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拐李,扎吕寨的村医 | 2024“医学的温度”获奖作品

学术   2024-12-22 12:16   北京  

今天和下周日,我们发布2024年度“医学的温度”征文活动三等奖获奖作品。文末附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医学人文栏目编辑评语。

本活动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与《NEJM医学前沿》联合主办,泰康溢彩公卫基金支持、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承办(参见详情)。


扎吕寨的太阳


张睿阳
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


铁拐李是扎吕寨的一名乡村医生。


说是医生,其实也只是个诊所所长。两条长木板凳,两根输液架,一张旧桌子和一个旧箱子就是医务室全部家当了。


晨光熹微,铁拐李早早地就坐在诊所里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寨子里的老人陆陆续续过来问诊:感冒流鼻涕的,花一两块钱就能开一天的药;失眠睡不着觉的,就把安眠药掰成两半,一半收五毛钱;遇到没带钱的寨民,索性也就不收钱了。


寨子里的老人都很喜欢铁拐李,没生病的每天也要过来量量血压,听听心跳。看完病后,大伙也不急着走。几个老爷爷老奶奶坐在诊所后铁拐李家的院子里闲话家常,一坐就要到傍晚开饭。


这样的日子,外婆说已经有40年了。


铁拐李年轻时还没拄上拐杖,手脚麻利的他被生产队长相中,推荐到自治州里接受护理和分娩的培训。集中培训完,领了一个装着听诊器、注射器、缝合针、血压计等简易器械的椴木药箱,铁拐李就成了寨子里唯一的医生。


那时寨子里文化封闭没有预产期这一说,孕妇们也要砍柴打草,往往是已经流了羊水才意识到自己即将分娩。基诺山没有通公路,来不及赶到医院。村子里找个接生婆,母子俩的生命就交到那把平时剪针线的剪刀上,卫生条件不好,很多孩子往往因感染夭折。


铁拐李是年轻男人,又没有什么生产经验,寨子里的大伙都不信任他。这可把他给急坏了,天天在家翻护校发的医生手册,甚至在自己的手臂上练习打针。


直到一次有个孕妇难产,几个接生婆都束手无策才找到铁拐李。第一次接生的铁拐李憋着一口劲儿,他看产妇偏瘦身体虚弱便做主冲了碗红糖鸡蛋给孕妇补充体力。边和孕妇聊天边揣摩胎位,折腾了一整天才把婴儿生下来。


不到五斤的婴儿被脐带缠颈三周,憋的全身发紫。铁拐李对着手册的说明给婴儿做人工呼吸,又折腾了好一阵,这才救回了一条命。


铁拐李的名声凭着这次接生在周围寨子里迅速传开来,来就诊的人群络绎不绝。或急诊或接生,他倒也不亦乐乎。隔壁寨子的老乡上门求助,他便拎上药箱翻山越岭,治病救人。


坚持做乡村医生并非易事。某个冬夜,铁拐李被砰砰的敲门声叫醒,迷迷糊糊里听病人家属说完病情,风风火火地背上医药箱就出发了。


三四个小时后,病人腹泻的问题解决了。他执意不收取看诊费,但拗不过老乡的热情,吃了碗面就匆匆离开。兴许是一晚上没休息好,翻山的时候不慎滑落,把腿摔折了。没有去州里的医院,他自己简单固定好,就又投入到工作的岗位上。


骨折的预后不算好,铁拐李怕跛行耽误以后出诊,索性也就柱起了拐杖。寨子里的人也慢慢开始以“铁拐李”称呼他。


改革开放后,其它生产队的医生都陆续离开了寨子。或是出于腿脚不便也或是出于对寨民的爱吧,铁拐李留在了寨子里。


后来,州政府在寨子里设立了医疗室,但要求坐诊的医生必须有执业医师证。凭经验看了半辈子病的铁拐李考了几次没考过,便被指派给州里分来的两位卫校毕业生打下手。


两个年轻人不愿待在偏远的基诺乡从事基层医疗工作。一个买来许多教材,自学两年后考到了昆明;另一个无意于医学研究,看中了山里草药的价值,靠贩卖草药赚了钱也就辞去了工作。卫生所又只剩下铁拐李一个人。


基诺乡地处偏远,微薄的收入和艰苦的条件劝退了无数年轻人。州里政府也就不再执着于缺失的医师执照,铁拐李又做回了他的乡村医生。


铁拐李总说:“我和那些年轻医生不一样,我对寨子里每个老乡的身体状况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病历档案,病人在村口喊一声我就能立刻赶过去。”


铁拐李自豪于和病人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却打了一辈子光棍儿。


今年回老家的时候,我壮着胆子问铁拐李“你做乡村医生这么辛苦,又不赚钱,有什么意思呢?”


他只是摇了摇头,对着天空吐了一个大大的眼圈回答我“我做习惯了,就再也放不下这些人了。”


外婆告诉我,铁拐李退休后,寨卫生所就闯了大祸。


几个月前有一户寨民的老婆高烧不退,请了当时卫生所的小刘医生去看病。刚本科毕业的小刘经验不足,只当做普通感冒来处理,开了退烧药挂了盐水就没有过多关注。


没想到发烧是肺炎引起的,病人呼吸衰竭没多久就去世了。家属认为他是庸医闹上了法庭。官司是不了了之了,小刘却不堪其辱一气之下离开了扎吕寨。


铁拐李又重新穿上了他那已经泛黄的白大褂,接待了不少不方便进城看病的寨民。治些头疼脑热的小病。他主张药到病除,一般只开一天的药,很多药甚至分成两半三半来开,绝不过度医疗,比很多没有经验的年轻医生高明不少。


只是随着医疗保险的普及,卫生所不能报医保,大多年轻人生病都会去城里的大医院看病,诊所也就越来越冷清。年轻时走了太多山路,又折了一条腿,天气潮湿时铁拐李经常疼的下不了床。少了病人,他多了份清闲,也平添了几分失落。


在中国农村,许多不曾拥有姓名的乡村医生默默奉献了一生。行医40年。铁拐李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大山,也没能卸下身上的重担。为寨民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守护着他们的健康。寨子里的人们提起铁拐李,都说“李医生医术高明,心肠又好。他看病从不收取医疗费 ,又几乎随叫随到。”他一直待在那个他熟悉的、为之奔忙了大半辈子的山村。基诺族人们信仰太阳,而铁拐李就是扎吕寨村民心中的太阳,永远为他们发光发热,温暖着他们。


NEJM编辑点评:

Crutch Li’s story gave a kind of natural structure to this piece, and the fable-like language and structure are potentially clever and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作者介绍


张睿阳,陆军军医大学本科在读。





版权信息

本文由《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负责翻译、编写或约稿。对于源自NEJM集团旗下英文产品的翻译和编写文章,内容请以英文原版为准。中译全文以及所含图表等,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NEJM集团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nejmqianyan@nejmqianyan.cn。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NEJM医学前沿》


NEJM医学前沿
《NEJM医学前沿》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与嘉会医学研究和教育集团(J-Med)联手打造,通过精品内容、线下培训、在线课程和学术会议等方式,助力中国医生,提升中国临床科研水平。NEJM内容由NEJM集团独家授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