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第112-123条
文摘
健康
2024-08-30 12:13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第112-123条
谨以此纪念我的老师
—— 赵红军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方六十。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上条是中风,本条是伤寒,两条对举,上条是中风,风邪耗伤气阴,导致阴阳两虚,而其预后则视阴液多少为判断;本条是伤寒,寒邪损伤阳气,其治疗在于以救阳为急,足见伤寒与中风后果的不同。风为阳邪,其变证以热邪燥结为结局;伤寒为阴邪,寒邪以损伤阳气,易于化饮或亡阳以至于转为虚寒证的情况为常见。本条亡阳之外还有痰火扰心的惊狂证状,因而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敛,加龙牡潜阳安神,再加蜀漆涤痰开窍。本条由于寒邪未及发散,所以火劫以后化为痰火。大凡寒邪风邪除汗出宣散外,传入体内那一部分都不会自动消失。风邪易化热,寒邪多化饮,《伤寒论•伤寒例》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内则不消矣”,近代发现的敦煌卷子《张仲景阴阳大论》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始也,表中风寒必里不消化也,未有温覆而当不消化者也(敦煌古医籍校正•伤寒论•伤寒例.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30.)。”风寒入内则不消,这是学习《伤寒论》时分析病机的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中医传统的崇阳观点来源于《素问》《灵枢》这样的经典著作,而不是后世的一家之言,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基本事实,其后的《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以至于《伤寒论》一脉相承,莫不如此。为什么中医的传统理论是崇阳观点呢?前人对于阴阳的关系讲得很多,这里引用《慎斋遗书》关于阴阳关系的几段论述:“凡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后天,是先天后天,皆为人身万化之本矣。然其真本,又惟在元阳一气。经云:苍天之气清净,清净之气者,阴阳五行先天后天之化原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本是一气,一而分之,则为二耳。但有质而凝静者为阴,无质而营运者为阳,无阳则阴无所卫,无阴则阳无所附,阴阳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但其间有轻重之别,盖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易经》曰:吉凶悔吝生乎动,阳则动而不静者也。凡阴之病,皆阳动失其和而致之也。故扶阳为治病要诀,然知扶阳而不知顾阴,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全法也”。“治伤寒,其要只在扶阳。病之所在,皆阳之所不至也,不知扶阳之义,无论汗、吐、下不能如法,即治法无差,而他病复起,亦恐不能全安也。扶阳者,冬阳在内,引而外之;夏阳在外,引而内之;春阳初发,引而发之;秋阳欲入,引而入之。阳之所至,阴寒自息。如物受阴寒之气而伤萎,一遇太阳则复其原矣,此为治伤寒之要法,不惟寒证为然,而风淫、暑热亦多类此,不过阴盛扶阳,阳盛扶阴。扶阳者,扶原阳也;扶阴者,扶真阴也。真阴所以配真阳,真阳亦人之原阳也。后之论阴阳者,以火为阳,而不知真阳非火;以水为阴,而不知真阴非水。盖一言水火,即系后天有形,必有过不及之弊,乃是先天一阳真气耳。纯得之则为仙,纯失之则为鬼,一有不到即为病。故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元阳也。经云:苍天之气清静,苍者无他杂色也,纯乎阳者也;其余则为青、黄、赤、白、黑,分属五行而为后天矣。至于苍天之气,则为纯阳之本,扶之可以有生无死,此伤寒所以必顾真阳也”。这里最关键的是“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一句,阳主动,主化气,这就决定了阴阳不同的性质,其理显而易见,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从阳气主动、主生发的观点来看,从一切治疗的根本目的无非是使阳气得以流行生发,即使是应用滋阴药物或者苦寒药物以祛除邪热,其目的也无非是恢复机体阳气运化之常,因此,这个结论当然是无可非议的。自从温病学派产生以来,有鉴于温热病邪耗散阴津的临床事实,有一些温病学家过分地强调了阴津在病理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阳气在生理方面的根本意义。尤其是到了温病学派的末流,又产生了喜好补阴畏惧温热药物的趋势。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受到了近代科学的影响,近代以改革中医以实现中医科学化为使命的一部分中医人士,在编著新中医教材时候,对于中医传统的阴阳理论作出了不尽准确的含混的解释,以至于造成了今天中医基本理论的某一些概念的含混和不尽准确之处,这是我们今天学习中医理论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中医传统的崇阳观和当今的火神理论究竟区别何在呢?首先,应该指出,传统的崇阳观点只不过是指出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万物生长靠太阳,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在于气化,在于生发,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古人所说的“苍天之气”的“苍”色属于先天之气,实际上也就是后天的木之青色,而木主生发,说明古人认为宇宙间充满了生发之气,所以《内经》又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但是火神理论却混淆了阳气的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的区别,把阴理解为疾病的根源,而不认识阴的生理意义,又把阳气局限于生理意义,而不理解阳气的病理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滥用、重用辛热药物。这些就是中医传统的崇阳理论和火神理论的区别。另外,火神理论的鼓吹者缺乏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了解。事实上,四时发病各有其致病的六淫因素,而不仅仅是伤寒一端。以四季论,属于温病对象的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热病占据了时病的大部分。伤寒致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霜降之后,春分之前。至于发病急骤的虚寒性病证虽然四季皆可发生,但是这一类病证毕竟较少。常见的缓慢发病并且缠绵难愈的内伤杂病,由于久则郁而化热的关系,往往呈现出热的性质,这一类病患由于久治不愈,最后导致正气衰微,需要大剂辛热药物回阳救逆的情况,在临床中只是少数。其实,很多慢性疾患的死亡原因都是阳气内陷的结果,或者是死于热邪耗散阳气的结果,这种情况可以说并不是死于寒,而是死于热,这就是前人根据《内经》理论总结出来的“暴病非阳,久病非阴”的病机演变规律。对于这一类由寒致热或者由热致寒的病机的治疗方法,归根结底无非是恢复阳气的生发气化功能,这也就是上文所引用的慎斋所讲的“用药以扶阳为先”的意思,而不能作为滥用辛热药物的根据。《伤寒论》中四逆汤的干姜剂量是一两半,附子的剂量是一枚,方下注:“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换算为今天的剂量,干姜一两半只是二十多克,强人可用三两,也不超过五十克,本方后面注:“分温再服”,也就是煎好以后分两次服用,那么每一次的口服剂量实际上是15克,至多不超过25克。附子有毒姑且不论,干姜本为寻常食品调料,但因为性味辛燥,过量使用可以耗散脾气阴液,所以也同样有一定的剂量限制,可见当今某些人以经方为借口,肆意使用大剂量的姜、附、肉桂、吴茱萸,是违背了仲景的用药本意,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大家把书翻到第65页,上节课咱们讲了110-111条,都讲过了对吧,你看啊,从110条开始,一直到119条,讲的是火邪致病的危害,和误用火攻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怎么办,要救误呢!那么110条和111条讲的是太阳病,对不对?你看,是太阳病二日,下面是太阳病中风,110条之前是什么呢?你看,伤寒。这就是比较,伤寒怎么啦,太阳病怎么了,对吧。然后你转过来,今天要讲112条。112条呢,讲伤寒脉浮!是不是又要讲伤寒了?对吧,这又是比较之一,咱们今天就从这个112条开始讲。“伤寒脉浮”,伤寒怎么了?脉浮!