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字】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第76-92条

文摘   健康   2024-08-09 12:45   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赵红军详解《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76-92

 谨以此纪念我的老师    

                   —— 赵红军



76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三十八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锦裹)

上两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锦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锦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汗吐下后痰浊腐秽与热邪结于胸膈的证治。

呕吐时水液外越,胃气上腾,就相当于发汗,所以朱丹溪说:“吐即寓发汗之意。”本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入口即吐,是胃气因发汗而大虚的表现,这时候如果还继续发汗,必然导致胃气进一步亏虚,胃气虚弱则无力下降,从而吐下不止。

以上说的是胃气虚证,下面是胃气实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虚实胃气虚的表现,烦是风邪下陷于心下与痰浊蕴蒸为秽浊的表现,严重的烦可以发展为“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这是发汗吐下后胃气因虚致实,痰浊痰浊腐秽也热邪结于胸膈,就要用栀子豉汤治疗。本方属于酸苦清热涌泄法,方用栀子苦寒清热除烦,淡豆豉辛酸芳香化浊升清,借以涌吐痰浊腐秽。少气者加甘草以补气,呕吐加生姜以宣散水气。

关于栀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说,”其树喜湿而恶寒,以其喜湿恶寒,故需经常灌溉,以其恶寒,故冬月须于树之北面夹篱以避风寒,以其喜湿误寒,能于湿热之中成其苦寒之性,故善解未成坚结之湿热,使火气上出而转为清肃。”又转引《本经疏证》引芦芷园语说:”‘凡苦寒之物能下能坚,唯栀子反使坚者解而上出,火空则发之义也。’可见栀子泻火于宣畅之特能,条达宣畅为肝德,此其制火水性而持肝德者又可谓之为水中木药。”(衣之镖,赵怀舟,衣玉品.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7月1日)

【赵老师讲解】

把书翻到第52页,咱们之前说过了,从59条到94条,说的都是救误。什么是救误呢?他本来不该下的、不该汗的,由于误用汗法、误用下法,或者说汗下失序引起的各种误证、变证,怎么样来处理。

咱们今天要讲76条,那么之前的71-75条,讲的是太阳的膀胱蓄水证,当然这个蓄水证,有个可能是病程的自然变化,也有可能是误治引起的。从今天的76条开始,要讲栀子豉汤证以及他的兼证。之前咱们讲过,《伤寒论》的条文的排列,是有非常严谨的次序的。那么我也说过,他讲这些误治的时候,这些条文排列的内在规律是从表到里,从上面到中间到下面。那么我们之前讲了五苓散、讲了膀胱蓄水证了,是不是下面的问题,那么这一节要讲栀子豉汤证,他怎么又上来了?和前面说的不是矛盾了么,不是不统一了么?在讲膀胱怎么又扯到心上去了?

我们学中医的思路要从大到小,就和学散文、作文一样,要理解医生的思路是什么。要先把思路搞清楚,他第一段讲什么,第二段讲什么,你要把这个顺序搞清楚。你不把顺序搞清楚,就是把每一条都背的滚瓜烂熟的,你不知道他的含义,你这个印象是不深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这样的。先讲五苓散证,紧接着讲栀子豉汤证,是先告诉你水证是怎样治疗的,水下来呢,告诉你火证是怎样治疗的。这是一个先讲水证,再讲火证,让你把水证和火证做一个比较的含义。五苓散是蓄水证是水证,那么栀子豉汤是火证。那么栀子豉汤证讲完之后,又到水证了,因为栀子豉汤之后是真武汤证。这样呢,五苓散、栀子豉汤、真武汤这样一个顺序,也有把这三个证进行比较的意义。

五苓散证、栀子豉汤证,一个水、一个火,另外呢,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71条,五苓散证“烦躁不得眠”。再看76条,栀子豉汤证,“发汗后”,指的还是太阳病中风。“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也是比较之意,承前启后,比较的是第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这是连着的。“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由于你的误汗,损伤了人体的中气,中气是什么呢?是脾胃,伤了脾就会下,伤了胃就会吐,这是一层含义。《伤寒论》现在讲的第多少条、某某条、多少条这个是后人加的,张仲景的原书上,就和散文一样,他没有写第多少条。那么历代的医家,包括《伤寒论》在流传的过程中间,他这个条文的排列,有各种各样的排法。你看刘渡舟讲的就和胡希恕讲的和冯世纶讲的他都不一样,那么刘渡舟讲的呢,跟咱们讲的也不一样,刘渡舟讲的条文就多。咱们这个398条,刘渡舟讲的就是要400多条。那么他讲的时候呢,就把76条,“必吐下不止”,就把这个和后面呢,分成两条了。你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条的意义,实际上也是俩部分。这是一部分意义,这条实际上重点说的是后面这部分意义。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他这条讲的是栀子豉汤证的成因和主证。病有来路,来路就是由于你发汗吐下后导致这个外邪没有及时解散,反而入里了。现在引起的情况是“虚烦不得眠”。我们要注意,这条文历代医家解释的时候,都有很多不太统一的地方和矛盾的地方,包括后面孙老师的解释和其他医家比较起来,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虚烦不得眠”包括了三层含义,一个是“虚”、“烦”再一个是“不得眠”。他这个烦是虚烦,不是实烦。烦躁不得眠,不得入睡。他这个“虚烦”的虚的意思是无形,就是说他这个病理形成的产物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他区别于实烦,实烦就是后面要讲的,大结胸汤证的实烦。同样是治疗胸部的疾病、太阳病,那么大结胸汤证,胸下结疼、按之疼痛、不可触碰,类似于西医讲的胸膜积液、积水,他是区别于那种的。所以说是虚烦不得眠,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的,望诊和触诊是没有有形可见的病理产物,这意思。当然更不同于,阳明汤证的,如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引起的实烦。这是一层意思。所以是“虚烦”,这个“烦”它有热的意思。因为太阳中风,风为阳邪,风邪入里化热。因为热邪在里,引起了人不能够入寐睡眠。在这里要注意,由于热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对人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同样受热邪,有时候是昏昏欲睡,有时候是不得眠。酸枣仁汤说了,虚劳虚烦不得眠,是阴虚有热。怎样判断呢,热气在里则喜睡,热气在上则失眠。比如热入阳明,则昏昏欲睡;中暑了,昏昏欲睡,神昏;但是栀子豉汤证热气在胸,在心,在上。

