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第66-75条
谨以此纪念我的老师
—— 赵红军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发汗以后脾气虚弱导致湿邪壅滞的证治。
发汗以后损伤脾气,进一步可以导致气虚湿阻气滞,从而引起腹胀满的症状,胀是自觉的症状,满是外观可见的症状。本方以厚朴苦温燥湿理气,生姜辛温宣散水气,半夏苦辛宽胸化痰,甘草甘温和中健脾,因为是汗后耗伤之余,所以再加以人参补血益气。
【赵红军讲解】
本方作为一个法来讲,是苦辛温法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中有广泛的用途。咱们前面说了,从58条以下一直到94条,这些条文都是说明救误的,就是说感受风寒外邪以后,由于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正确的治疗方案,导致发生了好多变证,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医圣为我们罗列了好多种典型的情况,为我们指出救误的治疗方案,那么这些变证,是怎么样引起的呢?是由于汗不得法,过汗误汗误下等原因引起的,咱们上节课讲到了65条,那么65条讲的是发汗后导致的心阳虚,阳虚了后水气上逆引起奔豚这么个证治,这是心和肾的阳虚。那么66条指的是发汗后损伤了脾的功能,我们说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在人体属于中焦,脾是主湿的,你伤了脾以后,脾不能运化,脾就虚了,脾虚后就会导致湿邪堆积,本虚引起标实,引起虚实错杂的情况,那么66条就说的这个情况,所以说每一个条文,它的位置是变的,是有顺序的说这个情况,65条是心,上焦,66条是中焦,咱们看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方二十九,发汗会导致什么后果,发汗后一个是阴津损伤,那么阴津损伤后同时带来阳气损伤,阳气损伤了,这个腹部就没有阳气来运化这个水湿,所以紧接着就是腹胀满者,前面说的是病因,误治,后面说的是现在出现的症状,由于这个腹胀满者是由于发汗以后形成的,所以这个腹胀满者就不是单纯的一个实证问题,一定要联想到它是发汗后腹胀满者,怎么办呢?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简称厚生半甘人汤,这个就比较巧,今天早上就用了这样一个方子,患者是胰头癌,肝腹水硬化,他现在的症状就是腹满,你看到腹满的时候,我们平时想平胃散之类的,那么这个人能不能单独用平胃散呢?
不能,这个人身体很瘦弱、虚弱、不是单纯的滑脉,如果说这个腹胀是由单纯的实证引起的话,他是个滑脉或者是个洪脉,那么这个脉证是相符的,这个人的体质是壮实的,这叫脉证相符,如果腹胀出现弦脉、弱脉,这就是脉证不符,就不是平胃散证,就不能当成实证来治,这个患者就是这种情况,那么我们给他开的什么方呢,因为这个患者还有口干、睡眠不好等问题,我们开的是柴芩温胆汤和厚生半甘人汤,他这个腹胀就是个本虚标实,用厚朴、生姜、半夏这三个是降的,是散的,针对的是标实,然后加了个甘草和人参,这两个是补的,针对的是本虚,而且它这个用量很有特点,厚朴、生姜、半夏这三个量都特别大,甘草和人参量小,消的多补的少,这是要注意的地方,为什么这个胀满要用厚朴、生姜、半夏呢,我们在学习五味的补泻的时候,酸苦甘辛咸给大家讲过,“胀非苦不泻,满非辛不散”,厚朴是苦的,生姜是辛的,这就叫辛开苦降,半夏是既有苦又有辛,所以这叫辛开苦降,而且生姜还可以通阳气,厚朴、半夏还可以行滞气,那么甘草和人参它补的是气虚,是从气分来着手的,所以孙老师的解释是本条是发汗以后脾气虚弱,导致湿邪壅滞的证治。
下面孙老师说了这几句话是应该引起注意的,胀是自觉的症状,满是外观可见的症状,说到这块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想到肿胀,肿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肿是你能看到的症状,胀是自觉症状,胀一般是有气或者是火,肿一般是有湿,这个要注意,我们一定要注意临床上的这些症状,通过症状来抓住这些病的病机,你比如说同样心脏病,一定要问清楚他是胸痛还是心慌、心跳?还是胸闷、气短?这些都是不一样的,胸疼是不通则疼,心跳、心悸可能有痰饮;心慌可能就是热;胸闷可能是气不能舒展。那么气短可能就是气虚,我们中医重视的是患者的症状,重视的是四诊。你不能说来了一个病人后,写病历时他是个心脏病你写个冠心病,你单纯从这三个字能不能开方呢?不能!一定要问症状,所以说中医是个症状学。伤寒论就特别重视症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点,这是我们讲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这个方子在临床上常用于胃肠疾病、肝胆疾病,特别是肝病要注意。我们刚才讲的腹胀、胃胀一般情况下他是有滑脉,如果说没有滑脉是弦脉的时候,第一:你要注意这个病不好治;第二:要考虑有虚的因素存在。