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对吧,伤寒是什么,头项强痛,脉浮紧,浑身疼痛等等。伤寒脉浮,脉浮以后怎么办?脉浮,本来应该是什么证?麻桂。是不是?麻黄汤之类的,要解表发汗的。“医以火迫劫之”,医生有没有发汗呢?没有!这是搞的火神派之类的,搞的是个火疗啦,哈…中医理疗火疗啦,医以火迫劫之,什么时候都有胆大的人啊,他以火迫劫之,就是逼迫它来发汗,这是不一样的,那你说都是发汗呢,你用麻桂发汗和火疗发汗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火疗伤气!)你看啊,你用火疗的时候是不是火从外往里烤呢,虽然有出汗,但这个火邪是从外而内的,用麻桂发汗是从里到外的,这就是区别。“医以火迫劫之”,坏了,虽然也出汗了,出汗太多了,而且这个火导致出汗,出汗以后伤了津液,伤了心阳了,所以“亡阳必惊狂”,大家要注意,这个时候的“亡阳”和咱们前面说的“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证”包括咱们之前讲的“太阳病过汗应用桂枝附子汤证”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亡阳必惊狂”的“亡阳”指的是心脾肾哪个阳?这个是心阳。为什么说是心阳,你看啊,“亡阳必惊狂”,为什么会亡阳?因为“以火迫劫之”,火在五行里面归心,对不对。然后出汗太多呢,“汗为心之液”,而心是主神明的,所以说这个时候亡阳亡的是“心阳”,所以说它引起了一些神志上的改变。“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这还没说完呢,亡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火太盛了,津液也亏虚了,实际上还有问题来了,还有问题在哪呢?我们就要从这个方子里面找原因,在这个蜀漆、龙骨、牡蛎里面找原因,我们要看他这个方子的组成是什么,在这个方子里面,它是桂枝汤去掉了芍药,对不对,加了什么呢?加了三个药,蜀漆、龙骨、牡蛎。加这三味药里面的龙骨牡蛎比较好理解,它要重镇,它要潜阳,它要安神!这个和前面“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的道理是一样的,对不对,那么,为什么要加蜀漆呢?我们就要分析这个条文的病理,然后我们要看它主治的病症和前面那几条有什么不同?大家把书翻到103条就是62页,你看一下,注意看一下这几个条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药有什么不一样的。103条,为什么比较这几个条文呢?这几个条文都牵扯到了神志上的改变,这在我们之前学桂枝汤的时候,过汗用桂枝加附子汤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那些条文是没有神志上的改变的,从103条开始你看啊,103条,他的神志上的改变是“郁郁微烦者”是不是,这说明它的热到达少阳阳明了,大柴胡汤主之。然后105条呢是“过经谵语者”,都是五个字,你看“郁郁微烦者”少阳阳明,“过经谵语者”,是不是更严重了?严重了,这是阳明,热重!调胃承气汤主之。然后这个106条呢,“其人如狂”,是不是更进一步了?是“狂”,桃仁承气汤主之。再到107条,是“胸满烦惊”,惊了,106条是狂,是血瘀。107条数惊,这个时候就开始用龙骨牡蛎了,但是由于它的部位是胸满,我们当时讲了,这个胸满是带胁的,胸胁,包括后面的“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那么你看这112条呢,是“亡阳必惊狂”,也有狂,但是它亡阳,也有火,针对的是心,所以这个是跟心有关系的狂!蜀漆针对的是什么呢?单纯从条文里面,如果说不详加分析的话是看不出来的!蜀漆这个药是治疗什么的呢?蜀漆这个药是祛痰的药,它去的是痰热,也就是说这个药一方面是祛痰的药,一方面是偏凉,它是常山的幼苗,咱们现在不太用,那么这个药是这样子的。为什么要用蜀漆?用蜀漆的道理就在这个讲解的后面呢,孙老师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我们来看一下孙老师的讲解,孙老师的讲解,第一段,“上条是中风,本条是伤寒,两条对举…”这是第一段。第二段呢,“风为阳邪,其变证以热邪燥结为结局;伤寒为阴邪,寒邪以损伤阳气,易于化饮…”,“易于化饮”这句话很重要,那么第112条是中风还是伤寒呢?伤寒!伤寒入里不解的时候这是孙老师先给你提出来,它是化饮或者亡阳,你还是不清楚,那么再往后面看,第三段,“本条亡阳之外还有痰火扰心的惊狂症状”,那么这个惊狂,也有可能是火盛,也有可能是亡阳,但是根据从他的用蜀漆来看,他有什么呢?痰火!为什么会有痰火呢?孙老师讲了,蜀漆是涤痰开窍的,它有涤痰开窍的作用,如果说它没有痰饮化火的话人家在药里面为什么要加蜀漆呢?这是从药来反过来,来推理、来认证它有这个痰火。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就是孙老师说的第四段,这是这一个条文解释的核心!你看啊,孙老师说了“本条由于寒邪未及发散,所以火劫以后化为痰火。”这样一说就明白了,上下文联系起来,第二段说“寒邪以损伤阳气,易于化饮”,我们在学伤寒论孙老师这本书前面第一页的时候就说了,“寒邪是在天为寒,在地是水,入里就要化为痰饮。”本身这个寒邪你一发散,它入到身体里面了就化为痰饮了,然后,由于你给它用了火了,痰饮遇到火就变成什么?变成痰热了!“大凡寒邪风邪除汗出宣散外,传入体内那一部分都不会自动消失。”如果说你不去治它,不去管它,你不去给它一个出路,它始终是在身体里面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在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里面,是没法理解的。你给我用理化来证明一下,寒邪入到身体里面就化为饮,怎样证明?这是没法证明的!所以说这就是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大家在这上面一定要转变你的思路,不要在这上面钻牛角,这就是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风邪易化热,寒邪多化饮,《伤寒论•伤寒例》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内则不消矣。”关键是“入内则不消矣”。后面他引用的《张仲景阴阳大论》中的说法,“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始也,表中风寒必里不消化也,未有温覆当不消化者也”,重点是“必里不消化也”,所以说“风寒入内则不消,这是学习《伤寒论》时分析病机的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现在我们就知道。所以呢我们把这一个条文给他总结一下就是,这个条文是说明什么意思呢?这个条文给我们说的是火逆之证。总结一下就是,出现了火逆之证时由于心阳虚导致了惊狂的证治,那么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它的作用机理就是补益心阳,潜阳安神,祛痰镇惊,十二个字。补益心阳,它伤了心阳了,对不对?桂枝汤补益心阳。去掉了芍药是因为芍药是阴凉!潜阳安神,龙骨牡蛎,因为他惊狂了,这两味药好理解。不容易理解的是为什么加蜀漆呢?就是祛痰镇惊,是这个意思。那么现在大家想一下,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和咱们前面学过的柴胡桂枝龙牡汤的区别是什么?它的共同点是什么?要找共同点的话,比较容易好找。第一它都是误治而来的;第二,它有神志上的改变;第三,它神志上的改变都是很明显的。对不对?你看啊,你说那我从临床实践中它一个是胸满烦惊,一个是亡阳必惊狂,你在临床上假说你遇到这个神志上的改变,你从这两句话来区分容不容易来区分呢?它是不容易的!这是它的共同之处。我们要找到它的不同之处,这样你就好区分了,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第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啊,很明显,他这个药里有什么呢?有黄芩,甚至说严重的时候还加大黄呢!而且它症状里面有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说明它的病位是和少阳有关系的。然后,它和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热症!虽然都有虚,但是它有热症。但是呢,112条呢,它没有明显的热症,整体而言,112条是偏于亡阳的证。对不对?亡阳是虚寒的证,只不过是局部有一点降痰火的蜀漆,但整体上而言,这一条和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比较起来它是偏寒的。也就是说,一个是偏热的,一个是偏寒的。一个病位在少阳,一个病位在太阳。这是它的区别!那么现在我们在临床上怎样来用它呢?怎么来用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呢?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这几种疾病的时候应该首先来考虑它,一个烧烫伤,你说烧烫伤怎么会用到这个药呢?