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第9-19条

文摘   健康   2024-06-28 10:59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第9-19条

 谨以此纪念我的老师    

                   —— 赵红军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太阳病欲解时辰。

太阳为盛阳,巳时古称正阳,阳气旺于巳至午,终于未,因为巳午未属于火,和一年月份夏季的四五六月属性相当,所以太阳病欲解时也就在这个时辰了。

【赵红军讲解】

太阳病要好的时候,在哪个时间段呢?从哪个时辰到哪个时辰呢?巳至未,这是时间的概念,前面说的是日期,有关于日期的条文,是发于阳,发于阴,七日愈,六日愈,讲的是这个。在这三个时辰,太阳病就容易治愈。巳到未,按现在就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为什么这个时间段就容易治愈,原因是什么?原因很简单,太阳病是风寒,特别是寒,太阳为寒水之性,是阴邪,巳到未时,是一天中阳气最为充足的时候,阳气恢复了,简称阳复,这个病就好了。所以这一段给我们强调了阳复的概念。这是第九条。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要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三阴三阳的时辰做个对比,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主要内容。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孙老师原文】

本条论述中风病愈以后的不适证状完全消失的日期期限。

风家,中风的人。风为阳邪,不循经传变且易于化热,既然表邪已解,那么就会有余热扰攘导致的轻微不适,但是这种情况最多十二日就会完全消失,这是因为十二日为地支的一个循环周期,它代表了人体阴气的消长过程,历经十二日,风阳就会随着人体阴气之长复而消散。

【赵红军讲解】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这还是讲的日期。风家:太阳病中风。表解:表证已经解了。不了了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不了了?谁说一下,梁明光说一下。梁明光:“快好的意思”。张震说一下。张震:“了了就是好了”。“了了”的本意,指清楚的意思,比如说,了然于胸,非常明了,都是清楚的意思,那么“不了了”呢,就是不清楚的意思,引申一下,“不了了”就是不舒服,这是张仲景当地的方言,不舒服就是“不了了”,舒服就是“了了”。太阳病中风,表已经解了,大部分已经好了,但是还遗留一些问题,是肢体酸困,打喷嚏,流鼻涕,还没有完全好,怎么办?

十二日愈,十二日自己就好了,不用管了。那么十二日愈这个十二日是怎么样来的呢?孙老师在下面有一个说法,说:“这是因为十二日为地支的一个循环周期,它代表了人体阴气的消长过程,历经十二日,风阳就会随着人体阴气之长复而消散。”这是孙老师的说法。实际上这个“十二日愈”是众说纷纭的,除了孙老师的说法以外,大家再了解两种说法,一种是:本来应该是七日愈的,是不是,发于阳,七日愈。七日完了再过五天就好了。七加五等于十二。那么为什么要再过五天呢?没说,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六是阴数,两个阴数是什么?重阴递慢。搁置争议,放在这,得要深入研究,要慢慢想。这个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大家知道一下就行了。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两种病机的判断要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里就不必再详论了。

让我们对于以上条文做一个总结。

以上条文内容虽然没有具体的方证的论述,但是和各篇相应的出现第一个“法”(也就是出现方剂)之前的这部分内容对比,却具有一定的共同的规律性。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凡是有方的条文,传统上称作“法”,无方的条文,则称之为“证”。《伤寒论》在首次出现“法”的条文前面的这一部分内容,因为没有方剂,那么也就是有关“证”的条文。通过对于各篇相对应的相同部分的研究对比,可以认为,在其内容方面,全书各篇的这一部分条文是由以下几个内容所组成:

   (1)每一篇的本证。

   (2)感邪证,包括感受风邪或者寒邪以后所出现的各种证候。

   (3)传变证,是感受外邪以后所发生的各种证候。

   (4)自愈证、可愈证,可治证、不死证、不可治证、难治证、死证。

   (5)每一经病的欲解时辰。

   (6)治疗的禁忌和不治证、死证以及其他补充性质的条文。

综上分析,可以认为,从第一个具体论治方剂的条文即“法”的条文开始,才是本篇的正文,在此以前的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伤寒论》六经篇包括霍乱篇和劳复篇里面“证”的主要部分,可以把这一部分视为每篇的序言。

各篇的前言部分条文中,也就是以上六项的内容,有的篇里面阙如者,如太阴篇只有第1、4、6各项;厥阴篇只有第1、4、5、6各项。也有的篇里面还有无法归入这六项者,如少阴篇汗、下禁忌二条;太阳篇温病一条;风寒证鉴别一条,共四条不能够归入此六项内容。但凡具有以上六项内容者,原书均写入各篇的这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内容,就具备了各篇以上面各项提示的规律性质的意义。了解《伤寒论》条文排列的这一些规则,对于了解全书的结构和相关内容很重要。