后面就更近一步了,“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就是说,睡觉的时候睡不着,一会坐起来,一会躺下去,夏天一会头朝这边,一会朝那边),心中懊憹(想吐吐不出,憋闷的感觉,因有热邪)”。太阳之气是受气于胸,我们说太阳是膀胱,你不能光想着太阳的膀胱经,因为太阳主的是一身之表,所以我们人体的驱壳,特别是我们强调的“胸”为太阳。小柴胡汤的“胸胁胀满”,强调的是胁,不是胸。所以说,邪气入里必先胸,外邪不解,入里的时候,首先侵犯的就是心,所以导致了“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怎么办,“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主证出来了,这是兼证,就是除了栀子豉汤应该有的“虚烦不得眠,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以外,同时这个患者“少气者”(气短、发困无力),“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加甘草。

“若呕者(还恶心想吐呢),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我们说,《伤寒论》,它时时刻刻体现了一个什么思想,脾胃论的思想。少气和脾有关,甘草入的是不是脾,呕和胃有关,生姜入的是胃。所以说《伤寒论》和《脾胃论》他是有关联的,一个外感,一个内伤。这里的少气、呕,脾和胃他都强调的是人体的中气。就是说外邪入里了,在胸上呢,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他的进一步传变,再进一步传变,到脾了,到胃了怎么办。为什么到太阳病的后面,会出现一个半夏泻心汤呢,痞证呢?那就是已经到中间了。现在是上面还没到呢。这是栀子豉汤,我们分析下,是两个药,很简单。栀子和香豉(淡豆豉),下面讲怎么煎服,这一句话非常关键,很多的医家对这都是有争议的,“得吐者,止后服”。栀子豉汤用了以后,有些患者用了这个药后就会吐,那么吐之后呢,就不要吃药了,就把药停了。那么有的医家呢就说这个栀子豉汤呢,涌吐之剂,专门让人吐,但是呢有些患者喝了以后呢,又不吐,病也好了,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是不是个涌吐之剂呢。回答是否定的,他不是专门让人吐的。那为什么有些患者要吐呢?为什么要说“得吐者,止后服”呢?不但栀子豉汤,还有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最后面六个字都是这样的。你联想一下前面的桂枝汤,“得汗以后,止后服”。那么桂枝汤不是让你专门出汗的,它是通过调和营卫,让你自然而然的出汗。那么栀子豉汤它也是一样的,不是专门的涌吐之剂,只不过有些人,因为他本身,“心中懊恼”,胸口像堵了块东西,喝了药之后,把热散出来,他觉得畅快了,自然而然的就吐了。山栀这个药呢,可能和大家理解的不一样,我们在《中药学》里面把山栀归结为清热泻火药,实际上山栀这个药呢,他和黄连黄芩都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我们临床上经常犯迷糊,什么时候用黄连,什么时候黄芩,那么栀子豉汤里面,栀子是起什么作用呢?这里主要起两个作用,一个透热,一个凉血。栀子是苦寒的,它本身就凉血,栀子和黄芩黄连都不太一样,芩连是黄色,他祛湿,去湿热,走脾。栀子呢,是红色、黑色,他入的是血分、阴分。栀子本来就清热凉血,为什么会透热呢?有些医家认为栀子本来就有透的作用,因为栀子本身就很轻,它是圆的很轻。栀子豉汤之所以能透热,豆豉起了很大的作用,豆豉这味药是,气味俱轻,它是辛味的、辛能散、够透表。这样,豆豉辛凉配栀子苦寒,就能起到透热外出、清热凉血、表里双解的作用。病是由于风邪外来入里、入胸、入心,所以要散出去。但是散的时候不能用辛温的药来散,因为已经热了,你不能用辛温治辛温,用辛凉来配合栀子把热给引出来。栀子甘草豉汤,少气者加甘草,那么为什么不加党参和黄芪呢?因为他虽然气不足、少气了,但是同时,他有热,党参黄芪会辛温助热,甘草既能补气,他又是凉的,所以用甘草。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那么问题是,既然呕吐了,为什么不用半夏呢?因为生姜有散的作用,半夏是降逆;它本身有热,生姜能散,特别是和山栀豆豉和在一起能散。半夏降逆,半夏辛燥耗伤精血,所以这里用生姜,不用半夏。

孙老师说:“本条是汗吐下后痰浊腐秽与热邪结于胸膈的证治。”这一块呢,我感觉孙老师说的痰浊腐秽,我们刚才讲了,栀子豉汤证和大结胸证是不一样的。那么孙老师在这里讲的呢,和历代其他医家的注释,也是不一样的。我的感觉是这里的痰浊腐秽,重点是腐秽而不是痰浊;如果要说痰浊的话,这种痰浊是一种无形的痰浊,并不是能看到的痰浊。“呕吐时,水液外越,胃气上腾,所以朱丹溪说,吐即于发汗。”我们都有这种感觉,胸口憋闷特别难受的时候,吐出来就好受了,这种情况,喝酒的人比较容易理解,你要是一吐是不是头上就出汗了,一出汗马上就轻快了。所以说“吐当于发汗。”为什么说“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全,”当然这个吐,不是一定要吐,是自然而然的吐。和你喝醉酒之后的吐是不一样的。《黄帝内经》上说:”其高者因而越之“,那么这个栀子豉汤,散邪外出,那么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栀子豉汤,下面孙老师讲了很多,大家可以看下,加深对山栀、豆豉的了解。