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这个方子。要注意脉诊和望诊,比如早上有个患者,36岁因离异,写病历时好多问题他都不说,我当时摸她的脉时,我问她家人有没有得肝硬化、肿瘤之类的疾病,我为什么那样问她,第一、那个患者的脸上的颜色是发暗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患者在发暗的时候已经有发青的那种感觉,这是肝的本色显示出来了,说明这个中土脾虚到一定程度不能敛这个木,承受不起这个木来疏泄。遇到那种特别是脸上颜色发青的、发暗的患者要注意问他的家族史。问了这个患者以后,知道她有肝炎的病史,然后她母亲是子宫癌去世的,所以这个患者有好多问题,遇到好多患者久治不愈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患者在生活规律、饮食情绪、性格上的好多原因,你说一个女人老是抽烟喝酒,月经不正常,你光给她开药能不能调好,那是调不好的,所以要告知她这些问题,患者如果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听医生的话,这个病还好治,如果她不听医生的话,我行我素,那谁也治不了,所以一定要重视脉诊和望诊。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伤寒吐下以后导致心脾阳虚水饮上逆的证治。
【赵红军讲解】
伤寒,若吐、若下后,他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伤寒呢,我们说寒伤的是人体的阳气,若吐、若下的意思不是说即吐又下,指的是或者吐了或者下了,导致什么后果呢,由于若吐、若下,再加上这个伤寒,导致人体的阳气受伤了,心下逆满,刚才讲66条时说过,张仲景写作的顺序是从上到中的,前面是上焦,这块到中焦了,这个心下逆满不是心脏,指的是胃口,那么胃口是中焦,是怎么引起的呢,是伤了脾阳了,66条是胀满,这块不但是胀满而且心下逆满,比那个程度严重,心下逆满以后我们说胃气以降为主,这块胃气不降了,往上走了,胃气失和了,所以气上冲胸,先是心下逆满,接下来气上冲胸,是不是往上走了,再上来呢,起则头眩,继续上。
下面这句话,脉沉紧,为什么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为什么没出现我们平时讲的右手的脉是肺胃,像这种情况应该是右手寸关脉比较滑洪有力呢,因为它是个虚证,是由于阳虚引起的,它的本在虚上,所以脉沉紧,这块的紧类似于弦,指的是弦紧,仲景的脉法和后世不一样,在《金匮要略》里他说“脉得珠沉,当则有水”,它这个沉是沉紧的,类似于弦,弦主的是饮,它这个沉不是沉弱无力,不是单纯的虚证,是有痰饮的,那么痰和饮是有区别的,痰是有形可见的,有形之痰,无形之痰,痰是圆的,所以说脉是滑脉,饮是水状的,是一条线,所以说脉沉弦紧,这是饮的特点,那么这个饮,由于脾阳虚引起的,这个饮的部位在哪呢,是在脾胃是不是,在脾胃应该怎么办,应该通过运化脾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应该来温化它,运化脾胃,让脾胃动起来,把它运化掉,那么你现在呢,没有采取温化的方法,你给他发汗,他病没在表,没在经络,你给他发汗,所以说发汗则动经,就是说本来人家这个饮,在脾胃,在腹腔里面,没在外面的经络上,你现在从外面直接发汗,结果激起了这个痰饮,导致它不能运化掉,反而冲击这个经络,所以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为什么会身为振振摇者呢,我们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土虚了,木就会旺,是这个原因,所以《伤寒论》它很简略,文字很简单,但是寓意很深刻,所以孙老师说学习《伤寒论》要和《金匮要略》进行对照,要和《黄帝内经》对照,这叫以经解经,你不能胡说八道。