【赵红军讲解】

我们看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身大热,身子热的时候是不是要脱衣服?现在要穿衣服,为什么呢?寒在骨髓也,真正的是寒。内在的是寒。病人身大寒,身大寒应该穿衣服,但是呢,他不穿衣服,反不欲近衣者,不想穿衣服,甚至想脱衣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这个条文是在辨别寒热,而且是辨别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医圣在这里是提示你要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找出疾病的本质病机,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前半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指的是真寒假热,为什么说真寒假热呢?以寒在骨髓而说的,不是以热在皮肤来说的,以深层次来说的,不是以浅层次的感觉来说的。第二句指的是真热假寒,也是以里面来说的。关于这一点,在临床上大家怎么样辨别,这非常实用。

我给大家教一个办法,就是通过腹诊和触诊来判断他是真热假寒还是真寒假热。说一个简单的,四肢的,比如说,来了一个患者,他说赵大夫我腿疼,我问他腿疼是怎么样的疼?他说腿酸疼,我问他腿发烧不发烧。他说发烧呢。那么我一般遇到腿疼的病人,我都要病人把膝盖露出来,我把两个手放在病人的两个膝盖上摸一摸,把两个膝盖比较一下,看哪边是热的哪边是凉的,然后他哪边有问题,比如说左腿疼,我会在左腿上放的时间更长,我要感觉一下。放的时间长了以后,我手的感觉是寒的还是热的。有的患者说我腿疼,我腿怕凉,我一摸,刚开始是凉的,但是越按越热,这说明他实际上是热的,热出不来。有些患者按上去有点凉,放的时间长了,越来越凉了。什么问题?寒,不仅有寒,而且阳虚了。这是膝关节。那么把这个摸出来了,药就好开了。他里面是热的,湿热重了,你要往下利湿的,二妙散,黄柏、知母、牛膝、防己,这都出来了。如果要散呢?麻黄、桂枝、杏仁、薏仁,麻杏薏甘汤,大续命汤,这都出来了。

如果说寒呢?独活寄生汤,麻桂细辛汤。那么在腹诊上,也很重要。我们给女性看病的时候,她说我宫寒,痛经,月经量少,肚子老是冰凉的,但是咱们往上一摸呢,越摸越热,那就不是宫寒,白虎汤证就出来了,身体是发热的,但是外面表现就出来了。还有《伤寒论》里面少阴病篇有个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也是这样的,是一种上热下寒,真寒假热。第16页,现在讲了11条了,孙老师总结了6点,讲这6点,就是孙老师的伤寒论讲稿和其他人的讲稿不一样的地方,其他人讲伤寒论是一条一条来说的,是讲方证的,他已经打乱了原书的顺序,孙老师没有打乱原书的顺序,重点是每一篇的本证,指的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第一条。

再一个是感邪证,感受风邪或寒邪后出现的这种症状,就是第二条和第三条。第三就是传变证。第四点说的可愈证,可治证,不可治证等等,讲的就是第7条,第8条和第10条。我现在讲的条文,要和前面对上号。第五点讲的就是第9条。第六点,治疗的禁忌症,不治症,死症,这在后面条文讲。每一篇是这个结构,在有些篇章里可能不会这么全,有的缺失一些东西,有的增加一些东西,所以孙老师说:“了解本书条文排列的这一些规则,对于了解全书的结构和相关内容很重要。” 好了,前面讲了三条,下面我们要进入今天的重点条文。我们给大家讲过,我们学习《伤寒论》,重点就是学习方。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太阳病中风虚证的脉证及其治疗。

本条是本篇的第一个有关“法”的条文,如果我们把本条以前的部分看作是本篇序言的话,可以认为,从本条开始,才是全篇的正文。

应该注意的是,本条把中风证治作为本书正文的第一条,而不是把伤寒证治作为首条,这是什么道理呢?

很显然,本书把中风证列在首条,同时在太阳上篇里面除了第29、30两条以外,其余大部分条文都是和中风有关,这样的安排当然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这是因为,在《素问》一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风者,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由此可知,在《伤寒论》的书名中的伤寒概念,是作为广义的外感热病使用的,并且主要是以风邪致病并且引起变化的,只是在和中风对举的情况下,“伤寒”才具有寒邪致病的含义。

关于太阳病中风的虚证和实证,我们在上面已经讲到了其中的区别,这里应该补充的是,中风实证无汗,中风虚证则汗出。由于风性疏泄,汗出应该作为中风证的常例,所以本书不仅把中风列为首条,而且把中风汗出的虚证列为首条。另外,中风的病位在卫分,伤寒的病位在营分,这是因为卫气属阳气,风性善行数变,也属于阳气,同气相求,风邪侵袭首先并入于卫气之中,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寒邪侵袭必然伤损营气。

关于中风伤寒和营卫循行路线的关系,《灵枢·营卫生会》有这样的论述:“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医家四要》说:“卫气者,阳气也。……卫气出于下焦,渐升而上,……昼自足太阳始,行于六阳经,以下阴合。夜自足太阴始,行于六阴经,复注于肾。昼夜各二十五周,不随宗气而自行各经皮肤分肉之间。”,营卫都是通过脾胃由水谷之气化生而形成于中焦。卫气形成以后,从足少阴经脉出发,所以说“卫气出于下焦”,然后“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胃的上口在上焦,所以又说:“卫出上焦”。卫气属阳,风邪属于阳邪,同气相求,所以风中于卫。卫气实则风邪郁闭而发热,这就是中风的实证。

