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扩招的决策并非源于教育角度,而是从经济需求出发的。若单从教育角度考虑,高校本不应扩招。事实上,整个 90 年代的许多决策都是围绕着经济展开的。同样的,高校扩招在当时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事件,而非教育事件。- 1998 年:经济学家汤敏建议将高校招生人数翻倍以刺激经济。
- 1999 年:中央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旨在拉动内需和缓解就业压力。高校招生人数增加 51.32 万,达到 159.68 万。
- 2000-2003 年:扩招继续。年增长率分别为 38.16%、21.61% 和 19.46%。
- 2003 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 1000 万(当下每一年差不多就能录录取 1000 万左右)。
- 2007 年:教育部长周济宣布扩招幅度将大大放缓。
到了 2009 年,尽管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但高校扩招已经无法停止。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通过简单地停止扩招或减少招生量。
高校在扩招时并未做好充分准备,许多学校本不该建立,更不该开设过多无实质意义的专业。许多学生所读的专业质量堪忧,甚至连教师也不清楚这些专业的教育目标。总之,这些专业在缺乏明确方向的情况下设立起来,许多教师都是从其他院系调来的。比如几乎每所学校都有经济和管理学院,但我国并不需要如此大量的管理型人才,即便需要管理型人才也不可能让一个 18 岁的孩子去学管理。然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直接解决扩招本身,而是通过「拖延」来应对。如何「拖延」大学生的问题呢?方法就是让他们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从而将扩招的规模从本科阶段延续到研究生阶段。但高校内部保研名额已经非常多了,于是自 2009 年起,研究生学历在我国也开始大幅贬值。1997 年的一篇《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的思考》的文章中写道:
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是使中国经济走出当前的增长低谷,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因此,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热点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在诸多的选择中,扩大高校招生将是一个国家投资少,刺激内需力度大,又能实现群众迫切愿望的有效措施。
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用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可见促进内循环是老生常谈了,并非最近才提出的政策。扩大内需的概念早在 90 年代就开始被强调,已经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但内需始终没有真正扩展起来。有关部门考虑在三至四年内使高校(含成人教育等)的招生量扩大一倍,即从每年两百万人增加到四百万人。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按目前的标准为每人每年一万元左右),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
高校扩招的初衷并非为了增加人才数量,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刺激内需。也就是说,扩招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提升受教育的人数,而是为了实现经济内循环。因此,作为大学生,你实际上成了国家刺激内需的一环,是推动内循环的一个工具。1998 年的这份建议书列举了五个理由:
1. 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一千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
这些消费需求实际上是学生在校期间所产生的消费,包括大学周边的服务业和相关行业的投资消费。例如,扩建新的校舍、发展大学城、开设酒店和旅馆等。相关的教学器材也成为扩招后的大宗采购项目,大学通过推动大量采购的方式不断获得拨款。中国有上千所大学、几百万学生,这意味着每年学生的消费总额十分可观。如果当时每位大学生的生活费为每月 500 元,去掉基本的吃喝费用后,剩余的消费仍相当可观。大学生们的消费集中且定点在大学城范围内。这些年轻人,尤其是离开父母管束的情况下,往往难以节制开销,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2. 扩大高校招生可部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我国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国营企业及行政改革。职工和干部下岗的压力在未来的几年中将更为严峻,而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又会与下岗职工争夺有限的工作岗位。大学的扩大招生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在今后四年内可给下岗职工腾出五百万至六百万个工作机会。换言之,下岗职工的人数有可能为此减少近三分之一(据估计未来几年内下岗职工的人数将达一千五百万人左右)。对正处在改革攻关的关键时刻又恰遇亚洲金融危机的我国经济改革来说,这几年的缓冲期无疑将发挥重大作用。
下岗潮实际上从 1998 年持续到 2003 年左右。1998 年的春节晚会上,黄宏在小品《修车》中扮演了一位下岗工人,他的经典台词「不给国家添麻烦」在 90年 代深入人心。这一代人在年轻时曾被许诺会拥有一份「铁饭碗」,无论绩效如何,在国营企业中都能安享晚年,所以许多人早早地就进入了「躺平」状态。事实上,躺平并不是现在 00 后的创新概念,而是中国历史中的一种常态。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躺平、「支棱起来」的时期,实际上发生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出生的两代人身上。但在此之前和之后,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一种无所指望的状态。只不过对于上一代人来说,躺平是体制默许的,因为国企中的员工能够无忧无虑地工作和生活。然而,对于没有任何技能的 50 后、60 后来说,他们被突然裁员,从「铁饭碗」中被剥离出来,会面临着持续失业的风险。比如一两百万集中在北方边陲地区的下岗工人。3. 通过挖潜与增加投资,我国现有的大学有能力承担招生量增加一倍的任务。
简而言之,大学扩招的目的就是将一批原本没有机会读大学的人挤进大学,让他们待在校园里。过去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培养那些真正准备考上大学的学生,教学资源分配也是根据需求的饱和程度来决定的;扩招后,新增的学生则主要通过缴学费来旁听课程,安分待在学校,不出去和那些已经被裁员的员工竞争工作机会。4. 配合助学贷款系统,大部分群众愿意也能够承担全额学费。
不少社会调查都揭示,老百姓储蓄的第一动机是为子女上大学做准备。投资子女的教育应是老百姓真正愿意花大钱的项目之一。
这一理由显然带有浓厚的 90 年代气息。当前,老百姓的储蓄动机主要是为了子女购房或结婚彩礼,而在 90 年代,这些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因为当时大多数住房由分配或宅基地解决,人人都有房屋。因此,主要甚至唯一的支出是上大学的费用。中国的高储蓄率其实也与扩大内需的政策密切相关。内需不足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让家庭给孩子交学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学费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这一负担,助学贷款应运而生。这些贷款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于货币创造,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5. 扩大高校招生对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四个原因都是扩内需的经济原因,最后还是需要冠冕堂皇的给出非经济原因的理由——高校招生确实是能让很更多的人读上大学,从而提升民族素质。
扫码加小雅
回复暗号【对韭当割】解锁完整版内容及直播笔记
在线时间:周一二四五 14:00-22:00
极简日程表
往期课程开放目录
惊奇智库 · 24 年秋季
【报 名 通 道】
*虚拟产品,一经开通,概不退换
-END-
编辑|恺宸
排版|雅婷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