那怎么办,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就是我们说的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呢,孙老师讲了,他是伤寒吐下以后导致心脾阳虚,水饮上逆的证治,这块的心脾阳虚实际上重点是脾,先伤的是脾,脾阳损伤了,阳虚不能化这个饮,然后导致饮邪上逆这么一个情况,我们应该和65条对照,65条伤的是心,然后导致伤的是肾,那么67条主要是脾,然后导致的是心,另外要和28条对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中焦的营血受伤了,然后有痰饮,所以是去桂加茯苓白术,这个是苓桂术甘汤,在这一块也有好多验案,那个天津患者,手淫伤精然后引起的全身出现问题,出现阳痿早泄,两口离异,心脏不适,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然后全身情况持续下降,用的是苓桂术甘汤合三仁汤加温润补肾气的,那是个典型的由于阳虚导致的痰饮同时夹杂湿热的案例,病情比较复杂,一直没换方,从服药后反馈来看,全身百分之八十的症状已消失,他的病是个疑难病。
看孙老师的解释,孙老师说脉沉紧是水饮内停的表现,身为振振摇者和真武汤的振振欲僻地是什么关系呢,两者是程度上的不同,这个比那个要轻,真武汤已经严重了,所以这两个方子它有程度不同这么一个区别,但是主治的症候都是阳虚和痰饮,这是要注意的,这里面为什么用桂枝,桂枝是辛温化饮的,茯苓淡味来利水湿的,加白术也就是苍术把中焦运化起来,甘草固的是中焦,这个方子属于辛甘淡法,是温阳化饮和淡渗利湿两个方法的结合运用,这里面最要紧的药是茯苓和桂枝,桂枝刚才讲了,孙老师这块讲的是辛温化饮,刚才我还给大家补充了一点,那个身为振振摇实际上也是土虚木旺的一个表现,而且桂枝还有调达肝气的作用,我们临床上用桂枝的指征是:左边的寸关脉不足,比如治疗内妇科杂症,经常用调肝汤,调肝汤和补肝汤是从里面来补的,左脉,左关的脉不足,补的是阴、肾,这两个方子里把这个左脉往起补的主要是枸杞和山萸肉,如果说左关脉不足是由气虚导致的,就是黄芪的指征,如果左边的寸关脉很弱,脉起不来,肝气不能调达,有外邪的有寒的,那就是桂枝的指征,所以要把脉象和药证方证结合起来。
我们今天临床上怎么用苓桂术甘汤呢,主要治疗眩晕、美尼尔综合征、哮喘、支气管炎属于痰饮的范畴、风心病、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心慌等,各种胃肠疾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肾炎、由阳虚痰饮引起的咽炎等。
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一。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发汗以后导致阴阳俱虚的证治。
第29条的芍药甘草汤是酸甘化阴法,用以治疗发汗以后的阴虚病症,本条是发汗以后阴虚的同时又有恶寒症状,是发汗以后表阳虚的表现,所以再加上辛甘大热的附子,用以治疗阴虚兼表阳虚弱。
【赵红军讲解】
68条的前两个字是发汗,这个发汗指的是什么病发汗呢,和67条是有承接关系的,就是说68和69条承接的是67条,包括后面第70条,都接的是67条,那么这个发汗的前面应该还有伤寒两个字,属于省文,发汗以后,不该发汗你发汗了,那么导致的后果是病不解,不但病不解,而且由于发汗伤及营卫之气了,营卫之气对我们人体而言,功能是温分肉而肥腠理,就是说人体的温度靠营卫之气来维持,那么你伤了营卫之气了,所以呢,反恶寒者,你不但没解这个外邪,反而伤了营卫之气了,导致人体阴阳两伤,所以说反恶寒者,阴阳两伤,以阳虚为主,因为阴虚及阳了。虚故也,这个虚指的是阴阳两虚,怎么办,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配甘草是酸甘化阴,那么附子配甘草是辛甘化阳,这样一来就阴阳并补了,治的就是营卫俱虚、阴阳两虚,这就叫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个方子临床上怎么用呢,第一个是汗出以后的虚寒证,比如说感冒了或者其他什么疾病,腰腿痛,不该用续命汤,不该用麻黄汤,你给他用了,用了以后出现阴阳两虚,痛还是痛,但是大汗不止,脉沉,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此方来救逆救误,第二个呢,它可以广泛应用治疗各种各样的疼痛疾病,我们说芍药甘草汤经常用来治疗两类疼痛,一类是身体外面的,一类是身体里面的,内脏的疼痛,只要带有那种痉挛性疼痛,都是芍药甘草汤的指征,那么这个患者除了芍药甘草汤的指征外,同时有虚寒的表现,就可以再加附片,就成了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有人说这是个止痛良方,甚至有人用此方治疗癌症,后期阴阳两虚肿瘤引起的疼痛等。