栀子豉汤,在我们现代,经常配合,其他的方法,来治疗很多种疾病。特别是热邪相关的。它的适应症有:失眠、心悸、躁狂症、心烦、冠心病、胸闷、胸疼、鼻䶊、呃逆、以及食道的一些疾病。就是和胸部有关的一些疾病,包括西医讲的神经冠能证等等。为了加强大家对栀子的理解,大家可以把这几种用法补充一下。一个就是豆豉配山栀,这是栀子豉汤,豆豉配山栀就是让邪热从血分到气分,然后再把其解散出来,山栀是血分的,豆豉是气分的。我让豆豉配山栀,让这个邪从血分到气分透热外出。那么我们临床上还有一种用法,就是丹皮配山栀,丹栀逍遥散,他这个作用主要是血分,主要是起一个清肝热、凉血、凉肝的作用。我们治疗月经先期,就经常这样用。丹栀逍遥散,大多数情况针对的是月经先期,有些人月经后期,也有用丹栀逍遥散的时候,因为他的热在上面出不来。大家注意,丹栀逍遥散治疗月经量少,千万不能用栀子炭,因为栀子炒炭止血,还有黄连黄芩和栀子的区别,芩连一方面是黄色的,走脾、走肺、走胃,那么栀子呢,是红色的,走的是心、肝、其次才是胃,归经不一样;连芩走气分,栀子呢走血分;连芩清热的时候主要是降逆,特别是黄连,苦寒沉降,半夏泻心汤里面,用连芩不仅仅是因为清热,更在于连芩配干姜是苦降辛开。所以用黄连的指证是胃口顶,或者发恶心;黄芩清热,透热的时候必须配柴胡才透热,单纯黄芩不透热;柴芩透的是少阳肝胆的热,豆豉配山栀透的是心胸血分的热,荆芥配连翘解散的是卫分的热,麻黄配石膏清的是气分的热,所以《伤寒论》里面,表里双解的情况是很多的,看你的病邪的位置,在心、在肺、在气分、在血分、在肝胆配的药是不同的。葛根配芩连升散的是阳明,就是肠胃的热。所以大家治病的时候要注意,表里双解,要注意辛温配辛凉、辛凉配苦寒、辛凉配甘寒,同时要搞清病位,就好像那个用仙方活命饮的,但是你差上一两个药就不行,人家不该用黄芪,你用了就闭住了,人家病邪在卫分、气分、在肺你用石膏到胃上了,这就是细节问题。还有用山栀的时候有一个指证,比如我们用黄连温胆汤呢,什么时候加山栀呢,用栀子豉汤证呢,这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失眠,你用黄连温胆汤的时候,患者有不想吃饭、胃口顶这样的感觉,这个时候主要是患者右边的寸关脉滑、小滑数消化不好等等。那么用栀子豉汤,用山栀时候治失眠的时候呢,患者主要心烦、发热、烦热,这个时候患者主要体现在左边的脉弦洪,这就是细微的差异。黄连是降,山栀是散,当然你要和其他的药配呢。比如说越鞠丸,治的是五郁,用的是山栀,它要散要解开,越鞠丸为什么不用黄连黄芩呢?就是这个道理。

77条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方三十九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对于上条的补充,烦热胸中窒为栀子豉汤得主要应用指征。

上条是心中懊恼,本条是胸中窒,病情加重了一层。胸中窒是栀子豉汤的关键性证候,这是因为胸中窒的病机在中焦胃脘,而胃脘的上口正在上焦胸中,本条证候的关键就在于“胸中窒”。

以上各条都是承第74条而省略了“中风”二字。以下有关栀子汤的各条文,证候虽然各异,但都是痰浊腐秽蕴蒸的病机,方药有差别而法却不变。

【赵老师讲解】

第77条是对76条关于栀子豉汤证应用的补充说明,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烦76条有,热76条无,77条这是强调了,是烦而且有热),胸中窒者(给你强调这个部位是胸中),栀子豉汤主之。”所以,这条是对76条非常关于栀子豉汤应用指证的非常重要的补充说明。一个是有烦、一个是这种烦是热烦,在一个这种烦的部位呢,是胸中,那么胸中是什么感觉呢?窒,憋闷的感觉。上条是心中懊恼,本条是胸中窒,病情加重了一层,“胸中窒是栀子豉汤”,关键性的症候,所以是胸中窒。

78条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方四十

【孙老师原文】

本条指出:身热心中结痛也是栀子豉汤的应用指征。

伤寒五六日是即将阳复之时,此时阳热渐盛,假如忽然攻下,可以导致心包相火随之陷于心下。前面已经指出,在《伤寒论》中,“寒”已经包括了饮的概念,”寒”在体内玩玩指痰饮,而“风寒入里则不消”,寒邪即痰饮与内陷的热邪相结,于是就会心中结痛,加之正值即将阳复之时,也就会身热不去。既然痰饮和热邪已经结滞于一处,又有阳复之热相助,所以说“未欲解”,也就是没有自行解散的趋势,这时候攻下与发表都不可行,那么就应该有栀子豉汤宣泄痰浊腐秽,以吐法达邪开结。

【赵老师讲解】

第78条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刚才讲了烦热,现在讲身热不去,是不是更严重了),心中结痛者(刚刚是胸中窒,现在是心中结痛,已经开始痛了),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还是栀子豉汤证的的补充说明,更严重了,这个身热不去,有比较于后面太阳病下篇的结胸汤证,结胸汤证是身无大热,为什么身无大热呢,已经入里了,结胸了,所以外面不热了。这个时候是身热不去,还热,实际上说明热还在外面,还是要散。栀子豉汤证是“心中结疼者”,心中已经开始有结疼了,那结胸汤证呢是 “心下实硬,疼不可尽知”,那个更严重,心下实硬,就不敢摸,这里不过是心中结疼,还是轻,所以说还是栀子豉汤证。

那么我们把76条、77条、78条总结下,这几条呢就总结了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栀子豉汤的指证,1、烦;2、失眠;3、胸中窒;4、心中结疼。那么这四个应用的指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什么造成的呢?热邪造成的。我们要透热外出,这三条讲的是栀子豉汤,以及其兼证的应用指证。

79条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方四十一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栀子豉汤的加减法之一。