烧烫伤刚开始比较严重的时候,你想这个和其类似,“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用了火法,人出现了惊狂,那你说一下,一个人好好的让火烧了以后,是不是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火烧了,连惊带吓再疼再那个火气入里,他只要出现了类似这种情况,就可以来治疗。一个就是烧烫伤,另一个呢,就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是不是神志上的改变呢?还有儿童的多动症,更年期综合症,疟疾,还有男科病,你比如说,阳痿早泄,它出现了类似这种病机的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来治疗,实际上你像这个儿童多动症,或者说儿童那个秽语综合症,是吧,这个是很常见的。有些孩子往这儿一坐之后,你看他同样是这个病,都是多动症,孩子往这儿一坐,你把脉一摸,脉是弦洪脉,然后舌头是红的,口干口苦,大便不通,等等等等。那你看这是热是不是?那就是柴芩温胆汤或者桂枝龙骨牡蛎汤来治疗。但是孩子往这一坐,虽然他好动,但是你一摸脉象是弱的,弦的,缓的,然后呢,孩子的舌苔是白的,孩子又口不干,不喜欢喝水,大便甚至或是稀的,那是哪个证呢?对,就是这个证,这就是区别了,主要是辨寒热。现在这个儿童多动症比以前多见了,啊这个比以前多见了。在下面呢,孙老师就结合这个条文,给我们补充了非常一大段的内容,就是讲《伤寒论》里的崇阳观点的问题,讲中医传统理论崇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呢从67页开始一直讲到69页这样很大的篇幅,我不知道大家之前都看了没有。我现在要是把它从头到尾给你讲一遍,再读一遍的话,时间是不允许的。啊,就不需要了。我给大家简明扼要的说一下,下面这一段的是孙老师讲了一下这个中医崇阳观点的问题,从“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开始一直到67页的倒数第三段“扶之可以有生无死,此伤寒所以必顾真阳也。”这讲的是引用了《慎斋遗书》里面有关阴阳关系的一段话。通过这几段话呢来重点给我们说明,阴和阳是一体的,阳是体于阴的,而用于阳的,但归根到底,阳气是根本!说明这个道理。67页的第三段我们看一下,“凡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后天”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材上强调的是先天还是后天呢?《中医基础理论》那本书病因病机学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的适度,讲的是先天还是后天呢?(学员:后天!)对,后天!这是我们教材最大的不足!实际上,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先天!体质的因素!这在我们临床上是非常明确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都讲的是后天。教材上对于先天的因素重视不够,或者说完全就没有重视。你就包括今天我们看的那个病人,他说他家的人都是什么问题?今天早上看的那个病人,谁当时跟诊的?是腰胁疼,去医院查不出病,都是腰胁疼,对吧。包括你今天中午的时候你刚才说处理的那个病人,她家里的她妈妈、她舅舅都是冠心病,我以前在我们老家看病的时候就看过她们一家三口人,她爷爷是腰椎很严重的骨刺,那是我见过的最长的骨刺,就是腰椎拍了个片子,L4-5腰椎,那个骨刺多长?可能有一寸多长,很可怕的啊。然后呢,她爸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我给他当时用的是桂附地黄丸治好的。然后到她女儿很小的时候,她女儿上小学呢,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因为这个腰疼停学了,后来她一查,小孩子肾炎。虽然它肾炎和腰椎是两个问题,但它还是在腰部!这很明显,所以说这个“凡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后天”先天的问题都和基因是有关系的,人的病不是偶然的,根子上的原因是先天!那么先天是什么呢?就是由父母决定的。从我那个《和谐养生—中医不是传说》的上篇,对不对,我专门讲了什么呢?五行!就是你一出生下来,你这个四柱,四柱里面是你的五行的信息,在四柱里面,你的五行的阴阳、五行的多少都是不一样的,都是不平衡的,那么你的金多了,木少了,土多了,水少了,对吧,都是决定你体质,决定你性格,甚至决定你疾病的原因。所以说,五行决定性格,五行决定疾病,五行决定命运,就这几句话!这咱们看病的时候应该重视先天!张景岳之所以会成为温补学派的治疗肾病的一个大师,就是张景岳看病的时候,他都是从肾上开始的,是从根子上来解决问题的,啊,这就是他的特点之处。所以有一句话说是补脾不如补肾,也有一句话说是补肾不如补脾,各有各的侧重点。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些疑难病的时候,和家族体质的病有关系的时候,缕治不愈的病情的时候,都要考虑肾的问题。就包括上次让张艳总结的病例,失眠,她就是个失眠么,你问她除了失眠外有没有,说是小便频繁,大便溏稀,五心潮热,什么腰酸背困,健忘等,有没有这些症状呢?没有!但就是我们考虑到她失眠的时间长了,她是个老年人,她是个久病患者,所以我们在用酸枣仁汤的时候就根据她年龄的情况,通过生理病理这样来推论,她有肾虚的情况,所以加补肾的药,结果那个人多年的失眠吃了第一次药以后效果就非常好。那么“是先天后天,皆为人身万化之本矣。然其真本,又惟在元阳一气。”也就是说,先天后天都很要紧,但是先天更要紧,那么在先天里面呢,肾它又分个肾阴和肾阳,肾阴肾阳谁更要紧呢?阳气更要紧!“阴阳本是一气,一而分之,则为二耳。但有质而凝静者为阴,无质而营运者为阳,”它是一体的,只不过它的功能活动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重点是“无阳则阴无所卫,无阴则阳无所附,阴阳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再下面“盖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这是重点!这就很明显给你说清楚了阳和阴谁重要?阳能生阴,而阴不能生阳。你比如说桂枝附子汤证,汗液都丢失的不行了,对不对?那么到这个时候你该干啥呢?你不是给他滋阴,用生地,元参,麦冬。你是用啥呢?用桂枝附片来补阳的,让阳来生这个阴的,是这个意思。假设说你这个人是个活体的话,对不对,你说我现在脱液了,口唇干燥了,不行了,但是你人这个机能在,你这个津液随着阳气的恢复,“阳生阴长”阴是可以恢复的。那假设说人都死了,人死了以后你身体里面的骨、髓、血液,是不是都还在呢?但是它能不能生阴了,不能!它死了。所以说,只有绝对的亡阳,没有绝对的亡阴!亡阴它属于亡阳以后,它不能起作用了,但是一旦亡阳以后,你就什么都不是了!就这个道理!所以说下一段他就说治疗的方法了,“治伤寒,其要只在扶阳。”这是由于寒邪伤阳这个本质来决定的,下面就说了很多了,这个我就不一一来说了。最后,孙老师又总结了“这里最关键的就是,‘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一句,阳主动,主化气,这就决定了阴阳不同的性质,其理显而易见,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人身阴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因为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阳气就是生命的象征。“从阳气主动、主生发的观点来看,一切治疗的根本目的无非是使阳气得以流行生发,”你治疗女性月经病的时候,不管是温经汤还是当归四逆汤,对不对,都是这个意思。加当归,桂枝,吴芋,干什么呢?肉桂,干什么呢?“一切治疗的根本目的无非是使阳气得以流行生发,即使是应用滋阴药物”,注意,这点很要紧!“即使应用滋阴药物或者苦寒药物以祛除邪热,其目的也无非是恢复机体阳气运化之常”那就是说既然是阳,为什么你在用药的时候你还要给他用阴呢?对不对,因为是他有火了,有热了,你把他那个火和热给他散出去了,他身体的机能运转反而更好了,他那个祛火散热的过程目的也是让你的阳气来流通的,你比如说我们用瓜石汤,那就用瓜石汤的时候瓜蒌,石斛,对不对,生地,元参,麦冬,你为什么要加牛膝和益母草呢?就是让它要流通起来,而且,你看一下我们用瓜石汤的病例,我们在用瓜石汤病例的时候虽然它有这些滋阴的药物,但是遇到季节的不同,你比如说最近这个天气,我们在用瓜石汤的时候给它照样加桂枝,是不是?遇到瓜石汤在阴虚这个本质上,它同时手脚发凉的,天气变冷了,或者它有小腹冷痛这些症状,或者有下面的,偏于阳虚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用瓜石汤的时候照样可以给它加桂枝,当归,啊,这些菟丝子,仙灵脾,仙茅,这些阴中求阳的药物,以免它长期的反复的用这些滋阴的药物阻碍它这个气机的运行。就这意思,所以大家的思维一定不要机械,不能认为他就是阴虚,我就不能用阳药了,要注意这个问题!下焦为阴寒之地,滋阴的时候不可过度,要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要注意药物的和谐搭配。我们在看一下68页,68页这一段呢孙老师给我们强调了,纠正温病过用滋阴,喜好补阴畏惧温热药物这样一个弊端。也就是说有一些温病学家,过分的强调了阴津在病理学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阳气在生理方面的根本意义。