关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卫气虚则收敛不及,于是风性疏泄而汗出,这就是中风的虚证。本条桂枝汤就是属于这一种情况,所以汗出恶寒的“热自发”,是随着汗出而热气外泄,并不是真正的发热。

关于阳浮与阴弱,《伤寒论·辨脉篇》云:“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可知阳指寸,阴指尺,寸浮是风邪伤卫,尺弱是营阴不足。啬啬恶寒是卫阳不足,淅淅恶风是汗出后的感觉。翕翕发热是卫气鼓动无力因而陷于营阴,卫气郁而发热汗出,随着汗出而热气外泄,和寒邪闭表以后的发热还是有高低之分的。

鼻鸣是风邪犯肺后鼻塞引起的证状,干呕是风邪犯胃的结果,临证所见,外感不一定必然干呕,但有一部分患者也会有恶心的证状。

桂枝:桂枝色红性温热,本来是走血分之药,何以入卫治疗风邪?这是由于桂枝味辛气厚,可以通达营血温经散寒的缘故。

《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 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总之,桂枝虽然不是直接的发汗药物,但是人体汗出的原理,是汗自营血发出,桂枝入于经脉,温煦营血,使得热气蒸腾翕翕发热而汗出。这样桂枝发出经脉以外肌表的风邪,卫分风邪消散,病自痊愈,这个过程就叫做解肌。这样看来,桂枝温通经脉以发其风邪,所以可以径直称之为祛风之品。

另外,根据近代考证,《伤寒论》的桂枝是唐宋以后的所称的肉桂,《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云:“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金匮玉函经》里面的“方药炮制”部分,应该是《伤寒论》的原文,至少也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同时也可以证实,近代学者考证《伤寒论》的桂枝确实就是今天的肉桂是有根据的。

芍药:苦酸甘平,养血补阴。风中于卫则卫气不凉反温热汗出,故以芍药养阴敛卫。

大枣:味甘,色红养血,肉黄补脾。营血由脾气化生,脾虚故以大枣甘补营血,滋其化源。

生姜:辛温发散水气,辛温可发汗,芳香可通神。

生姜发卫分之汗,大枣补营分之血,姜枣并用为一组特定功能的药物配伍。

 成无己云: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本经疏证》云:《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舆,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

甘草:味甘性温,色红肉黄,入血补土,形长如藤似筋,又可以流通经脉。营血由脾气化生,卫气疏泄则不敛不固,脾气自然虚弱,故以甘草补益脾气营血。

《本经疏证》云:《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蛰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疮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疮肿,则金疮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备急千金要方》治金疮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吻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疮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泻火之功,为不少矣。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疮、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消息意会之可矣。

姜、枣、甘草配伍补益脾胃营血而不壅滞,还有温阳通脉、宣散水气而化饮等功能。

从以上分析来看,桂枝汤证是在脾虚营弱的基础上感受风邪以后所形成的病证,由于平素脾虚所以营血亏损,又由于新近感受风邪,而风属阳邪,其性轻扬,营阴不足,阴虚则阳浮,“阳浮而阴弱”,所以就形成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并且“翕翕发热”的证状。 

彭子益说:“藏府主里,荣卫主表,当其一伤一郁,恶寒发热。病在表时,辅助中气以调和荣卫,荣卫复合,汗出病解。汗者,荣卫分离时所停之气水,与荣卫复和时所生之津液也。病在表时,不由汗解,则里气内动,而荣卫内陷,便成大病。”,故本方以生姜宣散水气,温阳化饮。

根据以上对于本方的分析,本方可以称之为辛甘微酸温阳解肌法。

【赵红军讲解】

这条就是讲的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是群方之祖,群方之冠。历代的医家对桂枝汤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识非常深刻的。太阳中风,首先是讲的中风,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中风有表虚也有表实,那么看一下,这是中风的表虚还是表实?阳浮而阴弱,这五个字非常关键。阳浮而阴弱,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是病机,第二个方面指的是脉象,先说病机,病机就是太阳病感受风邪以后,阳浮,就是人体的卫气抵抗风邪,就是阳浮。阴弱,就是你感受风邪了,出汗了,营血不足了,就阴弱。阳浮而阴弱,一方面是病机,另一方面是脉象。阳浮指的是脉象初取的时候是阳浮,重按的时候是阴弱,阴弱指的是无力。还有一种说法,阳浮的阳指的是寸关脉浮,阴弱的阴指的是尺脉的沉。具体是哪一种,可能都有道理,每一个人情况不一样。下面就进一步解释了,阳浮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风邪是疏泄的,风邪要出来,汗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为什么会阴弱呢?因为汗出多了。它的表现是什么呢?下面就说症状了。说了四个症状: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这实际是五个症状了,这个条文要背的非常熟,谁要是背不过这一条,《伤寒论》就别学了。啬啬恶寒是指恶寒的样子,有一点哆嗦的样子。淅淅恶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淅淅恶风的淅有一个水字旁,就像是把凉水泼到你身上的感觉一样。还有一种说法是淅是指刮风的声音。我的观点是这两种合在一起的。身上好像能听到那个风声,就是你感冒的时候是不是出汗了,那么你出汗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怕风,怕风的时候实际上没有风的声音,但是你感觉到好像风刮过来嗖嗖的声音。翕翕发热,翕翕是羽毛,把羽毛盖在身上,是不是会发热。鼻鸣干呕者,鼻鸣也有多种解释,孙老师说鼻鸣是风邪犯肺后鼻塞引起的,王三虎老师说鼻塞就是打喷嚏呕。我认为都有道理。

