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很多人都有一种「疲惫感」,觉得好像生活没什么奔头,很多事得过且过,做一做就可以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跟其他生物不一样,人除了拥有强大的想象力,还会赋予事情意义。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这件事「有意义」,如果没有或者意义非常单一,那做这件事的动力就不足。
一个办法是让参与一件事的「感官」丰富起来。对一件事有更多层次的了解,意义也就更多。
人们在感知世界或者理解事情的时候,其实就是靠不同形式的「刺激」。比如有的人在「读」教材、「读」论文,有的人在「听」新闻、「听」博客,有的人在「写」,有的人在上手「做」……
同一件事情,只有通过多个感官刺激到你的时候,这件事才有可能被习得,你才能真正去应用它,最后可能产生你对这件事的影响。
换言之,很多时候「无意义感」的来源,是你活得太「浅」了。
你对世界的了解很肤浅,那么你参与世界的方式和内容就很「浅」。但是「意义」往往来自于你深深地扎根在一件事上,最好是能对这件事产生一些影响。
所谓「不可被替代的英语类人才」指的是,你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比如学会使用自研教材。最近我在恶补意大利语,用的是自己写的意大利语的文章。一个语言教学者理论上是知道一个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说明你在这个领域的教学还是有问题的,需要抓紧提升这个能力。你需要搞清楚一个人学语言究竟会有多少个方面的问题,并且需要对所有类型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你能自己准备素材,比如到目前为止,我写的文章大概有七八十万字,这些文字是我的知识储备,也是我的人格的外显。
有了这七八十万字的积累,不管是再去学习任何东西,还是设计一款课程产品,又或者是输出类的写博客、写书,实际上都是以这些为原素材去进行各种「版本」的改编的。这些各种「版本」的改编曾经可能是很难做到的,但现在有了 AI,无非就是重复性劳动再加上一点点创意,甚至不需要雇很多人也能完成。要想做到「不可替代」,任何职业都需要能够提供「常规」之外的东西。比如作为老师,你能不能给你的学生提供更强大的教辅资料?能不能让这些资料的针对性更强?假设你带两个班,100 个学生,那你有没有想过,把这 100 个同学分成 10 个类别,每一类你都能根据他们的兴趣点给他们自定义一套学习方法。或者如果你不是老师,但是你设计了这样一款产品,那你的自学能力就非常强了,这个能力是可以迁移到其他场景、其他行业的。以及如果你是学生,能具备这样的思考能力,你未来在职场上也会是「不可替代」的人才。
怎么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证明自己的能力很强,让别人不可辩驳地相信你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一种方法是用作品来证明。比如你产出过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事不可能是你编的,不可能是临时抱佛脚「准备」的。
很多人喜欢用「标签」证明自己,有的人是用各种「头衔」,这些谁都可以,但一大堆标签和头衔的背后,是只有你的想法,还是有你做事的痕迹?
比如有的人说自己是搞外贸的,你再进一步问他,又说是有搞跨境贸易的想法,而不是有能拿得出手的后台营业额之类的数据;
还有比如做自媒体的人,其实你直接把后台的粉丝数之类的数据摆出来就可以了,这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明方式。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刻意练习的成果来证明。比如你有没有一项技能或者绝活,能证明你在某个领域至少花了 1000 小时去刻意练习过?吹拉弹唱当场就来,各种语言张嘴就来,甚至你的个人博客网站……这些都行,但很多人一项硬技能都拿不出来。拿不出来怎么办呢?现在开始准备。你得去刻意练习,得去练出一个「绝活」来。
它是能外显的,是有影响力的,是能让人觉得这个人确实是努力过的,是真干事的人,不是在空谈。
扫码加小雅
回复暗号【必修历史】邀你进旁听群
在线时间:周一二四五 14:00-22:00
-END-
编辑、排版|雅婷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