就是说呢,温病学派它有科学之处,对不对,但是你在用滋阴的时候,不能过于滋阴,到底到最后还是不能够伤人体的阳气,就说的是这意思。这是孙老师说的第二层涵义。第三段涵义呢从“那么,中医传统的崇阳观和当今的火神理论究竟区别何在呢?”,然后下面展开论述,首先从这段开始,给我们就说明了一个道理,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火神派的阳气和中医传统的阳气它的认识是不一样,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医传统的阳气是指的人体的生生之气,并不是一团火。啊,第三段总结,“火神理论却混淆了阳气的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的区别,把阴理解为疾病的根源,而不认识阴的生理意义”。就是火神派呢,他认为所有的阴都是不好的,他们认识到,阴也有生命之阴,我们人体本身也离不了阴的,火神派“把阳气局限于生理意义,而不理解阳气的病理意义”。生理意义你是有阳的,对不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呢,并不是说所有的阳,你单纯给患者补火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来了,如果说过用火,它也可以成为一个致病的因素。下面呢,孙老师从病因病机的学说引用了《内经》的条文,啊,从“外感六淫…”等等这些来说明火热如果说它太过的话它也是一个病理因素,也是一个病理因素。我们从中间这么看一下,这12345从第五行开始看一下,这个是很要紧的,那么这一行呢实际上我们在讲孙老师《演讲录》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讲过了,我们再重复一下,你看一下,就是火邪致病的危害,“常见的缓慢发病,并且缠绵难愈的内伤杂病”这是我们现在看病,我们这里的主要病种的情况,来我们这看病的都是疑难病症,很少有谁刚开始得了感冒了发烧了胃疼了肚子不舒服了腰腿疼了来我们这看的,来我们这看的都是疑难病症,一问都是在其他地方看过了是不是?好多年的病,一二十年的病,都这种情况,所以说它比较符合我们这的情况,“常见的缓慢发病,并且缠绵难愈的内伤杂病,由于久则郁而化热的关系。”就包括今天张艳写的那个大续命汤也是这种情况,二十多年了,那个患者也是家族性的,他说他家里的人都是这样,他舅舅,他妈什么什么的都是,肺痨发热,这样一种情况。“由于久则郁而化热的关系,往往呈现出热的性质,这一类病患由于久治不愈,最后导致正气衰微,需要大剂辛热的药物回阳救逆的情况,在临床中只是少数,其实很多慢性疾病的死亡原因都是阳气内陷的结果”阳气内陷!“或者是死于热邪耗散阳气的结果”你现在就想想人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就会表现出燥热,口唇干燥,是不是?家属老拿着棉签蘸一点水,往他口唇上涂呢!就这个原因!你现在就想一想,为什么会有黄连阿胶鸡子黄这个方,你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时候好多患者死之前,他都什么?烦躁,浑身发热,躁症,盖不成被子,就这个原因。“这种情况可以说并不是死于寒,而是死于热”就这个意思,啊,一定要注意这个情况。再下面呢就是孙老师举例,《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拿它的剂量来说明,在这个剂量里边,火神派现在把这个干姜附子的量放的很大,有用50g、100g、200g到300g的,甚至有人用这个药物的时候能用到500g。那么人家《伤寒论》本来这个药用多少克呢?对不对,啊,你看一下,“换算为今天的剂量,干姜一两半,只是二十多克”也就是说本来人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干姜的量合算到今天也就是二十多克,那是比较严重的病情。“强人可用三两,也超不过五十克”最严重最严重的,张仲景不会超过五十克,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是这样子呢?那就是“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量的一点火,你可以恢复人体的机能,少火生气。但是用热药太过呢,就会损耗人体的阴津和血液,所以说壮火食气。最后孙老师总结“可见当今某些人以经方为借口,肆意使用大剂量的姜、附、肉桂、吴茱萸是违背了仲景的用药本意,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就是孙老师用这些条文所讲的涵义,啊,这个作为咱们之前的条文作一个补充和说明,人体的阳气和阴气是互为体用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以阳气为根本的,这个道理呢,我在以前给大家讲这个太极图的时候也专门说过,太极图,啊,有些同学可能当时没在,你想一想这个太极图,我们打太极拳,是不是?太极图,你要会画这个太极图,太极图它是个圆,在这个圆里面呢有个“S”型的曲线把它分为两部分,对不对?一半是阴,一半是阳,那么你从这个简单的,假如说这个太极图是不动的,它是死的话,这就是个图嘛,你从这个表面上来看它阴和阳是对等的,是不是?你从这个图上来看呢阴和阳是对等的,然后呢,它阴和阳是不是都在这个圆圈之内呢?那就说明阴和阳它是一体的。然后那这个阴和阳这两块呢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但是白的里边呢它有个黑点,黑的里边呢有个白点,这就是那个阴阳鱼的两个眼睛,这就说明什么问题来呢?说明阴中是有阳的,阳中是有阴的。那么你这样简单的看的话你看不出来阴和阳是以阳为重点的,对不对,你看不出来阳是最重要的,那咱们为什么说这个阳气是根本呢?怎样来阐述这个太极图它是以阳气为根本呢?因为这个太极图它归根到底是要什么呢?是要转的,要动起来的。那你想一下它都是均衡的,阴是主静的,阳是主动的,如果说阴和阳它是一样的话它能不能动起来?不能动起来的!所以说生命的根本是个太极,这个太极它是一个活的太极,它不是一个死的太极,太极它要旋转,它要运动的,这个动力靠谁来提供它呢?是阳,阳主动的!是这样理解就好了。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本条是对于类似于伤寒病的后世所谓的“脱力伤寒”的证治。柯韵伯解释本条甚佳,录之如下:“形作伤寒,见恶寒体痛厥逆,脉当弦紧,而反浮弱,其本虚可知,此东垣所云劳倦内伤证也。夫脉弱者,阳不足,阳气陷于阴分必渴,渴者液虚故也。若以恶寒而用火攻津液亡,必胃实而谵语,然脉虽弱而发热,身痛不休,宜消息和解其外,谅非麻黄所宜,必桂枝汤啜热稀粥,汗出则愈矣,此为夹虚伤寒之证。”按:柯氏解释本条病机为阳陷于阴很对,但是解脉弱为阳不足则不确切,应为营血虚弱,营阴虚才会阳陷于阴。“解之当汗出愈”者,营虚被火后则郁热于营血之内,所以脉浮,郁久则热发,发则汗出而愈。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个113条,也是对比,你看啊,112条讲的是“伤寒脉浮…”113条是什么呢?“形作伤寒…”它是不是真正的伤寒呢?不是。它是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它出现了类似伤寒开始的一些临床表现,你比如说头疼、身上发冷是吧?发热、身体比较拘紧,但它不是真正的伤寒,那么它是什么病呢?往后看,“其脉不弦紧而弱”,“其脉不弦紧”,伤寒是“脉浮紧”对吧,浮弦紧,它是“其脉不弦紧”这是强调之一,它说是什么脉呢?“而弱”!《内经》上有段话叫做“诸弱发热”,《内经》上讲的“诸弱发热”,那你看它是不是诸弱发热呢?后面它就说了“弱者必渴”,诸弱发热,弱者必渴,它有热邪。“被火必谵语”,如果说这个时候你给它跟前面的一样,给它胡治,给它乱治,你以为人家是寒呢,对不对,你给它不但说是没用麻桂,而且是比麻桂更近一个层次,你还给它用火攻,以热来治热,最后就会导致热邪加重,火热加重,本来是个表热,结果热气入里了,入了阳明了,所以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弱,身体就会出现一些发热的表现,恶寒发热,伤寒是恶寒,弱者呢,它是发热。然后呢它不但发热,还出现了脉浮,如果说你不治人家的话,对不对?人家本来就发热,然后呢,现在是“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现在我们想一下,它这一条“形作伤寒…”,它究竟“形作伤寒…”给你讲的是什么病呢?我们看一下,我们把书回顾一下,我们把书翻到第10页,第10页看一下第6条,看一下啊,条文是和其相似的,“太阳病,发热而渴”,返回来这一条文有没有“发热”呢?有,“弱者发热”。有没有“渴”呢?有,“弱者必渴”。“不恶寒者”你看啊,人家是“形作伤寒”,并不恶寒,而且发热,那么由此可见,第113条是什么病的初期呢?温病!哎,这就是温病的初期啦!你看,第6条讲啦,“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你看,“脉阴阳俱浮”,这上面讲了,“脉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等等等等,这就完啦,这一段话说了什么呢?第113条说了“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第6条讲了个“若被火者”,也是不是就加重了?“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就讲的这个意思。 所以说第113条实际上就是个温病的初期。