本条为栀子豉汤湿热相结的腹满证治。攻下则损耗脾气,脾虚则生湿,而心包相火和湿邪也随攻下陷于脾胃,形成湿热蕴蒸,气机壅滞,导致胀满症状。本证以湿热为主,本方用栀子清热化浊,又以厚朴燥湿理气消胀,枳实理气消胀。腹胀为湿阻气滞,而湿邪为脾虚所生,所以胀满在大腹。如果以热邪与痰浊相结于胃脘为主,胃为阳腹,那就是心下懊恼欲吐的栀子豉汤证了,本证也就是后世温病加所谓的“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的道理。减去豆豉是因为本证属于湿热熏蒸而以湿邪为主,淡豆豉本有宣郁化腐的作用,适合于腐秽结滞的情况,所以本方就以厚朴化湿理气替换了淡豆豉。

栀子豉汤证是痰饮腐秽与热邪相结于胸膈,而栀子厚朴汤是湿热结于脾胃中焦,这是两个方剂的不同之处。

【赵老师讲解】

那么来看第79条,病邪要往下面发展了,“伤寒下后(这个和前面基本一致),心烦腹满(不一致的是腹满,刚才是心胸,现在到腹部了),卧起不安者(卧起不安是一样的),栀子厚朴汤主之。” 前面的栀子豉汤证是热邪扰于胸膈;这块是热邪扰于胸和腹,就要胸腹两解了,所以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现在热庸胸腹的情况,加一个针对腹满的非常重要的药物厚朴。我们在前面讲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得时候,我们个大家说过,厚朴这个药,不单纯是理气下胀的作用,同时厚朴这个药辛味,厚朴这个药有解表的作用。是这个意思,它为什么不用栀子枳实汤。它是栀子厚朴汤,就是因为厚朴有解表的作用,虽然也用枳实了,但是必须用厚朴。这个栀子厚朴汤证,就等于是栀子豉汤合大承气汤,去掉了豆豉和大黄、芒硝。去掉豆豉的原因是这时候病邪已经往下了,你不能说仅仅从上面散,你要因势利导从下面给走。去掉大黄和芒硝,为什么不用大黄和芒硝呢?因为仅仅是腹满,它没有出现腹部胀疼、大便干结、没有出现痞满燥实坚,没有出现阳明腑实证,所以说没有用大黄和芒硝。

那么我们这个栀子厚朴汤呢,在我们今天的临床上,主要用他治疗:食道炎、胃炎、消化不良等等,由于湿热蕴结导致的各种肠胃道的疾病。54页,孙老师在这里有个解释,本证以湿热为主,本方用栀子清热化浊,又以厚朴燥湿理气消胀,枳实理气消胀。特别是温病学家提出来的,虚则太阴、实则阳明,大家要理解。什么是实则阳明呢?这就是实则阳明。

80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方四十二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栀子豉汤的加减法之二。

本证和上面第76条的栀子豉汤证一样,也是误下导致的心包相火陷于心下,形成湿热蕴蒸的病机,本条为伤寒后以丸药大下之,于是大下之后就会形成下焦阳虚,导致寒饮停留于下焦,同时又由于攻下而内陷于中焦脾胃的心包相火就会郁而发热,因此就形成了上热下寒、胃热脾寒的病机。因此本方以栀子清泻心下郁热,又用干姜以温散下焦寒饮。

寒邪可以和湿热并存不悖,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个事实,临证所见,湿热与平素形成的伏寒同时存在,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有一些疑难证之所以缠绵难愈,往往和医者不能够分辨和处理这两种同时存在的病因有关。

【赵老师讲解】

第80条也是出现一个辩证,也是栀子豉汤另外一种情况,“伤寒(前面是中风,这两条是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给大家解释下什么是丸药、古人这里讲的丸药特定指的是含有巴豆的泻下之药,这是中成药),身热不去,微烦者(用丸药下之后,身热不去,热没有解,会有栀子的应用指证),栀子干姜汤主之(但这个患者毕竟是经过了你的误治,用了丸药下之了,所以他会出现一些大便糖稀,胃肠比较寒凉的一些症状,所以这个时候就会表现一种上热下寒的情况,就不能用单纯栀子豉汤治疗了。“经过丸药打下之后”,这是个省文,下法的症状没有写出来。这个时候就要顾及下寒的症状,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用栀子干姜豉汤)。”那么,这实际上是一个寒热并用的这么一个方剂,但你要搞清楚,虽然是有寒有热,但是热是重点,干姜是为栀子来服务的,重点是用栀子来清散热邪,用干姜是护住这个寒,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火郁发之之意,用干姜配栀子。因为这一块,有热有寒,虽然是寒热错杂的,但是有烦,这是栀子的指证,那么这块就不是半夏泻心汤的指证,半夏泻心汤是寒热并用,但是不是热、不是烦,它是痞,就是胃脘部痞闷胀满。

第80条后面,孙老师有一段话,这是牵扯到临床的问题,这是单纯理论家注释《伤寒论》不可能写出来的,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寒邪可以和湿热并存不悖,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个事实,临证所见,湿热与平素形成的伏寒同时存在,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有一些疑难证之所以缠绵难愈,往往和医者不能够分辨和处理这两种同时存在的病因有关。”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临床上见到的情况远远要比书本上的更为复杂,我们在临床上的特殊情况,特别是来我们这儿看的一些病证,往往是好多患者,久治不愈,看过好多中医、西医,没有治好的一些疑难杂症,这是咱们这里的特点。孙老师的意思是如何处理寒热错杂,如何抓住病机的要点,这是一个医生治病的一个技巧所在,是展示临床功力的所在。怎么办,给大家教几句话,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好多患者,寒热错杂,病情的头绪比较多,很疑难,你无从下手的时候,你的思路是什么。我的思路是脾胃中心、先表后里、标本缓急。十二个字,这是我的思路,我平时遇到这类患者,我是怎么样考虑问题的。我的思路就是,脾胃中心,要固护脾胃;先表后里,一般情况下是先表后里,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再一个是标本缓急,你不能只记得脾胃中心,先表后里,有的时候还不能先表后里,所以说要有个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大家要记得这句话,这是我们治疗临床疑难病症的关键。

81条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栀子豉汤的禁忌证。栀子性味苦寒,平素脾阳虚弱而便溏的人,服用苦寒就会导致症状加重而泄泻。