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本条是汗下后阳虚同时虚阳上浮而烦躁不安的证治。
本证的病因,有是发汗有是攻下,损伤就要比较上条严重多了。“病仍不解”是承接上面第67条伤寒而言的,是说伤寒引起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等还没有消失,反而又增加了一个烦躁的症状,这是汗下后阴寒内盛,心有阳浮于上,加茯苓是因为茯苓味甘淡,甘能升,淡可降,先升后降,具有淡渗利水功能,也就具有从阳引阴的意义,用以潜降虚阳。
【赵红军讲解】
大家要注意烦躁这个情况,在久病、危重病的时候,患者都有燥扰不宁,心脏病,肿瘤,癌症,人快死的时候,都是燥扰不宁,这就是久病出现的烦躁、这是人体的阴气和阳气,阴阳即将离绝那个阶段。
那么我们现在用茯苓四逆汤治疗疾病,第一就是危重病烦躁阶段,二是病机类似的失眠,这个失眠症我们怎么和温胆汤鉴别呢,温胆汤是个滑脉,有热是洪脉,酸枣仁汤是弦脉、是阴不足了,茯苓四逆汤的脉应该是沉弱脉再加上一点小细弦,绝对不是滑洪脉,第三个可以治疗肠胃疾病,比如腹泻之类,第四可以用它来温阳利水治疗西医讲的心功能不全,包括各种疾病引起的水肿,因为它有利水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那么它可以起到化饮邪,降虚阳的效果,孙老师强调了一下茯苓的用法,茯苓味甘淡,甘能升,淡可降,这就叫先升后降,茶叶也有类似先升后降作用,喝了茶叶人为什么会精神,为什么头目会清爽,因为它先升,完了就要小便,茶能利尿,这就是先升后降,茯苓具有淡渗利水功能,也就是从阳引阴的意义,先上后下,从阳引阴,先到气分后到血分到阴分,用以潜降虚阳。
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发汗以后损伤津液形成胃气壅滞生热的证治。
同样是发汗,伤寒发汗,但是呢,现在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恶寒者,虚故也,这指的是68条的那个情况,你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第二种情况是不恶寒,但热者,实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这就是孙老师说的,要注意人体的体质,在感受外邪之后,所形成的不同的病理变化,同样是感冒了,同样吃火锅了,然后出门刮风受寒感冒,由于两人体质不一样,都是吃火锅、都是感冒了,引起的症状是不一样的,这个人上面火比较重,可能回去以后寒包热了,外面有寒,里面嗓子痛了,那个人肠胃不好,又受寒了,他就拉肚子,那么70条就解释的是这种情况,就是说,同样的感受外邪,同样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由于人体体质不一样,所出现的虚实寒热不同,出现的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芍药甘草附子汤,第二种情况当和胃气,因为它是实也,阳明实热了,怎么办,用调胃承气汤主之,孙老师在后面讲的主要是第二种情况,就是发汗以后损伤津液形成胃气壅滞生热的证治,这个胃气不是今天讲的这个胃,实际上包括了肠,指的是阳明。伤寒论上讲的胃家实是也,胃不是我们今天讲的胃,包括肠,要注意。这就是发汗后虚实的不同转归。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发汗后胃津匮乏欲得饮水证和表邪未尽并且入于太阳之府膀胱的证治。
本条是由两个病症组成,不可以混淆。
第一个病症是发汗以后胃中干、口渴,是汗出导致胃阴虚的结果,“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凉水,当然可以补阴,但不宜一次性过多饮用,适量饮水至胃气和就会自然痊愈;另一方面,由于大汗出损耗脾气,脾为胃传输水液的能力大减,也就可以造成水液不能输布上行,导致水液停留于膀胱。
