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里的共情 | 2024“医学的温度”征文二等奖

学术   2024-12-01 11:31   北京  
今天和下周日,我们发布2024年度“医学的温度”征文活动二等奖获奖作品。文末附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医学人文栏目编辑评语。

本活动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与《NEJM医学前沿》联合主办,泰康溢彩公卫基金支持、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承办(参见详情)。

课程里的共情


崔钊

浙江省肿瘤医院


还有3分钟,硕士研究生《医患沟通》课程第一节课就要开始了。


早到的学生抢占了教室后排的座位,桌上摆着打开了的笔记本电脑,一个个屏幕像掩体一样挡在那里。在露出来的那些脸上,挂着与他们年龄并不相符的疲惫。临到上课时间,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冲进教室,左右张望了一下,无奈地坐在了第一排。


我定了定神,开始照本宣科。讲了一会儿后瞥眼望去,屏幕后学生们的脑袋像日落一样越垂越低,有的几乎消失在了掩体后。我心里一阵慌乱,或许应该和学生们互动一下?


"嗯……医患沟通的核心是‘共情’,同学们,你们觉得‘共情’是什么?"

沉默,好尴尬的沉默。


"将心比心。"后排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救了场。


"非常好!"我用夸张的声音表扬了他,希望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假如患者和家属非常焦虑,你该怎么和他们沟通呢?"

又是沉默,比刚才更加令人尴尬。


我走向坐在第一排的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我们暂且叫他“高同学”吧,我问道:"这位同学,你说怎么办?"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高同学用戏谑的语气回答,这个网络流行语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呵呵,这位同学很幽默!"我无奈地笑了笑,硬着头皮讲完了剩下的内容。


下课后,我叫住了高同学。


"有时间聊聊吗?"

"老师,什么事?"他警惕地看着我,似乎做好了被"批评教育"的准备。


"别紧张,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你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嗯,挺好的。"

"谢谢你的鼓励!但我知道我讲得并不好,对吧?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呢?内容?形式?还是其他?"

高同学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但看得出他在认真思考。"其实,我们只是太累了。课太多了,主课都顾不过来,还要去临床,在科里有做不完的琐碎事。至于您讲的东西,道理我们都懂,就感觉太虚了。而且,患者根本就不相信我们这些学生。"

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为课而课啊!我要有所改变。


"同学们好!很高兴再看到你们青春洋溢的面孔。别看我满头白发,其实我也是个青年。"

"我们青年人经常有容貌焦虑——担心自己显老了,但咱们当医生的不一样,就担心自己显得太嫩。因为看起来太年轻的话,患者不信任你。"我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你们看我这少白头反而就成了优势。"

我掏出准备好的口罩戴上,压低声音变声说:"小伙子,哪里不舒服?"

同学们从电脑屏幕后探出了头,有些还轻轻地笑了出来。


我接着说:"打我刚到医院工作,患者和家属就很信任我,他们都说,今天运气好,花了普通号的钱,看了个老专家的门诊!"

整个教室哄堂大笑,这段脱口秀风格的开场白效果不错,轻松的氛围吊起了学生们的胃口。


"同学们,你们知道医患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沉默,不过与上节课尴尬的沉默不同,这次学生们是在思考。


"我觉得是信任。"一位同学高声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没错,就是信任!医患之间最宝贵的就是信任。那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能获得患者和家属信任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吐槽"自己的经历,然后开始讨论不被信任的原因,以及获取信任的方法。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知道说教敌不过动听的故事。


"我刚开始工作时,管过一名晚期食管癌的患者。这位大伯有一儿一女。女儿长期在医院照顾他,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儿子来医院。但当患者疾病进展不可控的时候,他儿子开始频繁地来探视。他每天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质疑我下的每一项医嘱。作为一个小医生,我紧张得要死。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这个儿子为什么会这样?"

停顿了一下,我看到学生们都盯着我等待我继续讲下去。


"有一天他再次质疑我的时候,我对他说,‘你每天都来看您父亲,找我交流病情,看得出来您非常关心您的父亲。有几个像您这样做儿子的?您已经做的很好了。’听我说了这些话,这个壮汉突然哭了出来。当他平静下来之后,我详细讲解了他父亲的病情和预后,以及我们治疗的目标和困难,还有家属要协助做的事。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质疑过我。在他父亲去世后,还专程来了一趟医院感谢我,说我是他最信任的人。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他当时为什么那样了吗?"

"这个儿子以前照顾得少,对父亲的病情不了解,无法接受父亲即将离世的现实。另一方面,我想他是下意识地通过对医生工作的质疑来弥补对父亲的愧疚。嗯,只有你体会到了患者和家属的感受,你才可以成为他们最信任的医生!"一位女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完问题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确实如此,信任不分年龄。即使初入医学殿堂,只要你愿意去倾听患者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境,并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你在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帮助他,患者就会信任你们。正如今天,作为一名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老师,我真心希望我的课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而且,我也会努力去争取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室里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而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的求知欲,让我欣喜不已。


"医学人文并不空洞,提高沟通能力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叙事医学……""我是美死的,死之前我手舞足蹈。""我是卷死的,死之前我神采飞扬。""你希望自己死前是什么状态呢?""什么是高质量死亡?""作为医生,我们能做什么如何沟通才能让临终的患者感受到温度?"

之后的课程异常地轻松和活跃。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在学生们写下的平行病历里,充满了他们的收获和送给我的礼物:"我终于体会到了‘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含义,作为医生,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沟通让患者心安。""帮助患者看上去是付出和责任,但对我们而言,在帮助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信任和成就""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用心的老师,这是我上过最好的课程。"

人文课程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如果我们不愿与学生沟通,又怎能苛求他们与患者沟通;如果我们没有与学生共情,他们又从何感受共情的力量。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先与他们共情,再教他们共情,这让医患沟通课程充满了人情味。


NEJM编辑点评:

In this essay, the device of the classroom lecture allows the author to get key points across through a narrative in a way that seems natural.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seemed uncomfortable, though perhaps that makes it effective in conveying the lecturer’s own discomfort.




作者介绍


崔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诊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ESD学组秘书,浙江省康复医学会临床心理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长期从事科普与医学人文教学工作。荣获浙江省健康教育技能竞赛科普冠军,获“浙江金蓝领”称号。浙江省“青年说清廉”大赛冠军。





版权信息

本文由《NEJM医学前沿》编辑部负责翻译、编写或约稿。对于源自NEJM集团旗下英文产品的翻译和编写文章,内容请以英文原版为准。中译全文以及所含图表等,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NEJM集团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nejmqianyan@nejmqianyan.cn。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NEJM医学前沿》


NEJM医学前沿
《NEJM医学前沿》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与嘉会医学研究和教育集团(J-Med)联手打造,通过精品内容、线下培训、在线课程和学术会议等方式,助力中国医生,提升中国临床科研水平。NEJM内容由NEJM集团独家授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