不适。有人提出用止嗽散,我认为这是柴胡桂枝汤证。遂按方用药,一副药后,表证即退。根据方药的组成推断临床上的病情表现,由此灵活运用经方,经方不是专为伤寒而设。用这些经方治疗内伤杂病时,是很难与条文原文对应找出对应证的,因此要灵活运用。运用柴胡桂枝汤时,要抓住太阳表寒与少阳有热的要点进行辩证。临床运用还可以扩充,抓住要点为太阳表寒与少阳有热,还可以用荆防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证少阳热指的是出汗,若无出汗,就可用荆防小柴胡汤。若俱太阳和少阳证,但以咳嗽为主,小柴胡合止嗽散。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比较。病有太阳有少阳为小柴胡汤证,若有阳明有少阳证,即为大柴胡汤证。相对于少阳而言,太阳是表;相对于阳明而言,少阳为表。结合其他医家的经验,遇到这些情况时可以用柴胡桂枝汤,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一和肝胆有关的,一和神智有关的,一和肢体有关的,如痹症,各种各样的肢体的疼痛。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本条是伤寒未及阳复而误下后邪陷少阳的证治。本来伤寒六七日才是外邪已尽阳气来复之日,本条只是伤寒五六日,是阳复虽然将近而未至之时,这时如果攻下,阳气还没有来得及来复,正气也就没有得到完全回复,就会造成邪陷少阳半表半里的结果。本条的意义在于指出:下之过早,并不是必然就会转变为结胸证,只是由于下之过早,正气没有来得及复原,就有可能使得邪气深入一步,形成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本证病起于伤寒,五六日时候发汗已经为之过迟,然而攻下又嫌过早,于是已经进入体内的寒邪与下后内陷的热邪结合,形成了正气未复而痰饮与热邪并存郁热在内的局面。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为痰饮内聚。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为郁热蒸腾。往来寒热为邪郁少阳。本方以柴胡苦辛微寒提出郁热,黄芩苦寒清热,甘草甘温补土托邪,桂枝辛甘温阳化饮,瓜蒌根甘凉清热化痰,牡蛎咸寒化饮,干姜辛热劫饮,合为辛苦温化寒饮复清泄郁热法。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胸胁满微结----指水饮的郁结。伤寒在天为寒,在人为水。水郁结在少阳的经络。造成的后果是“小便不利”,津液不能上承出现渴的症状。不呕的原因是因为发生了变化,少阳有热就呕,现在不呕,说明不单纯是少阳的问题,少阳的热不明显,反而有寒。“但头汗出”,前面讲过,身体有痰饮时出现头汗。“往来寒热”是少阳的表现。“心烦”是有郁热,热出不来。本条文是伤寒之后,由于误治导致水饮内结,从而使阳热郁闭,出现上热下寒之证。治疗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少阳;桂枝---太阳;干姜---太阴下寒;用柴胡桂枝解表,用干姜化水饮。“渴”和浮热如何解决:用栝楼根和黄芩。与前面小柴胡汤加减中口渴用栝楼根是一脉相承的。牡蛎软坚散结,征对胸胁满微结。甘草调和诸药。第146条和第147条讲的是太少并病。本条讲的太少并病稍复杂,少阳有热而太阴有寒,饮结阳郁。病机总结为:微饮内结,阳热郁遏,少阳有热,太阴有寒,寒热并见。太阴有寒---不呕,用了干姜,从药物来推断出。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临床的运用很广泛,有两个老年妇女病例,由胆结石引起的疼痛。找主证:口渴---少阳有热;胁痛---和肝胆少阳有关;便溏---太阴有寒。胆囊炎,胆结石,特别是虚寒体质的胆结石;肝炎,糖尿病,疟疾,咳嗽,湿疹,肩臂疼痛,闭经均可考虑使用此方。只要把要点把握好,就可取得较好疗效。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方十四。
本条为伤寒阳微结的证治。本条“汗出为阳微”,阳字的后面承上文省略了一个“结”字,这是古文承前省略常例,第12条的承前省略“中风”二字也是这一种情况。《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这是阳微结的阳结证之原型。本条伤寒五六日尚未及阳复但阳热渐盛,头汗出者,郁热欲泄之象。由此推断,必然是表邪未尽但也没有完全化热入里,所以叫做阳微结。治疗方法是以小柴胡汤提出郁热,和胃化痰。