【赵老师讲解】

同82条。

82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四十三。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孙老师原文】

本证是中风虚证误汗后形成的阳虚水泛证治。

这里的太阳病,是指汗出恶风、阳虚、脉微弱的太阳中风证。发汗后不解,仍然发热,是表邪未解;心悸是阳虚水气凌心;眩晕是气虚清阳不升;身瞤动是发汗后经脉空虚;振振欲僻地是汗出亡阳的结果。

本方以茯苓甘淡利水,附子辛甘热回阳,生姜辛温宣散水饮,苍术苦辛微甘化湿健脾,芍药酸甘补宜脾阴,合为辛甘苦温阳散寒化饮法。本条虽有太阳表证仍然以真武汤温阳化饮者,以里证为急,属“急当救里”例(见第91条)。

【赵老师讲解】

 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讲的是使用栀子豉汤的禁忌情况,医圣的《伤寒论》虽然文字很精简,但是他考虑的很周全,他讲桂枝汤证的时候就告诉你,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桂枝汤,他讲栀子豉汤证的时候,就告诉你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栀子豉汤,包括后面什么情况不能用汗法,什么情况不能用麻黄,他都要告诉你。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栀子豉汤呢,“病人旧微溏者”,因为栀子豉汤毕竟是凉的,栀子豉汤这两个药呢,它是走而不守,有散的作用,有清热的作用,这样它是走而不守。这样呢,病人本来中气就虚,就有寒,他就守不住,他就大便糖稀,那么像这种情况是不能用栀子豉汤的。如果说必须要用怎么办,加干姜。就是前面告诉你的,栀子干姜豉汤主之。就是大家应该把这几条结合起来看,不是说,患者该用,那么他大便稀,那我就不用了,别治病了,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这就是76条到81条,讲的栀子豉汤。

我们再来看《伤寒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条文,也就是有关真武汤的条文。真武汤我们在后面的少阴病里面还要讲,那么这一块呢,在太阳病里面已经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呢,和误治有关,太阳的里面就是少阴。太阳病发汗,由于误用汗法,汗出不当,虽然用汗法了,但是汗出不解,表邪解了没有呢?没有,不但表邪未解,其人仍发热,而且出现了这么几个症状。《伤寒论》里面有些条文是要背的非常熟悉的,小青龙汤、柴胡汤等,对不对,这都是要非常熟悉的。

它的应用指证,症状是,“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这个心下悸,他指的是心下,也指的是胃口),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我们学到这块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这个条文的症状是不是有些似成相识的感觉呢?大家比较一下第67条的苓桂术甘汤条文,(把书翻到48页,67条),你看下第67条,怎么说的。“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是不是症状比较相似?再看下面的,“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67是“身为振振摇者”,82条呢,是“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那么它有共同之处的,那么它的共同之处是他发汗以后,伤了人体的营卫之气,伤了阴血了,导致水饮在身体里面储留。只不过67条呢,重点伤的是心和脾,到82条呢,伤的是心和肾,特别是肾,心得症状都是有的,苓桂术甘汤主要是脾,所以用的是白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那82条的真武汤呢,伤了肾了,严重了,所以说用的是什么呢,附片。所以说82条,茯苓、白术这都是有的,白术健脾、茯苓健脾祛湿利水,重点是加了附片。那么为什么要加芍药呢,附片这个药比较钢猛,而且因为你汗出解,本身误汗了,用芍药生姜来敛营的,同时芍药、生姜再加上这附片他有刚柔并进之意,是这意思。

在《伤寒论》的好多条文里,它用附片的时候,你排除那些特别急的症,类似干姜附子汤症,其它的方子里面,用附片配伍芍药的用法是很多的,附片是比较刚猛的药,用附片的时候不要伤津、不要伤血。桂枝汤加附片、芍药甘草汤到芍药甘草附子汤都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一条呢,中风虚症误汗后,形成的阳虚水泛的正治。这一块,你看阳虚水泛的证治,那个苓桂术甘汤呢,它是痰饮,那么这块是水,水比痰饮更严重了,伤阳更严重了,所以说是水泛。学这一条的时候呢,我们应该和前面几个条文对照学,进行比较学习。

孙老师在这一条后面有个解释,比如说“发汗后不解,仍然发热,是表邪未解“,“心悸是阳虚水气凌心”;“眩晕是气虚“,这个气虚指的是什么脾,脾虚清阳不升;“身瞤动是汗后经脉空虚”所以加芍药和生姜;“振振欲僻地是汗出之后的结果“亡阳了要加附片,补阳,那么学这条的时候呢,我们应该和前面我们学过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这三个方剂进行比较,都是因为发汗太多,阳虚不能治水。但是,它的部位不同,引起的症状不一样,所以说用药是不一样的,苓桂术甘汤偏于上焦和中焦;真武汤是中焦特别是下焦;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脾虚为主,水饮阻滞了;苓桂枣甘汤是心阳虚了,这个水邪将要上冲,这么个情况。

83条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孙老师原文】

以上从第57条至第82条都是误汗吐下后的变证,本条至第89条为发汗的禁忌例。

咽喉干燥为血虚的表现,血虚者假如发汗必然导致伤阴。

【赵老师讲解】

 学《伤寒论》的时候要注意这么个方法,就是学到某个条文的时候,和前面条文有关联的,你把它这几个条文并列起来,然后把这几个条文,它的症状,用药的组成,反复的来背,来理解。这是我们讲了栀子豉汤证-火,又讲了真武汤证-水,下面讲什么呢?还是和水有关的,下面讲的这些条文从83条到89条,这7条说的是太阳病禁汗,什么情况下不能发汗的用法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四十四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带家的就有5个,什么叫家,就是你的特长,也就是说你平时就容易这样,你平常就有这个倾向。