刚开始出现一些类似于伤寒的表证,那么像这种情况之下,你怎么样把它和伤寒来区别呢?一个是“口渴”,一个是“脉弱”,那么这种情况之下,你是不能给它胡乱用火攻的,怎么办呢?人家有自愈的机制,“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怎么样解之呢?怎么样解之,温病是不能用辛温药物来发汗的,它这个解之呢,吴鞠通有一句话,吴鞠通说是:“温病亦喜发汗,但是,发汗则宜辛凉!”这是吴鞠通说的一句话,温病大师!什么意思呢?温病不能用火劫的办法来发汗,也不敢用辛温的麻桂荆防来发汗,而是应该用辛凉或者甘寒的药物来发汗。举个代表典型的方剂,哪个方剂?银翘散!这样一来,你把这一条条文就学通了,是这个意思。这是讲了一个类证鉴别,啊,类证鉴别!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太阳病是指中风,可知本条也属于两阳熏灼的病机。躁,即躁动不安,是火郁的结果。营虚郁热而不得汗出就会热入营血,清血即圊血,指便血。第114条,第114条和第115条也是连着的,这两个条文也是对比之一,这两个条文呢重点给我讲“火邪动血”的危害!火邪影响到人体的血分了,不是气分了,已经到血分的危害,那么它在影响到血分的时候,第114条和第115条火邪动血的部位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怎么样的不一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条文。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误治了,本来是发散的,麻黄桂枝,对吧,太阳病,以火熏之,你给它用火从外面熏呢,“不得汗”,所以说把这个病邪给逼到身体里面去了,而且呢还没有出汗,没有出汗这个病邪就进去了,结果呢,热邪没有出路就郁闭了,郁闭了怎么办?热郁到里面去了,所以说“其人必躁”,烦躁,有热呢就烦躁。“到经不解”你不要说以火攻之,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让你浑身穿着衣服别脱衣服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很烦躁!别开空调你试一下。“到经不解”到什么经呢?“太阳病,头疼至七日以上者,必自愈”是不是?你这已经过了七天了,所以说,太阳经过了七天了,到经不解,你想一下,你把热邪包到身体里面去了你还到经不解,郁闭的,憋的,没有办法了,它就给它自己找出路呢,找出路了怎么办呢?它就“必清血,名为火邪。”这就是火邪的危害。什么叫“清血”呢?就是上厕所的时候大便有血啦,是这意思,这讲的是便血,火邪动血啦,伤了人体的阴络了,从下面走了,引起大便失血,这是第114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此条也是两阳熏灼例,但灸只是热灼引起血热妄行而咽燥吐血,与火劫导致的汗出亡阳耗阴还是不同的。第115条,“脉浮热甚”,这个脉浮,讲的是病在表,而且是热甚,是阳,对不对。“而反灸之,此为实”,人家本来就是个热症,本来就有实有热,你反而跟它用灸法,像虚寒一样用灸法,这就错了。“实以虚治,因火而动”什么因火而动呢?这儿省略了一个字,“血”!“血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它本来是个火证,你还用火来治它,结果会导致阴虚阳浮,火劫动血!第114条,热伤的是阴络,115条呢,伤的是阳络;114条血从下面走了,115条呢,血从上面走了。“必咽燥吐血”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114条115条,总体而言还是讲的火邪的危害不解,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有的,那你想一下现在好多人用艾灸,对吧,用艾灸呢,那咱们前面去治疗好多情况也是这样的,没有这么严重,咱们治疗的那两个患者呢,一个是胳膊上肿了,是吧?咱们用的是仙方活命饮,还有另外那个患者呢是发痒之类的,当时用的是什么药?那个女的…牛蒡解肌汤还是哪个药来着?啊,那个是轻的,不像这么严重。如果像115条也是这么严重的话,咽燥、吐血,我看这都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泻,啊,来泻。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微数之脉”是指阴虚生内热的脉象,以别于阳盛有热的实热证。本条承接上条指出,血虚之体误灸以后,造成血热火邪内攻,名为火逆。火逆和火劫不同之处在于可以自行痊愈。“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是因为火邪上逆,上盛下虚,所以腰以下必然沉重而痹。既然是上盛下虚,上盛的火邪必然要汗出才能解散,所以说“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与第113条“解之当汗出愈”的意义相同。我们再看一下这个116条,116条给我们以脉象的形式举脉列证,以脉象的形式给我们讲,如果说是虚弱证的患者,或者说本来就阴血不足的患者,你给他用灸法的严重危害。这是第116条,114条和115条都不是很严重,就是出点血而已,116条呢,就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瘫痪!那,我们以前见过这样的病例,就是由于误用的艾条灸,误用的火攻,最后导致人肢体瘫痪。你想一下为什么火邪有这么大的危害呢?我们有一个治疗萎证的方子,叫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汤治的是什么呢?肺热引起的萎证、瘫痪。那你再想一下这个苍术、黄柏、知母,二妙散三妙散之类的,为什么要加黄柏呢?热!热了就软!冷了就硬,热了就软!浑身瘫软,你看人家受热,中暑了以后是不是就浑身瘫软了,是不是?是这样子的。包括你这个肌肉,在天气冷的时候你这个肌肉摸起来是不是就是硬的,肚子是硬的,冰凉的;热的时候呢,是软的,是没劲的。那么116条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呢?这个和人的体质是有关系的,和病情也是有关系的,所以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热症的患者,瘦人,瘦人,阴血不足的人,颜面潮红,对不对?啊,遇到这种情况嗯时候,都要慎用艾灸这个方法。你看一下张仲景是怎么样说的,“微数之脉”就是说平时不一定说是人家感冒了还是其他病,你看到“微数之脉”的时候,“慎不可灸”!哎,微数,慎不可灸。“阴火为邪,则为烦逆”,阴虚多内热,你还给他用火劫,结果加这个火呢?“则为烦逆”。人就特别烦躁,往往我们看到好多患者不该用艾灸的时候你给他用艾灸了以后首先出现的变化是失眠!甚至还有人灸了后就掉头发!火把水烧干就会掉头发。啊,“则为烦逆,追虚逐实,”什么叫追虚逐实呢?追虚逐实也叫追逐虚实,也就是说你让人家虚的更虚了,实的更实了。它的阴不足了,那不是更虚了吗?它的火盛,你不是更实了吗?所以说这就叫追虚逐实!虚虚实实!“血散脉中”血散脉中,散指的是耗散的意思,就是把身体里面的血液都耗散了,然后呢它强调,你不敢说那我就给他用了一点点火,我就给他用那个悬灸仪就那么灸了一下,我就给他针柄上加了一点艾条温针了一下,天气这么冷的,我就这么给他稍微暖了一下,严重不严重,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张仲景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八个字“火气虽微,内攻有力”,你不要小看这个火,你不该用它的时候,对不对?你用它了,那么它内攻,它往身体里面走,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有力的。何况你已经把人家烫伤烫烂了,是不是,你艾灸的时候都把人家烫伤了,那就更严重了。“焦骨伤筋”把骨头都烧焦了,把筋都烧断了,这给你强调太严重了!血主濡之嘛,你把血液烧干了,津液也亏损了,“血难复也”,“有形之血不能复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为什么好多医生都感慨呢?包括咱们现在临床治病,什么最难看呢?月经量少!你说她月经来它也来,我现在两个月没来,现在来了,对吧,像那个孩子,(月经)现在来了,来了怎么办呢?少!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脉浮是病在表,是不是?“以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结果呢,导致这个病邪反而严重了,因火而盛!导致什么病机呢?什么症状出来了呢?火性是炎上的,对不对?“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那你说我给他艾灸了,他艾灸完了以后,肢体瘫痪是腿瘫痪还是胳膊瘫痪呢?腿,腰以下!为什么是腿瘫痪了呢?不管你灸的哪,火是往上走的,你灸的胳膊那火更网上走了,你灸的腿呢?火还是往上走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上热下寒”的病机出现,所以说“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艾火伤了阴,阴虚了阳浮了,上热下寒,“欲自解者,必当先烦”如果说没有这么严重呢,如果说你把人家灸了,没有那么严重呢,只不过伤了一点阴,伤了阴怎么办?