连续3个条文,开头都是以“伤寒”为首,这已经是太阳病的下篇了,已经开始讲表里证,甚至侧重于里证。由“伤寒”两字想到的就是水饮。“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均是太阳病症状,表证。“口不欲食,大便硬”这是阳明病的症状,属里证。“头汗出”是表证,一方面和体内郁热不能透出有关系,另一方面和痰饮与关系,这里的痰饮和少阳三焦的内结是有关联的。前面的这些症状可以归结为三阳的症状。“脉细”,三阳病症的脉象应该是浮紧或弦紧或洪脉。这里出现细脉,脉证不符。此连续3个条文讲的是结胸的类似证,均有“结”字,第 146条:…心下支结;第147条…胸胁满微结;第148条:…此为阳微结;这是因为气机郁闭,邪热在体内不能透出,虽然有热,但不能透出,就是所说的“阳微结”,讲的是郁闭。即有表证,又有里证。后面是张仲景的解释。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虽然出现了沉紧脉,因有汗出,属阳微,虽然是阳微,也不能认为是少阴病;单纯的纯阴证不会出汗,头汗出,微恶寒,手脚冷等证;这是半在里半在外病症,有头汗出,说明有热,有表证,不能按少阴证治疗。邪热在体内,气机郁闭,应该用小柴胡汤将郁热透出。本条讲的是临床上出现的一种假象,表面上看是寒,如浑身发冷,手脚发凉等,实际上是内有郁热而引起的。治疗的方法不是用温补法,而是用小柴胡汤清热散邪。例如,有一患者不孕症,月经提前,手脚发凉,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后,手脚热了,也怀孕了。这个道理和上面说的道理是同样的。临床上治疗手脚发凉时,不仅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如果大便不通,口苦咽干,有内热时,小柴胡汤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单独用宣通的方法。如果这样就是以热增热,就治反了。由此得到一个思路:三阳同病,治在少阳,因为少阳为枢。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本条是伤寒少阳病误下后的病机转归及其证治。伤寒五六日是阳热渐盛之日,本条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给出了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和半夏泻心汤证三个方剂的治疗方法,这三个证都是热邪渐盛但尚未阳复的病证,本条则是三证的鉴别要点。第一种情况是“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呕而发热是少阳郁热、心下痰饮的表现,所以说“柴胡汤证具”。如果已经误下,但仍然呕而发热,说明少阳郁热没有内陷,仍然有外解的可能性,所以仍用柴胡汤提出郁热,郁热解散的标志是“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第二种情况是“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这是水热互结的结胸证,所以用大陷胸汤攻逐水饮热结。第三种情况是“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前面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可知痞证属于阴,属于虚,脾虚邪陷则下利,胃虚气逆则呕吐,半夏泻心汤寒热辛苦并用恰合其病机。半夏泻心汤以半夏辛苦温化痰宽胸下气,误下之余,所以再用人参补益脾胃,黄连苦寒清泻心包相火,黄芩清降胃气,干姜辛热化饮,甘草甘温和胃健脾,大枣甘温养血,合为辛开苦降法。又,方后注:“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是指附在前面第134条后面的“大陷胸汤方二”,这一条具有方剂内容因而被称作法,可见凡是有方剂的条文才能被称作法,本条可以为例证。