“若脉浮”以下是第二个病症,脉浮微热是表证未解、风邪郁于太阳膀胱经脉,导致膀胱气化不行,津液无以上承形成膀胱蓄水证。足少阴肾经主升足太阳膀胱经主降,一升一降,水升火降,方能完成生理运动之常。今膀胱气化不行则少阴津液无以上承——少阴系于舌根,所以口渴、小便不利。治疗方案以五苓散化气利水,通行津液。本方以宣通水道力量最强的泽泻甘淡咸利水为主;猪苓甘淡微苦,前人谓能“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茯苓甘淡,先升后降,从阳引阴以利湿;白术(苍术)健脾化湿;桂枝温阳化气。
【赵红军讲解】
这是第71条,你看医圣他讲的顺序是逐渐往下走的,70条往下走到肠了到阳明,71条已经到膀胱了到腑了,还是往下走,那么71条和前面几条,第67条刚开始两三个字是不一样的,第67条是伤寒,强调的是伤阳,第71条是太阳病,我们前面说了,太阳病指的是太阳中风,那么中风呢为阳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津液,这强调的不是阳的问题,强调的是津液的问题,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伤了津液了,胃中干这是有热,烦躁不得眠,这个烦躁是由于阴津亏虚引起的烦躁,跟前面69条说的烦躁和61条的阴盛阳虚的烦躁是不一样的,病机是不一样的,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这个胃气和就是58条讲的不管是汗吐下,凡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那个意思,那么这块呢,它和后面应该是两段内容,前面这段内容指的是得病以后要辩证施护,就是生活护理要注意,病人喝水要注意方法,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要注意这个问题。
我们临床上,大家在生活中,养生的时候就有一个误区,说每天要饮八杯水,得病感冒要多饮水,这是不对的,从西医观点看要多喝水,从中医观点看,这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中医是对的,好多人感冒后就是因为大量喝水,本来还没事,结果喝水喝出事,包括后面这个条文还强调这个问题,感冒后狂喝水,或者中暑后大量喝水,不管是开水、温水、凉水都对人体有很大危害,易形成饮邪,引起咳嗽气喘,包括西医输液,好多病都是输液输出来的,这个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所以说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我在和谐养生篇讲过这个问题,题目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当时提出来的方法是:未渴先饮,不等渴的时候喝点水,然后渴了喝水怎么喝呢,小口慢饮,来源就在这里,这是讲的前半句的意思。后半句讲的是,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前半部分给你讲的是胃中烦躁,喝水的注意事项,后半句讲的是,由于发汗后,治疗不当,风邪入内,由于喝水不得法,造成了寒邪化为水,水邪阻塞膀胱之腑引起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太阳膀胱蓄水证的证治。所以说71条古人把它总结为太阳膀胱蓄水证。
那么临床上一定要抓住五苓散汤证,第一是渴;第二是小便不利,如果人家不渴,就可能不是五苓散指征。还有一点就是太阳膀胱蓄水证的成因,一种情况就是误治,病在表,由于误用汗法或者大量喝水导致病邪从表到里,从经到腑了;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太阳膀胱经自身的特点,就是得了病之后,你不误治,没什么失误,那么这个病邪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太阳膀胱蓄水证。还有临床上会遇到一些患者已经没有表证了,他是个内科妇科杂症,好多其它系统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五苓散来治疗,就等于把五苓散的适用范围扩大了。看下孙老师说的,第一个病症是发汗以后胃中干、口渴是汗出后导致胃阴虚的结果,要告诉大家平时喝水不要一次性饮水过多,第二个脉浮微热是表证未解、风邪郁于太阳膀胱经,导致膀胱气化不行,津液无以上承,为什么消渴呢?