时间长了以后阴也就生了,“必当先烦”阴回来以后阳也就回来了,啊,这个病很有自愈的机制,“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治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就是说脉象还是浮的,这就说明不要紧。根据烦而解,也就这个意思。这个在临床上实际上我们是深有体会的,你想一想我们平时见到一些手脚发凉的患者,我们平时见到一些那个阴囊潮湿,甚至还有些患者看男科病的阳痿早泄的患者,对吧,他给你说什么呢?有些人他就说他那个生殖器特别凉,阴囊特别冷,有些患者他就这样的陈述,那么后来你一摸他的脉象呢,滑洪脉,就是说他陈述他是特别冷,手脚发凉特别冷,就像咱以前治疗的那个患者,说是让跟你学习呢,后来又怀孕了再没来,那个女的,那个女的怀孕了啊,那个女的怀孕了当时咱们整理的病历,你有印象没?xx啊,你一说xx就想起来了,啊,还是你记得准,那个患者当时是手脚冰凉,月经不调,没怀孕,后来咱们给她治好了,用的什么方?丹栀逍遥散。对不对,是有热邪闭住了手脚发凉。还有一些患者呢是阴囊发凉,阴囊潮湿,睾丸发凉,咱们用的什么方呢?四逆散。因为他这个早泄的问题呢,咱给他还加的是封髓丹,封髓丹里面重点是黄柏!这就说明他那个凉不像书上说的,这样子凉,实际上是什么原因呢?是火邪太重了!那你就包括这个交泰丸,它是干啥的?对不对?它上面用的是黄连,下面用的是肉桂。包括这个左金丸,上面用的是黄连,下面用的是吴芋。这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呢,不能单纯的只用热药,不敢说我就一个当归四逆汤,四逆汤,附子干姜,我给他用到,那就是不对了。你那么单纯用热药以后,热全部是不是跑到上面了,下面还是该凉还凉,你包括一些那个患者得了脚发凉,脚发凉的患者是不是一定要用肉桂附子干姜?不是,好多患者的身体是因为热在上边,下不来,那么你给他用半夏泻心汤,你用镇肝熄风汤,用代赭石牛膝一降,这个脚凉就好了,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找到原因,不能说是我见到脚凉的就用温药,这是不对的。啊,这就是在临床上的应用。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方六十一。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烧针则心阳损伤,寒邪入侵则化为水饮,阳虚水泛则发为奔豚。针处穴位受寒便可以发为奔豚,看似奇怪却也不奇怪,其所以“灸其核上各一壮”,正是由于在其原来发病的经穴“受寒”的病因所决定的。根据中医经典所说的病邪“入藏则死,入府则愈”,“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观点,中医治疗的作用点主要是在经脉而不是脏腑,由此也可以得到证明。我们下面看一下第117条,117条,烧针,“烧针令其汗”烧针就是把针烧红,对吧,像扎火针呢,这就是火针啊。“针处被寒”结果呢,这个针眼,烧针扎完了以后那个针眼,这个“被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针眼感受寒邪了。然后现在引起什么问题来了呢?表面的现象是引起了、针眼处的现象是引起了“核起而赤者”,就是扎针的那一块,什么叫“核起而赤”呢?扎针的那块肿了个包,针眼处肿了个包,然后发红了,这从咱们现在讲有可能是局部感染,是不是?那么古人是怎么样认识的它呢?“核起而赤者,针处被寒”就是说为什么核起而赤呢?就是你扎针以后这儿受寒了。既然扎了针以后这儿为什么还能受寒?这个是有讲究的,看过好多资料,就是咱们在平时啊,包括咱们大家也要注意,咱们在平时扎火针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来呢?就是你把那个针烧红的时候,我以前也扎过啊,针体要通红!咱不是有专门的火针嘛,你们给患者扎的时候,不是说针红一点点,你们是针一红马上就扎呢还是等针全部红呢?针只红一点这是不对的,就是你们把那个火针,你给针柄上捏一个棉球,是吧,缠着,不要把你手烧了,一定要把那个针烧的特别红,人家把那个叫通红,通红之后它扎进去以后不会感染,然后它才能起到那么好的效果。如果说你的针烧的红而不红、半红,那个情况就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这个意思。“必发奔豚”现在引起的问题是,你给人家扎了火针了,病情不但没有减轻,而且呢外边出了局部的感染,针眼受了寒了,结果呢一方面由于患者的惊惧,你扎针的时候患者本身就害怕;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寒邪的入内,寒邪的入内以后,逼得人体的火气上来,发了奔豚,是这个问题。奔豚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以前讲过的,这个奔豚,这个豚就是小猪的意思,小猪跑过来跑过去。奔豚的意思是,身体的气从下面往上冲呢。“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出现了奔豚这个症状,这个症状就是身体的气儿从下面往上冲了,气从少腹往上冲者,就是从下面往上冲呢,那么在临床上呢,是不是说一定就会见到气从小肚子往上冲呢?也不是。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人说是他的气从脚心往上冲呢,有些是气从大腿上往上冲呢,有些人是从会阴往上冲呢,有些人是从肚脐眼下往上冲呢,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情况呢就是,谁那天写的那个病例就是这个病例,咱最近记了一个病例,谁写的呢?你写的哈,那个病人就是这个情况是不是?咱们当时用的是,苓桂加甘术汤,桂枝加桂汤是吧,加减的,就这么一个病例。这个在临床中是很容易遇到的,冲的严重的时候,有些人就说不但冲到心脏,他自己感应的冲,冲到这里面胸闷心慌气短,还有的人说冲到哪?喉咙。咽喉,然后就憋闷,气就上不来,喉咙发紧,当时人就有什么感觉?哎呀我不行了,我马上就要死了的感觉,但是呢,能死不能死呢?死不了,他就是那阵发性,那一块一过以后,这个气一散,就正常了,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它又发作,就这个道理,这在西医上讲是不好讲的,西医上这叫什么病呢?西医上可能把它归结于神经官能症,啊,那么像现在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解铃还需系铃人,怎么办?针处被寒,核起而赤了,那么你就还得在这个“灸其核上各一壮”这个时候不用火针了,省得你们针没烧红,怎么办?用艾柱,灸其核上各一壮!哎,在这个地方给他灸。然后呢,同时呢外治结合个内服,结合个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的意思就是说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桂枝二两,是这意思。在《金匮要略》上呢,这个专门有奔豚的论治,啊,张仲景说了“病有奔豚,从惊发而得之”,“从惊”就是说奔豚这个病的一方面是寒,实际上还有好多病呢它是由于惊惧,恐惧害怕而得的。啊,那么我们这一块呢,要注意这个桂枝的用法,这个方子呢重点就是加桂枝,咱那天详细的说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表的怎么还治奔豚呢?桂枝汤,这一块用桂枝它实际上是有三个作用,第一,桂枝解表,对吧。第二个呢,桂枝它助的是心阳,因为寒邪伤了心阳了。第三个呢,这个桂枝人家本身就有降冲逆的作用。桂枝汤,桂枝这个药是宣通,对吧,宣通!再一个呢,上升,然后完了呢?下降!这是它的作用机理,宣通、上升、下降,这个机理。桂枝汤,特别是桂枝重用的时候,为什么加桂呢?是重用了,重用完了以后治奔豚,是这意思。这好像都有一点类似于那个三仁汤的意思,三人汤是斡旋中焦,斡旋中焦以后,走到上焦,走到上焦以后,然后把这个三焦打开,到最后呢,再下去!是这意思。这个就是桂枝加桂汤,所以说这一条呢讲的就是心阳虚损,由于这个误用烧针以后心阳虚损,寒气上冲的奔豚的证治。桂枝加桂汤呢,我们现在临床上用它可以治疗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等等,不管它是什么疾病,说得上名字的,说不上名字的,只要它出现了类似这样气往上冲的症状,就可以来用它。学习桂枝加桂汤的时候,应该比较一下,啊,一个条文,我们把书翻到47页,把书翻到47页,我们在学桂枝加桂汤的时候比较一下64条和65条,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个时候有没有奔豚呢?没有。有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呢?也没有。所以说它比较简单是桂枝甘草汤。那么你再看一下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这就很明显是奔豚了,对吧,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大家要比较一下它这个意图,啊,那么,把这几个条文,啊,类证的这几个条文,大家把它的主证要弄清楚,啊,再强调一遍,就是64条的桂枝汤,桂枝甘草汤呢,它的主要症状是,“心下悸,欲得按”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慌,然后手要摸到这儿(心口),把这儿按着,然后吧,这个心彭彭嘭的跳,这是64条桂枝甘草汤。那么118条,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呢,它的主症是什么?