“83条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和其他的条文比较起来,他这一块就缺文,好多医家认为他这块有缺文,因为后面,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就怎么,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就怎么。但是这条后面就没有,所以历代医家的共识就是,《伤寒论》在传抄的过程中间,这块的内容可能有丢失,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要注意,这个发汗,什么意思呢?那你说这些人得了病以后怎么治,感冒之后还不能解表了?不是这个样子的。他这一块说的什么什么家,不可发汗的发汗,他不是指的你不能用这些解表的药,那就说我用桂枝汤也行,可以,你用荆防败毒散行不行,可以,你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行不行,行。他的意思是,你不能用麻黄汤。所以说这几个条文,人家说的不能发汗,重点指的是你不能用麻黄汤发汗。有的医家就直接说,这下面这几条,是讲的是麻黄汤的禁例,就好像桂枝汤的时候讲的桂枝汤的禁例一样。不过桂枝汤得禁例讲的没有这么多,因为桂枝汤的发汗的作用不强,麻黄汤发汗的作用特别强,所以他要强调你什么情况下不能用麻黄汤发汗。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个部分说不能不能怎么样呢?因为他在这里要转折了,所以在转折之前给你把前面的总结一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为什么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呢?孙老师说了,咽喉干燥是血虚的表现。血虚者假如发汗,必然导致伤阴,孙老师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古人的说的血虚,是指津液和阴不足,所以说这个时候,孙老师的血虚不是真正的血虚,是津液和阴的意思,古人把这个血和阴分的不清楚。在古人写的文章里面说阴怎么了,实际上指的是血,血怎么了,实际上指的是阴和津液。

咽喉实际上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器官,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电影电视上抹脖子自杀的,咔,这一刀,实际上不是中间,是侧面,好多导演没有医学知识,你就把喉管割破了也死不了。那么咽喉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喉为三阴之所居,太阴厥阴少阴,咽喉为任脉所行之地。督脉和任脉要沟通,督脉升起来了,任脉要下去,金水要相生,你不过咽喉能行?所以说,这儿有个穴位叫承浆,下面这个穴位叫廉泉,两边有个穴位叫水突,都是和水有关系。你想下你要吃饭,你要呼吸,你要说话,你不用咽喉能行?所以说咽喉这个地方,水源要充足,唾液,甲状腺都在这呢。看西医的时候他先摸脉搏,看这肿大不肿大,所以说这个地方是非常重的,它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这块的阴、津液、它这块的水要特别充足,这样才能体阴而用阳,要不然咽喉干燥,津液亏虚,火就上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来了。所以说咽喉干燥不能妄用发汗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在写病历的时候,凡是患者来了在写病历的时候,好多地方就遗漏了没写,人家感冒了你没问什么,咽喉干不干。看到感冒的一定要问咽喉干不干,你只有看到咽喉干不干了你才能知道你给他用辛温的还是用辛凉的。你该用石膏呢,还是该用黄芩呢,天花粉呢,在哪区别呢,就在这里。特别人家流鼻涕打喷嚏,荆防败毒散,你没问咽喉干不干,人家虽然流鼻涕,但是呢,喉咙很干,用荆防败毒散就要加黄芩。他虽然是小柴胡汤症,但是咽喉干燥,你就要给半夏减量,或者去掉加天花粉,所以说这点非常重要,写病历的时候一定要问咽喉干不干。这是83条。

84条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淋家禁汗例。

淋家是指平素患有小便烧灼疼痛、淋漓不尽疾患的人,病机属于膀胱阴虚有热证,如果发汗必然损伤阴津而动血出血。

【赵老师讲解】

“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淋,就是小便,经常不畅通的人,淋漓不尽的人,咱们就有这样的病人,最近不是有个肝病,就是这种情况么。为什么淋家不可发汗呢?淋,小便,小便通的是什么呢?膀胱,因为膀胱阴虚有热了,我们说膀胱为膀胱为洲督之官,津液出焉,本身这个膀胱都没津液了,没水了,你还给他发汗,那么能行呢,那样一来就会导致阴虚阳破,就会伤血,所以说就会导致便血、小便出血、尿血。那么怎么办,一个人是淋家,同时又外感,怎么办,你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你比如说辛凉解表的方法,或者辛凉加养阴的,就像《伤寒论》里面给你讲的,五苓散、猪苓汤,这些都能用。

85条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疮家禁汗例。

窒是痉的伪字,伪字是指传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平素患疮疡的人,营血已经损伤,当然不可以发汗。本条是疮家禁汗例。

【赵老师讲解】

“第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疮家,什么叫疮家呢,那个艾灸那个病历,今天发的病历,艾灸以后,那就是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窒。”这个窒,是痉,痉挛的痉。疮家,因为有内热,营血已经亏虚了,所以说不能发汗。咱们仙方活命饮给配的是防风白芷,为什么不配麻黄呢?就这个原因,不能配麻黄,荆芥、连翘这都可以配,不能配麻黄。

86条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孙老师原文】

眴即瞬的异体字。

衄家平素血虚阴亏,如果误发其汗,就会精亏血耗而额上脉瘪陷不起。营血既亏,筋脉失养,就会脉紧,脉紧又会目珠直视,不能瞬动。血亏阳浮就会难以入眠。

本条是衄家禁汗例。

【赵老师讲解】

“第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什么叫衄家呢?经常流鼻血,经常出血的人。“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这块也是有争议的,这块儿的争议之处,主要是断句不一样,现在大多数的注解呢,他把”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的逗号给去了,我认为这个是有道理的。一种解释说是,你这个“额上陷”就是太阳穴,这陷下去了,脉摸上去很急紧。但是另外种解释呢,他认为“额上,陷脉急紧”,就是额上这块有个脉,它跳的比较厉害,这是两种解释,所以我觉得把这个逗号去掉,可能是对的。大家可以参考下其他医生的意见。”直视不能眴(shun四声,这个字读“舜”,就是眼珠不能转动的意思),不得眠(不是说不能睡觉,这个眠指的是不能闭眼睛。)。”就是说经常出血的人,流鼻血的,那么你不能用麻黄汤来发汗,如果你给他发汗的话就会损伤他的津液,就会引起他太阳穴两边,这个脉他跳的比较急。那么他的眼睛就不会转动,他就不会闭眼睛,因为你这样就会伤津伤血,我们说汗血是同源的,特别是《黄帝内经》上说了,“目得血而能视”,你这个阴津,精血都亏虚了,那么目珠没有营养,所以就“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这意思。学这一条的时候,你不要学糊涂了,你不敢说,前面的“第55条,有一个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说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发汗,导致这个人流鼻血了,你给他用麻黄汤,一治,已发汗,流鼻血就不流了。那这不是矛盾的么,这不矛盾,那个是人家该用汗法,你没用,憋的流鼻血了,你给他用麻黄汤,汗一发,鼻血就好了。

