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写惊奇短信于我到底有什么好处——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输出带动输入。耳熟能详的「教学相长」、「费曼学习法」其实都是这个原理。
现在让你心里想一位生活中最爱的人,比如你的母亲、爱侣或女儿等等。想好了就拿出一张纸,不看照片、不看本人,默画出对方的眼睛。
你大概率是画不出来的。但是,如果让你现在再去看这个人,你会发现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你开始留意对方的眼睛,对方眉宇间的笑意、眼部皮肤的纹理、每一个令人心动的微表情、举手抬足间流露自眼中的一丝独特气质——所有曾经你从未留心的细节,现在在你眼中逐渐清晰起来。
这就是输出带动输入——「画眼睛」是输出,「看眼睛」是输入。把从「画眼睛」到「看眼睛」的过程套用到任何场景都是同样的道理:
- 感觉书都读了一遍,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却发现头脑中的知识像是有意躲闪,让人无法聚焦视线——仿佛你在大脑中凝视某个知识的时候,它立刻自动模糊了。
- 感觉自己是个很称职的职业经理人,然而辞职创业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业务线从甲方的视角跟乙方的视角完全不一样——自己曾经雄心壮志要当好老板的各种清晰规划,全部碎成了渣。
- 感觉自己万物皆洞悉,看其他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认为他们都是「菜鸡」,结果拿起键盘开始敲打自己的自媒体文章时,才发现连汉语长难句的写作能力都没有——瞬间体会到「评论区大神,正文栏怂犬」的耻辱感。
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部分是海面下的九分之一——输出与输入也大概是这个比例。站上讲台十年,我深知讲台上的每句话、每个内容、每个语气,需要多少个讲台下的不眠之夜;创业七年,我深知在没有任何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每个计划、每个决策、每次指挥,需要多少思考、输入、向行业前辈、跨界大牛们卑微地跪求指点。从来都没有「等我准备好再……」的可能,任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都是从未准备好的大兵在慌乱中被直接扔进战场才锻造出来的;他们身上的每一寸伤疤都是「输出」时学到的教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在练兵营里练哪一种招式,在兵书里读哪一种战法,在铁匠铺里打什么样的武器。「书到用时方恨少」此言不虚,但我想告诉你,这句话里最弥足珍贵的一个字是「恨」——那是一种只有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才能体会到的狂热的读书欲。- 第一个案例是我在「西方史英文精读课」上讲过一个把英语学习速度提高不止十倍的方法。
很简单,就是把要读的材料当成演讲稿,然后给这个演讲稿做一个 PPT,最后照着这份材料声情并茂图文并进地配合 PPT 和激光笔/鼠标光标讲出来。这个过程不需要复写或重述(用自己的话把别人表达的意思说一遍),直接照着原材料念就可以。这就是典型的「输出倒逼输入」,这个学习方法逼迫着你从读者视角瞬间变成作者视角,从学生视角变成教师视角。你会自动地关心文章在「回答什么问题」、「如何回答」、「穿插了哪些关键概念」、「这些关键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提到的某场战役到底在什么地方」……甚至你会不自觉地去搜索更多扩展信息、地图、艺术作品、教学视频、维基词条等等的额外材料。这个方法操作下来其实并不费力,而且大多数时候你会乐在其中。但是实践者往往寥寥无几。这在我意料之中,因为即使不做那些恼人的 PPT,理论上学习者也可以或输入或扩展地问出关键问题。只是如果把自己放在作者或教师的位置上,凭空增加了一种责任感,这心理压力可就大了。所以一到这种凭空要给自己增加无形压力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道理收到,不温不火不担责任地行动一下」。然而你以为不投入就不会有损失,事实是不投入也不会有收获。
学会看懂这个表不难,但当我第一次以企业主的身份——而非在商业案例中分析某公司的「学生」的视角——再去看资产负债表时,体验可谓是一言难尽。最直观的感受是「如果我有马克思的微信,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拉黑,并群发告诉我的朋友,要警惕这个『满嘴跑火车』的家伙」(哈哈)。你可以在商学院门门功课拿满分,你可以把经济学理论研究得透彻明白,你可以对各种金融工具如数家珍。但如果不是你的企业,投资的不是你的真金白银,经济形势与你没有切身利益相关,你大概率就只是个商业经济与金融、甚至是宏观政策的永远的「门外汉」。站在输出位,就不仅仅是敲打几下键盘写几篇文章,或者坐在高大上的办公室里批批文件。更重要的是,你要开始给至少是自己施加压力——「一种事事皆与我有关,利弊皆与我攸关」的气场。人的潜能也会在这个时候爆发:探索欲开始飙升,求知欲开始饥渴,责任心开始无限强化,一切胡思乱想自怨自艾都烟消云散。扫码加小雅
回复暗号【必修历史】邀你进旁听群
在线时间:周一二四五 14:00-22:00
-END-
编辑、排版|雅婷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