我们感冒的时候有时候会鼻塞,有的时候又通了,会过度换气,这个时候再有点鼻涕,就会响。干呕就是恶心,和咱们前面讲的呕逆是一样的,受了风寒以后风寒要进去,人体的正气要抵抗它,抵抗它就会恶心。不一定要降逆,不一定说我要用黄连,竹茹,半夏,你给他用散的方法。今天看一个病人就是这样的。下面我们看一下桂枝汤的服用方法,这个很重要。高宏瑞读一下。高宏瑞:“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我们先看桂枝汤的用量,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汉代的两是现在的15克,所以经方家用经方的量都比较大,这里桂枝是45克。最初的时候就有人考证出来了,只是没有得到认可。现在认可了。最初是章太炎考证出来,汉代的一两等于15克。这是量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用桂枝汤的量为什么不用这么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的桂枝汤不是一次服完的,熬一次添好多水,然后反复喝好多次,它针对的是急性的病,比我们现在看的病病情重。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以前人的体质,禀赋,腠理比现代人坚实,就这么些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用《伤寒论》的方子,不用那么大的量就有效果,但是遇到一些疑难病的时候,你用9克不行的时候就要加量,我用桂枝是9克,10克,15克,是慢慢往上加的,也有用20克,30克。桂枝去皮,伤寒论上的桂枝,是肉桂,这是有考证的。现在还有好多医家,开桂枝汤的时候就用肉桂,不用桂枝,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今天把这个问题先放在这。那么这个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呢?是白芍,这个甘草是炙甘草。生姜大枣这个就不说了。你从这个大枣就能看出来,桂枝汤里的桂枝不仅仅是9克,这里大枣12枚。这个服药方法这里说了五点,第一点,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啜就是小口慢饮。这个意思是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不强烈,你喝了以后要再喝点热粥,把身体盖住等汗出来。

这说明桂枝汤的发汗作用是不强烈的,这是有别于麻黄汤的。第二点,温覆的时候是遍身漐漐,漐漐就是身上潮湿,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就是说出汗,但是不能出多了。第三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意思是好了就不用喝了,不要过多。第四点,如果还不行,再喝,不要换方子,不要看没效果就换麻黄汤了。就像看小儿发烧一样,用小柴胡汤,看没效果就换方了,不要换方,还是小柴胡汤继续喝。第五点,说的是一定要忌口。你看《伤寒论》上对忌口说的多详细的。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和我们现在跟患者说的一样,一定要忌口,不然影响效果。

下面我们看一下孙老师的讲解,孙老师说:“本条是太阳病中风虚证的脉证及其治疗。”关键词是中风虚证,不是实证。再下来,孙老师说为什么要把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研究讨论的第一个方证呢?这是因为“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另外,在中风病里面,中风虚证比中风实证多,所以说我们先讨论的是桂枝汤。下来孙老师给我们讲了营和卫的问题,就是17页的最后一段,关于中风伤寒和营卫循行路线的问题,要讲伤寒论就离不开营气和卫气,什么是营,什么是卫,咱们前面讲过了,大家把这段大体的看一下,主要意思就是营和卫都和中焦脾胃有关系。你看一下桂枝汤里,生姜、大枣、甘草,是不是都和脾胃有关系,所以营卫和中焦脾胃关系很大。营是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虽然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但是它们要从哪出来呢?从脾胃。卫是出于下焦呢?还是中焦呢?还是上焦呢?卫是出于下焦的,然后到中焦,最后到上焦,是这么一个顺序。这一段就是讲这个道理的。

卫气是抵抗外邪的,从最下面出来,所以卫气与元气的关系就很密切,元气虚的人就爱感冒。卫气从下焦出来,然后到中焦脾胃,与营和血一结合然后到上焦,再布散到全身。那么人体感受外邪就是刚好相反,感邪是从外面到里面,从上面到中间再到下面。所以学习《伤寒论》一定要对孙老师讲的风邪的概念加深理解。孙老师最重视的就是气机的陷,风陷。我们看这个《伤寒论》是不是很重视这个陷?我们看病的时候也要重视这个陷。下面看第18页,这里孙老师就开始讲桂枝了,张艳把这段话读一下。张艳:“桂枝:桂枝色红性温热,本来是走血分之药,何以入卫治疗风邪?这是由于桂枝味辛气厚,可以通达营血温经散寒的缘故”。