87条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失血家禁汗例。

 失血以后也是必须禁忌发汗之例,成无己注云:“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此解最为简明扼要。

【赵老师讲解】

“第87条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亡血家,亡就是丢失的意思,就是经常出血的患者,不可发汗,你如果发汗的话,人家本来就丢血了,你再一发汗,阴津都丢失了,就会导致阴阳两虚,导致他”寒栗而振“。就类似于前面学的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症,你们可以把那个条文回顾一下。那么你们来翻到56页,那你说这样子的话,人的病以后,就不治病了么,那你说一个患者,它本身,气虚两虚,同时他有外感,怎么办,那么后人呢,历代医家都有变通的方法。你比如说,一个人他贫血,气虚血虚,他感冒了怎么办,这种方法很多,有些医家呢,他用当归补血汤,再结合这些解表的药物,方法很多。还有咱们现在经常用的,大续命汤,大续命汤这个实际上就能治疗。大续命汤它里面就有麻黄桂枝,有热怎么办,加石膏,下面有寒怎么办,加这个生姜、干姜,麻黄桂枝杏仁干姜。那么这个患者,气虚了呢,党参、甘草,血虚了怎么办,当归、川芎,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变通的方法。

88条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四十四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汗家禁汗例。

 汗家是指经常自汗或者盗汗的人,自汗盗汗必然营血亏损,所以也是发汗禁忌例。

【赵老师讲解】

“第88条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汗家,经常爱出汗的人,所以问这个患者,到底出不出汗,很要紧,今天咱们有两个患者,一个是颈椎病出汗的,咱们用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还一个患者咱们用的是葛根汤。头晕,他是头晕为主诉来看病的,但是一问呢,这个患者明显是颈椎病,石焕写的那个病例,那上面写的是汗证,病例上写的是汗证,然后我特意把患者问了一下,实际上什么情况呢,不太出汗。那么在这块的时候,患者的叙述是不清的,患者是大体上,我出汗正常的,实际上不是正常的,后来我特意问了下,那个患者就说我基本上不太出汗,除非做什么什么运动才会出汗,那么那个患者就不用桂枝加葛根汤了,而用的是葛根汤,所以说在临床上呢,你遇到四肢关节的问题,遇到你可能会用到这些经方,一定要把患者的出汗情况问清楚,你的病历不写好,你这个处方就不能准确。这是要注意的地方。那么人家本来就多汗,“汗家重发汗”,你反复的给发汗,就会恍惚心乱,为什么发汗多了就会恍惚心乱,这是因为你发汗过多,汗为心之液,心主的是神明,由于你的发汗过多,阴津丢失,导致了阳气的浮跃,所以说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为什么呢?阴就是尿道,中医的小便的问题,尿道的问题,这个是小肠,心和小肠相为表里,你伤了小肠的阴津了,因为小肠的阴津亏虚,所以引起了阴疼,“与禹余粮丸”。下面有没有“禹余粮丸”的组成呢,没有,这个方子不是单纯禹余粮一个药,但是这个书在传抄的过程当中呢,这个方子找不到了,给丢了,我们现在目前看不到。但是这个“禹余粮”主治的功效,大致还能看出来,它作用包括这么几个方面,1、能敛阴;2、能敛汗;3、镇心安神的效果。所以禹余粮呢,它作为主药,在这块是非常适合的。不管是心乱,还是多汗,阴疼,它都有治疗的作用。后代的医家,有些人,根据这个自己组了个禹余粮丸,他们里面用茯苓、甘草、牡蛎等等。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仲景的原意呢,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89条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平素脾(阳)虚饮停的禁汗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在《伤寒论》中,寒兼有饮的含义,本条“有寒”是指平素脾虚有饮的人,对于这种人,不可以发汗,发汗会损伤阳气,导致胃气虚寒,胃寒则蛔虫不安,就会呕吐蛔虫。黄元御说:“寒极吐蛔,则水腾而火不能复,中伏死机,是以内外感伤诸病,一见吐蛔,便属险证,阳绝则死,阳复则生”

【赵老师讲解】

“第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前面讲的是什么什么家,这块讲的是病人有寒,就说病人本身是有寒,你再给他发汗,就会导致什么呢,伤他的阳,伤的主要是脾阳,所以就会导致”胃中冷,必吐蛔”。你现在给病人这样子治,他即使是冷,他会不会吐蛔?不会,那么为什么古代就会吐蛔呢?这就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古人的体质和现代人的体质,发生了非常大的一个变化。在古代,也可以这样说,人人肚子里面都有虫,你现在给我挑几个有虫的,很少,你现在到山区农村去,可能还有。我们小时候,我们同学,互相之间都有虫,我们小时候拉大便的时候,大便里面都有虫,筷子那么长的虫子,我都眼看同学拉下来的。这都是事实,我们小学上学的时候。因为以前人,他吃的食物他不消毒,所以说张仲景说了,必吐蛔,你现在一看,还这个思路的话,那可能找不到,现在没有了,伤这个脾阳了。本条是脾虚停饮的禁汗例,这里说的脾虚主要是脾阳虚,是这意思,脾阳虚有寒了,你再给他发汗,他就更凉了,这个蛔虫这个东西它喜欢有温度的,凉了他它待不住了就跑出来了。这个跑出来了,那么怎样给他治疗呢,有些医家就提出来,这种情况可以用理中汤,给他再加个乌梅丸来治,那么现在不吐蛔了,你可以给他单纯用理中汤来治疗。这是第89条。

所以说大家把这第83条以及89条,作为一个段落,把它好好的理解,指导我们的临床上,什么情下能用汗法,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汗法,如果说不能用汗法,会出现什么情况,那么你应该如何来处理,这都是和临床密切相关的。

90条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为不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孙老师原文】

