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主办的“医研医行·肺癌科研精英交流会”在上海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多位顶尖医学与工程领域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了肺癌诊疗中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全面展现了医工结合在推动医学进步中的独特价值。会议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贺永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杨哲教授共同主持。与会嘉宾还包括《NEJM医学前沿》副主编、NEJM AI责任编辑赵剑飞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成兴华教授、陈天翔教授、牛晓敏教授、姜龙博士,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磊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任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王露方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高方方教授以及上海市东方医院周斐教授等。贺永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工程学的支持,而工程技术也需要通过医学应用找到新的方向。他指出:“医学与工程的结合不应只是一个理念,而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推动患者获益最大化。”储天晴教授和杨哲教授一致指出,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重大疾病,迫切需要整合创新技术与多学科资源,为精准诊疗开辟新路径。贺永教授以“生物3D打印:从器官模型构建到器官体外再造”为主题,分享了其团队多年来在生物3D打印技术领域的探索。他重点介绍了在体外重建肺器官核心结构的技术路径,包括细胞与微纳结构的精确模拟和制造。他还展示了生物3D打印在类器官构建中的应用实例,特别是在肺癌病理模型开发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前景,强调技术的临床转化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意义。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磊教授以“基于胸外科需求的医工交叉转化研究”为题,详细阐述了胸壁重建的技术路径。他展示了基于3D打印技术开发的个性化胸骨及肋骨植入物如何优化手术效果,降低患者肺功能损失。他还提出,通过改进原材料和开发可降解植入物,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作为《NEJM医学前沿》副主编、NEJM AI责任编辑,赵剑飞博士深入分析了AI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潜力。他指出,AI在肺结节筛查、病理图像分析和预测模型开发中的应用正逐步成熟,但数据质量和算法伦理仍是技术推广的核心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成兴华教授以“数字化技术辅助早期肺癌精准手术”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在术前规划、术中导航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他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3D重建技术和术中导航系统如何提高肿瘤切除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与会者一致认为,临床需求的提炼和技术可行性评估是技术转化的关键。比如,如何通过少量肿瘤细胞标本构建类器官模型,成为内科医生与技术研发团队的共同关注点。对于肺癌患者的类器官模型构建,与会者讨论了细胞来源、扩增方法及模型稳定性等问题,并指出,未来可通过优化细胞培养环境及打印材料解决细胞量不足的问题。专家们强调,医学与工程团队的合作需要更紧密的沟通桥梁,将复杂的临床问题转化为明确的工程学研究目标。
此外,与会者针对当前植入物在强度、动态适应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在讨论可降解材料时,专家们提到降解速度与新生组织替代速度的匹配问题。动物实验发现,合理的降解设计可以在植入物支撑作用消失后,实现软组织完全替代并恢复功能。与会专家还提出一个创新理念,即植入物在术后逐渐降解并完全被自身组织替代的技术路径。这一策略不仅能减少并发症,还能满足青少年患者的特殊需求。
本次“医研医行·肺癌科研精英交流会”成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会议深入探讨了生物3D打印、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及胸壁重建的前沿应用,为未来肺癌精准诊疗的技术转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这场学术盛会充分体现了技术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为肺癌研究与治疗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动力。
版权信息
本文由《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负责翻译、编写或约稿。对于源自NEJM集团旗下英文产品的翻译和编写文章,内容请以英文原版为准。中译全文以及所含图表等,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NEJM集团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nejmqianyan@nejmqianyan.cn。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NEJM医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