这条孙老师给大家讲了口渴的机理,少阴肾经和膀胱经是一升一降的,为什么心肾相交呢,心火是降的,肾水是要上升的,所以临床上遇到渴的时候,不是只想到热,有些是热引起,有些是阴虚引起,还有些是属于肾受伤了,肾的阴津不能上承引起的,临床上一定要结合其他四诊来分析原因到底在哪,比如舌头是红的,患者口疮上火,脉滑洪,这是热,是黄芩和天花粉的指征;如果舌头没舌苔,舌头很瘦小,胃里面经常烧灼,这是胃阴不足了,这是沙参和麦冬的指征;如果舌头淡润,甚至胖大,或者脉象很无力、弦的,那就是阳虚,津液不能上承,一定要综合分析。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五。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对于上条的补充,指出五苓散的主要脉证。
脉浮数是表邪郁于太阳膀胱,烦渴为水蓄膀胱、下焦气化失司。由此可知,本条指出五苓散的应用指征除了小便不利外,还包括脉浮数和烦渴两个症状。
【赵老师讲解】
第72条很明显是承接71条的,这个是连着的,发汗后,脉浮数,烦渴者,这个烦渴的程度比那个消渴者加强了,然后脉浮数,脉浮是指表没有解,数是指伤了阴津了,表现出来一些热证了,那么这条实际上起了一个强调之意,就是说你用五苓散时要注意,这个五苓散是表里双解的,同时有解热的作用,因为中风为阳邪,风邪是开泄的,风邪易化热,不能认为五苓散就是个利尿的方子,它有解表的作用,桂枝有解表的作用,就好像桂枝汤一样,那么临床上遇到患者发烧的时候能不能用呢?可以的,上节课我们说过,发热的,38度、39度的,你一想这个桂枝入咽,阳盛即闭,不敢用热,这是不对的,桂枝它是温的,这个五苓散是能够解热的,桂枝的作用和桂枝汤的作用和五苓散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把这个要分开。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水停下焦和水停中焦的辩证施治。
伤寒而汗出,当然是太阳经脉的寒邪已解,这时候的口渴就是余邪伏于太阳之腑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津不布,水气不能升腾于舌,因此应该以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水,如果口淡不渴,那就是水停中焦,阻滞津液上潮,应该用茯苓甘草汤治疗。茯苓甘草汤用茯苓淡渗配伍桂枝辛温以温阳化气,又用生姜辛温宣散水气,甘草甘温补脾,合为辛甘淡温阳化饮利水法。
本条是水停中焦和下焦的证治,其中小便不利症状也和上条一样承前省略,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赵红军讲解】
第73条还是接着上面的,但是它有个什么问题呢,它这块做了个类证鉴别,就像是西医的鉴别诊断,第73条,伤寒,这就扩大一层了,不是单纯讲中风了,那么中风发热能不能用五苓散呢,可以的。伤寒呢只要他的病机一样,也可以用,伤寒汗出而渴者,汗出具备了,渴具备了,还是五苓散,这块是个省文,就是说把五苓散其他的地方给省略掉了,比如说小便不利,就是给你强调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怎么办,强调口渴对五苓散是非常重要的,不渴就不是五苓散的指征,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鉴别的意思,五苓散是膀胱是下焦,茯苓甘草汤是中焦,指的是胃,水饮没有在膀胱,在胃里面,为什么水饮在胃里面就不渴呢,因为人体中焦是个通道,下面的水要上去是不是要经过中焦,现在中焦水液胃液潴留了,就把路挡住了,所以说这个时候不渴,是水把路挡住了,这就是茯苓甘草汤了。
实际上临床上用茯苓甘草汤除了他写的不渴之外,我倒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在临床上除了望闻问切以外,还有一个腹诊,把肚子压一压,看他胃里有没有那种响声,有些患者会告诉你,他说我肚子里面咕噜叫,那叫肠鸣,有些患者你一按他,就响,这也是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七。
【孙老师原文】
本条提示五苓散利水解表以治疗水逆证的用法。
六七日是阳复之日,阳复则热盛,所以发热不解而烦,这是有表证;水停膀胱,所以口渴而饮水即吐,小便不利(这一症状也承前省略了),是有里证,因此说“有表里证”。风邪郁于太阳之腑,郁则发热,方用五苓散温阳化气,通利水府,通则气化,化则热散。