本条提示表里证汗下先后顺序的原则。

“本发汗”是”本来应该发汗”的意思。“复下之”是“反而下之”的意思。”复”的意思是“还、返”的意思,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反而”的意思。

 表里证是指同时有表证和里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外到里进行治疗,而不容许倒过来由里到外进行治疗,否则就可能造成外邪内陷的后果,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里证紧急的情况下,却应该先治标,然后再治本,这是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方式。

【赵老师讲解】

“第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为不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第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第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下面呢,第90、91、92条,这三条,他是一个小段,这三条给我们讲的是,治病的原则问题,什么原则呢?就是当一个患者,他同时出现了,表证和里证,我们改怎么办?“第90条,本发汗,而复(这个复是反而的意思)下之”,本来该发汗了,你反而不用发汗的方法,你给他用攻下的方法,”此为逆也”,这就不对了,反了。那应该怎么办呢,”若先发汗,治为不逆”者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先表后里的原则。但是呢也不是绝对都是这个样子的,有些病你就要先下。你比如说人家已经阳明腑实证了,肚子疼的不行了,痞满燥实坚,大便拉不出来,你说我给你用麻黄汤发一下,“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所以这条是先给我们讲个原则问题,就是表里证,汗法和下法,一个治疗顺序的问题。在《伤寒论》里面,时时刻刻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解表,一定不要让这个病邪下陷,要重视这个逆,要回阳救逆。包括我们今天在临床上,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用风药,为什么我们这个跌打损伤,老用风药来,不是说这个患者有怕风啊怕凉啊,一些风的症状,不是这样子的,你从病理上来推断它,收了跌打损伤之后,受了惊恐之后,这个风邪就容易入体。另外在他身上,有一些外邪内陷的症状,你写那个病历,那个患者脚扭伤了,但是那个患者症状是,怕冷,不出汗,浑身疲乏无力,大便是不是稀,月经提前,这实际上都是风邪内陷的指证,这个在《孙老师演讲录》里面,风邪的运用指证,可以把那个看一下。这是90条。

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方四十五

【孙老师原文】

本条是误下后,下利身疼但寒邪还未及内陷的表里证的救治方法。

感受寒邪,误下后,形成下利不止,寒邪随之下陷的趋势,虽然这个时候同时还存在有身疼的表现,但既然外邪已有下陷的趋势,虽然这时候同时还存在有身疼的表证,但既然外邪已有下陷的趋势,就应该急当救里,以防止外邪内陷,待利止后再救表。先救其里应该用辛温回阳法,后救其表应该用辛甘解表法。

【赵老师讲解】

那么91条,是对90条的补充说明,90条说的是一般的情况,91条说的是变。我们说有常有变,什么是变呢?“第91伤寒,医下之(本身是伤寒,你还给她用下法),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那就拉肚子拉的都不行了),身疼痛者(这个时候虽然有身疼痛的表证),急当救里(但是应该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等他拉肚子,后身疼痛好了,再怎么办?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都很急,急上加急,哪个更急,先治疗哪一个,所以“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条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方四十六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孙老师原文】

本条提示在阳虚里证为急仍应救里的特殊情况下,不必依照先外后里的原则,而应以救里为先。

发热头痛是表邪未解,脉象应该浮,但是现在却是沉,这就说明了阳虚下利的严重程度,非先救里不可,所以用四逆汤温阳救急。上条是表里证的治疗原则,本条则是特殊情况下的变通方法。

【赵老师讲解】

“第92条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这个时候脉是沉的,病发热头痛,这个时候是个表证了,但是脉反沉,这个病邪已经入里了;“若不差”,那么你用一般的解表的方法,给他治疗了以后,好了没好,没好;“身体疼痛”,那就说明他的问题主要是在里面的,而不在表;”当救其里。四逆汤方。“要托邪外出呢,要把身体里面补实了,然后让这个邪散出去,不能直接用解表的方法。这还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身体里面都亏虚的不行了,虽然有表证,但是要先救里,轻的就是补中益气汤,严重的就四逆汤。在这一块呢,还牵扯到一个脉证取舍的问题,我们在临床上呢,有时我们以脉象为主,但是有时候呢我们就不管脉象,以患者的症状为主。是不是昨天xx写了个病历,那个人的脉象比较大,后来一问那个人最近吃些火锅、辛辣的,所以他那个脉象就不是个弱脉,那么我们根据他的情况,其它的情况来看,他不是单纯的热症,所以说那个时候就要舍脉。

那么临床上究竟应该怎么样来脉症取舍呢?在柯韵伯,他讲过这么一句话,大家把这么一句话记下来,“脉有余而症不足,则从症;”就是说一个患者的脉象,脉象很有力,但是他的症状是一些虚症,那么这个时候呢,你就不要管他的脉了。第二句话呢“症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就是他的症状都是一些看起来很兴奋的、狂躁的有力的,那么些症状,上火的;而脉不足,但是他的脉象是微弱无力的,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则从脉,不要管他的症了。为什么这个样子呢?柯韵伯说了,“有余可假,不足为真”,就是说他出现的一些不足的症状可能是一些假象,而不足为真,而他出现的一些虚弱的表现呢,他的脉象呢,为真,这才是疾病的本质。这句话大家反复读,在临床上可能用的上。那么这句话,在临床上是不是100%的正确呢?也不一定,这只是告诉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这句话有它的可取之处,对一些虚症,确实是这样子的。第一句话,“脉有余而症不足,则从症”你比如说一些遗精的患者,老遗精的患者,是不是他那个脉象跳的反而很有力,很洪大、很硬、很有力,但实际上他是个虚证,对不对;第二句话:“症有余而脉不足”,有些患者表现为很热的情况,你比如说,月经提前,月经量大,你比如说崩漏,但实际上呢,脉很弱,那么这个时候是虚证还是实证?是虚症,所以说要从脉。那么从遗精和失血的情况上来看,这句话就是对的。但是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临床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说要多思考。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正念堂微信订阅号由医馆学员编辑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试药。有需要购买书籍资料的请加微信联系:19721986738







点小花花,让他们知道你在看我滴!



正念堂
师承中医,复兴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