这里说桂枝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喻嘉言提出来的“风伤卫,寒伤营”。我们这里讲桂枝汤,是不是风伤卫了?那么为什么风伤卫了,不治卫气,反而要用治营血呢?因为营和卫是分而不分的,营和卫是阴阳一体的。我们说营在内,卫之守也,卫在外,营之使也。这叫分而不分,它合起来是一体的。我们虽然说风伤了卫,但是伤了卫以后,侵入的是营,因为他出汗了。我们说寒伤的是营气,寒能直接到营里去么?是不是要经过卫,所以寒伤的是营,但是它先要闭的是卫。因为这一点,所以风伤卫就不光治卫,寒伤营就不光治营的。风伤卫了,主治的是营,从营里面把它托出来。寒伤的是营,但是主治的是卫,先把卫气打开,这样寒才能散开。孙老师这里讲桂枝,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再下面孙老师引用了《本经疏证》上的一段话,把桂枝的用法给大家归纳了一下。我们看一下,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为什么五苓散用桂枝呢?桂枝能利水,不是只有茯苓在利水。曰下气,这个很关键,桂枝能下气,你说哪个药即能解表又能下气?

桂枝可以,这样的药多不多。桑白皮也能够解表和下气。这就知道为什么鼻鸣干呕就是用桂枝汤,桂枝就是君药。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第19页。付晓泽给大家读一下什么叫解肌。付晓泽:“桂枝虽然不是直接的发汗药物,但是人体汗出的原理,是汗自营血发出,桂枝入于经脉,温煦营血,使得热气蒸腾翕翕发热而汗出。这样桂枝发出经脉以外肌表的风邪,卫分风邪消散,病自痊愈,这个过程就叫做解肌。” 早上我问你什么叫解肌,你答不出来,现在能答出来了吧。付晓泽:“现在懂了”。懂了我再问你什么叫解表?梁明光说一下。梁明光:“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表在解肌之前”。你说的接近于正确了。那么这个解肌指的是肌肉,解表呢,指的是皮毛。桂枝汤解的都是肌肉,麻黄汤呢,解的是皮毛。再下面孙老师说了芍药、大枣、生姜、甘草,这些的功效,桂枝汤里为什么要配它。这个大家看一下。

我们现在翻到第20页,在第20页里,孙老师引用了《本经疏证》里对甘草的说明,这个大家看一下。意思是说甘草这位药在方剂里的作用很广泛,它既有兼制的作用也有调和的作用。“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攻者,下而不上;温者,燥而不濡;清者,冽而不和;杂者,众而不群;毒者,暴而无制,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这些大家应该熟悉,应该深刻领会,对于大家理解甘草的用法作用很大。  我们再往下看,甘喜情读一下。甘喜情:“根据以上分析来看,桂枝汤证是在脾虚营弱的基础上感受风邪以后所形成的病证,由于平素脾虚所以营血亏损,又由于新近感受风邪,而风属阳邪,其性轻扬,营阴不足,阴虚则阳浮,“阳浮而阴弱”,所以就形成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并且“翕翕发热”的证状”。

这一段话给我们指出了桂枝汤证中的虚,指的是脾胃虚了,是脾胃的营血虚了,这就指出了桂枝汤证的深层次的体质上的原因。就是什么人容易得桂枝汤证呢?虚人,脾胃营血不足的人。看最下面一句话,“根据以上对于本方的分析,本方可以称之为辛甘微酸温阳解肌法。”辛甘微酸温阳解肌,把这八个字记清楚,这就是桂枝汤的核心病机和治法。把桂枝汤听懂了没有?我想把桂枝汤给你们再深入一下。桂枝汤是群方之冠,是群方之首,我把桂枝汤的组成和功效给大家再总结一下。

桂枝汤的主要是两个药,桂枝和芍药,我们用桂枝汤要加减,包括叶天士这样的名家使用桂枝汤也加减,他加减桂枝汤的时候,有时候就只剩下桂枝和芍药这两味药,所以说桂枝汤这个方子的重点就是这两味药。我们首先看一下桂枝和芍药是什么关系。桂枝是辛温的,是通阳化气的,桂枝汤主要散的是卫分之邪。芍药是酸敛的,它的任务是补阴血,生津和营的,它治的是里。这两味药是谁都离不开谁,是一散一收,是一开一合,这两味药是发汗中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这是前人非常经典的总结。下面讲的是生姜,生姜的作用是辛温发散,降逆止呕,它的任务是帮助桂枝辛温以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是甘温补中,它帮助芍药养阴和营,这是说的第二对了。下面说第三个,就是炙甘草。炙甘草的任务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配合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是甘,大枣也是甘,桂枝和生姜是辛,我们前面讲过,辛甘发散为阳,炙甘草配他们是通卫气,通阳气。

另外炙甘草配芍药和大枣,这是酸甘化阴,以滋营阴。炙甘草的作用是双层的,既走气又走血,既散又补。总结一下,因为这样的配伍,就可以达到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的目的。桂枝汤是外调营卫,内和气血,温中补脾,滋阴和阳,最后达到扶正祛邪。所以要说扶正祛邪第一方还不是补中益气汤,是桂枝汤。全方的作用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不论外感内伤,妇科皮肤,内科儿科,只要符合汗出恶风,都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这个桂枝汤的用处非常大,我在刚刚毕业的时间,就看过一本书,叫《桂枝汤的临床应用》,里面说的很多很多桂枝汤的适应症。