烦躁!这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啊,是烦躁。下面学的,现在先别讲。那么117条,桂枝加桂枝汤呢,它的重点是奔豚!气从下面往上冲。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呢,重点是惊狂!这在有的症状上呢它都有区别,如果说理解不会不是太深怎么办?就反复对照这个条文的症状和这个药的组成,来进行学习。下面的我们看一下这个孙老师在117条的讲解后面这三行话,“根据中医经典所说的病邪‘入藏则死,入府则愈’,‘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太阳病篇占了这么大的条幅、篇幅、条文呢?就是给你讲在治病的时候要注重外邪致病的因素,外邪是一层一层从表到里的,我们治病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病邪在表的这个有利条件,及时的让病邪从里往外托,不要让病情一个劲的加重,为什么伤寒论太阳病讲这么多呢?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在现今临床上,我们特别重视外邪呢?我们特别重视风药的用法呢?也就是这个道理。好多内伤病实际上是从外而来的,跟这个外邪有关系,要及时把这个外邪清理掉。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方六十二。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火逆又下之,较之于单纯的火逆造成的阳气虚弱更为严重,烦躁是心阳大虚导致痰饮扰心的表现,所以本方以桂枝、甘草辛甘化阳,牡蛎咸寒化痰潜阳,龙骨甘涩敛神镇惊,合为辛甘咸温阳潜阳化痰法。现在我们来看这个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你和前面比较一下,是不是又不一样了?112条是“亡阳必惊狂”是不是?那么这一条呢“因烧针烦躁”火针,烦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就是都用了这个烧针了,火针了,但是引起的症状不是完全一样,第117条呢是用了火针以后奔豚了,桂枝加桂汤。第118条相对于症状比较轻,是烦躁,用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这意思。118条实际上也是相当于112条的一个轻症,112条是亡阳必惊狂,比较严重,所以说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118条呢,就只治了烦躁,所以它比较轻微,他就不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了,就只有四个药,就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了,就是它的轻症,是这意思。在这里呢,还应该有个比较,你说这个“因烧针烦躁者”,为什么不给他用栀子豉汤呢?栀子豉汤是不是也散的是心胸的火邪热邪呢,为什么不加这个栀子豉汤?我给你说啊,这就是烦躁和烦躁的“躁”是不一样的,栀子豉汤治疗的那个烦躁它跟这个118条这个烦躁是不一样的,118条这个烦躁,它因为是烧针引起的,那么它用烧针引起的时候,一个是火邪,伤阳,是不是?伤了阳了。另外呢,它这里面有患者的恐惧,畏惧的情绪在里面,所以说它这个时候不但说要镇惊,而且是要安神的,它这个镇惊安神的时候,一定要用石类的矿物质类的药物给它重镇呢,这个时候患者的烦躁,他带有那个精神恍惚的、畏惧的,啊,那么一种情况在里面的,它不是单纯的热,啊,什么精神不集中啊,精神恍惚啊,惶恐不安,有惊惧的,他这个烦躁有惊狂、惊惧的因素,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牡蛎的指征,啊,它是有这样的区别。这里的“太阳伤寒”应该是和第158条的“伤寒中风”同类文法,也就是“太阳病或者伤寒”的意思。本条指出,伤寒如果加上温针,可以导致心虚热扰,发生惊悸的情况。如果是中风证,加以温针,也会有同样的结果。下面呢我们看一下119条,119条呢是一个补充说明,就是说117条那个病机的,“太阳、伤寒者”这中间应该有个顿号,太阳、伤寒者,不是说,它是讲的太阳的伤寒,它是太阳病,或者说是伤寒,就是中风或者伤寒,是这意思,“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就是说你给他不该用温针的时候你误用温针,就会引起患者的惊狂,这一条比较简单,咱们就不多说了。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本条为太阳病中风误吐以后,导致胃气大虚以至于胃阳虚弱的病机辨证。既然为太阳病就应该有寒热证状,所以“当恶寒发热”。吐后无寒热者,因为吐就等于发汗的缘故。“关上脉细数”,细为气虚,数为虚热,这是由于吐后气虚津液亏虚的缘故。一二日吐后,胃气上逆,所以说“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连续吐后,胃气大伤,胃中虚阳上浮,所以“不喜靡粥,欲食冷食”,但是朝食暮吐本身就已经显露出阳虚本质了。然后呢?咱们再看一下120条,121条,和122条这三条,123条,这四条是有联系的,咱们刚才讲了,从110条到119条讲的是火邪致病的危害,那么火邪致病的危害就已经讲完了,对不对,你们回去以后把这个火邪致病的危害总结一下,是吧,火邪致病都会出现哪些改变,出现哪些改变以后它的病理机制是什么,那么我们应对的措施是什么,好,那么从120条开始呢,这四条,120、121、122、123,它重点给我们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一个字“吐”!在什么情况之下,患者会出现吐,吐和吐,它是不一样的,它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看一下第120条啊,“太阳病,当恶寒发热”,应该是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应该是恶寒发热的,不出汗,你给他用出汗的方法治一下,结果现在人家呢,自己汗出来了,而且还不恶寒发热,原因是什么呢?“关上脉细数者”从脉象来推断,然后问患者,你这是怎么回事呢?你的脉象怎么反而是细数的脉呢?而且自己不发热,出汗,怎么回事了呢?后来通过询问患者知道了,什么原因呢?因为前面医生的误治引起的,“以医吐之过也”正常情况下,关上的脉是不是细数脉呢?不是。我们讲脉象的时候给大家说了,正常人的脉象关上是什么脉,滑而弱,是滑脉,对吧,滑脉。现在这脉象是细数脉,说明它不是滑脉,说明由于前面医生的吐法伤了患者的胃气了,是不是?啊,伤了胃气了。那么为什么这一吐就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呢?这个吐法和出汗它都有一个效果,就是宣通的效果,吐法就等于有一部分发汗的作用,就这个意思。现在患者呢“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就是吐了一天两天不要紧,一二日并不一定说就一定是一天两天,说吐的时间短而已,吐的时间短呢,腹中饥,伤了胃阴了,对不对,伤了津液了,肚子里面就老饥,但是呢,伤了阴的同时阴伤了,阳也就伤了,口又不能食,没有动力,伤了阴了就想吃,胃里没有动力了口都不能食,是这个意思,这是先伤阴后伤阳。再看“三四日吐之者”,然后又吐的多了,不停的吐,这就说明吐的时间长了,“不喜糜粥”什么都不喜欢了,不想吃了,“欲食冷食”即使想吃的时候呢反而想吃凉的,“朝食暮吐”结果呢吃一点呢,一吃就吐,早上吃晚上吐,这实际上呢是伤了胃气的反应,既伤了阴气了又伤了阳气了,是这个意思,胃里面没有阳了,火不能腐熟这个水谷了,所以说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这个还问题不大,所以说这为小逆哈,那么这一段条文呢它讲的是太阳病误用吐法,胃气虚寒,这么一个病理机制。下面呢,孙老师讲了,啊,这个病情的过程。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本条承上条指出,吐后可以形成虚阳上浮而烦热的病机。不恶寒者,表已解。不欲近衣者,内烦恶热。吐后胃气发越,虚热在内,故内烦。内烦非烦躁的意思。森立之解本条谓:“内烦者,胃中虚热,上心为烦也,盖此烦宜经少时而自愈也”,也就是属于一时性的烦热,片刻即可消散,这是虚热而不是实热的表现。我们再看一下121条,121条还是讲病理的,“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土之内烦也”这和120条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应用吐法的时候就相当于用汗法了,外邪去了,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为什么不欲近衣呢?“此为吐之内烦也”就是说是由于吐了以后,身体的虚阳被外浮了,阴津被丢失了,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呢120条指的是太阳病误用吐法以后胃气虚寒的证治,121条讲的是太阳病误用吐法以后虚阳上浮的病理机制,那么这个虚阳上浮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有热呢,这是下面122条要回答的内容,给你讲了这个热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不要忽视120,121条122条,它们都没有方,我们想这都有可能不要紧,实际上不是的,我们重点是从张仲景这个条文学习他的思路,他这个分析辩证的过程。