伤寒为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呕而发热,柴胡汤俱,但没用小柴胡汤。这就是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若柴胡汤还在,仍然用柴胡汤。详见101条:“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里前后是统一的。“若心下满而痞硬者,此为结胸也”,这里与“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相悖,因此,我觉得病发于阴、发于阳中的阳指表证、阴指里证,而不能理解为阳为热证、阴为寒证。伤寒为表证,用下法,出现了结胸的症状。辩证要点为“心下满而痞硬者”。第一种情况是误下,仍有柴胡证,用柴胡汤。另一种情况是误下,出现了结胸,用大陷胸汤。第三种情况是误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证。不能用柴胡汤。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误下而出现三种不同的结局,是由患者体质觉定的。如有些人体质为内热,误下后就为结胸。本条将结胸和痞证要区别清楚,什么是结胸,什么是痞证。虽然都是满,部位都与心下有关,但结胸是疼,甚至疼的很严重,或整个胃部痛。痞的位置比较局限为心下,满而不痛,痞塞闷满,就是不通。心下处于半上半下的位置,脾要升、胃要降,心下痞,则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胸为阳,腹为阴,心下处于胸腹交汇的位置。由此可推导出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古人总结辛开、苦降、甘调。半夏、黄芩、黄连均为降;干姜辛味主开,甘调用的是人参和甘草。半夏泻心汤中有补,因为脾胃已虚;不通,用连、芩来降;下有寒,用干姜温之。在现在临床上来说,很多的胃病都可以用此方来治疗。只要出现了上热下寒,胃热肠寒,或者说胃热脾寒的症状,就可以用此方。《金匮要略》中也有用半夏泻下汤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临床中遇到急慢性的胃炎、肠炎、顽固性的呕吐、口疮、口臭、口腔溃疡等因肠胃原因引起的都可以运用。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要和温胆汤、茯苓饮的区别和联系搞清楚。茯苓饮侧重于脾虚,其中有补的药,如党参、白术、茯苓;主要治疗脾虚痰饮,虚中有实,中有杏仁,降胃气是从降肺气来降的;半夏泻心汤强调寒热错杂,定位胃肠。温胆汤是调和胆胃,治疗除了肠胃的症状外,还有失眠症状,临床中心悸、失眠、胃胀是温胆汤的主证。学习《伤寒论》,最少要讲三遍,第一次大致粗通,第二遍细致精通,第三遍融会贯通。
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本条是太阳少阳并病反下之后导致结胸危证的病机。太阳少阳并病就是两经证状先后出现,风邪未尽,这时攻下后邪陷于心下,热水互结,就会形成结胸,而心包相火也会随邪气而下陷,就会心烦,心烦是邪郁而无以发泄的表现,也是离位的相火销铄阴精的表现。本证如果再次攻下,出现如第132、第133条那样的情况,就会大危。
本条的结胸与前面几条所说结胸不同,“心下硬,下利不止”。结胸证用的是大陷胸汤,反过来推,结胸证应该是大便实,有阳热。这里下利不止,说明有虚寒。而且是下面是下利不止,上面是水浆不下,吃不下饭。这就像太阴病,食不下,腹满而吐,自利益甚,下之利不止。这就是太少并病形成的危候,之所以是危候,是因为阳虚脱,气脱不固。学习结胸的时候,有个预后,第132条和第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因此本条属危候。因为结胸本来是要用下法的,但本身下利不止,同时有下利,但心下硬,用温法也不可以。这时补泻两难。本条讲的是太阳、少阳有热,而太阴有寒的情况。虽是死症,但临床要灵活处理。如刘渡舟据此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本条是痞证的病因病机。本条“濡”即软的通假字。本条指出痞证与结胸证之不同,在于心下软硬的不同,也就是虚实的不同。紧为表寒,下之后寒邪内陷,就会形成痞证。其心下自软者,是在表的寒邪与心包络相火一起下陷于心下,但还没有形成有形的痰饮积聚,所以只是按之虚软。