那么我再说一下使用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桂枝汤的使用要点就一个字,汗。桂枝汤在治病的时候,既要发汗,又不能多,它对汗起到一个双向调节的作用。现代的医学家对桂枝汤做了好多研究,他们任务正是因为桂枝汤里面一散一收,一开一合的经典配伍,桂枝汤对人体的好多的生理的和病理的现象,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这个双向调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汗;第二、体温;第三、心律;第四、血压;第五、胃肠。这是现代的研究。就是说我们临床上遇到这几种情况异常的时候,都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只要它对症,只要它符合恶风汗出。再说一遍,第一、汗,第二、体温,这个体温即包括高烧也包括低温。比如说老年人感冒以后不发烧的,低温,体温35度。第三、心律,所以说脉缓不是绝对的,桂枝汤能治脉缓,能不能治脉数呢?可以的。

发热汗出恶风,汗出了以后津液受伤了,也会脉数的。第四、血压,血压高血压低都可以用桂枝汤,不是说高血压不能用桂枝汤。第五、肠胃,什么叫双向调节?桂枝汤是治疗便秘的还是腹泻的?双向调节,只要符合汗出恶风,有便秘它也能治,津液增加了,它是不是就治便秘了。那么腹泻能不能治?也能治,它阳气上升了。就这么神奇,今天张艳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给那个患者不去生姜?我以前说过用经方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经方贵在不加减。经方和时方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开逍遥散就经常把生姜去掉了,开桂枝汤不能随便去,因为桂枝汤的配伍很经典,其他的方子达不到。第二个原则是该加减时就加减。

下面我说一下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什么病症的时候应该想到桂枝汤:自汗,盗汗,感冒,发烧,反复发烧,低烧不退,腹泻,便秘,鼻炎,荨麻疹,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四肢,关节,颈椎,腰椎,风湿,类风湿,形形色色的千奇百怪的肢体的疼痛类的疾病,神经类的疾病,身体的发麻,包括面神经麻痹等等这些疾病,都可以考虑桂枝汤。面神经麻痹,荨麻疹,口眼歪斜,怎么样得的?吹风了,骑摩托了,窗户没关,出现什么问题?口眼歪斜,出汗不出汗呢?出汗,一摸脉,缓,恶风怕风,桂枝汤适用。我刚开始看病的时候,你们以后也有这样的感觉,我比我老师看的好,见效快,为什么呢?我老师看病,一诊二诊三诊四诊,看半天看不好,我看病,来了一个病人,吃了五付药好了,就是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刚开始看病的时候,找我看的都是轻病,我们隔壁有个妈妈来找我看病,说我孩子老出汗好不了,白天也出,我一看,开了个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就开了五付药吃了就好了,就这么简单,这是我第一次用桂枝汤的经历。病是越看越难,因为你看病时间长了,疑难病就来了。好下面我们看一下第13条。

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方二。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中风虚证的主要证状,是对于上条的补充。

本条承上条“太阳病中风”而省略了“中风”二字。以下各篇凡是条文开始冠以“太阳病”三个字的,都是太阳病中风的省略。承前省略是古人写作的一种常见方式,清代经学大家俞樾在其所著《古书疑义举例》曾有详细论述。本书中承前省略的例子,除了本条以外,还可以在以下条文中见到: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按:以上第72、73、74各条都承上面第71条省略了“小便不利”一句。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五十三。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按:“小柴胡”是承上面第96、97、98、99、100、101条提到的“柴胡汤”而省略了“汤”字。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方十四。按:“汗出为阳微”,“阳微”是前面“此为阳微结”句中“阳微结”承前省略了“结”字。

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按:微者,是“微喘直视”的“微喘”的承前省略了“喘”字。

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方六。

按:本条“因与承气汤一升”承前“小承气汤主之”省略了“小”字。

上条以太阳病中风的脉象为主,本条以太阳病中风的证候为主。合起来就是篇题:脉证并治。

头痛的意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头颠之上惟风可至,风邪阻滞于太阳经脉就会发生头痛。

汗出恶风,为中风虚证的基本证状。

【赵红军讲解】

学这一条的时候,你注意和前面的比较一下。比如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和这条类似,这里多了一个头痛,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说的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那么前面刚讲了桂枝汤了,这里又讲了,是不是啰嗦了?《伤寒论》的条文那么简练了,这里为什么有多出来啰嗦呢?它重点是想说什么意思呢?这一条的用意何在?这一条的意思是想给你强调桂枝汤的应用指证是四个字:汗出恶风。头痛,太阳、阳明、少阳病都会出现头痛,发热也一样。《伤寒论》上好多疾病都会出现发热,但是汗出恶风呢,这是桂枝汤的主证。所以这一条强调的就是汗出恶风。第21页,孙老师说了,太阳病这里是省略了中风两个字,它说的就是中风,然后下面引用了这么多条文,孙老师给大家讲一个道理,就是《伤寒论》里面有一个省略的问题,承前省略,下面孙老师就是考证这个,有些条文是省略了“小便不利”,有些条文是省略了一个“汤”字,有些条文是省略了一个“结”字。再翻到第22页,有些条文是省略了一个“喘”字,有些条文是省略了一个“小”字,这些我就不说了,因为这些条文大家还没有学呢,你们自己去慢慢看,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要知道这么一个规律,它有一个省略,因为那个时候人写东西不容易,不像现在是电脑打字的,不是毛笔更不是钢笔来写的,都是在竹简上刻的。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中风虚证同时兼有项背强证状的证治。

