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就是指,在决策中面临多项选择时,被放弃且价值最高的那个选择。
例如,小明有一份年薪 20 万的工作,但他不满足于现状,想着要不要辞职去留学两年。
留学各项费用 100 万——如果用狭义的「成本」去计算,那么留学成本就是 100 万元;
但如果用「机会成本」去计算,这件事的本质是这样的:
A. 维持现状 = 挣 40 万且不花 100 万 = 140万
B. 辞职留学 = 不挣钱且花了 100 万 = 0
C. 单纯辞职 = 不挣钱且不花 100 万 = 100万
小明如果选择辞职留学,那么他是选择 B,而 A 和 C 中价值最高的那个选项是 A,即「维持现状」。
A、B、C 不可兼得,只能做出权衡取舍。所以如果小明选择留学,他的机会成本不是 100 万,而是 140 万。
到这里为止,这个计算里还有很多漏洞。这也是我真正想跟大家讲的:
第一,A 选项真的是「放弃掉的最大价值」吗?
当我说「A 和 C 中价值最高的是 A 」的时候,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把「价值」等同于「货币价值」。
而 C 选项「单纯辞职」有可能是小明选择陪伴家人、去深山修炼,或者闭门读书,这个价值就不仅仅是「不挣钱且不花 100 万」能够衡量的。
我在各种课上经常和大家说:「价值等于感受到的重要性」。
广义的机会成本考量,是要超过货币价值,且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做选择时,他们认为的「放弃掉的最大价值」的选项可能都不一样。
第二,真的只有 A、B、C 三个选项吗?
当然不是,可能还有 D、E、F 选项,只是小明「不知道」。
选项「有没有」不是取决于其「客观是否存在」,而是「主观是否认识」。
我年轻时其实做过很多愚蠢的选择,那些选择之所以愚蠢,不是我在 A B C 中做出了愚蠢的选择,而是我根本不知道当时存在远比 A B C 有价值的 D、E、F 选项。
「价值等于感受到的重要性」,可是如果连 D 选项本身都没感受到,又如何去感受 D 选项的重要性呢?
第三,A、B、C 甚至 D 真的不可兼得吗?
大多数情况下是的。
但还记得我说过「创造等于感受到的难题」这句话吗?
现代商业与创新的本质就是,谁能把「A、B、C 不可兼得」变成「A、B、C 可兼得」,谁就能垄断这个难题被解决之后的所有收益。
有的人听到「不可兼得」四字,心中会充满悲怆,甚至想作诗一首以抒胸臆;有的人听到「不可兼得」四字,反而会心花怒放,因为「来生意了」!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要算一下替代选项嘛。十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离完全理解这个概念还远着呢。
当下我已经理解的皮毛用简短的忠告写下来就是:
- 放弃掉的最大价值,更准确地说是「放弃掉此时此刻你『自认为』的最大价值」。一个选项到底是不是比其他选项更有价值,这事还得你自己说了算;
- 「知道替代选项的存在」比「选择」本身难得多。一定要不间断地、用最谦卑的姿态,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与惊奇的世界;
- 知道的选项越多,合并同类项的可能性就越大,收益就会暴涨,风险就会暴跌。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其实特别迷茫。
跟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尤其是在北大这种地方。我从进入这所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遭到各种碾压——智力上的、特长上的、时间管理上的、谈吐气质上的全面碾压。
随处可见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与优雅美丽的姑娘,说着流利的英文,在当时的人人网上分享着击剑、滑雪、马术的照片;甚至晚上去夜店的时候点威士忌、吸雪茄的姿势看起来都无比轻车熟路。
而这些天之骄子整天折腾来折腾去,读专业书籍的速度竟然像在看连环画,写出的论文也让我觉得自己是智障,期末绩点更是高得似珠穆朗玛峰。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北大校方对各个导员就一个硬性要求:自己带的学生不要自杀。
因为这是一个靠勤奋死磕毫无可能出头的地方。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我们如此不勤奋,以至于还轮不上谈天赋。然而在北大,所有人都勤奋到极致,最后只能拼天赋。
所以对我来说,寻找更多的「选项」,不是一种自发的、内生的动力,而是外源性的、所有「正统」赛道全都挤满了天赋异禀且勤奋到极致的对手们的巨大压迫感。
机会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价值的选项。这就意味着一个前提:我是「有可放弃的有价值的选项」——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拼了命地去尝试能让自己与众不同的事情。
加入「山鹰社」参加两次科考、请十五个月的假去欧洲打工一年、学西班牙语和拉丁文,甚至又找回当年高中的竞技状态,每天疯狂训练,四年夺了十一个北大「校长跑冠军(非专业组)」。
因为我想跟别人不一样,我渴望从这个压迫感巨大的「猛兽校园」里,至少另辟蹊径地脱颖而出。
在已有的选项中,如果你的能力无法匹配你的野心,那就寻找冷门选项。能把所有的小众冷门选项组合在一起,你就最稀缺、最与众不同的那个人。
这是母校在「铁拳暴击」之下,送给我的礼物——深耕拼不过别人,要么走广度、走跨界变斜杠青年,要么另开荒地创造自己的独立王国。
多年后,我在墨国经商。大学期间修炼的那一堆乱七八糟的小众技能组合起来,竟然让我在墨西哥混得人模狗样。此时我面临的就是一个机会成本难题:
继续做茶道体验和原材料进出口贸易,看势头,再过几年就真的能闷声发大财,做个横跨几大洲的隐形富豪,哪管那世间洪水滔天;
如果投身博雅教育,这放弃掉的货币价值就是我的机会成本。博雅教育、人文通识、观念普及,就算累死我也不可能将其货币价值做到比跨境贸易和服务的盘子更大。
而我最终选择做博雅教育,铁了心肠地做,还是因为那个道理:价值,等于感受到的重要性。
谁说货币价值就是重要性的全部?当年有两千个人在一个 QQ 群里听我讲一本西方文明简史原版教材,我用业余时间讲了十五个月的免费课。
他们每一次说「谢谢船长」的时候,比谈成任何一单生意都让我充满了幸福。
孤阅十年,进账流水虽然不少,但单纯按照货币价值来衡量,我们的机会成本都太高了。
这也是为什么营收有挫折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根本不在乎,但每一个网络上对孤阅团队的攻击,都会让团队难过很久——这个时候我们「感受到的重要性」会大幅缩水。
此时一旦想到:何必呢,我还是回墨西哥做个富人算了——这才是最危险的时刻。
不过,这跟母校的铁拳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坚如磐石的决心绝不是靠情怀,而正是靠这每一次细微的机会成本计算得来的最优解。
十年如一日地,我问我自己,你小子感受到重要性了么?
是的。我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重要性。
扫码加小雅
回复暗号【必修历史】邀你进旁听群
在线时间:周一二四五 14:00-22:00
-END-
编辑、排版|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