我们看一下第151条痞证脉浮而紧,而复下之,脉浮而紧这是表证对吗。紧说明有寒,而反下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这就叫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紧反入里,这紧我们可以理解为弦紧。他可能是这个表证对吧。是邪结。紧反入里,人家本来这个病是外来的病,让你这一治可好,外邪内陷结果呢,导致了痞证。这是讲痞证的成因呢。则作痞。按之自濡,这个濡的意思是软的意思。就是说把你肚子一按是软绵绵的。你要重视中医的腹诊呢。中医不腹诊能行吗?不管是结胸还是痞证你要按一下。按之自濡按上去软绵绵的,但气痞而。那么这个情况呢就是气在里面堵着了形成了痞证。这个在临床上是可以看到的甚至有些人比较严重的他往床上一躺把那个胃露出来,胃会鼓一个包。如果说是一些有行的不是说气或者说脂肪什么堆积的那就是按上去有结节,有包块。但是这个情况他是气痞。你按上去就是软绵绵的。那个痞证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痞证有人把他叫气痞。这一块讲的是气痞。实际上这个痞证有可能是痰。也有古代的医家把痞证叫作谈气痞。就是说这个肚子里有痰有气导致的上下不通,这就叫痰气痞。还有一些患者他会给你说的很清楚,他说哎呀我吃了你的药以后我的大便拉出来一块黏糊糊的东西跟谈跟鼻涕一样我这病就好了。这个有时候这个经方那个好的速度让你也想不到。那个看体制呢看病情呢。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们老家行医的时候看了一个病人,胃病多年了然后我给他开了一次药。开了五六付的就没来了,后来过了半年来了,他说我那胃病好了彻底好了。我的多年的胃病让你5付药给治好了。我一看就是半夏泻心汤。他说我胃病我以前就不敢吃苹果,我要吃苹果胃就难受非拉肚子不可。就吃你5付药就好了,什么感觉都没了。就这么简单。有些胃病你感觉到特别慢,有些胃病你感觉到特别快,快的超乎你的想象。所以说大家在临床上治病的时候呢,我以前告诉大家一个原则,叫什么原则呢,经方优先原则。我以前讲课的时候讲过得。补中益气汤优先原则。就是说一个人肝脾不和他虽然有什么肋下满痛、情绪不开、乏力,但是呢他脉弱,这就首选的不是逍遥散是补中益气汤,这就是补中益气汤优先原则。还有一个原则呢叫经方优先原则。就是说同样的病情你觉得我用经方也行用时方也行,那么这个时候首选考虑经方。经方的配方很经典。昨天还是什么时候来了我们老家的病人是个医院的护士。他来看病他说他家有个亲戚他问我他那个亲戚的名字他说那个王你认得不?我说我记得,我当然记得。20年前我给他妈看过病,那个老太什么病呢。20年前老太70多岁我刚开始看病那几年,离我家有十多里路跟我姐是一个村的。医院里看了半天说不看了,说老人拉回去准备后世。然后呢他那个儿子和我姐夫比较好是他们村的村长。然后他就说那你过去帮我妈看下,看还有救吗。实际上当时人家报的希望不是你把病看好看下愈后。然后我去的时候大热的天,我那个时候还没有摩托车我还骑着自行车去的,到他们家里去了以后,大热天老太太浑身发冷把门窗关的严实实,把那个帘子都不让拉开,她怕光,浑身发冷发抖怕光不吃饭。西医检查的话就是说心脏怎么的各种问题。什么的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怎么的就是好多诊断。我一看以后,我当时很简单。我当时那个病人记得非常清楚,我当时给他用的就是风药和茯苓饮。结果时间不长老太太的病就好了。等以后再去时候每次去复诊的时候,慢慢把那个窗户的帘子就拉开了,然后就慢慢吃饭了,在慢慢的他就能自己能下床走路了。那个患者今天那个他的亲属给我说90多岁了现在还在。咱们这看病的有一些我的老乡都知道,你们应该有印象一个是我同学,他们一家人都在我这看病。就是老太太的外孙女就是这个关系。我们那天在群里讨论的时候有人说这句话非常赞同。他说中药要是对症了就是救命仙丹。他确实能够解决好多你这西医现代医学都没法解决的问题。比你什么动手术输液吃药确实效果要好。你就拿咱们现在治疗的一些精神分裂症精神神经方面的表现来看。今天来的太原那个用的是柴胡龙骨牡蛎汤。咱们前段时间不是还来一个对吧。那个患者之前也是用很长时间的西药,就是四军医大开的西药。西药吃了以后就把人抑制住了,你病情也不发作但是你的病也好不了。而且把人吃的精神很迟钝反应慢眼睛看起来很辞。后来咱们现在给他用了中药以后呢西药停了,西药停了以后呢他那个烦躁什么的症状没有发作。病情没有反复,但是你明显看到他的眼球活了,这个人的有一生也就救了。所以说咱们最近讲的这几个经方,你看这个太阳病讲的经方都是咱们临床上非常常用的,大家要好好背。(张献、齐江整理 刘世芬校对)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