本证是脾营亏虚之人为风邪侵袭肌表,汗出损耗津液导致项背强直。项背为足太阳膀胱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脉所经过之处,因此用桂枝汤和葛根以甘凉生津,解肌发表。葛根,李东垣云:“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药品化义》云:“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干口燥,疟疾热重。盖麻黄、紫苏专能攻表,而葛根独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症,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剂也”。

几几,根据钱超尘考证,应为“几个”的“几”字,读如《诗经·豳风·狼跋》的“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的几几,读作jin,拘紧的意思。东汉儒学教育为中国历代之盛,读书人一般都熟悉诗经诗句用字,本书的这个字的用法自然为习医者熟知,张仲景不会也不必采用冷僻字而不用常见字。另外,根据原方下面宋臣的按语,本方的“麻黄”属于衍文,应予删除。

【赵红军讲解】

今天我们就开了一个桂枝加葛根汤,还有一个葛根汤。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不是一个方,是两个方。第13条强调的是汗出恶风,第14条在第13条汗出恶风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颈椎颈项僵硬拘紧的意思,不能伸直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脖子难受,老是伸一下,这就是强几几,你老是想把它伸直。寒性是凝滞而收紧的,按道理,这个拘紧强直是不是寒性的表现?但是汗出恶风了,所以叫“反汗出恶风”,那么像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应该用桂枝汤,但是毕竟是项背的问题,所以加引经的药,加葛根。这个方子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子里有个麻黄,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了,这个方子里的麻黄是多出来的,是传抄的时候抄错了,这个基本上是定论,应该把麻黄去掉。

因为我们后面还有一个葛根汤,如果不把麻黄去掉的话,那和葛根汤完全是一个方子。孙老师说了:“本条是中风虚证同时兼有项背强证状的证治。本证是脾营亏虚之人为风邪侵袭肌表,汗出损耗津液导致项背强直。”所以你把桂枝汤搞清楚了,这条就搞清楚了,只不过这一条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葛根,那么加葛根的用途有三:第一、葛根是通阳气的,升阳的,葛根芩连汤的葛根也是升阳的,葛根芩连汤是治腹泻的,因为葛根本身就是治腹泻的。第二、葛根还生津液。因为颈项僵硬拘紧,是津液不能濡养。我们今天说治颈椎病要注意治津,我们经常用逍遥散加木瓜、薏仁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葛根有引经的作用,引到哪里呢?引到颈项去,引到肌肉层。葛根走阳明,走肌肉,这个肌肉就包括筋在内了。葛根这味药归的是哪个经?它归的是太阳和阳明经,它不单单是走阳明的。下面我说一下桂枝加葛根汤,在我们临床上,遇到哪些情况可以考虑来用它:颈椎病、颈肩综合证、落枕、肩周炎、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半身麻木、面神经麻痹、斜视,眼睛的问题,颜面五官的问题,脊背的问题,临床上遇到这些问题,就注意看有没有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当具备这些条件了,就可以考虑桂枝加葛根汤。你结合刚才讲的,再把群里发的两个医案看一下,一个是出汗,一个是不出汗。出汗用的是桂枝葛根汤加黄芪,不出汗的是桂枝葛根汤加麻黄。下面看第15条。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中风虚证误下以后其气上冲证的辨治。

本条是误下之后,邪气随之下陷而正气也随之上冲抗争的表现。桂枝温阳,具有生发温通、扶正祛邪的功能,而不宜解释为具有降逆功能。

【赵红军讲解】

这是讲的太阳病误治,太阳病不应该用下法,用了下法了,有个什么症状呢?其气上冲,这个时候怎么办?一错不能再错,及时的用桂枝汤。其气上冲,说明什么意思呢?提示我们两点:第一点,提示我们邪未内陷,太阳病中风这是表,其气上冲,提示我们这个邪没有陷下去,陷下去的话它就不上冲了,可能还会腹泻。第二点,提示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给他治疗呢?因势利导,它要往上,我们就往上,给它从下往上,从里到外散出去,驱邪外出。所以孙老师说:“本条是中风虚证误下以后其气上冲证的辨治。本条是误下之后,邪气随之下陷而正气也随之上冲抗争的表现。”下面我们看第16条。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中风证误治以后导致的坏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脉证并治的用意,后世的辨证施治即由此而来。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麻黄汤、桂枝汤各为一法,不可混淆,这是因为方从法出。传统说法,本书共有397法,古人传授《伤寒论》时强调法的重要性,法的意义也由此可见了。

