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吗?|对韭当割 VOL.6

教育   教育   2024-08-05 19:01   上海  

本文整理自直播课「对韭当割」第五讲:
《扭扭捏捏学西方|民族主义、思想钳制与国家气质》


「中华民族」一词在我国宪法、国歌中都被提及,「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于绝大部分国人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

「中华文明」无疑能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代,但「中华民族」却比大多数人想得都要年轻——这一概念最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提出,至今不过百余年。

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的核心是一个家族或一位君王。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里,欧洲也是如此。

而经过 19、20 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由「民族」这个概念直接构成的新兴国家。当今世界鲜有不以「民族国家」为名义建立的国家(少数例外如梵蒂冈)。

现代中国也是一个以「民族」概念构建起来的新兴国家,「中华民族」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其中经历了哪些坎坷?这还要从风云变幻的晚清说起。



1900 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次年,《辛丑条约》签订。

如果说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首都再次失陷、帝后出逃、签订不平等条约实际伤害、侮辱的只是清廷,那么随着「庚子赔款」而来的各种苛捐杂税则是让每个百姓都受了切肤之痛。

至此,凡有识之士都已经意识到,仅仅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表面功夫已经无法解决问题。

从后世来看,此时只有「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分别。从本质上说,双方都追求加强民权。维新派如梁启超,主张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朝。

然而,清朝末年「有见识者权力基础不稳固,权力基础稳固者无见识」,处在「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清政府既未能及时彻底改革顺应时代,也未能收回地方权力重新集权,原本的维新派也渐渐与革命派合流。

最终,随着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的枪声响起,清政府再无后悔的机会。

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见证过西方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见到了民族国家的国民如何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因而该对国家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以及国家如何因此而强盛。

他意识到民族主义不仅是终结清王朝统治的利器,也可以是之后强大中国的工具。



1905 年,兴中会等团体联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入会誓词十分明确地将「满清」置于中华的对立面。这一纲领十分贴合当时革命派乃至汉人平民的直觉。

许多研究民族主义的学者都强调过对「他者」的排斥和对抗在构建民族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已经失掉名望、长期防民如防贼的满清政府无疑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他者」。也就是在「反满」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汉族」的概念逐渐成型。

「中国」、「中华」二词自古就有。国宝何尊铭文道周成王迁都成周洛邑「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躬耕南阳时的诸葛亮道「若使(诸葛亮)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

不过长期以来,这两个词只是地理概念。在分裂时期专指中原,在大一统王朝与番邦相对。

而在这一时期,「中华」首次成为了民族的名称。

历朝历代,百姓多跟着朝代被称作「秦人」、「汉人」、「唐人」、「宋人」…… 而「汉人」、「唐人」之名又因汉唐的辉煌而最富有生命力。其中,「汉」作为与「胡」相对的概念,在此时尤为流行。

频繁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章中的「汉族」、「汉人」字眼,相对的无疑是「满族」、「满人」,但「满洲人非中华」的排满主张实在太过偏激。

就近来说,不久前义和团运动时,人们痛骂「汉奸」——指的自然是替洋人说话卖命的人,而非「扶清灭洋」的拳师们;就连慈禧太后那著名的宣战十一国诏书里都有「甘心从逆,竟作汉奸」的用词。由此可见,无论满清统治如何黑暗、残酷、腐朽,近三百年下来,民族高度融合是不争的事实。

从远来看,肯定这一主张则意味着华夏世系一度中断。不仅如此,在历史上,与「胡」相对的「汉」其实是文化概念——金日磾匈奴王子的出身不影响汉武帝对他的信任;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不妨碍他的麾下近半数将领是匈奴人。

革命派对「汉」、「中华」的理解则让它们成为了根据血统判定的同义词;他们想建立的民国则是由汉族一个民族构成的国家。

孙中山先生大概是意识到其中问题的,在同盟会建立的过程中,对于组织叫「对满同盟会」的提议,他回应道:「无此必要。我们革命的理由是因为满洲政府的腐败,如有同情我们的满人,应当允许其入党。」 



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者们不仅要着眼如何继承清朝遗产,也要直面严酷的国际局势。

传统上,中原王朝对边疆相对不太重视:汉朝时若边患加剧,就会把边郡内迁,如玄菟郡从朝鲜境内一直内迁到沈阳附近。

但随着清末列强地不断入侵,边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而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这意味着,推翻清王朝后,如果真的建立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就要放弃边疆,那这个新国家将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威胁之下;如果真的贯彻「驱除鞑虏」,清朝的版图也会分裂成几个敌对的民族国家。
如何在没有「天子」的新时代下维系在「天下思想」下建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呢——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时,「驱除鞑虏」转换成了「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五族共和」的愿景十分美好。孙中山先生曾言「但愿五大民族,相亲相爱,如兄如弟,以同赴国家之事」、「五大民族,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那幅「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清末时局图并不会因为改朝换代就作废。日本在满洲地区有一系列特权,外蒙古处在俄国控制之下,英国的影响从印度开始深入西藏…… 只要外国势力稍一挑拨,「五族共和」就会破灭。

孙中山先生认为,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继续在民族主义的路线上努力:超越汉、满、蒙、回、藏的民族意识,把中国所有民族融成一个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先生提出构建新的大「中华民族」,从而积极地建设「民族-国民」国家,是基于他对美国的观察: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

他认为,各国人一旦入籍便成为美国人,而不再细分彼此。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因此而成为最富强的民族国家。美国称得上是「民族大熔炉」,各国移民共同塑造了新的美国文化。

但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其实更接近「民族同化」,即各少数民族随着时间实际上变成汉族。

囿于时代所限,孙中山先生理解的民族主义始终更接近强调血缘、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上的共同性的「族裔民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

而孙中山先生眼中使美国富强的民族主义,其实更接近源自卢梭的「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所有公民不论种族、宗教、语言或文化背景,只要他们接受并遵守国家的法律和价值观,都能成为国家的一份子。

因此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始终有着缺陷,其实很难真正实现大「中华民族」的构建。
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国族身份已经深入人心,但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过程仍在继续。
1968 年漫画《山姆大叔家的感恩节晚餐》


8 月 6 日(周二)20 点

「太阳之下无新事|蝼蚁必修的三堂历史课」
第一讲直播
《似曾相识的经济急湍》


扫码加小雅

回复暗号【必修历史】邀你进旁听群

在线时间:周一二四五 14:00-22:00

*燎原、世界公民、惊奇智库船员无需加入旁听群
课程开播后助教将在课程禁言群发布腾讯会议链接




-END-

编辑:恺宸

排版:雅婷



诸位孤独的阅读者们,大家好。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孤阅的推文了。对此我们非常遗憾。

如果你还愿意继续和孤阅保持联系,希望能将孤独的阅读者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时常点开推送、在看、留言、转发等等。

谢谢你来,希望我们能一直敢于知道。


点击阅读原文」加小雅,免费听更多孤阅公开课


孤独的阅读者
把顶尖大学的思维与能力训练普及给每个人。
 最新文章