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离「遇」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这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不会教你的东西。
如何让很多人在这么多种良莠不齐的椅子中看到这把椅子? 如何让很多人愿意停下来试坐一下这把椅子? 如何让很多人认为他们需要这样一把椅子而不是其他椅子? 如何让很多人意识到他们需要椅子而不是凳子或沙发? ……
如何让很多人在这么多良莠不齐的所谓「人才」中看到我? 如何让很多人愿意停下来试着与我接触一下? 如何让很多人认为他们需要的是我而不是其他人? 如何让很多人意识到他们需要我而不是人工智能? ……
醒目性:能否用最短的时间引人关注。 短期功利性:能否让人「不仅」路遥知马力,「而且」短时间内就能感受到价值并产生兴趣。 稀缺性:能否将罕见且有用的特征在最短时间内展现出来。 必要性:是否有「性价比」方面的的护城河——坚固到让人难以想象其被取代的后果。
认清了学生思维,可以再进一步,掌握更进阶的心态。
分享一个我在追求「战役」胜利时的心态:险胜算惨败。
顾名思义,就是在心态上,要把所有以微弱优势胜出的结果,看作是彻头彻尾的惨败。
学生时代我听过太多的说辞和借口,「我要是不马虎,就……」,「我就是前一晚没休息好,才……」,「就差两分上 XX 大学,真的好可惜……」,于我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启齿的。
在有限时间内顶着巨大压力,仍能精确完成任务,本身就是各种考试/考核的指标;在各种复杂状况下仍能保持心态好好休息,本身就是能力的一部分;分数线只是底线,做事追求底线而非上限,又谈何可惜?
如果一群智力、体力、平均素养都相差不多的人要竞争分出胜负,那每个人的战绩大概率都是胜负各半。
而当我抱着「险胜算惨败」的心态,会发现自己大多时候都处于「惨败」的状态。
十七岁那年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科目是「1500 米男子竞速」。
为此我每天都会训练四百米冲刺、三千米变速跑、五千米常速跑、一百次九十公斤杠铃蹲起,并持续三个月。
最终我以 4 分 14 秒通过了考试,比资格证要求的底线快了不到一秒。
按照「险胜算惨败」的心态原则,我不认为这是成就,它仅仅只是一种「命运的眷顾」。
于是我很快又投入到追求更加稳定的竞技状态的训练中。
这种心态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体现在面对成就时的态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令自己小小骄傲的成就——比赛胜出、绩效上升、职位晋升、考学题名——这些成就当然值得欣喜,只是其副作用就是随之而来的沾沾自喜与故步自封。
而当我们把险胜当成惨败时,骄傲与欣喜后则会马不停蹄地进入「冷却状态」——开始强化刚刚占领的「阵地」,把那些「稀里糊涂赢了」的成就,变成「我明确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以追求卓尔不群」。
其次体现在面对挫败时的态度:一般来说,「碾压局」的败方心态都不会太差,因为与高手过招,过程是值得享受的,输得也心服口服。
而最容易心态崩的情形,莫过于「惜败」。险胜带来的是「无法锁定下一场胜利的焦虑」,惜败带来的是「无法走出上一场败仗的沮丧」。
可如果你把险胜都看做是惨败,又何况惜败呢?
成年之后闯荡江湖,少不了常常跟各种优秀的人在近乎于无规则乱斗的商业社会里竞争与搏杀(这样看来,学生的生活还真是幸福),我见过太多患得患失的人。
无非就是当他们偶尔尝到了些甜头时,就要焦虑下一次甜头是否还有自己一份;当他们偶尔失利时,就沉浸在懊恼的情绪场中无法自拔。
再后来就变成,惜败者开始嫉妒险胜者——算计与猜忌接踵而至。那些心地纯良、乐于分享的孩子们,终究变成了锱铢必较之徒、睚眦必报之辈。
还记得刚做老师的时候,会觉得学生们喜欢我的课、喜欢我的演讲能力,大多是因为我真的筹备了很久,熟能生巧算不得什么真本领——所谓「名师」的帽子当真是戴不住。
于是我开始要求自己,如果我确实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并顺畅传递给学生,那我就要追求做到:
即兴演讲的能力要击败 99% 备课良久的其他优秀老师 复杂道理简单解释的能力要击败 99% 的科普作家 简单事物复杂展开的能力要击败 99% 的大学讲师
极简日程表
往期课程开放目录
惊奇智库 · 24 年秋季
【报 名 通 道】
*虚拟产品,一经开通,概不退换
-END-
编辑、排版|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