【赵红军讲解】

这一条说明了好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太阳病中风,误治了,这个时候就不能用桂枝汤了,因为它没有出现其气上冲,这个是和第15条有联系的。第二层意思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说辨证论治。下来说“桂枝本为解肌”,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解肌,这里要和麻黄汤区别开,它不是解表,不是解的皮毛,它是解的肌肉和肌腠,它是通过调和阴阳的方法,让患者自然而然的发汗的,不是强求发汗的,这叫解肌。我们说肌肤,肌肤的肤指的是什么?是皮毛。肌指的是肌肉层。下来“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脉浮紧是伤寒,发热汗不出是表闭,这个时候是应该用麻黄汤的,这时是不能用桂枝汤的,桂枝汤闭表了。“常须识此”就是说你要记住。“勿令误也”是再次强调。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桂枝汤的使用禁忌之一。

酒客素蕴湿热,湿热病患自然不可与甘药,因此也不可以使用桂枝汤。

【赵红军讲解】

这条给大家讲的是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前面讲的是什么情况用桂枝汤,这个第17条,包括后面的第19条,都讲的是桂枝汤的禁忌。这条讲的爱喝酒的人是素蕴湿热,是不能用桂枝汤的,桂枝汤里面有生姜、大枣、炙甘草,这都是不适宜的,会增加内热。下面看第18条。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方六。

【孙老师原文】

本条为喘家使用桂枝汤时的加减法。

厚朴,《别录》云:“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王好古云:“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阳明胃气得以通降则肺气自降,痰浊自消,故李东垣说:“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

杏仁,《神农本草经》云: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名医别录》云: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可知杏仁一药,其苦辛甘,甘温可以润肺,辛香可以宣肺散邪,苦降可通降胃气,至大肠而通便,而芳香入络又可以理气止胃痛。

【赵红军讲解】

这条是喘家使用桂枝汤的加减法。什么叫喘家?就是平素就有哮喘的患者,他出现了太阳病中风之后,是桂枝汤证的,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厚朴和杏仁。这里我们重点要学习厚朴和杏仁的用法。要讲到厚朴的用法,这里除了条文之外,大家需要学习两个方剂,一个是半夏厚朴汤,还有一个是平胃散。下面孙老师引用了《名医别录》上关于厚朴的说明,这个我就不读了,我给大家补充一点,除了孙老师和书上说的以外,厚朴还有一个功效,这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厚朴有解表的作用,很少有医家或著作提到,厚朴辛温,厚朴有发散解表的作用。也就是说,厚朴有类似于风药的作用,你现在就知道了在平胃散里面为什么用厚朴,包括半夏厚朴汤,厚朴有解表的作用。

下面说的是杏仁,我们看一下孙老师的说法:“可知杏仁一药,其苦辛甘,甘温可以润肺,辛香可以宣肺散邪,苦降可通降胃气,至大肠而通便,而芳香入络又可以理气止胃痛。”这是孙老师对杏仁的认识,孙老师对杏仁的认识是很深入的,能达到孙老师这个认识的人真的不多,很少有方书上提到杏仁能治疗胃的问题,这是孙老师把叶天士的说法理解透彻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大家要整体的知道它是怎么样的一个趋势。这个方子在治疗虚人外感后出现的哮喘,它的作用的机理是六个字:先宣发后肃降。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先宣发后肃降,无宣发无以肃降。

我们治病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包括我们经常加桑白皮都是这个道理,无宣发无以肃降。我们说肺的作用是宣发还是肃降呢?是既宣发又肃降,先宣发后肃降,无宣发无以肃降。不肃降,肺气就不能下行,金水就不能相生,所以这个肺的肃降的作用是很大的。天一生水,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你说天不下雨怎么办,不是旱死了么。我们下面再讲一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在现代都有什么疾病能用。现代我们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老慢支,喘息性的支气管炎,哮喘,包括由于肺气不能宣发肃降引起的肠胃的疾病,便秘等等这些疾病,都会考虑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桂枝汤应用的禁忌之二。

上面的第17条为湿热证,本条则为内热证,说明桂枝可入血分,对于平素有内热的人不宜使用。

【赵红军讲解】

这还是一个桂枝汤的禁忌证。第17条说的是酒客病,这一条说的是凡服桂枝汤吐者,必吐脓血。那么反推一下,这条说的是内热病。因为桂枝是走血分的,生姜大枣都是走血分的。因为内热的人,不管他是肝热,脾热,肺热,心热,都不能轻率的用桂枝汤,用了桂枝汤可能就会吐脓血。所以我们平时说:“桂枝入咽,阳盛即毙”。所以说感冒了以后哪个症状最要紧?喉咙疼。风寒,风热,温病,能不能用桂枝,就在这辨别。能不能用黄芩,能不能用石膏,能不能用桂枝,就在这里。(马传琦整理 何方清校对)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正念堂微信订阅号由医馆学员编辑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试药。有需要购买书籍资料的请加微信联系:19721986738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滴!




正念堂
师承中医,复兴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