【赵红军讲解】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和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也是能够对上的,都是讲中风以后发热,为什么提出六七日呢,因为七日则阳气来复,六七日的时候,阳气就快要来复了,不解而烦,这个烦是阳气要来复了,但是这个表又没解,它想解但是又没解,而且身体里面的阳复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呢,渴欲饮水,但是水入即吐,由于水把腑道给挡住了,饮邪阻塞了膀胱水道,这个水呢,我们知道,五行里面,火性是炎上的,水性是润下的,这个时候呢,水不能润下了,反而上逆水入即吐,用五苓散主之,是这个意思,它给我们强调膀胱蓄水证加重的情况,由于膀胱蓄水证导致的水逆这个证治进一步了,所以这个条文的重点是水气往上走,苓桂术甘汤是心下逆满,这个是在下面,水入即吐,不一样,一个在脾,一个在膀胱。
在《金匮要略》里面,有用五苓散治疗癫眩的记载,癫是癫痫,眩是头晕,就是古人认为这个癫痫头晕好多是由于这个水气上冲引起的,所以用五苓散来治疗。讲到74条的时候呢,我给大家把五苓散的应用指征总结一下,五苓散证,古人把它叫做假白虎汤证,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好多地方和白虎汤比较类似,比如发热、口渴都和白虎汤类似,白虎汤证是阳明胃热,五苓散是外邪没解同时入到膀胱之腑,那么这个发热和阳明病白虎汤的发热是不一样的,发热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口渴也是不一样的,舌苔和脉象也都是不一样的,五苓散证是饮造成的,它还有表证,表还没解,白虎汤的表已经解了,单纯的是里证,白虎汤证会出现舌红,口干舌燥,脉象滑洪有力,特别是滑脉和洪脉,五苓散应该是弦脉、浮脉、数脉。
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孙老师原文】
本条提示重复发汗可以导致心肾气虚的后果。
《素问-金匮真言论》:“心开窍于耳。”汗为心液,发汗过多可以导致心气大虚而两耳无闻。另外,发汗以后津亏、胃气虚,必然口渴,此时不可饮水过多,否则气虚不及运化,就有可能导致喘息。汗后腠理空虚,这时如果以冷水洗浴,也可以同样导致皮毛腠理阻塞,发生喘息症状。
【赵红军讲解】
第75条,未持脉时,还没有给病人把脉的时候,病人手叉自冒心,这是望诊,师因教试令咳,就是说你来咳嗽一下,哪不舒服来给我咳嗽一下,这叫问诊,所以说75条实际给我们讲了一个四诊在临床上如何运用的一个技巧问题,这是师父带徒弟呢,师父给病人说你咳嗽一下,患者不咳,这个老中医看病经常这样子,包括给病人扎针的时候,让咳嗽一下,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说医患要合一,比如说你扎针的时候好多患者心思跑毛了,你问诊的时候患者思想跑毛了,答不上来,这样会影响针灸的效果,所以针灸时要医患合一,老中医给你扎针时叫你咳嗽,特别是咳嗽的病,他喉咙不利,发痒,你给他扎个列缺,鱼际,你进针,出针的时候你让他咳嗽,包括贴耳穴时,贴个肺和气管,贴个内咽,你说你咳嗽,这样能提高疗效。
所以说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这个人没反应,此必两耳聋无闻也,这个人听力不好了,为什么不好了呢,所以然者,以重发汗,因为你反复给他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个虚症,我们在看病的时候,耳聋这个问题有虚症有实证,少阳、肝火、风邪阻塞耳窍,都会导致耳聋,那么这是个虚症,给我们讲这个道理。发汗后饮水多必喘,我就见过这种病人,由于天气热,夏天到外面去了,回到家咕咚喝水,喝完后哮喘,或者本来他就有哮喘病,由于这样犯了。所以喝水是很重要的。以水灌之亦喘,这个灌是什么意思呢,是洗、淋浴的意思,汉代还有一种水疗,就是一个人发热的时候给他用凉水淋,那叫水疗。那么以水灌之亦喘,给我们讲的是生活上的调摄,汗后的调护,所以本条提示,重复发汗可以导致心肾阳气虚的后果,为什么讲到心呢,心开窍于耳,中医的脏象学说是逐渐形成的,在脏象学说里面,它前后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都是正常的,包括五行配五脏。
(未完待续......)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