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本条再承上条指出以上病机的本质是胃阳虚而不是热邪。上条说吐了以后就会烦热,本条指出这种烦热其实是假象,发汗过度就会引起胃气上逆,虚阳上越,虚寒在内的结果。虚热则脉数,虚寒则吐逆,胃气虚热则不能消谷。122条,“病人脉数”你想一想,数是不是热症,对吧。你再看啊,“病人脉数,数为热”这是一般情况下而言,我们都知道数为热,“当消谷引食”如果说它真是真正的热的话那么患者就喜欢吃,对吧,我们不是说患者有热的时候,胃热的时候,阴虚的时候,有寒的时候,虚的时候,他都喜欢吃,“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一个“而反”就是说明你这个热是不靠谱的,可能它不是热,这是什么情况呢?“此以发汗”这是因为你给他用了发汗的方法了,包括你前面给他用了吐法了那样的方法了,导致患者的阳气衰微了,患者的阳气衰微了,“膈气就虚了,脉乃数也”所以说这种数它实际上不是热症,那么它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假性的热症,就叫做“客热”,是暂时性的一个热,所以说“数为客热”客热指的就是假热,这个就是暂时性的一个热像,“不能消谷”为什么不能消谷呢?“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个时候它的热实际上不是热,是什么?是寒!那么这一条的病理机制就指的是,太阳病误用吐法汗法以后引起患者虚阳上浮,出现了上热下寒,真寒假热的病理机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假热,那么像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你说患者这脉数,我给他用黄连黄芩是不是就坏了?实际上是真寒而假热,实际上呢人家是个寒证,所以我们在当时讲脉象的时候说过,脉数是有寒证的,是不是?是这么一个意思,王好古说:寒越重,脉越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在治疗上的时候就应该舍脉从症来治,所以说用桂枝的时候也有数脉呢,用干姜附子的时候也有数脉呢,就这个道理?那么同样的道理,用黄连黄芩的时候也有缓脉呢,是不是,缓也有可能有热,数也有可能有寒,什么都得变证来论,就是如此。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方六十三。上条是吐后导致胃气虚以至于胃阳虚,本条又指出极度地吐下也可以导致津液亏乏而燥结于肠胃的热结旁流证。心下嗢嗢欲吐,本来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况且又有便溏情况,就不应再行攻下,但是本证有过经十余日并且已经多次吐下的情况,多次吐下可以导致脾虚不运而水湿停留,过经十余日又必然阳复化燥,于是就可以断定虽然有溏便欲呕,但仍然会有燥矢内结,这时候就应该用调胃承气汤软坚泄热。后面“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则辨欲吐似柴胡汤证而实际上并非柴胡汤证,只是多次吐下所引起的脾虚湿停胃气上逆而已。下面呢我们看一下第123条,第123条就比较复杂了,还是跟吐有关系的,但是就比较复杂了,啊,第122条是说吐了以后伤了胃气了,出现了真寒假热的情况,那么第123条讲的是什么呢?讲极度的使用吐下导致的津液亏乏和燥结于肠胃的热结旁流证,这是孙老师的讲解。孙老师的讲解一下子把这个条文的意思说清楚了,讲的是热结旁流证,什么叫热结旁流证呢?一般的情况下,身体里面有热的时候大便是干的,是不是,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身体里面有热,但是热结旁流了,它津液它给凝聚到一块了,结果水分从旁边走了,反而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况,所以说不是说大便干的一定就是热证,大便稀的一定就是寒证,不是这样子的,有时候会出现身体里面热的很厉害的情况下会逼迫这个大便会出现这个热结旁流证,就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泻热的方法来治疗它,我们看一下具体的条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过经十余日说明这个病快阳复了,是不是,化热了,这个不是温温(wen)欲吐,这个温呢应该是竖心旁那个愠(yun),这个张仲景他这个用词很讲究是吧,什么郁郁微烦,什么默默不欲饮食,啊,他这你看,他这讲的很细,你看啊,“心下温温欲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实际上是身体又烦又乱的感觉,陕西话说“木乱的很,温温欲吐”啊,这种感觉,“而胸中痛,大便反溏”我们一看欲吐和胸中痛是不是实证,栀子豉汤证之类的,但是呢,现在大便反溏,大便是稀的,为什么大便反溏呢?“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出现了这些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下来应该怎么办呢?“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如果说在这之前经过了误治,你和他误用巴豆,给他下,或者说误用吐法,给他吐,结果呢,吐也吐了,下也下了,但是身体里面的热走了没有?没有。所以说,你还得用调胃承气汤。如果说前面没有用这些误下呢,那么你就不必要用调味承气汤了,那么应该用什么呢?如果说没有用这些方法的话,我觉得这个就有点类似于103条,你把书翻到62页,103条,啊,“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是不是也是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你看“柴胡证仍在者”什么胸中痛,老郁郁微烦欲吐者,腹满者,你看“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悸,郁郁微烦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看啊,一个是“腹微满,郁郁微烦”;一个是“呕不止,心下悸,郁郁微烦者”用什么药呢?大柴胡汤!所以说这一块123条“若不尔者,不可与”,可与什么呢?我的意见是有点像大柴胡汤证,后面就是另外一层意思了“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你从后面这句话来看我觉得前面应该就是大柴胡汤证,是不是,你看他后面说了么,如果说“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有点绕,这个有点绕,这就是这一条文的意思,下面呢,我们看一下孙老师说的啊,解释的情况,“多次吐下可以导致脾虚不运而水湿停留,经过十余日又必然阳复化燥,”阳气回复了以后这些水湿它就化燥了,“于是就可以断定虽然有溏便欲吐,但仍然会有燥屎内结,这时候就应该用调胃承气汤软坚泄热。后面‘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则辨欲吐似柴胡汤证而实际上并非柴胡汤证,只是多次吐下所引起的脾虚湿停胃气上逆而已。”这个意思,这是123条,第123条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我和孙老师的看法,我在给大家讲解这个123条的时候我翻了一下那个参考书,就是胡希恕、刘渡舟、冯世纶他们的参考书,包括那个南京中医学院的陈伊仁,他们的参考书,第123条,历代的医家,啊,对这一条文争论最大,每个医家的解释都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说不清,也有可能这个条文没说清,也有可能中间这个传抄的过程在哪块有问题了,所以说呢,我的意见是大家把这个123条大体上知道有这么一个条文,知道它的意思,啊,即可,在123条呢。不用做过多的这个纠结了。他们研究伤寒的人,历代的名医医家对这一条文的解释都说不清楚,我们今天要强求大家把这个要搞清楚,啊,也是这个不现实的。所以说今天重点的条文呢,我们回去以后一定要把它放到桂枝方证的那么几个条文的比较上,就是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应该放到这么几个条文上去,再一个就是把火邪致病的危害,把这个重视一下,啊,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它,这就可以了,嗯,然后呢,从124条开始,就讲的是下法,太阳病有上中下三篇,中篇呢讲一个太阳病篇的下法,基本上就快完了,啊,中篇就完了,然后呢,我们下一节课呢除了这个太阳病的下法,下淤血汤这么几个方子以外,就要讲太阳病的最后一篇结胸了,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抓紧看。(姜晓杰整理 赵星晨校对)
正念堂微信订阅号由医馆学员编辑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试药。有需要购买书籍资料的请加微信联系:1972198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